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后已,诸葛亮治蜀

Posted 太守

篇首语: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死而后已,诸葛亮治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死而后已,诸葛亮治蜀

2、三国历史 破除了门阀的限制

死而后已,诸葛亮治蜀

  赏罚分明,任人唯贤> >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临危受命,他面对的是一个经济破败的国家。夷陵大败后,蜀汉势力明显受挫,蜀国的一些强权 地主也借机兴兵叛变,云贵地区的“南蛮”更是跃跃欲试,想要侵犯蜀地。而在关中的曹魏势力积蓄了大量兵马,内部安定的孙权势力也极有可能逆江西上。蜀汉这 个三国中实力最弱的政权危机四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   面对这一切,诸葛亮忧心忡忡,却镇静自若。他自辅佐朝政以来,就把“法治”作为 管理国家的关键。为了巩固朝政,诸葛亮还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成文的法规,如《科令》《蜀科》等。他素来赏罚严明,非常重视选拔廉吏,力争从源头上避免“赏罚 不明,无功得赏,权贵免责”等现象的出现。> >   诸葛亮对待豪强的政策,主要是赏罚分明,用罚限制他们的为恶,用赏来给他们开辟政治上的出 路。只要他们肯忠心地为蜀汉政权服务,便可以获得官爵禄位。因此诸葛亮的法治政策,不但收到了限制豪强的效果,也取得了利用豪强的成绩。同时也使蜀汉在政 治上呈现了某种程度的清明。陈寿称诸葛亮之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也。”> >   刘璋时代,对益州地方豪强无法控制,只得纵容。诸葛亮辅政,则厉行法治,他说:“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 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礼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今吾威之以 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   诸葛亮所施行的裁减官职、简化机构的措施,对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来说,也有些好处。> >   诸葛亮治蜀是刑法和德化并用。他能够以身作则,他的品质作风同他的能力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    除了以法律治理蜀地外,诸葛亮也建议皇帝广开言路,积极听取文武百官的提议和忠言。在处理军政大事时,诸葛亮也十分注重采纳各位大臣的建议。首次北伐惨 败而后,他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劝将士勤攻己阙教》。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指出是由于自己部署不对而导致了失败,并希望所有的将士都能够随时指出自己 的毛病和过失,这样才能“集思广益”。人们很敬佩他这种虚怀若谷、严于律己的品行。> >   此外,诸葛亮主张兴修水利,鼓励发展农业、商业。这些举措使得原本亏空的国库逐渐充实起来。由于诸葛亮品德和才能俱佳,因此治理蜀国成效卓著,使得蜀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呈现出朝政稳固、社会安定的局面。> >    诸葛亮的用人,还是以其本人及蜀汉政权为中心,而不容许部下有结党成派之事。土著地主在本地总是容易养成党派势力,为此,诸葛亮对土著地主虽注意擢用, 但对他本人的继承者始终只从外来地主中培养。不仅籍隶荆楚的蒋琬、费因他的授意而相继辅政,就是降将兖州人姜维,也因为受到他的培植而成为蜀汉政权的最 后支撑者。这一方面因他们有相当的才干,同时也因他们是外来人,在益州没有什么亲党关系的缘故。不过,诸葛亮对益州土著地主的团结和重用,还是超过了以前 的统治者。从两汉以来,在政治上一直受着歧视的益州人,对于诸葛亮向他们开放政权是乐于拥护的。诸葛亮连年北伐,向益州征兵要粮,未见有土著地主的反对, 在军事前线,还得到他们的积极参加,这是与诸葛亮笼络土著地主、缓和客主矛盾政策的成功分不开的。> >   蜀汉的政治,在诸葛亮的统治下,不 但较刘璋时代大有起色,就是与同时的魏、吴两国相比较,也要好一些。正因为如此,所以吴臣张温使蜀回去以后,曾赞美蜀政,以至于引起了孙权的忌恨。当时魏 国有才智的大臣刘晔、贾诩也说诸葛亮善治国。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反复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政绩,说得好似尽善尽妥,而陈寿对魏、吴两国的统治者则未 有若此称述。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可见诸葛亮之受人歌颂,在当时已经达到如此高度,若不是诸葛亮的政治措施能够符合人们的某些 愿望和利益,岂能如此?> >   总之,诸葛亮德才兼备,其治蜀政绩是历史上罕见的。他的为政行事,对蜀国人民有一定程度的益处,有些地方还可供后世借鉴。所以我们说:诸葛亮确实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   联吴与南征> >   刘备死后,南中诸郡又皆反叛。诸葛亮为了让民休养生息,医治战败创伤,暂时撇开南中问题,首先从整顿内政和改善对吴关系着手。> >    诸葛亮始终是主张联吴的。他知道以弱小的蜀与强大的魏为敌,非先联吴不可。把吴国联络好以后,它纵然不能协同攻魏,蜀亦可无东顾之忧,而得全力对魏;魏 则不能不以相当大的一部分兵力防吴。因此,诸葛亮于辅政之初,即派邓芝使吴,重申旧好。孙权这时还没有与魏断绝来往,迟迟不肯接见邓芝。邓芝给孙权上表 说:“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孙权才接见了他,谈话中仍以蜀弱魏强为虑。邓芝向孙权解释说:“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当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 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 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   孙权觉得邓芝的话确实有道理,于是便与魏断绝关系,与蜀联合。从此蜀吴盟好,不但诸葛亮伐魏之师得以大举,就是终蜀之世,两国和好关系亦始终维持,说明诸葛亮的外交政策确实是正确的。> >    蜀汉南部的益州(郡城在今云南晋宁县东)、永昌(郡城在今云南保山市)、柯(郡城在今贵州福泉县)、越(郡城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四郡,自秦代以 来,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这里的人民因为不能忍受当地官府的榨取,经常进行反抗。当地的豪强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则趁机进行叛乱活动。刘备在时,益 州大姓雍已经开始反蜀活动,杀益州太守正昂,继位太守张裔也被缚送到吴。雍接受孙权永昌太守的封号,并派郡人孟获煽动各族上层分子反蜀。柯太守朱 褒、越叟帅高定一齐响应。诸葛亮因为蜀汉被吴击败不久,元气大伤;且刘备刚死,蜀人有些不安的情绪,故未用兵镇压。一方面派人到吴与孙权重新建立起盟好 关系;一方面务农植谷,闭关息民。等到后主刘禅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诸葛亮对马谡曰:“虽共谋之历年,今 可更惠良规。”

三国历史 破除了门阀的限制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千古绝句道出了人们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佩与惋惜之情。那么诸葛亮治蜀用人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诸葛亮看到人的美恶既殊,情貌不一,但能坚持这七条,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致错用坏人,庸才。

内修政理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中心问题,其基本方针即治实不治名。

益州本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左思〈蜀都赋〉写到那时的蜀中是: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梗稻莫莫;a_之里,俊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何况又有盐井、铁山。在这个基础上,商业也发展了,成都西市,被称为万商之渊,罗肆巨千。可农民、手工工人所创造的财富,都落入了三蜀之豪的腰包。三蜀之豪,有自己的田庄、徒附、部曲、奴婢。诸葛亮说李严罢免,犹有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李严之子李丰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z《蜀志灵帝纪》

汉末政失于宽,刘焉、刘璋父子和袁绍一样,在益州以宽济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宽容三蜀豪强。这种政策,使蜀土人士专权自恣,更有所发展。z《蜀志十户而八的危险局面;理弱,即扶植自由农,发展生产。之所以要先理强,后理弱,是因为强民专权自恣的问题不解决,弱民的安宁、生产问题也就无法解决。这条方针是治实在内修政理上的集中表现。

先谈理强。理强又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专权自恣的强民,采用威之以法,限之以爵的政策z〈诸葛亮传〉注引《蜀记》;二是制定用人标准,起用有才策功干,忧公如家之士。

《蜀志伊籍传》说伊籍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现在《蜀科》看不到了,但可想见有它本身的特点。从实际情况来看,〈张裔传〉记载张裔常称道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陈寿在〈诸葛亮传〉中写的评语中又说: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劝戒明也。这表明诸葛亮把威之以法和服罪输情结合到了一起。用法无私,服罪可释,所以法虽峻而无怨,贤愚佥忘其身。例子是有的,如李严被废为民,徙梓潼郡,诸葛亮在与其子李丰教中明言:若能思负一意,则否可复通,逝可复还。z〈李严传〉注引把服罪输情虽重必释,用到刑法上去,这在法制史上罕见。本人服罪输情既可免罪,子女,家族连坐之制,势必革除。在《蜀志》中,看不到诸葛亮当政时期还有什么连坐。李严犯罪,李丰仍旧官至朱提太守。魏晋时期,人们纷纷称道诸葛亮能用刑,为秦汉以来所未有z参见〈李严传〉注引习凿齿语,原因也在这里。

在用人上,最可注意的,是他提出过七条用人标准或者说七个考核办法。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侄?^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z〈诸葛亮集如人性〉他看到人的美恶既殊,情貌不一,但能坚持这七条,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致错用坏人,庸才。

此外,要看到诸葛亮用人,是既限之以爵,又尽时人之器用z《蜀志杨洪传》说杨洪〈犍为武阳人〉本是李严的功曹,因为忠清款亮,忧公如家,李严还没有到犍为去做太守,杨洪便已被起用为蜀郡太守了;何祗本是杨洪的门下书佐,因为有才策功干,几年便做了广汉太守,而杨洪还是蜀郡太守。 "又〈杨洪传〉注提到广汉王离,亦以才干显,为督军从事,推法平当,稍迁代z何祗为犍为太守,治有美绩。〈杨戏传〉马盛衡、马承伯赞注提到阗中姚佃被诸葛亮辟为掾属,并进文武之士,称赞他说: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

这也符合七条标准。或谓诸葛亮排斥益州人物,上引却都是益州人物。〈杨洪传〉明言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说诸葛亮排斥西土人物的,对此话似未深思。诸葛亮用人只是凭七条标准,别无其他标准。

诸葛亮用这种理强的办法,在政治确实收到了由乱到治的效果,蜀中号称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z〈诸葛亮传〉臣寿等言

再谈理弱。在诸葛亮看来,不先理强,就不能使强不侵弱,理强则弱伸,只有先理强,才能收到理弱的效果。诸葛亮是怎样理弱的呢?他抓住了为政以安民为本。《蜀志治人〉这是诸葛亮理弱的方针。

诸葛亮使张裔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具z〈张裔传〉,发征丁一千二百人主护都江堰,是与理弱相配合的措施。诸葛亮的先理强,后理弱的方针政策,改善了蜀国的政治。蜀中经济的发展因此较快。〈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说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蜀末号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z〈蒋琬传〉。〈后主传〉也有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之言。这改变了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宥?供z〈诸葛亮集文集〉卷二〈教〉的面貌。

诸葛亮自己说得好: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此任长之术也。z同书卷二〈论诸子〉所谓任长,表明他吸收了各家所长,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治国之道。而他这套治国之道,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治实精神与用人标准上。唯其如此,所以陈寿等人说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z〈诸葛亮传〉。

相关参考

诸葛亮治蜀

刘备在时,常外出征战,诸葛亮镇守成都,代行政事。备死后,刘禅继立,更“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诸葛亮死后,蒋琬、费t相继执政,“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因此,蜀汉的政治,实以诸葛亮的措施为依归。我

蜀汉政权由三股力量组成,诸葛亮治蜀如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三国时期,刘备在夺取益州之后,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大本营,他在曹丕称帝后不久,自己也跟着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建立了蜀汉政权。可惜的是,刘备只当了两年的皇帝,就于22

蜀汉政权由三股力量组成,诸葛亮治蜀如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三国时期,刘备在夺取益州之后,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大本营,他在曹丕称帝后不久,自己也跟着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建立了蜀汉政权。可惜的是,刘备只当了两年的皇帝,就于22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表达自己的壮烈豪情,因为先主刘备将自己的国家、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研究历史的人总结四川地区的政治、军事、地理.得出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结论,像治国秘宝一样奉献给统治者作参考。其实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四川虽然偏处西南一隅,但其战略位置却得天独厚,历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他的后代都有怎样的人生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每读《三国演义》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就无心再读下去了。>诸葛丞相对于蜀汉绝对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忙于国政,诸葛亮在46岁才晚年得子,此前曾过继诸葛瑾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简介知多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夷陵之战,刘备败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公元223)四月,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正是从这时起,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地发挥出来。诸葛亮牢记先帝的临终嘱托,忠心

三国之最经典的六句话

第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三国中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更是将诸葛亮每一场战斗都神化到天仙下凡的级别。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过程没有那么的惊心动魄,而且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