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库尔斯克战役真正的王者 希特勒自致的溃败
Posted 希特勒
篇首语: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谁是库尔斯克战役真正的王者 希特勒自致的溃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谁是库尔斯克战役真正的王者 希特勒自致的溃败
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军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集团会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从战略战术,战术战略,双方将领的指挥艺术上角度来看,本来的胜利者应该是德国,而不是在中前已经被打废打残的损失超过100万左右(还是保守估计),甚至已经投入了所有战略预备队的苏军。
相反的德军在此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甚至整个战役结束也仅仅阵亡了8万人。而且由于曼施泰因等人的艺术般的指挥,德军在战役后期胶着状态中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战略预备队,精锐装甲军团30万)
而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领指挥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当时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势并不是如此严重,而且正相反德国最伟大的战术家曼施泰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因为他手里还有整整三十万的战略预备队还没有使用,苏军此时却已经无军可调。
但就是这一个希特勒的决定放弃了,把曼施泰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战术苦战的成果,完全丢弃。
实战: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
7月11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最重要的阶段”。
7月12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军立即投入了战斗。
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
所以7月12日的关键战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12日的战斗后,一线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而且苏联已经无力挽回即将失败的颓势了(当时朱可夫已经在准备自杀了或者上军事法庭了承担责任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弃最后的胜利,不投入预备队给予苏联以致命一击去进攻,反而全军撤退的呢?
可以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特勒本人。
原因就是,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
当时,被称为克里木之狼的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重新恢复42年的战线,包围斯大林各勒。(而且当时的事实正如曼施泰因的预料)。
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曼施泰因苦心保留到最后做致命一击的SS装甲军等战略预备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
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
所以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注:
1.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显示。
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
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2.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失败的真正原因 库尔斯克会战的意义
库尔斯克会战 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这场战役结束后,苏军战线中的弧形也消失了,形成了一道新的、更坚挺的战线。
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失败的真正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披露的档案使人们对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役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次大战中注定失败的命运。历时50余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于1943年8月23日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 首先,统计口径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尤其坦克的损失。德国坦克的损失数据,总是只统计“绝对损失”,就是绝对无法再继续修理。然而,大多数“被击毁”的坦克实际上都是可以修理的,因此德国统计的“坦克损失”与实际的损伤相差很大。事实上,由于德军丧失了战场控制权,不少仍能修理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都丢在了战场和败退途中。 以“费迪南”自行火炮为例,该自行火炮火力极强,装甲极其厚重,苏联坦克从正面和侧面均无法将其摧毁,多数受损的“费迪南”都是被步兵炸毁了履带或是因故障而抛锚。理论上,几乎所有受损的“费迪南”都可以修复,不应算作损失。然而事实上,生产总数不过90辆的“费迪南”竟然有40辆丢在了库尔斯克,原因就是苏军最后控制了“费迪南”历经鏖战的主要战场,没能让德军将这些战车拖走。 因此,德军失败的首要因素就是没能获得战场控制权,加上“统计口径”不合理,导致后人忽视了战役的关键细节。 同样是围绕“战场控制权”,由于苏军顽强抵抗,尽管付出了比德军高出几倍的伤亡,坦克总损失超过四五倍,但苏军纵深防御的强大韧性,使德军的进攻丧失了锐气。从而,苏军确保能够牢牢掌握最后的战场控制权,这一点是决定坦克对抗胜负的一个关键。
后世有人指出,由于美英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导致希特勒被迫宣布终止“堡垒行动”,才令苏联红军侥幸获胜。但这完全是凭借一些表面数字得出的空洞结论。 表面上德军进攻中只损失了3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这只是所谓“绝对损失”的数字,实际因毁伤或故障而丧失战斗力的坦克已经超过大半,例如首次上阵的90辆“费迪南”和200辆“黑豹”大多数都丧失了行动能力。曼施坦因曾反对希特勒结束进攻的命令,要求继续对苏军防线发起攻势,从“控制战场”角度讲这是一个正确主张,但这个主张却没有考虑到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持久性。 德军在库尔斯克投入了29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已经是德军在东线的几乎大部分家当。战役的“字面损失”虽然不大,但上千辆受伤和故障坦克都被拖到了后方修理,已不可能再有更多坦克投入后续的战斗,这个事实在后半阶段的苏军反攻过程中暴露无疑。所谓“因盟军登陆西西里,德军装甲主力西调”的说法,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西调的部分德军装甲师,完全是由光杆人员编成,坦克几乎全留在了捉襟见肘的东线。 另一方面,苏军尽管损失惨重,却仍保持了很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和增援兵力,在加上保障修复水平已极大进步,受重创的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也迅速恢复大半战斗力。苏军反攻时投入的坦克数量达到4000辆以上(最初为5100辆),而德军能行动的坦克却不超过1000辆(最初为2900辆),双方对比从最初的2:1变成了4:1甚至更悬殊。可见,苏军正确发挥了自己的数量优势,在战略角度上就令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库尔斯克会战的意义是什么
德军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欲从由南北两端自中央夹击,合围歼灭中央突出部的苏联红军,重夺战略主动权,但由于苏联红军已做好严密防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进攻步调缓慢且损失惨重,因为南线意大利被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不得不抽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撤退。此次战役后,苏联红军发动一连串巨型攻势,歼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且赶出苏联领土,德军再也无法对苏联红军产生致命威胁,苏军完全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相关参考
库尔斯克会战 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这场战役结束后,苏军战线中的弧形也消失了,形成了一道新的、更坚挺的战线。 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失败的真正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最终德军放弃了胜利,苏军则付出85万余人阵亡、负伤、被俘的代价,到底谁才是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者? NO1:德军坦克在库尔
作者:greatwarii1943年初的冬季,是德军泪水和欢乐交替的日子。1943年2月2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损失了整整一个最精锐的第六集团军,以及部分第四装甲集团军。加上大量的罗马尼亚,意大利
辽军指挥官是南京统军使萧达凛和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宋方指挥人员主帅是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兼定州都部署王超,副手有定州副都部署王继忠,镇州都部署桑赞,副部署李福。萧挞凛首先进围冀州的望都县,王超决定率六万
二战1943年东线奥廖尔战役正式爆发德国第78突击师最后反击作战
奥廖尔战役,是库尔斯克战役期间中间阶段,在7月5日到11日德军的进攻最终以失败告终转入了全面防御。苏联红军趁着德军攻势消退,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了全面进攻,奥廖尔战役是库尔斯克的高潮部分,是苏联红军把握
打击补给线是辽军耶律休哥的老战术了,此番故伎重演企图一洗唐河战败的耻辱。但他这次面临的是个可怕的对手李继隆。李继隆显然对整个行动作了周密部署,由于整个部队规模适中才一万人,故保持了相当的机动性和隐蔽性...
打击补给线是辽军耶律休哥的老战术了,此番故伎重演企图一洗唐河战败的耻辱。但他这次面临的是个可怕的对手李继隆。李继隆显然对整个行动作了周密部署,由于整个部队规模适中才一万人,故保持了相当的机动性和隐蔽性...
打击补给线是辽军耶律休哥的老战术了,此番故伎重演企图一洗唐河战败的耻辱。但他这次面临的是个可怕的对手李继隆。李继隆显然对整个行动作了周密部署,由于整个部队规模适中才一万人,故保持了相当的机动性和隐蔽性...
打击补给线是辽军耶律休哥的老战术了,此番故伎重演企图一洗唐河战败的耻辱。但他这次面临的是个可怕的对手李继隆。李继隆显然对整个行动作了周密部署,由于整个部队规模适中才一万人,故保持了相当的机动性和隐蔽性...
辽军一面与宋军大阵相峙,一面派出大批部队围攻王继忠,宋史记载“围数十重,士皆重创,殊死战,且战且行,旁西山而北”。镇州副都部署李福、拱圣军指挥使李升率先逃离,王继忠倒是奋勇作战,无奈寡不敌众,力竭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