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章 曹操的智囊团

Posted 公元

篇首语:少量的常识,当得大量的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一百四章 曹操的智囊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一百四章 曹操的智囊团

2、曹操的感慨,三十万青州军,选不出一个二流武将

第一百四章 曹操的智囊团

  据《三国志》和裴注的记载,粗略统计,曹操的智囊团有87人,其中骨干谋士8人。曹操的智囊团在官渡之战前夕已逐渐形成,骨干谋士都在这一阶段投效了 曹操。公元191年曹操为东郡太守,荀或来归;公元192年曹操兵临兖州,程昱接受征辟。曹操出征,荀或、程昱二人留守。公元196年荀攸、钟繇、董昭、 郭嘉从操。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前夕,刘晔、贾诩从操。以上8人是曹操的骨干谋士团。此外,华歆、王朗、蒋济、毛、陈群、赵俨、司马朗等重要谋士也在这 一阶段投效曹操。官渡之战后随着曹操事业的发展,智囊团不断扩大,成为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 >   曹操是怎样把这些人才聚集起来的?大略言之有五个方面:> >   一、征辟。这时两汉选举的正常途径。> >   二、投效。荀或、郭嘉、桓阶、贾诩等人的投效最具典型意义。荀、郭两位大才都是从鼎盛的袁绍营垒中投过来的,桓阶说长沙太守张羡反对刘表,贾诩说张绣投曹操,都是在官渡之战相持而袁强曹弱之时,他们深邃的洞察力远远高于时人之上。> >   三、推荐。荀或知人,他对于曹操智囊团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荀或前后所举,“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郎、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或所荐还有戏志才、郭嘉、杜畿,皆一代风流。> >   四、纳降。以许攸、陈琳、牵招为代表。> >   五、强征。如司马懿、阮。> >   智囊团的治政作用:> >    一,劝曹操迎献帝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192年,毛最先向曹操提出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当时天子远在长安,还提不到议事日程。公元196 年,天子还洛阳,曹操让群僚讨论,荀或坚定地主张迎献帝都许。曹操采纳此计,从此占领了政治的制高点,得了全局的优势,处处主动。> >    二,广收名士以临州镇。曹操初临兖州,因言议杀名士边让,激起了陈宫、张邈之叛,险些使船翻了个底朝天。曹操吸取教训,为司空、丞相后以崔琰、毛、何 夔、徐奕、鲍勋、陈群等名士为东西曹掾,典选举,所举皆清正之士,网罗了大批名士为掾属。名士累世为地方望族,振臂一呼,士民景从。曹操派出智囊名士出宰 州郡,入为公卿,利用他们的声望和才干稳定纷乱的政治局势。《何夔传》裴注引《魏书》曰:“自刘备叛后,东南多变,太祖以陈群为令,夔为城父令,诸县皆 用名士以镇抚之,其后吏民稍定。”> >   智囊团的经济方略:> >   提出了“修耕植、兴屯田、储军资,深固根本,以成霸王之 业”的经济方略。枣祗等人主持其事,以后刘馥在扬州屯田,卫在关中屯田,贾逵在豫州屯田,邓艾在淮南屯田,有军屯,有民屯,都取得了好成绩,解决了前线 军粮。曹操以此“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智囊团的军事方略:> >   智囊团替曹操顺应形势制定战略方针,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战略。> >    第一阶段,官渡之战之前,荀或与郭嘉定计,先南后北,对抗袁绍。公元197年,袁绍与曹操书,“其辞悖漫”,曹操震怒,恨不得立即与袁绍决战。荀或、郭 嘉认真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曹操四面皆强敌,若要攻克争天下的袁绍,宜先壮大自己。荀或提出了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兼并群雄的战略方针。钟繇镇抚 关中,是为远交。郭嘉说:“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公元198年曹操攻破张绣,东灭吕布,公元199年又灭袁术,刘备起事徐州,郭 嘉、程昱劝曹操迅速扑灭,然后全力对付袁绍。官渡之战以前,曹操四面临敌,但始终没有陷入两线作战,而是一个一个歼灭对手,显示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的威力。> >    第二阶段,官渡之战以后,荀或、郭嘉画计,先扫河北而后南下。曹操和诸将欲乘官渡战胜之威,南击刘表,壮大力量。荀、郭都反对这一错误决策。荀或说:袁 绍战败,应乘胜追击,如“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曹操顿悟,复屯兵于河上,不停顿地进击,经过了七年的征战,平定了河 朔,击败了乌丸,解除了南下的后顾之忧。曹操北征乌丸,诸将惧刘表遣刘备袭其后。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自己的才能不如刘备,不敢重用,“虽虚国远征,公无 忧矣”。> >   第三阶段,赤壁战后。曹操为避免两线作战而转为防御,挑动吴、蜀内讧,坐收渔人之利。公元219年,孙权上书讨羽自效,董昭建议将孙权书信驰驿以弩射示羽,关羽战败,不加追击,存之以为孙权害。赵俨在襄阳亦劝曹仁不追。这一着很有效,吴蜀交恶。> >    智囊团临阵画计,使曹操多次避免了惨败,甚至覆灭的危机。最主要的有两次:第一次,公元194年荀或、程昱临阵应付陈宫、张邈的突变事件,替曹操保住了 兖州甄城、范县、东阿三城。袁绍使人说操迁家居邺,袁曹连和,所谓“连和”不过是投靠的外交用语。程昱谏曹操岂可临事而惧,为“韩、彭之事”,打消了曹操 连和的念头。第二次,公元200年荀或、荀攸、贾诩、以及阵前投归曹操的谋士许攸等共献奇策,赢得了袁曹战略决战的官渡大捷。此外,公元198年荀攸、郭 嘉画计引泗、沂水灌城灭吕布的下邳之战;公元208年荀或画计南下荆州之战,公元211年贾诩画计离间马超、韩遂的渭水之战;公元215年刘哗画计灭张鲁 的汉中之战等都显示了智囊团的重大作用。曹操对智囊团的驾御及影响:> >   一、人尽其才。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人,他只是为了名誉把人才作摆设,“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曹操聚人是要用人之长,“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 >   二、诱以官禄。建安十二年大封功臣二十余人为列侯,同时又下分租令与诸将掾属及死事之孤,“庶以畴答众劳”。建安十三年南下荆州,论荆州服从之功,封侯十五人,功勋卓著的智囊受封后还不断增邑。史称曹操赏罚分明,“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    三、笼以权术。陈琳为绍草檄骂曹操,辱及三代,后被俘,曹操惜其才而用之。张绣在战场上杀其子曹昂,后绣投操,立功封侯。官渡之战许下群僚及郡县多与袁 绍通书,曹操破绍得书,“皆焚之”,宣言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显得十分豁达。不过这都是表面现象,曹操的哲学是“宁我负人,毋人 负我”,陈寿评他善于“矫情任算”,其所欲杀者,则“以法诛之”。《赵俨传》裴注引《魏书》载,曹操使人搜阅绍记室,发现阳安郡都尉李通没有与袁绍相通, 并断定这是赵俨劝说李通的结果,这一条记载说明曹操在当众烧书前早已录了黑名单。崔琰之死、毛之叹都有人告密,说明曹操组织有特务网,暗中监视百官。曹 操又以联姻的方式笼络智士,如以女安阳公主妻荀或子荀恽。> >   四、辟为掾属。此谋出于郭嘉。智囊团八十余人,出宰州郡,入为公卿,但身份都是曹操的掾属。智囊既为曹操掾属,则有主仆之分,他们不知有国家,但知有曹操。曹操通过广辟掾属和称公称王的手段,把丞相府组建成魏国的模拟机构,并把它凌驾在宫廷和百官之上。> >    五、威以刑杀。孔融以言论罪被灭族,崔琰以腹诽罪赐死,毛以牢骚而下狱。曹操驾驭智囊团的手段用今语可概括成一句话:胡萝卜加大棒。集聚曹魏的天下英 才皆为曹氏家奴,凡表现了个人意志就遭杀戮,他们所建言的军国大计曹操需要的才能说,不想听的不敢说。刘哗本有奇谋善计,还要察言观色提出,曹操、曹丕不 采用,他也不坚持。象程昱这样的老臣,也是战战兢兢,闭门谢客。智士为奴,聪明才智就不能完全发挥,智囊团潜在的能量受到很大的抑制。不愿为奴的诸葛亮、 法正、张松、周瑜、鲁肃等不北走曹而奔走吴蜀,于是汉末人才三分而成鼎足之势。

曹操的感慨,三十万青州军,选不出一个二流武将

若论三国第一枭雄,魏武大帝曹操肯定当仁不让。曹丞相在三国时手中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智囊团在北方占据了很大的一席之地。论智谋,他有戏志才、郭嘉、荀彧、荀攸都是当世奇才;论武将,他有许褚、典韦、张辽、徐晃等等等等,可谓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即使是军队,他也有两支王牌军队,一支是三国的特种具装重骑兵—虎豹骑。 另一支则是堪比丹阳劲卒的青州军。曹操号称拥有百万青州大军,但实际上抛去家属、后勤民夫,真正的作战兵力只有三十万。但这也不是个小数目了。可是,这三十万人中,曹操却没有选出一个头领,或者说没有一个在三国志里留名的武将,哪怕是三流武将是出身于青州军中。难道这三十万人中连一个三流武将都选不出来吗?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青州军的成分以及青州在哪。 青州是古代华夏九州之一,现在在山东境内,曹魏不是没有山东将领,臧霸就是一个。但是他是泰山贼不是青州军。青州军,即青州黄巾军。时在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青州黄巾军主力无条件投靠曹操(不是战败投降)。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人,其中三十万身强体健者,被曹操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 ”青州兵”。 那么,为什么曹操没在里面选出一个哪怕三流武将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选出武将不好控制 由于青州军的原身是黄巾起义军,大多是由穷苦农民组成,但是也有很多土匪流氓的存在,所以说这支军队成分驳杂。这不同于虎豹骑这种亲自选人,并且直接组建的军队。这是可以确定能忠于自己的,而青州军的最高统帅只有曹操,他们是降曹不降汉,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曹操一逝世青州军就会爆发叛乱的原因。 青州军本身就是拖家带口的贫苦农民组成,到曹操收编他们的时候已经属于一个抱团的军队了,不能说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也差不多了。如果曹操从中选出一些武将,青州军也就很难控制了。 二、人才本来稀少 众所周知,曹操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对于人才的热爱超乎常人。就连关羽这种肯定不会归降自己的人,他都要试试拉拢一下,每天云长云长的叫。他北征乌桓时候的短歌行更是完美反应他的内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明如果一个人有大才,他是不吝任用的。 那么青州军没有选出武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支军队实在没有好苗子。虽然战斗力很强,但大多是打顺风仗。逆风就开始约束不住胡作非为。 魏书·于禁传中有一段关于宛城惨败时青州军的表现: 「 ”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 ”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 ”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 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忠于曹操也是曹操强势的时候。一旦发现风头不对就立马变身为流寇。这种队伍怎么可能会存在将才呢? 更何况青州军都是些文盲、农民。想要诞生出武将也不太可能。我们熟知的猛将们,都是大族豪族甚至割据势力、地方军阀出身。即使是三流武将,也很少有贫民出身的。因为作为一名将领,不仅仅需要武艺,还需要很多的综合能力,包括兵法战略。而那个年代穷人平民是不能读书的,或者说读不起书,相应的就不会有很高的军事素养,也就很难在以农民起义军为主题的青州军中找到一名像样的武将。 所以,即使曹操有三十万的青州军,依然不会在那里选出哪怕是三流武将。第一,曹操不会自掘坟墓。看着好像曹操对青州军平时的暴行恶行很放纵,但是放纵绝不代表信任。虽然青州军战斗力强,但青州军是恶狼而非忠犬。是一头喂不熟的恶狼。第二点就是青州军实在是基础太差了,你难道指望从一群大字不识一箩筐,只知道喊打喊杀的农民甚至是一群土匪里面去选拔武将吗?如果里面有大才能的人,或许曹操还会有些一意愿,但是对于这种控制不住还选不出来的青州军,曹操当然选不出武将了。 你是如何看待曹操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关参考

曹操的感慨,三十万青州军,选不出一个二流武将

若论三国第一枭雄,魏武大帝曹操肯定当仁不让。曹丞相在三国时手中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智囊团在北方占据了很大的一席之地。论智谋,他有戏志才、郭嘉、荀彧、荀攸都是当世奇才;论武将,他有许褚、典韦、张辽、徐晃

第一百二十四章 智勇双全话赵云

  赵云的骁勇决不亚于关羽、张飞。《三国演义》描写他在长坂坡怀抱刘禅,突破重重包围,所到之处,枪挑剑砍,威不可当,无人敢与争锋,曹操在惊讶之余派人飞马去询问姓名。这一段描写虽不见于正史,但也有历史的真

第八十四章 曹操盛葬关羽头

  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志得意满,其主要谋士张昭求见。孙权问他有什么事,张昭严肃道:“咱们的大祸不远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孙权不解其意。>>  张昭道:“您杀了关公父子,关公是刘备结义的兄

第四章 贾诩劝张绣归顺曹操

  官渡之战时,袁绍派人见张绣,希望与张绣结盟,共击曹操。>>  使者到了,张绣想要答应。这时,贾诩冒充张绣,坐在张绣的位置上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告诉袁绍,自家兄弟都不能相容,难道还能容纳天下的国

其实刘备的智囊团并不比曹操弱,只可惜刘备留不住,原因有四点

众所周知,两军交战,其实不仅拼的是兵力与大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谋士。曹操之所以能够早早地就统一北方,离不开他那个庞大的智囊团的出谋划策。很多人认为,刘备之所以比不上曹操,最大的软肋就是没有好的谋士,

第一百三章 曹操三请诸葛亮

  人们只听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在这之前,曹操三请诸葛亮的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相传,曹操屯兵许州时,派曹洪带十万人马第一次打新野,结果吃了败仗。他很恼火,挥剑要杀曹洪。这时,有个叫程煜的谋

第一百三十章 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背负了千年“奸雄”名号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曹操文采武略俱全。身居战乱之际的他,行军打仗“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他曾

曹操的第一保镖

说起三国猛将大家想起的可能是,也有可能是刘备手下的五虎将,然而有一个人两次从吕布手中救下了,还有一次赤手空拳独自一人死战数十枪又救下了曹操。这算什么样的猛将呢?他就是典韦。 典韦在加入曹操营

谁是曹操的第一功勋谋臣

曹操帐下谋士众多,他们运筹帷幄,为魏国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辅臣云集,就无人像诸葛亮在蜀国那般被众星拱月,对垒谁是第一功勋谋臣也见仁见智。在笔者看来,则以荀莫属。荀字文若,豫州颍川人。永汉元年(18

第一百一十章 华陀之死

  当时华佗治好头痛后,也确实被曹操留在曹营,当时华佗心里不乐意,可又不好直说。有一天,华佗要求曹操让他离去,因为天下间尚有很多人要他医治。曹操便要求他先替他找一种根治头痛的长效药。>>  华佗觉得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