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轶闻:鉴真东渡日本其实是“偷渡”
Posted 鉴真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鉴真东渡轶闻:鉴真东渡日本其实是“偷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鉴真东渡轶闻:鉴真东渡日本其实是“偷渡”
鉴真东渡的历史,放到今天来说,是中日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话,不过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鉴真大和尚跟唐朝另一位光耀千古的佛学大师玄奘一样,都是“违法犯罪分子”——唐朝是不允许大唐子民擅自走出国门到邻国串门子的,换而言之,鉴真的东渡其实是“偷渡”,还一“偷”就是六次。
当然,与今天的偷渡犯们不同,鉴真大师的“偷渡”可谓“偷”出了水平,“偷”出了风采,“偷”出了日本后一千年灿烂的文化史。鉴真“偷渡”带走的,是盛唐文化之海溅出的一粒水滴,日本人小心地将这粒水滴保存了一千年,发出了钻石般璀璨的光芒。而那曾经浩瀚的大海本身,却已干涸无迹了。
从发达国家“偷渡”到邻邦小国
我们的故事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扬州开始说起。这年夏天,日本留学僧荣睿和普照造访了扬州城内最大的寺庙大明寺。恳请该寺方丈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
根据历史记载,当荣睿和普照提出这个要求时,大明寺数百名僧众“默然无应”——估计是被两位外国和尚的脑洞大开惊呆了。
要想了解这个请求有多么大胆,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情境。
从时间角度讲,天宝元年的中国正处在盛世巅峰之上,唐玄宗在天宝之前所用年号,是大名鼎鼎的“开元”。换言之,天宝元年的中国仍在盛世的轨道上行进着,离让国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还有十四年的盛世荣华。
从空间角度说,当时扬州是整个帝国东南部的第一大都会。在公元八世纪,这个城市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商贸都市。
而从鉴真本人来说,天宝元年时,鉴真五十五岁,有四万信徒、近千弟子,所谓“江淮之间,独为化主”,按今天的说法,大概相当于称雄东南的一代学术界泰斗,已然功成名就,属于逢年过节要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慰问的那一种。
更不靠谱的是,当时唐朝严禁本国老百姓出国——唐朝虽然号称开放,但依然没有跳脱中原王朝的重农思维。外国人来做生意、朝贡欢迎,但本国人外出属于劳动力流失,严加禁止。比鉴真早几十年,有个玄奘法师曾经去了趟天竺,也是没跟政府打招呼自己偷跑过去(所以西游记里御弟、通关文牒啥的都是子虚乌有,唐朝根本不提供这项服务)。
综合上述背景,荣睿和普照的这个提议,大体相当于要求美国哈佛某著名教授到索马里支援科学建设,路费自理,手续没有,一路艰险,还很可能一去不回。
这么奇葩的请求,当然不可能有人答应——除非那个人有着惊人的信念。但谁也没想到,在众弟子的一片冷场中,只听大师清了清嗓子,当即应承下来。
外来的和尚好“整风”
其实,延请高僧去日本,是圣武天皇行前布置给荣睿和普照两人的政治任务。在正式拜访鉴真之前,俩人已经在中国观察、物色好几年了。
请个和尚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其实,当时日本人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
日本的佛教,最早是公元六世纪从朝鲜半岛传入的。佛教传入之前,日本只有个理论和形式都很幼稚的神道教。佛教传入后立刻在上层引起了轰动。推古朝以后,日本政府规定出家人可以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免税。这么一号召,日本老百姓恨不得立刻全都出家。原因是就在同一时期,日本开始学习中国,以班田收授法向农民征税。于是,出家就成了最受欢迎的避税手段,甭管是不是真心向佛,都把头一剃当起和尚来。佛家队伍壮大了,风气却越来越坏,大量动机不纯的“出家人”在寺里喝酒吃肉,娶妻生子,与其说是和尚,倒不如说更像混黑社会的“光头党”。
面对如此情景,日本朝廷也无甚良法。公然灭佛显然是打自己的脸,不能干,而整肃纪律也不容易。佛教戒律是修行者自己给自己制定,像吃素这种戒条只有汉传佛教才有。眼见着赋税越来越少、光头党越混越多,天皇这才痛下决心,要从中国请个精通戒律的狠和尚来,好好整肃一下僧众纪律,把滥竽充数者赶回家种地交租。鉴真所修习的律宗恰好以持戒甚严著称,所以荣睿和普照才认定鉴真正是他们想引进的人才。
日本这个动机从他们记载鉴真行迹的典籍《唐大和尚东征传》书名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所谓“东征”,并不是说鉴真率领着一票唐军打到日本去了,这里的“征”有“正”之意,是说鉴真的到来让风气为之一正。这么一说,鉴真东渡对日本来说跟今天的“中央巡视组”有一拼,是到日本“整风”去了。
鉴真的奇幻漂流
鉴真的信念很坚定,但困难也很大。事实上,在鉴真决定东渡日本后,他率领的一行人先后五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倒不是唐朝这边管得严,而是各种意外事件。
第一次是因为内讧:鉴真一位弟子道航取笑师弟如海说,你学问不够,去了日本也教不了人家啥。如海心眼小,就去官府告发了师父一行,于是第一次尝试就黄了。
从第一次东渡失败的过程不难看出,在唐朝,“不许偷渡”这条法令其实处于民不告官不究的状态。鉴真如果跟玄奘一样,出发时名不见经传,兴许一次就走成了,但由于鉴真是个名人,有点小动作总有人告发,所以这种半吊子监督后来又挡住了鉴真的两次东渡打算。所谓鉴真六次东渡,真正成行的只有三次,不过,即便真正出了海,也不能保证你就能到日本。当时航海技术不行,风暴一来,船能去哪儿基本上就全凭感觉走了。鉴真两次出海遇到风暴,上演“奇幻漂流”。在第二次和第五次东渡中,鉴真一次漂到了宁波,另一次漂到了海南岛。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当年跟着鉴真的弟子们走的走、死的死,连当初邀请鉴真东渡的两位日本僧人都先后离去,鉴真自己也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失明了。然而,遭受如此蹉跎的鉴真却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铁了心和此事耗上了。
另一方面,鉴真先后五次“偷渡”,终于惊动了唐朝中央政府,日本一看暗着挖墙脚不行,干脆直接向唐朝要人。大唐王朝倒也开明,表示此事好说。运作此事的是我们的老熟人,“海龟”吉备真备和他留在中国的亲密战友晁衡。然而,就在鉴真即将成行之际,事情又节外生枝——唐玄宗那边突然不放人了。
唐玄宗李隆基一看日本要传佛法,当即表示可以买一送一,把自己很崇尚的道教也传到日本去。他哪里知道日本已经被一个佛教折腾得连租税都快收不上来了,所以当日本拒绝这项提议时,唐玄宗大惑不解,进而恼羞成怒,决定教训一下日本,点名不让鉴真走了。
不过,唐玄宗旨意下来时,鉴真那边已经快登船了。所以在吉备真备的包庇下,鉴真第六次“偷渡”终于成功。
鉴真带给日本的“文化大跃进”
鉴真到达日本之后的历史,见诸日本史料之中。在日本人笔下,这位大和尚简直是半仙式的存在。
据记载,从难波到奈良京的路上,鉴真的脚基本上就没沾过地上的泥——蜂拥而来的日本信众几乎将鉴真抬着迎入了奈良京。未入京城,亲王、宰相、右大臣、大纳言以及以下百余名官员就已在路边迎候,当时在位的孝谦天皇和已然退位的圣武上皇则在皇宫内设宴迎接。而鉴真本人更是出场就展现“神迹”,当时日本最为崇佛的光明皇太后病重,日本国内名医久治不愈,鉴真到场后,只用一帖药就治好了皇太后的病。
当然,有一点怀疑精神的人不难看出,这是日本人在有意造神。这也难怪,天皇请鉴真来日本,本就是让他来“整风”的。不搞点“鉴真崇拜”怎么行。果然,鉴真到后没几个月,天皇就下圣旨:“自今以后,受戒传律,一任大和尚(指鉴真)。”将日本国内佛教僧众的“审批权”全权委托给了鉴真。在鉴真的帮助下,一度放浪形骸的日本佛教总算又规矩点了。
不过,如果非说鉴真的到来让日本佛教面貌焕然一新,其实我是存疑的,证据是日本和尚从那以后依然保留着喝酒吃肉、娶妻生子的习惯,直到现在。事实上,鉴真给日本带来的最大影响其实是一次文化大跃进。跟随鉴真而去的工匠提升了日本的建筑、雕刻等工艺,唐招提寺就是在这些人的设计监督下建造的,直到今天,它仍然耸立在奈良城内,被誉为整个奈良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医学方面,医学修养极高的鉴真将带去的医术集结成书《鉴上人秘方》,这本医书一直被日本人用到明治维新西医传入以前。在书法上,鉴真还带去了数十卷中国书法名家的真迹,其中王羲之的《丧乱帖》被作为见面礼献给了日本天皇,至今仍被收藏于日本皇居,是日本皇居的镇馆之宝。
尤其应该被吃货们铭记的是,鉴真大师的这趟折腾,为后世留下了日本豆腐、纳豆、黑糖球等一大堆神奇的食品。读到这里你很可能会说,带走这么多好东西,鉴真不成了一个活脱脱的文化间谍了吗?其实不然,鉴真当年所带走的东西,与盛唐所拥有的巨大文化财富相比,注定只是九牛一毛。鉴真东渡,是盛唐文化之海在不经意间溅出的一粒水滴,日本人小心地将这粒水滴保存了一千年,让这粒水滴发出了钻石般璀璨的光芒,而那曾经浩瀚的大海本身,却早已干涸无迹了。
鉴真离开唐朝的那一年,是公元753年。两年后,震天响的渔阳鼙鼓打碎了唐人的盛世,中国人失去了曾经最辉煌的巅峰时代。鉴真离开在大唐国运的转折点上,他带走并让日本代为保存的,是整个中华民族鼎盛时期的气魄与度量。就为这个,我们也该同日本一起感谢这位矢志不渝的高僧。
揭秘鉴真大师为何执意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谜团
鉴真东渡谜团:鉴真和尚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唐代高僧鉴真十年东渡,赴日传法,建唐招提寺,以“一衣带水”比喻中日两国,堪称促进文化交流的巨匠。鉴真的生平介绍并不难找到,但是,其中对于鉴真东渡以后在日本的情况,记载并不很多。而中日文献中,即便是鉴真的东渡,也颇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鉴真。在这位高僧的生涯中,似乎有五个话题,可以视作“谜”来解一解。
谜之一:鉴真到底东渡了几次?
鉴真东渡,历时十年。第一次东渡,日方纪念鉴真的文献《挑战与挫折的十一年———六次渡日大作战》中记载是天平15年(743年),鉴真借拜访天台山之机前往日本(当时唐玄宗爱惜鉴真才德,没有批准他东渡的要求)。鉴真的弟子向港口的官员报告前来邀请鉴真的日本和尚实为海盗,于是在官府干预下,东渡胎死腹中;第二次东渡则是743年年末,购买了军用船,鉴真一行包括工匠等85人从扬州出海,在狼沟浦遭遇巨浪,危急中鉴真镇定自若,高诵经文———这对于海潮未必有什么作用,但确实安定了众人的情绪,终于将船驶回;第三次东渡在744年,当地倾慕鉴真的士绅不愿他冒险出发,再次举报日本和尚荣睿和普照是海贼,于是俩日本和尚又被捕,经过鉴真搭救,才以“病死”为名,脱身逃走;第四次东渡在744年,由于长江一线出海控制较严,鉴真前往福州出航,这一次他的弟子再次向官府报告师父的计划,鉴真被官府送还扬州,日本和尚逃亡;看到弟子和崇拜者因为爱自己而阻挠东渡,鉴真花了几年时间做通他们的工作,于748年第五次东渡,这次很不幸,遇到飓风,船被吹到了海南岛,历时一年才返回扬州,负责邀请的日本僧人荣睿病死,鉴真也因病双目失明;753年,65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乘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返回的船只,终于到达日本。
中方文献内容大同小异,但有鉴真七次东渡的说法。其中多出的一次东渡,是在743年年末,有人认为当时鉴真于12月乘船东下,在狼沟浦遇险后,返回下屿山,第二年曾经再次出发,结果在桑石山海面再次遇到暴风,只得退回。因此应算作两次东渡。
究竟鉴真的东渡应该算六次还是七次呢?在日本,我采访了日本教育学者滨崎昭先生。对此,滨崎先生的解释是双方在史实的认定上并无歧义,采用不同数字是文化背景造成的。日本,七的发音为“XIQI”,与“死”的发音接近,不太吉利,而六则是吉利数字,因此说鉴真“六次东渡”。中国的“七”并无这样的发音避讳,而佛教有“七级浮屠”的说法,所以使用了“七次东渡”,也是吉利的意思。
谜之二:日本为何执意邀请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前,已经有洛阳大福先寺的道睿禅师等唐朝僧侣受邀东渡,日本为何还要执意邀请鉴真呢?而且,到达日本后,鉴真的地位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东渡僧侣,无论其来自中国、印度还是百济,他为何获得如此尊崇的地位呢?
这是因为当时日本从唐朝邀请高僧东渡传法,主要是为解决日本僧侣戒律不严的问题。日本民间普遍采取自誓自愿的方式出家,对于戒律的理解也五花八门。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宣布自己是和尚,而且没有什么戒律约束,该怎么过还怎么过,这和尚当得也太自在了。日本当时官民都对佛教很推崇,但对这样随意的僧侣又觉得不能信任,于是,就产生了严格戒律,用受戒的方式规范僧侣的要求。
大多数僧人都要经历受戒的仪式,不过,由于派别不同,受戒的内容也很不相同。一般僧人常受的有五戒、八戒、十戒等,而最为严格的大乘佛教徒,要受二百五十戒,称为“具足戒”,也只有自己受过戒的僧人,才可以为其他僧人受戒。这种严格的戒律日本当时无人了解,所以决心到中国聘请高僧。鉴真与其他赴日僧侣不同,他是一名真正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而且在赴日之前,已经为四万名僧侣受戒,正是日本方面寻找的理想对象。
今天日本的佛教流派中,大多数都不排斥吃肉娶妻。而鉴真创建的唐招提寺中的律宗寺僧,依然是日本除临济宗总坛以外仅有的严守戒律的僧侣。这也算是鉴真给日本佛教界留下的一大遗产吧。
谜之三:鉴真是怎样东渡成功的?
鉴真在748年东渡失败后,因为年老体弱,虽然积极筹备再次东渡,却有五年时间无法成行。这时,日本僧人普照带来了好消息———日本向唐朝派来了第十次遣唐使船队。
这使鉴真萌生了随其一同前往日本的想法。但是,唐朝政府继续坚持不同意鉴真东渡的决定,日本遣唐使正使藤原清河不敢带鉴真一行去日本,以至与其部下发生争吵。最后,副使大伴宿弥仲马吕安排作了折中处理———鉴真不乘较大的藤原座舰,而与大伴宿弥仲马吕乘副使坐的船,这样万一被唐朝发现,也可推脱藤原不知情。
出航顺利,但是东渡途中,戏剧性的情况发生了———由于当时航海水平的限制,遣唐使能够平安航行往返中日之间的,也不过50%。这一次藤原的船队也碰上了风暴,结果鉴真乘坐的副使座舰,得以闯出风暴,以半漂流的状态到达日本,较大的藤原座舰,却被风吹到了南方的越南中部,结果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论打仗当时日本人是不行的,大半船员丧生,藤原仅以身免,返回长安。和他同难的还有一个人很有名,就是李白、王维诗中提到过的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
谜之四:鉴真东渡有没有犹豫?
从日本流传的鉴真弟子所著文献看,鉴真对于东渡,有过两次犹豫。
第一次犹豫,是在748年船只被暴风刮到了海南岛导致东渡失败以后。不过,鉴真当时的犹豫并不是后悔东渡,而是因为这次漂流使他产生了新的想法———海南岛已经是中国当时的最南端,根据当时的地理知识,鉴真明白这里大约是中国从海上去印度最近的地方了。所以,他怀疑是不是佛在指点他前往天竺佛国深修佛法。如此,自己不该向东,而应该向西!
但是,因为长期师奉鉴真的日本僧人荣睿,在这次东渡失败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临终还请求鉴真务必东渡。鉴真感其至诚,遂不再思考天竺之行。
第二次犹豫,是到达日本后,鉴真发现理想和现实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的确,他受到日本皇室乃至平民的极大欢迎。两位天皇和一位皇后经他受戒,并任命鉴真为“大僧纲”,总领日本佛教界,日本政府竭力推崇鉴真的精严戒律思想。然而,鉴真满意之余却看出了这背后的端倪。
原来,当时佛教正日益为日本官民各阶层所接受,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同时,又有大批劳动力或真或假地出家为僧———僧人是不用承担田赋和徭役的。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鉴真带来严格的戒律,提高成为僧人的门槛,从而达到减少僧侣数量,避免劳动力流失的目的。这和鉴真希望在日本弘扬佛法无疑是南辕北辙。
看到自己被利用的鉴真,曾经表达出一定的消极想法,有日本文献称他甚至一度有归国之念,只是,以七旬老病之身,又怎能回得去呢?
然而,这位高僧很快就表现出了他一贯的坚韧不拔精神。他放弃了个人的地位,离开佛教的中心东大寺,不再担任大僧纲,只接受了“大和上”的尊号,与日本佛教界达成接受自誓自戒的协议,自建唐招提寺,通过普及知识,建立贫田院周济平民等方式扩大佛教影响,并创立了日本佛教南六宗之一的律宗,继续自己弘扬佛法的事业。唐招提寺很快因此成为日本佛教圣地。
谜之五:鉴真最后的时光是怎样的?
鉴真到达日本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而且已双目失明。由于不能见物,鉴真通过耳听的方式帮助日本僧人校正了大批佛经,又用舌尝的方式为日本修正了药典。
但是,《奈良新闻》2004年10月29日有一则新的报道,认为鉴真到日本后,双目可能还存在微弱的视力。其依据是757年,鉴真为借经卷曾经向当时的奈良东大寺出具了一张借条,这就是现存正仓院的《鉴真奉请经卷状》。经过奈良国立博物馆的西山厚研究员检证,认为此文与中国所存鉴真相关文献出自同一人手笔,所以,日本研究人员认为,鉴真在东渡时,可能还保有微弱的视力,能够自己书写重要文件,但不能很好地阅读了。
不过,随后就有人提出,由于文献记载鉴真并不是最后一次东渡才失明的,而是此前五年就已经失明。所以在中国保留的所谓相关文献,也未必是鉴真的亲笔,很可能是鉴真失明后由其弟子代写的。
此外,日本的文献记载,鉴真在日期间从未有过哭泣的记载,总是以最和善的微笑面对信徒。
日本天平宝字7年(763年)5月6日,鉴真坐化于唐招提寺,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当时鉴真双脚结跏趺坐,神态安详,死后三日,体温犹在,时人呼为真菩萨。
佛法云,大雄无畏,勇猛精进。大约是鉴真大师最好的写照。
相关参考
鉴真东渡谜团:鉴真和尚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唐代高僧鉴真十年东渡,赴日传法,建唐招提寺,以“一衣带水”比喻中日两国,堪称促进文化交流的巨匠。鉴真的生平介绍并不
鉴真几次东渡:鉴真和尚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唐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近日,海南海洋文化研究会成立,征集相关论文,在所列举的论题中,多方涉及,却忽略对海盗现象的考究。在海南的海洋文化中,海盗故事和他们所埋藏的宝藏一样,被时光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沉淀到了历史的角落。其实
日本文学家著《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东渡关于鉴真大师的最早最权威的传记资料,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日本作者真人元开着。又名《鉴真和尚传》等。记述唐代扬州高僧鉴真备尝艰辛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
鉴真和尚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历经千辛万苦,六次东度日本,把中国的佛教、建筑、雕塑和医药学等知识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著名诗人郭沫若为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1.古代文明交往的历史事件鉴真东渡鉴真是我国盛唐时期赴日本传播唐代文明和中华佛教文化的高僧,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在中、日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建筑、雕塑、医药、文学、饮食等日本文
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有名的圣僧,他们一个西行,而另一个东渡,虽然目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佛学的
1、在秦朝,相传秦始皇命徐福等人东渡寻长生不老药,徐福等到达日本,为当地带去一些先进技术,成为日本的祖先2、隋、唐朝。日本有感于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先后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尔后还有鉴真东渡,
1.历史上的今天1月22日都发生过什么事历史上的今天1月22日发生过的事情:589年1月22日陈朝灭亡754年1月22日鉴真东渡到达日本1561年1月22日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培根诞辰1788年1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