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无当 董仲舒不受汉武帝重用真相
篇首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而无当 董仲舒不受汉武帝重用真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大而无当 董仲舒不受汉武帝重用真相
他说了话,谈了看法,大概都是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没有采用价值。时间长了,他的影响和作用渐渐淡去,没有人再拿他当回事。本来,秦汉时期的儒生,就有光说不练的毛病,仲舒先生无疑强化了这个毛病。
自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以来,作官就成了读书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归宿,很多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入朝理政,参与政权建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凭借知识优势,不断获取权力,晋升职务,有的甚至爬到了最高位。另有一些人却相反,虽然有抱负,有思想,也能勤奋工作,但始终得不到重用,有时甚至还会受到伤害。这样的例子很多,董仲舒也许更为典型。
据《资治通鉴》载,董仲舒于公元前179年生于广川(今河北枣强县),青少年时期潜心学习《春秋》,担任博士时默默无闻,武帝时期露了一回脸,发表了“天人三策”等理论成果,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曾先后在两个诸侯国为相,受过一次降职处分,犯过一次死罪,被赦免后,回归老百姓,在家中著书立说,直至亡故。这个人有德有才,也积极要求上进,但在政治上作为有限。考察他的生命过程,不难发现,他有明显的弱点,这些弱点构成了诸多障碍,制约着他的升迁和进步。
他有一种严重的务虚倾向,不关心具体事务,会说不会做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一道障碍。董仲舒长期担任博士,职级不高,地位却重要,能参政议政,和皇帝说得上话。朝中每有重大问题,或是皇帝拿不准的事情,一般都交给下面讨论,博士就是参与讨论者之一。许多身为博士的官员,就是利用这种时机,通过发表政见,引起了领导注意,从而得到提升。仲舒先生入朝前已有名气,如果循着别人的路子,利用博士这个平台,充分展示才干,肯定会有很大的前程。遗憾的是,他没有这样做。考察他的任职表现,可以看出,他的追求比较宏观,有务虚倾向,不怎么热心具体事务,不善于做具体工作。任博士多年,他无数次参与过讨论政务,却没有留下多少真知灼见,史书上也没有他的发言摘录。也许他说了话,谈了看法,大概都是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没有采用价值。时间长了,他的影响和作用渐渐淡去,没有人再拿他当回事。本来,秦汉时期的儒生,就有光说不练的毛病,仲舒先生无疑强化了这个毛病。即使在他提出“天人三策”等重大理论后,武帝也仍然怀疑他的行政能力。他也许郁闷过,也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可他没法克服自己的弱点,改变不了专事务虚的喜好。那么,当了多年博士,他都干了些什么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学习研究,另一个是教书授徒。因为过于专注,他曾“三年不不窥园”,经常“下帷讲诵”,整个儿心无旁骛,潜心读书授徒,学习精神感人至深。现代人醉心学业者大有人在,也曾留下很多美谈,但比起老董来,实在不值一提。仲舒先生的博士生活是平静的,天天捧着竹简,学而不厌。他学了些什么呢?司马光告诉我们,该人“少治春秋”,似乎也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春秋》,学诸子百家,也参考了一些旁门左术。毕竟,官场不是学校,学问也不代表能力,如果你过于务虚,能说而不会做,那你就得受点委屈,职务上不能有过多奢望。
他廉洁清高,品行端正,但不善于领会上级意图,不适应皇帝的用人方略,不懂升迁之道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二道障碍。汉武帝虽然倾心儒术,骨子里却好大喜功,追求霸业,为了这种需要,他用人路数多变,大体是重视能力,忽略品行。
仲舒先生的确想有所作为,早点儿进步,但不揣摩武帝的用人策略,不主动适应选人需要,只按自己的想法为官行事。博士是个学官,既无财权也无人权,他安于岗位,从未动过调到权力部门的念头。他很注重道德修养,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当博士时,他“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向人展示的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在江都王手下为相时,他一如既往,“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这样一个人,如果换个朝代,肯定升迁有望,但武帝时期不行。武帝用人不重品行,他却品行端正;武帝用人看重能力,他却很少展示才干。这样,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他完全走出了武帝的视野。他不是故意较劲,这对他没有半点儿好处,如此行事,完全是品性使然。这里,还应该提到一个叫公孙弘的人,该人曾研习过《春秋》,和老董同朝为官,也都从博士起步,但人家进步极快,从博士到左内史、御史大夫,直到当了丞相,这时的老董依然顶着博士头衔,在原地踏步。究其原因,就在于两个人为官行事完全不同。公孙弘有才,但虚伪,喜欢作秀,善于迎合。他位居三公,却假装艰苦朴素,盖布被,吃素食,后来被人揭穿,他当着武帝的面也承认是在作秀,武帝却认为他诚实谦虚,倍加信任。这种事董仲舒肯定想不到,也做不出来。还有一次,公孙弘和大臣们商量好了一件事,打算向武帝汇报,武帝却说了相反的意见,公孙弘马上随声附和,点头叫好,有人看不惯,再次揭穿他的把戏,说他没立场对皇帝不忠,他还是故伎重演,认错,也狡辩几句,武帝认为狡辩有理,反而更加敬重。公孙弘这套手法,老董根本不懂,学都学不会。在官场多年,仲舒先生始终没搞明白升迁技巧,不懂官场潜在规则,不会看人眼色行事。这样的人,武帝是不喜欢的。
他明白机会的重要,也曾辉煌过一次,但他不会趁热打铁、顺势而为,被动等待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三道障碍。仲舒先生经过多年苦修,完成了理论构建工作,接着就是等待机会,以便向武帝做具体阐述。官场机会多多,小打小闹没有意思,大机会才有大影响。他就像个苦练多年的歌手,候着某个最佳时机,以便在舞台上一炮走红。这时候武帝刚刚执政,清静无为的理念大有市场,窦太后偏爱《老子》,恶心儒学,同时还把持着朝政。
仲舒先生尽管不够敏感,但也清楚老太后的心思,所以,一直保持沉默。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一百多号人,从五湖四海汇集而来,听武帝出题,然后作答。老董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参与了这次贤良对策。武帝围绕天下治乱连出三题,每题又有多问,董仲舒也不含糊,一一予以回答。
在这段被称为“天人三策”的答对中,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具体阐述了天人感应理论,主张兴太学、求贤才,特别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次对策,老董做了充分准备,相信这个理论会产生影响,会得到武帝赞赏,说不定还会受到重用。这个时候,如果他趁热打铁,再提几条具体的政策措施,或者顺势操作一下,私下里做点儿工作,那么,预期的进步没准就能实现。但是他什么也没做,只是背动地等候,最终等到了一纸外派任职的命令,地点是江都,职务是相。这似乎也是重用,毕竟比博士多了点儿权力,待遇也高出许多。在江都,他又回到了当博士时的老路,规规矩矩,非礼不动,据说还真的受到了江都王的敬重。
他是个好人,从不越雷池半步,但缺乏防范意识,得罪别人自己却浑然不知,无力自保是影响他升迁的第四道障碍。宫廷斗争,永远存在,斗争的理由千奇百怪,你可能会得罪人,会妨碍别人进步,甚至会被某人某事株连,如果不加防范,就不能自保,更谈不上升迁。老董以为自己不争不斗、不党不派,完全可以独善其身,用不着防范什么。这种心态最终让他吃了两次大亏。一次是无意间得罪了人,反被该人施以黑手。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公孙弘。老董看不起他,说他当官靠的是阿谀奉承,这话一来二去就传到了对方耳朵里,公孙弘表面不动声色,背地里却恶意运作,把董仲舒弄到胶西王那里为相。胶西王一贯胡作非为,滥杀官员,早已声名狼藉,在这种人手下工作,随时都有送掉小命的可能。老董尽管迟钝,也知道自己遭了暗算,只好被迫辞职。另一次是意外地遭到了小人陷害,差点送掉老命。具体过程是,老董曾痴迷过灾异现象,某年,辽东高祖庙和长陵帝庙发生火灾,他在家里推演火灾缘由,并联系实际评判政治得失,写好草稿,未及上送,却被一个叫主父偃的人窃走。这个人就像特务,善于收集别人隐私,然后秘密告发。这次也不例外,他把老董的手稿秘送武帝,捎带着说了很多坏话。武帝很生气,把手稿交由儒生讨论,有位叫吕步舒的人认为,这篇东西愚蠢透顶,有讥讽国家领导人之嫌。吕步舒是董仲舒学生,似乎有点儿笨,没看出文稿是老师的手笔。这样,老董没头没脑地犯了死罪,不过,武帝没动杀机,很快下诏赦免了这位谨言慎行的老人家。从此,老董离开了官场,重返书斋,彻底中止了升迁之梦。这种结果,不知他老人家是否遗憾,是否悟出点儿什么!
揭秘杨家将杨业为什么不被重用? 真相探究
有功之臣不受重用
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但事实是,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太宗封赏降臣之时,除了北汉主刘继元之外,马峰、郭万超等四人受的封赏最重,杨业根本靠不上边,所以都未在记录之列。归宋三个月后,因为要被派往边防前线,才有了对他的所谓厚赐。宋朝的用人之计是密赏,跟今天企业的密薪制相似,赏了些什么,赏了多少,别人无从知晓。
杨业在宋朝的地位不高,从没有成为宋军的主将。归宋时,杨业受封“左领军卫大将军”,说白点只不过是个“环卫官”的角色,而所谓的郑州刺史,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虚职。以这样的官位是无法近得皇帝身边的,离朝廷重臣相去甚远。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员。两相比较,天壤之别。杨业在宋廷不过是位列偏裨的边将,入宋不足8年就战死在边关,《宋史》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如果非要说杨业是受重视和被重用的,那就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了。杨业不受重用,事出有因。这既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也与宋朝军事体制的结构有关。
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
首先,杨业的家世背景让他难获信任。杨业的父亲杨信原为麟州刺史,当时各种割据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杨家虽然也算是一方豪强,但势力相对较弱,只能于夹缝中求生存。
杨业20岁就被派给刘崇,这很可能是一种家族谋略。杨业年少英雄,很有才干,所以很快被刘崇赏识。但是,951年刘崇在晋阳自立为帝时,杨业的父亲已经归降后周了。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现象,杨业在北汉听差,他的父兄却在后周为臣,父子三人效力于互相敌对的两个国家。这样一种局面的形成,当然有事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但也不排除杨业父亲的预先设计。在那个时代,脚踩两只船,谁先到岸就靠谁的现象并不鲜见。按今天的话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许更为安全。
杨信去世之后,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因为杨业效命北汉与后周为敌,当然不可能返回后周继承父业。麟州地处北汉与后周边境,杨氏的武装力量有限,没有强大到足够自保或自立,为了保全自己、保存实力,杨重勋在北汉与后周之间不停地摇摆,他以麟州刺史的身份几次投降北汉又数次回归后周。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杨业投降北宋之后,难免让人觉得不够放心,而他自己也会先虚上几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当监军责问他是否有异志时,他显得格外敏感。
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自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
杨业之所以不被重用,更为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非常注意限制武将权力,从宋太祖开始,就对武将处处防范,决不会任由任何一员武将决定着朝廷的七分事务,更何况是能征惯战的降将。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后来慢慢形成一种制度,演变为一种文化。
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非常深刻,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便是头等大事。于是他精心策划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则是在“烛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对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亲弟、亲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战之前,他都给大将赐阵图,让他们“各遵成算”,不能有丝毫变动。对嫡系将领如此,对降将是什么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北汉降将杨业来说,缺乏皇帝的信任当然是危险的事,但没有同僚们的信任,危机更会进一步加深,而且很可能加重皇帝的猜忌。杨业归宋后不久,因熟悉边防情况被派往前线,立了战功,受到提拔和封赏,由此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议,有的人甚至向皇帝告状,揭他的短。宋太宗的处理方式是,原封不动地将那些斥其短的奏折转给杨业。
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论,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应该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这一招算得上高明,但并不是宋太宗原创,而是向唐太宗取的经。当年唐太宗曾用类似的手法处理过类似的事情。
有人认为宋太宗这么做,表达了他对杨业的信任。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起码不是全部。宋太宗对杨业是不放心的,把告状信给杨业看,一方面表现自己的坦荡,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在警告杨业,你的一举一动我都是知道的,全在我的掌控之中,你要小心行事了。
宋太宗的这种警告还算温和,大体上是属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范畴,没有什么致命的危险。杨业虽然屡立边功,但生存环境不算太好。他不仅得不到充分的信任,还屡受排斥,诸如监军那样的上级领导前来,更是常常对他冷眼相看。这都是因为他是降将,在宋将看来他尚不是自己人,要想融入其中,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艰难。
所以说,连一起的武将们都看不起他,杨业又如何能够融入到北宋朝廷,又如何能够创功立业呢?而所谓的杨家将的故事只是戏说而已,当不得真。
相关参考
有功之臣不受重用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但事实是,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太宗封赏降臣之时,除了北汉主刘继元之外,马峰、郭万超等四人受的封赏
...是杨继业,原型是杨业。杨业为何没被重用呢?有功之臣不受重用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但事实是,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太宗封赏降臣之时,除了北...
...是杨继业,原型是杨业。杨业为何没被重用呢?有功之臣不受重用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但事实是,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太宗封赏降臣之时,除了北...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赵云,在民间也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足以证明赵云在三国时期的能力和名气。不过赵云跟随刘备多年,忠心耿耿、屡立奇功,三闯敌营救刘备之子阿斗,在进军益州和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赵云,在民间也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足以证明赵云在三国时期的能力和名气。不过赵云跟随刘备多年,忠心耿耿、屡立奇功,三闯敌营救刘备之子阿斗,在进军益州和
三国之后的西晋时期,盛行门阀制度。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极大的特权,操纵“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在政坛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以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
赵云之子赵统资料简介赵云的儿子为何不受重用 赵云的儿子 赵云是三国蜀汉时期的大将军,他共有儿子,名字分别为统和广。虽然赵云一生战功赫赫驰骋沙场,但是他的儿子们似乎并没有得到重用,他们的名声也没
石原莞尔:应该说石原莞尔是个天才。 在重视武器这点上石原莞尔和日本陆军不同,这也是石原莞尔最后被东条英机排斥的原因之一。 在1941年出版的《战争史大观》中石原不仅强调了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赵云不受重用在《三国志》中就有记载,陈寿把“关张马黄赵”并列在一起写的,但是在当时的蜀汉,除了赵云,其他四个都是有很多权利的,比如假节威权,甚至赵云的权利连魏延都比不上。而三国演义的五虎上将则是虚构出
董仲舒关于天和人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他认为宇宙的变化和运行是有一个目标的,在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的生长也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宇宙运行的目标所服务。他认为宇宙这个总的目标就是孕育出人类和建立封建社会。他还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