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朱瞻基事件的教训
篇首语:进学致和,行方思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朱瞻基事件的教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朱祁镇时期的土木堡事变除了太监王振,朱棣和朱瞻基也需要负责
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朱瞻基事件的教训
早些年初中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很有趣的文言文《促织》,文中提到了一位爱斗蛐蛐的皇帝,当年学习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位皇帝是谁,只觉得他是一个不务正业、不靠谱的坏皇帝。但随着知识地不断增长,后来知道,他就是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年少时很优秀,不但聪明伶俐,还被朱棣认为“类己”,应该说他的残疾老爹朱高炽能够顺利从朱棣手中接过皇帝的接力棒,还真是借了儿子朱瞻基的光。当年,要不是大才子解缙那一句“好圣孙”响彻在朱棣耳边,也许,皇帝的接力棒就轮不到朱高炽,而很可能转移到他的弟弟朱高煦手中。
关于这哥俩的皇位之争,在明史中记载颇多。马上皇帝朱棣对残疾并肥胖的安静的大儿子朱高炽,很不喜欢,却喜欢勇武的朱高煦,多次起意要废长立幼,并且太监黄俨、淇国公丘福等人也力挺朱高煦,而朝中有一批文臣却有不少人支持朱高炽。一时之间,朱棣陷入困惑当中。正值朱棣左右为难之际,大才子谢缙脱口而出的“好圣孙”一词,一下子击中了朱棣的心坎儿,遂下定决心将皇位传于朱高炽。
可惜朱高炽的福运确实不够厚,他登上皇位,仅十个月就暴病而亡,及时向朱瞻基递上了皇帝接力棒。朱瞻基继位之初很英明地解决了两位叔叔的藩王不轨事件,消除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等藩王的势力,开创了国内安定团结政治氛围。
朱瞻基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等贤臣,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注意节俭,致力于太平社会的建设。在他统治的十年中,国家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这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
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唯一的爱好就是斗蟋蟀。继位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但所干的最大的坏事却不是这个,而是遗祸子孙的“培养太监处理政务”这件事。
就朱瞻基自身来讲并没有受到太监的过度干政影响,但他为太监开辟的“太监培训班”制度,使得他的后世深受太监“干政”之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宦官干政的危害认识很深刻,他不但用铁牌明确规定禁止宦官干政,甚至还规定宦官识字也不可以(这一点很高明,纯文盲的太监,再坏也干不出高明的坏事)。
但朱瞻基需要信得过的宦官去处理他大量的文件,这就需要这些宦官得有一点文化,纯文盲是干不了的。但可怕之处就在于此,有了一点文化的死太监,自然很难有治国理政的高手出现。报应也真快,朱瞻基培养的宦官王振,在几年之后,便把大明皇帝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送到了蒙古人那里当俘虏,几乎葬送了大明江山,多亏力挽狂澜的于谦,才避免了明朝的覆灭。好圣孙朱瞻基总体上算一个好皇帝,但他缺乏远见的不经意之举,却贻害子孙后代和千万黎民百余年,还真是打了不少折扣。
朱祁镇时期的土木堡事变除了太监王振,朱棣和朱瞻基也需要负责
土木堡事变发起 公元1449年7月1日,也就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的七月一日,蒙古哇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率领蒙古三部兵分三路对明王朝发动战争。这三路分别是由蒙古傀儡可汗脱脱不花率领的鞑靼(da)兵马,进攻明朝辽东地区;瓦剌知院阿刺率领的瓦剌军一部和兀良哈军,攻打明朝军事重镇宣府;以及最精锐的由也先率领的瓦剌军王牌攻击明朝重镇大同。 战事一起,九边重镇在享受了从朱棣去世后的20多年的和平之后,再起战乱,战火连绵炮声连天。 这场战役的原因,很多历史记载都是因为明朝削减马价,拒绝与蒙古和亲;而战争失败的原因,也是归结于太监王振建议英宗朱祁镇擅自出兵。但是历史并没有这么简单。 关于战争的原因,瓦剌的首领也先一直在蒙古各地打着反明复元的旗号,所以才能迅速的掌控蒙古三部,在掌控整个蒙古之后,对于明朝的战争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之前的那些削减马价,拒绝和亲只不过是随便找的理由罢了,哪怕没有这些事情,也先也会找到别的事情作为理由发兵。 而选择在正统十四年发兵,是因为也先长年以来都花重金贿赂明朝官员,探听明朝军队的虚实,一直到正统十四年,听到消息说明军将主要的兵力都调往福建和云南之后,也先开始出兵。 虽然明朝朝堂之上的臣子们都主张主动出击,但是没想到,蒙古三路大军,势头凶猛,阿刺迅速攻克路途上的城池,逼近宣府,宣府总兵杨洪兵力不足,难以出城迎敌只能在城内坚守,而面对也先大军的大同守军更惨,大同总督宋英率领大军和瓦剌大军在山西阳高决战,被瓦剌击败,宋英战死。唯独辽东方向的守军坚挺住了,守将赵忠率领大军在黑山埋伏,击破了蒙古脱脱不花的军队,为明朝守住了一条防线。 前线败仗的讯息传回朝廷,让明英宗和大臣们都明白了一个问题,明朝现在的军事力量,打不过瓦剌大军。 瓦剌之所以这么能打,一是在和中亚各国交战的过程中训练出了勇猛的虎狼之师,再有就是,瓦剌此次可是整合了蒙古三部瓦剌、兀良哈还有鞑靼的整体力量,要知道,即便是之前朱元璋横扫天下的时候,对于蒙古三部还须得拉拢一支攻打另外一支呢。 再从明朝军队来说,几十年来天下太平,军队的战斗力一定有所下降,而且明王朝还同时进行着平定邓茂七、扫荡麓川残党的战斗,兵力被分散开来。 英宗亲征 在战争号角想起的第十六天,也就是七月十七日,明英宗朱祁镇突然宣布御驾亲征,仅仅三天的时间,就率领号称伍拾万大军的部队向着大同进发。 消息一出,举国皆惊,无数的官员都请求英宗不能亲征,但是都被明英宗朱祁镇驳回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明英宗带着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走上了不归路。 明英宗之所以亲征,现在来看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太监王振想要立功,因此劝谏亲征,而王振劝谏英宗亲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虽然现在是王振掌权,但是朝廷中仍然有很多人是王振的反对派,比如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等,王振需要通过一场自己劝谏成功的战役来提升自己的威望和权势。 而明英宗之所以答应亲征,是因为他9岁登基,一直都是被辅政大臣们帮助,一个年仅23岁的年轻人自然一腔热血,希望通过这一场御驾亲征来赢得威望,以此来威压朝中老臣。 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朱祁镇亲率大军御驾亲征。 虽然没能阻止明英宗御驾亲征,但对于这场战斗的结果,却是很多人都没有怀疑的,他们都认为明朝必胜。期间,虽然徐有贞(明朝中期宰臣)夜观天象说此次陛下亲征会败,但是所有人对他所说的话都是付之嘲笑,没人当真。 准备不足,粮草吃光 七月十七日,朱祁镇的北征大军出发了,但是没想到出发不过5天,因为准备时间太过仓促,50万大军的粮草吃没了。又加上下雨,导致从北京到宣府,再从宣府到大同的路上,冻死饿死了很多士兵,史书上记载为「 ”僵尸满路”。 因此在路上就有很多随行的大臣希望能够原路返回,班师回朝,王振听后十分生气,先是让吵嚷回朝的大臣们在草地上下跪,再有就是将文臣编入先锋阵营,让他们去当炮灰。 一路上虽然哀嚎遍野,群臣激愤,但是在八月一日,大军终于来到了大同前线,瓦剌大军听说明军援兵已经赶到,就后撤了20里地,根据蒙古历史记载,这个时候的瓦剌大军对于下一步是战还是撤退,起了纷争。 因为虽然之前都是胜利,但是基本都是野战,对于城池攻坚战来说却没有赢过,如果明军到达之后不出城而是在城内布放的话,他们没有胜算,于是在瓦剌军内部达成了一致,如果明军不出城的话,他们就撤军。 到达前线,下令撤军 但是明军的行为却出乎了瓦剌军队的预料,到达之后的明军既没有出城追击,也没有原地布放,而是在第二天,顺着原路返回了。 原来是王振到了战场之后,看到了战场的惨状,之前一直都是纸上谈兵的他,自然见不了这么惨烈的场面,这位教书先生在刚抵达战场之后就被吓坏了,随即劝说朱祁镇班师回朝,在之前一直苦不堪言的百官自然群起呼应,于是在八月二日,明军开始启程回朝。 虽然明军内部打算班师回朝,但是敌军也就是瓦剌大军不知道什么情况啊,还以为是明军的诱敌之计,但是也先也不甘于就此放弃,于是他就率领部分军队,进行试探性的尾随,从大同到北京的路途,原本在朱棣时期的一百多个卫所,都已经被撤掉,于是瓦剌大军在这条路上畅通无阻。 路上的明军也不好受,虽然大同守将建议明军从居庸关往回走,还派遣起兵骚扰瓦剌大军,但是瓦剌部队还是跟在了明军的后面,咬紧不放,并且路上的城池,除了大同以外,没有一个城池派兵出来牵制瓦剌的追兵,在八天后,一直被追击的明军来到了宣府,宣府总兵杨洪为了保全城池,也没有派兵出来阻击。成国公朱勇率兵在兔毛岭阻击敌军,为明军赢得了3天的宝贵撤退时间。 但是没想到王振却想要带着大军回老家耍耍威风,坚持让明军绕路去他的老家蔚州,可是部队走到一半,王振又担心这么多部队会把老家的庄家踩坏了,连忙又让部队原路返回,就这样一来一回,耽误了很多时间。 虽然如此,但是在八月十四日,明军还是抵达了土木堡,也就是说,再有一个时辰左右的路程,就能进入城池怀来成,借助城池的险要,此次北征大军也能够得以保全,全身而退了。 意外来临,结果凄惨 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找上门来,王振因为运送自己家产的十几辆车子落在了后面,坚持要求要让部队停下一起等,这一等就是一下午。这个过程里,兵部尚书邝埜(kuang ye)曾经劝谏说让明军火速前进,进入怀来城再说,但是内阁大学士曹鼎认为瓦剌军离得还很远,这样等待可以卖王振一个人情,所以两相争吵,最终大军还是没有动弹。 为什么瓦剌大军之前没有追上来呢,因为他们也发现前面就是怀来城了,进了城的明军,他们也是无可奈何的,于是军队中很多人都劝谏停止追击,因为明军进入怀来城如果再来个反包围,深入帝境的瓦剌大军可能会被吃掉。 也先也被劝动了,刚准备下令撤军,却收到前方斥候传回的消息说,明军没有进城,而是在土木堡安营扎寨,也先狂喜,随即命令大军火速前进,在八月十四日晚上抵达了土木堡,切断土木堡的水源后,将明军包围。 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五日,瓦剌大军集结重兵,向缺粮断水的明军发起了总攻,没想到迎来了明军的拼死抵抗,战况胶着,就在明军商讨如何突围的时候,瓦剌派来信使说要议和,大学士曹鼎等人力挺议和,并且前去主谈,经过双方商议,瓦剌撤去对水源的控制,允许明军去取水,饥渴难耐的明军听到消息后纷纷离开阵地前去喝水,这个时候,瓦剌大军突然发兵,在这一场猝不及防的突袭之后,几十万大军彻底崩溃,大公公王振在乱军之中被踩死,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活捉。 这就是明朝奇辱的土木堡事变。 惨案传回朝廷,京城内部乱作一锅粥,最终在兵部代理尚书于谦的带领下,做出了备战的选择,八月十八日,成王朱祁钰主持召开大会,先是当场宣布王振罪状,并将王振的亲属满门抄斩,而之前在明军撤退途中不出兵阻敌的杨洪等人都被罢免。 九月份,成王朱祁钰登基是为明代宗,尊被瓦剌抓走的英宗为太上皇,全力清扫王振的党羽亲信,于谦内外调度,终于在十一月的北京保卫战中击退了瓦剌。而在土木堡惨案中的罪过,均由大公公王振和他的党羽所承担了。 纵观土木堡事件的全过程,我认为,土木堡惨案的罪过,不应该由王振一人承担,还有谁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明成祖朱棣 除了王振需要负责以外,第一个需要为土木堡事件负责的人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在位的时候,五次远征蒙古,沉痛的打击了瓦剌、鞑靼等部的嚣张气焰, 但是在他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之后,却将原属于宁王朱权的封地都划拨给了蒙古三部中的兀良哈,这也使得兀良哈实力大增,成为了明朝边境的又一个边患。 朱棣晚年三次北征虽然重创了鞑靼部,但是又使得瓦剌部做大。 此外,朱棣还将辽东的谷王、韩王、辽王都迁回内地,让女真族在辽东地区自治,结果在明英宗时期的正统初年,女真被瓦剌收服,并且宦官干政,也是朱棣改变朱元璋遗训,让宦官开始参与执政的,也就是说,王振的崛起,也是和朱棣关系巨大的。 明宣宗朱瞻基 而朱祁镇的父亲,宣德皇帝朱瞻基,同样需要为土木堡事件负责,朱瞻基执政的时候,对于王公贵族十分纵容,使得王公贵族开始兼并土地,对百姓伤害甚广,还破坏了朱元璋时期的军屯制度。军屯没有保证,军队战斗力自然下降,而且朱瞻基的治军理念也十分保守,当时瓦剌杀掉了同属于明朝藩属的太平首领,朱瞻基却袖手旁观,坐看了瓦剌的崛起,而且王振的掌管批阅奏折的司礼监,也是朱瞻基时期设立。 结语 所以说,王振虽然应该担负起土木堡事变的主要责任,但是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同样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土木堡事变的责任应该是由很多人共同承担的。 相关参考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三百三十一):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在北洋史上,一蟹不如一蟹的军阀武夫横行辖境,地盘能够做到刮地三尺,但是也有一座城市堪称是「”心头好”,那就是天津。毕竟津门是「”北洋团体
土木堡事变发起公元1449年7月1日,也就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的七月一日,蒙古哇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率领蒙古三部兵分三路对明王朝发动战争。这三路分别是由蒙古傀儡可汗脱脱不花率领的鞑靼(da)兵马,进攻明
土木堡事变发起公元1449年7月1日,也就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的七月一日,蒙古哇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率领蒙古三部兵分三路对明王朝发动战争。这三路分别是由蒙古傀儡可汗脱脱不花率领的鞑靼(da)兵马,进攻明
对于太监,大部分人都是带着蔑视的目光去看的,而且还有瞧不起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太监却是很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秦朝的灭亡就是和一个太监赵高有关的,可是后来的皇帝不仅没有汲取这个教训,反而对太监十分得...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他在位十年,与父亲十月天子明仁宗的统治时间加在一起仅仅为十一年,但父子俩的成就被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也就是说他们父子俩堪比汉朝的文景二帝,史称他们的统治时间为「”仁
明、清时期,皇宫里的太监都是要去读书的,明朝文人刘若愚在《明宫史》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皇宫里太监读书的详细情形。据《明宫史》记载,明朝的太监读书是从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间开始的,当时,明宣宗命令
明朝时期,宦官的权利达到巅峰,不仅是因为太监能够传达皇帝的旨意,更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太监手中握有实权,这种权利可怕到连慈禧太后驾崩前留下3条遗命之一:预防宦官干政。可见明朝宦官猖狂至极,这就不得不提到明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清朝左宗棠被太监敲诈事件是真的吗?欢迎阅读哦~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有没有被敲诈过,说实话无人可知。现在网上流传的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可谓是多种多样,有说在当年左宗棠因平定捻
不怕后宫通奸:古代日本为何没有太监 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日本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所以日本文化有好多和中国相似的地方,但日本文化也有好多独特的地方。比如,中国古代有宦官,而日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