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Posted 势力
篇首语: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前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 赤壁之战 > 赤壁之战前后,印度盛极一时的贵霜帝国渐趋衰败,而笈多王朝则迅速崛起。到公元212年,罗马元老院宣布授予帝国所有自由居民以罗马公民权;及至238年,渐渐强大起来的哥特人开始侵扰罗马帝国,自此帝国永无宁日,被迫于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 > 官渡之战后,势力大增,又经过六七年的兼并战争,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准备向南扩张势力,夺取荆州。> > 其时,的力量虽然不大,但一心想夺取全国的统治权,因此,也积极网络人才,发展势力。而东方的在继承了父兄基业之后,通过发展经济,势力也逐步增强,再加上有长江天险作屏障,统治非常稳固。孙权也想向西继续发展势力,夺取战略要地荆州。> > 曹操惟恐孙权先夺取荆州,于是,七月率领大军南下。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继任荆州牧。九月,曹军进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听说刘琮已降,自知力 量薄弱,难以抵挡曹军,便由樊城向江陵撤退。曹操于是率领轻骑五千追赶,在当阳东北的长坂追上刘备,刘备同等一行人向汉水方向逃去。曹操继续南下, 顺利占领了江陵。曹操占领江陵后,就企图乘胜顺流东下,攻打孙权。> > 这时,孙权谋士鲁肃刚到江陵,就听说刘备正向南撤退。于是,鲁肃就 赶往当阳与刘备见面,并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对付曹操。这正好与诸葛亮的主张相符合,因而刘备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随鲁肃一同前往柴桑 会见孙权。孙权本来也不愿意受制于曹操,但又怀疑刘备的实力,有些,诸葛亮就跟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说只要双方联合起来,就能打败曹操,孙权听 了,非常高兴,决定联合刘备抗击曹操。而也坚决主张抗击曹操,并给孙权分析了当前形势,孙权听后,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于是,孙权选拔了三万精兵, 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同刘备会师,共同抵抗曹操。从而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 曹操鉴于士兵不习惯船上作战,就 将船只全部用锁链连接起来。后来由于疾病流行,所以,曹操决定等来年春天再战。因此,周瑜数次向曹军挑战,曹军均不出战。周瑜的部将黄盖献计,可以火攻曹 操。为了骗取曹操的信任,黄盖派人送信给曹操,说要向他投降,并与曹操约定好了投降时间。> > 11月的一个夜晚,按照约定的时间,黄盖率 领十几艘战船,奔向曹操的水寨。船上装满了浇了油的干草和大批引火的东西,外面又用布把船围了起来。而周瑜则率领主力部队跟在后面。当行至江心时,黄盖命 令扬起帆,点起火把。曹军士兵听说黄盖前来投降,也都出营观看,毫无戒备之心。当船只行至离曹营2里多远时,黄盖命令各船同时点火,火船乘着风势飞快向曹 营冲去。曹操的船只甚至岸上的营寨都被大火点着,曹军士兵争着奔命,被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周瑜和刘备此时也率兵冲杀过来,曹操见势不妙,带领少数残兵 败将由华容道向江陵逃去。到达江陵后,曹操依然惊魂未定,只留下一部分军队守卫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一部分残部撤回邺城。> > 随后,周 瑜、刘备又打败了留守的曹军,曹军被迫撤去。周瑜趁机占领了江陵,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刘备也乘机占领了武陵、长沙、零陵、贵阳等四郡,随后作了荆州 牧,从此有了立足之地。赤壁之战使曹操元气大伤,曹操向北撤退之后,再也没有力量南下。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魏、蜀、吴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汉(蜀)、吴三国国号是怎样确立的
引言: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国号都有独一无二的渊源和其代表的政治符号。三国时期的魏、汉(蜀)、吴三国国号的确立就是典型。这与我们所熟悉的三国历史有怎样的联系呢?随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从汉到「 ”蜀汉” 东汉末年,神州大地群雄逐鹿。或刀兵相见,或尔虞我诈折冲樽俎,天下势力经过一轮轮整合,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独大。公元220年,曹操长子曹丕篡汉自立称帝建「 ”魏”。221年,刘备在蜀称延续汉室正统,立国为「 ”汉”。222年,孙权接受魏的称号为「 ”吴王”,7年之后称帝,立国号为「 ”吴”。 三国之中,蜀汉依然延续了前代的国号。但这种延续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直接使用,而是经过反复的构建与宣传。回溯到秦汉之际,前206年,项羽立刘邦为汉王。刘邦本是直接灭秦的功臣,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楚怀王与众将约定「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与秦军主力对峙之际,刘邦却率军先到达灞上,占领关中。此后,势力最为强大的项羽自然不乐意刘邦受封于要地关中。直接忽略虚君楚王的盟誓。改封刘邦于汉中,立刘邦为汉王。刘邦开始对这一封号并不满意,但萧何向他讲「 ”‘天汉’,其称甚美。”然后讲述了「 ”汉”字的含义以及其代表的一系列美好意向,刘邦欣然接受。待东灭项羽,统一全国之后,仍定国号为「 ”汉”。 (影视剧《楚汉传奇》 刘邦形象) 自此,「 ”汉”就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政治符号。王莽篡汉之后,出现人心思汉的局面,各路起义军纷纷打出「 ”兴复汉室”的招牌。最终乱局被刘秀统一,刘秀一脉虽与西汉帝系相隔甚远,但仍继汉统,国号为「 ”汉”。东汉末年,尽管汉帝国名存实亡。但「 ”汉”这一金字招牌在收揽人心方面仍有响当当的作用,至少在名义上还有号令天下的资格。刘备便自称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以「 ”汉贼不两立”的名号讨伐曹操。时隔300余年,刘备是否为汉室宗亲仍存疑。就连南朝宋时期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都感叹道:「 ”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不知以何为元祖以立亲庙。” 但无论如何,刘备终究还是以「 ”兴复汉室”的口号拉起了大旗。刘备本为布衣,没有与曹操、孙权一样的政治积累,但他还是借「 ”汉”与曹、孙形成鼎立之势。但刘备成也「 ”汉”,败也「 ”汉”。以汉自居,就有讨贼的义务,而三国之中,汉最无积淀,实力最弱,却连年不断地对外用兵,国力消耗根本无法与魏相比,最终只能遗恨于历史。 (影视剧《三国演义》 刘备形象) 在称呼蜀汉时,我们仍需纠正一点。不同于小说以及电视剧所渲染,刘备建立的国家为「 ”蜀汉”,以及我们习惯的称呼「 ”魏蜀吴”。刘备建立的政权一直称汉,只是晋代陈寿在编纂史书时,必须站在晋的立场上。晋承魏,所以魏为三国正统。于是陈寿便将刘备汉国的历史根据其占据的蜀地,称为《蜀书》。因此严格来讲,我们并不能说刘备建立了「 ”蜀国”。 二、「 ”代汉者当涂高” 黄巾起义后,东汉帝室渐渐失去皇家权威。继董卓之乱,汉帝沦为傀儡,再难翻身。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兼并群雄,统一了北方。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216年,进为魏王;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接受献帝禅让,代「 ”汉”为「 ”魏”。那么,曹操为何要称「 ”魏”呢? (影视剧《军师联盟》 曹丕形象) 元代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的注指出:「 ”操破袁尚,得冀州,遂居于邺。邺,汉之魏郡治所。魏,大名也。遂封为魏公。有谶云:‘代汉者当涂高。’当涂高者,魏也。文帝受汉禅,国遂号魏。”可见,曹操称「 ”魏”一方面是因为他发家的根据地是邺城,这里属于汉之魏郡,所以称魏王。另一方面,则与一句「 ”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有关。 谶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一种神秘预言,所谓「 ”诡为隐语,预决吉凶。”两汉时期,人们对于儒家经典达到迷信的程度,这时便有一些接受儒家经典的方士假托孔子、皇帝、尧、舜、禹等先贤,运用阴阳五行、灾异符命的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阐发,创造了大批的伪书。而这些伪书中,就有大量的谶言,「 ”代汉者当涂高”就是其中一例。「 ”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语源于西汉末年的纬书《春秋谶》,预言取代汉室的人为「 ”当涂高”,但此书并无「 ”当涂高”明确的含义与指代。 (影视剧《长歌行》 刘秀形象) 西汉末年争霸天下的公孙述就利用这一谶纬称帝,他认为他名字中的「 ”述”与谶语中的「 ”涂”对应,均有「 ”路途”的意思,于是便以「 ”当涂高”自居。刘秀在统一过程中,曾写信给公孙述,刘秀在书信中还称:「 ”承赤者,黄也;姓当涂,其名高也。”他承认了此谶言,却否认了公孙述与谶语相对。于是,东汉末,这一谶纬又出现。袁术字公路,因此他认为自己字与谶相应,且认为袁氏为舜后人,为土德,可承汉之火德。加之当时孙策献其传国玉玺,便急忙称帝。此举引发天下人的不满,招致讨伐。 至于曹操利用此谶语的依据,则来自东汉末儒臣周舒的说法,他指出:「 ”当涂高者,魏也,盖‘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魏阙”是古代天子、诸侯门上巍然高出的楼观。而「 ”当涂而高”意思为面朝大道的高大建筑物,与「 ”魏阙”的建筑形制相符。因此,代汉者当为「 ”魏”。于是,曹操欣然接受魏这一封号,而曹丕自然也将「 ”魏”作为代汉后建立的国家的国号。 三、顺应时宜的「 ”吴” 相比「 ”汉”、「 ”魏”国号的复杂渊源,「 ”吴”国号的确立历程相对简单。公元221年,曹丕代汉建魏,为了拉拢孙权,他下诏封孙权为「 ”吴王”。关于要不要接受曹魏的封号,东吴朝廷内进行了争论。《三国志》记载:「 ”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受魏封。权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之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 (电影《赤壁》 孙权形象) 孙权接受「 ”吴王”称号的背后,是基于历史现实做出的选择。此时的三国局面十分复杂,曹丕、刘备先后称帝。曹魏此时于三国间国力最强,刘备、孙权二家本一直是联合抗魏的状态,但是此时双方却由于地盘的争夺而陷入矛盾。尤其是公元219年,东吴袭杀关羽,更是令两国的关系降到冰点,刘备一直宣扬伐吴之役。对于势弱的孙权来说,此时修好魏国,专心对付蜀汉乃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他接受了曹丕对他的册封。何况江东之地素来称「 ”吴”,对于孙权也不是难以接受。 刘备逝后,诸葛亮再度修好东吴,共同敌魏。等到公元229年,孙权在江东立国已稳,遂称帝,立国号为「 ”吴”。 文史君说: 中国历史上,国号是象征一个国家的政治符号,一定程度也是一个政权政治合法性的诠释。大汉王朝在结束其三百年盛世之后,迎来了三个分立的政权:魏、汉(蜀)、吴。魏以时人相信的谶纬为依据,构建汉魏禅代的合法性。刘备则声称自己为汉皇室后裔,利用炎汉四百年的影响力来拉拢人心。而孙权接受「 ”吴”国号,则略显一点被动,是时势下最明智的选择。可见,国号并不是冷冰冰的历史字符,背后也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权谋纵横,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胡阿祥:《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丁鼎:《试论「 ”当涂高”之谶的作者与造作时代—兼与钟肇鹏先生商榷》,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相关参考
引言: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国号都有独一无二的渊源和其代表的政治符号。三国时期的魏、汉(蜀)、吴三国国号的确立就是典型。这与我们所熟悉的三国历史有怎样的联系呢?随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从汉到「”蜀
吴魏赤壁之战始末,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决定性战役?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填了一首《念奴娇》的词,来缅怀赤壁之战的陈迹,抒发心中的感慨。词中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黄巾大起义之后,由于中央集权日渐衰微,地方割据不断加强,分裂的倾向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群雄割据的阶段过去,随之而来的就是鼎立。鼎立的魏、蜀、吴三国实际上是对峙的三个地区性政权,其中最先于220年称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凉州士族豪强董卓以诛宦官为名,进入洛阳,立汉献帝。另一士族豪强袁绍起兵讨董卓,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后袁绍据有冀、青、幽、
>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填了一首《念奴娇》的词,来缅怀赤壁之战的陈迹,抒发心中的感慨。词中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羽扇纶〔guān官,有青丝带的头巾〕巾,谈笑间,樯橹〔樯是帆船的桅杆
三国鼎立 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精彩的篇章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 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大家都知道,三国是由魏蜀吴三个国家组成,这三个国家,魏先建国,蜀次之,吴最后。而灭亡时却打乱了这个顺序,蜀先亡,魏次之,吴压轴。但在三国建国初期,最有希统一天下的是谁?不是曹操,而是刘备。我们习惯称魏
大家都知道,三国是由魏蜀吴三个国家组成,这三个国家,魏先建国,蜀次之,吴最后。而灭亡时却打乱了这个顺序,蜀先亡,魏次之,吴压轴。但在三国建国初期,最有希统一天下的是谁?不是曹操,而是刘备。我们习惯称魏
赵云之所以没有参加夷陵之战,不是因为刘备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了,相反,刘备虽然亲自率兵伐吴,然而,益州的战略布署,一清二楚,马超和魏延北面防魏,诸葛亮和太子镇守成都,赵云督江州,因此,虽然有夷陵之惨败,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