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风波恶 苏轼的感人大度

Posted 苏轼

篇首语: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宦海风波恶 苏轼的感人大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宦海风波恶 苏轼的感人大度

2、清朝 曹振镛生平简介?曹振镛历史评价?

宦海风波恶 苏轼的感人大度

说及苏轼,世人无不高山仰止。

后世推崇苏轼,盖其手创之不朽文化功业。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堪称“三绝”,立极宗师;而他的性情之淡泊,性格之洒脱,累处逆境却不改忠君爱民,甘为苍生造福的高古风范,也引得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折腰。集道德文章于一身的苏轼,其后世影响当不在屈子、李杜、韩柳之下!而他的大度,尤为我所叹服。

宋元符三年五月,苏轼遇赦,结束七年流放从海南北归。时传闻,他将入朝拜相。曾在哲宗朝为相的章惇之子章援,因害怕其父对苏轼的迫害甚多而受打击报复,特意写了一封长信给苏轼,请求他的宽宥。对官场恩怨早视作过眼烟云的苏轼即作覆书,坦诚相告:“伏读来教,感叹不已。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这种不咎既往,珍惜情谊,以德报怨的胸怀,端的令人击节赞赏。

应予补书一笔的是,苏轼与章惇确有“同年”之谊。仁宗嘉佑二年,苏轼、苏辙兄弟俩和章惇均为同榜进士,并做了颇有情谊的好友。但在哲宗亲政,章惇、蔡卞当权之后,因为政见的分歧,以“讥刺先朝”的罪名将苏轼降职免官,贬置惠州。绍圣四年,再贬为琼州别驾,发配儋县。身为宰相的章惇还特别下了一道命令:不准苏氏兄弟在官舍居住。也就是说,章惇不但在政治上对苏轼排斥、打击,而且在生活上也对苏轼加以设障、留难。

双重迫害之下,苏轼只得租用民房栖身。可谓凄风苦雨,备受摧残!两千多个苦熬的日日夜夜,苏轼身心备受伤害。这样的政治恩怨和生活逼迫,无论放在哪个人身上,都是难以释怀,刻骨铭心的!但落到苏轼头上,既不想翻历史的旧账,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说何益”一笔带过。这种宽宏大量,实属罕见。

让人特别感动的还在,不念旧恶的苏轼非常怀念与章惇的“同年”之谊,并为其遭贬后的生活、健康而牵挂。在给章援的覆信中,苏轼叮嘱他好好照顾年迈的父亲,多备些“家常用药”,“切不可服外物”。苏轼还给病中的章惇寄去一些药方,嘱其多多保重自己。苏轼对迫害过自己的章惇,仍像对老朋友那样,关爱有加,不计前嫌。他的宽容大度,到了把苦难、冤屈、创伤留给自己,把友谊、关爱、真情都付于别人的境界。不求利己,唯为助人,如此博爱、宽厚的胸襟,即使放在当世,又有几人能及?

都说文人器量狭窄、小鸡肚肠,那就看看苏轼这位大文豪吧!自然,苏轼的宽容大度,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没有原则。恰恰相反,他所持的政见、立场,异常坚定;也正为此,他既得罪于变法的王安石,又不苟同于尽废新法的司马光,才遭致数度受贬,外放流浪。

但是,苏轼从来不把政见分歧、仕途沉浮与朋友情谊拴在一起,像现今的某些人那样,一切以政治正确为转移,以至翻脸无情,落井下石。在苏轼而言,你我政见虽异、不相为谋,但私交尚在、情谊尚存,仍可以做生活中的朋友。他与王安石、司马光,包括章惇在内,都长期保持朋友关系,而不受宦海迁谪之左右,不为恩恩怨怨所影响,正凸显其人格的高标。宦海风波恶,文心两相知。他与王安石之间的交往,堪称文坛佳话。

苏轼是浪漫、幽默的,苏轼又是兀傲、坚韧的。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苦痛磨难,终不改其人性本善的信念。他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大度的苏轼,屹立于对大写的“人”的挚爱与坚信的盘石之上!这种人类情怀、人文情愫,如电光火石般划过千年夜空,照亮华夏!大度东坡奇伟男,绝代风华千古传。苏轼的博爱大度,与豪放的苏词、隽永的苏文、飘逸的苏字交相辉映,成为国人永久注目的一道亮丽历史风景。

清朝 曹振镛生平简介?曹振镛历史评价?

曹振镛

“少说话,多磕头”,寥寥数字,道出了封建社会的为官秘诀,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官场上,遇事模棱两可,唯上是从,无疑是明哲保身的重要手法。可以想象,能够说出这样话的肯定是一个饱经宦海风波、深通世故人情的人物。这句话出自于清代的三朝元老,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帝,为官50余年,在相位达22年的曹振镛。

曹振镛,字俪笙,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世宦之家,其父曹文植,在乾隆年间做到户部尚书。曹振镛生于乾隆二十年(1756),正值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有所谓“乾康盛世”之称。乾隆帝是民间佚闻颇多的皇帝,曾经六下江南,这时的清王朝,国家无事,歌舞升平,曹振镛自幼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走制八股,应科举的道路,曹振镛幼时聪慧颖达,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很快就成为一名饱学之士。

乾隆四十六年(1781),曹振镛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曹振镛这年26岁,可谓少年得志。中进士后,曹振镛被授予翰林院的庶吉士,6年后曹振镛被授予编修。曹振镛外表沉静,少年老成,精通经典,学识渊博,又加上他本人勤勉灵通,因此在翰林院中应付自如,颇有名声。乾隆五十六年,曹振镛36岁,朝廷大考翰詹,曹振镛的成绩列入第三等,但乾隆帝对曹振镛另眼相待,下诏说: 曹振镛的成绩虽然是第三等,但“观其才具,尚堪造就”,又加上曹振镛的父亲曹文植是朝廷大员,因此在授官时曹振镛被破格升为侍讲。第二年,曹振镛外放为浙江省的乡试副考官,乡试结束后任河南学政,在任直到乾隆帝让位于嘉庆帝。

嘉庆帝即位后,清王朝已经过了繁荣阶段,进入了统治阶级内部吏治腐败、贪污盛行的时期。乾隆帝的宠臣和珅在嘉庆帝即位后被抄家,和坤的家产无数,抵得上清政府数年的财政收入。各级官吏横征暴敛,广大农民无以为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清王朝开始走上下坡路。嘉庆元年,曹振镛由河南学政调回京城,升任侍读,不久又升为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到嘉庆三年(1798),朝廷又大考翰詹,这次曹振镛的成绩被列为第二等,官授詹事府的少詹事,当年随即出任湖北乡试正考官,乡试之后,转为广东学政,一月后即升为詹事府詹事。这一年,曹振镛之父曹文植去世,清廷赐谥“文敏”。曹振镛在家服阕三年,直到嘉庆七年期满后,官补通政使。

嘉庆八年,曹振镛48岁,任实录馆副总编,负责校对草稿,期间升内阁学士、文渊阁直阁事。曹振镛在编纂草稿中详细、谨慎,深得嘉庆帝的称赞,后来所编纂的实录在文字上出现失误,曹振镛被部议决定降一级后调离,嘉庆帝开恩从宽处理,改为降三级留任。第二年曹振镛被提升为吏部右侍郎,当年又被外放为江西学政,任期内曾对科举制度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嘉庆十一年六月,曹振镛调回京城任吏部侍郎,十月份被提为工部尚书。

曹振镛自入仕以来,官运亨通、平步青云。这一方面是由于曹振镛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耳濡目染,习于官场之道。又加之他博闻多识,为人处世勤勉谨慎,变通圆滑,因此得以左右逢源,年年升官,岁岁进爵,迅速侧身朝廷重臣之列。

嘉庆十三年,曹振镛任吏部尚书,随之又经历了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在户部尚书任内,朝廷中发生了一起下属官吏冒领三库银两的重大案件,曹振镛因对其部属舞弊毫无觉察,被部议降两级调离,嘉庆帝改宽处理为降三级仍任原职。嘉庆十六年,曹振镛被授予翰林院掌院学士。两年后,曹振镛复为吏部尚书,并加协办大学士,不久又为体仁阁大学士,赏紫禁城骑马,晋太子太保衔,成为显赫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嘉庆十九年,曹振镛主持编纂了《河工方略》一书,及《全唐文》的编写,充当国史馆正总裁官及会典馆正总裁官。这一年十月是曹振镛60岁的寿辰,嘉庆帝手书“纶阁延晖”一匾赠曹振镛。

嘉庆帝于二十五年崩。此前,曹振镛一直居于显位,深得嘉庆帝的信赖依重。嘉庆帝秋狩木兰及进谒西陵期间,都让曹振镛留守京城,督办朝廷内外日常事务。嘉庆二十三年五月,曹振镛在编纂《明鉴》时纪年出现失误,因没有预先请示,被部议降职调出,嘉庆帝改为降三级留任。同年七月,又发生了工部官员在东岳庙工程中弄虚作假、冒领银两的事件,下属官员平时不负责任、扯皮推诿,负责工部的曹振镛是不能辞咎的,部议曹振镛调离。嘉庆帝再次改为降三级了事。嘉庆二十五年,曹振镛被提拔为军机大臣,并充任实录馆监修总裁。

曹振镛位居崇要,久荣不衰,这得力于他的遇事循规蹈矩,不越雷池,被皇帝视为老成持重。又加上曹振镛惯于见风使舵,因此,他在官场上虽小有波折,却都是有惊无险,逢凶化吉。

嘉庆帝去世,道光帝继位,这时的清王朝,进一步走向腐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一片江河日下的局面。道光帝即位之初,雄心勃勃,决心重振清王朝往昔的国威,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反对奢侈腐化。对于曾事两朝的军机大臣曹振镛,道光帝视为股肱大臣,恩宠有加。

道光元年(1821),授曹振镛武英殿大学士,晋太子太傅衔,并在三转桥赐给宅第。身居相位的曹振镛对于新皇帝的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新措施,也是处处迎合,步步紧随。道光帝要求下属官勤政多劳,曹振镛在奉旨议复各地的奏章中死抠字眼,挑剔细致。道光帝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曹振镛即奏请停办一些不必要的工程,以节省政府开支,甚至于出现了这样的事情,由于道光帝反对奢华,并以身作则,其所穿的内衣中甚至打有补丁。当道光帝与曹振镛谈到生活起居方面的事,问起曹振镛每月吃鸡蛋花费多少银子时,曹振镛竟谎称自己自小患有腹滞的毛病,平生未曾吃过鸡蛋。由此可见封建专制下伴君如伴虎的情形,也能看到曹振镛为人处世的谨慎圆滑、滴水不漏。道光帝登基之后确实想有一番大作为,但为时不久,便露出倦政端倪,但又想寻一妙法使臣下不敢懈怠,曹振镛又瞅准机会献策: 方今天下承平,可仍有人危言耸听,指陈时弊,无非是沽名钓誉,对这些人若加以斥责,恐怕有损圣上的虚心纳谏之名,若不予斥责,则奏章连篇累牍,很难遍阅,臣下认为: 对以后中外奏章,皇上不必遍阅无遗,每次只挑上几份,从其中挑出细微讹误之处,传旨严加申斥,时间一长,臣子们畏慑于您的圣明,认为明察秋毫,纤细不漏,自然无人敢事无大小缓急,动辄贸然上陈,随意扰乱分散您的精力,奏章一定会少而精,并且讹误之处减少,皇上也可以有时间顾及其他的重要事情。道光帝听了曹振镛这番分析之后,甚合心意,从此以后,对于来自各地的奏章,哪怕有点滴讹误,一经发现,必然下旨严斥,并加以罚俸、降职等处分。因此,中外大小臣工,无不震悚,来自各地的奏章的数量大大减少,大多数官员极力回避现实,把功夫下在文字上,所上奏章,语多吉祥、凶实不敢入告。于是,官场言路大塞,道光帝在即位之初为澄清吏治所作的一些努力,也随之付诸东流。

曹振镛不仅对上惯于奉迎以邀得皇帝的信任,而且驾驭下属也颇有手段。他外表木讷,城府很深,以老成持重自居,朝臣大多对他存在畏惧之心。有一次时逢道光帝大考翰詹,考题中有诗一句: “巢林棲一枝。”被考的翰林们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句诗的来历,当时在军机处的曹振镛说: 这是出自于晋朝诗人左思的《咏史》,并当场将全诗背诵,一字不差。道光帝阅卷完毕,看到众翰林对这个考题毫无所知,大为震怒,准备对他们重新考核,第二天,道光帝见到曹振镛,向他问起这句诗的出处,曹振镛回答说不知道,道光帝听了,说: 连你都不知道,也就难怪他们这些人了。这件事就过去了,出朝后,官员们问曹振镛其中的原因,曹振镛只是淡淡地回答: 那天也不过是偶然记起来罢了。官员们对曹振镛既感激又佩服。

曹振镛在朝廷中上下通达,达到了他仕宦生涯荣耀的顶峰。道光三年八月,道光帝在万寿山赐宴15个重臣,曹振镛列坐其次,席间,道光帝特作“丝纶佐朕弥恭谨,抒忠献替资共劻勷”,称赞曹振镛的辅佐之功。道光四年,曹振镛主编的《仁宗实录》完成,被赏戴花翎,这年十月,是曹振镛七十寿辰,道光帝手书“调元笃祜”一额并“秉钧日赞资良弼,仗国时康引大年”一联赠曹振镛,道光五年十二月,曹振镛入直南书房。

道光七年,新疆爆发了张格尔叛乱,时任军机大臣的曹振镛在朝中日夜操劳,出谋划策,叛乱平定之后,曹振镛晋太傅衔,赏紫韁,并为其画像悬挂于紫光阁。道光帝称赞曹振镛:“亲政之初,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

道光十一年,道光帝60岁,在其60寿辰的庆典上,曹振镰被赏戴双眼花翎,获得极高的荣誉,道光十四年,他年满80,道光帝仍命他入朝议事,特赏紫禁城乘轿,在十月曹振镛80寿辰时,道光帝赐以“领袖耆英”额匾并“紫阁图勋嘉辅弼,玉澜锡庆介期颐”之联。还作诗一首以表庆贺,中有“三朝雨露沾深泽,一德谋猷济巨川”之句。并赐曹振镛之孙举人出身。

道光帝十四年十二月曹振镛患感冒,道光帝让他安心调理,道光十五年(1837)正月,曹振镛去世,时年81岁。

曹振镛去世后,道光帝极为悲痛,亲临赐奠,准其入祀贤良祠,赐谥“文正”。

相关参考

苏轼过惶恐滩,因为 ”二毛人”而想当水手,二毛人是谁

北宋大文豪苏轼虽然弱冠之年就高中进士,开始出仕,但宦海浮沉,几乎没有多少顺的日子。王安石变法时,他因反对新法,被视为守旧派,受到变法派的打击。一起「”乌台诗案”几乎置他于死地。后来保守派司马光上台,不

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一1079年的9月底,天已经有些凉意

六、从《道咸宦海见闻录》看官场潜规则

  晚清吏治之腐败是人人皆知,正史虽遮遮掩掩,但人们还是会从譬如《官场现形记》、《廿年目睹之怪现状》之类的谴责小说中看到诸多丑陋现象,这些小说里描写的各色官僚莫不是廉寡耻鲜、卑劣龌龊之徒。有做贼的知县

处分一次官升一级 蒋介石嫡系桂永清的宦海沉浮

桂永清(1900-1954),字率真,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毕业,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任师长、军长、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海军一级上将,后病逝于台湾。在蒋

看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在正史中的宦海沉浮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对于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人并不陌生。周培公,手握康熙「”老师”伍次友的推荐信,却流落在京城街头,机缘巧合下被康熙皇帝发现并给予了重用。而周培公也不负众望,在国家最

鲁迅《风波》的赏析

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次革命既没能启发农民的觉悟,也没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表明没有广大农民的觉悟,就不会有民主革命。《风波》的开篇是一般景物环境描

处分一次官升一级 蒋介石嫡系桂永清的宦海沉浮

桂永清(1900-1954),字率真,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毕业,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任师长、军长、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海军一级上将,后病逝于台湾。在蒋介石的黄埔系少...

处分一次官升一级 蒋介石嫡系桂永清的宦海沉浮

桂永清(1900-1954),字率真,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毕业,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任师长、军长、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海军一级上将,后病逝于台湾。在蒋介石的黄埔系少...

他一生遇人不才,宦海浮沉,卻仍用豁達開朗的態度點亮生命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選自《醉翁亭記》),相信大家對這首詩文應該很熟悉了吧?沒錯,小編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就是歐陽修。他的這篇文章出現在中學課本上,全文細細讀來,

杨月楼“诱拐”案风波

杨月楼“诱拐”案风波发生于清同治年间,是一桩轰动上海乃至全国的著名事件。当事人杨月楼是被誉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的京剧名角,早年师从“老生三杰”之一的张二奎,习文武老生。他学艺刻苦,演技突飞猛进,以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