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盘巴蜀
Posted 公孙
篇首语: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龙盘巴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龙盘巴蜀
刘备的成功,是汉末社会发展的一个奇迹。与汉末争霸的其他诸侯相比,刘备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他既缺乏袁绍、袁术兄弟的世家大族背景,又没有曹操的巨 大政治影响力,更不具备孙坚父子的骁勇善战。但是,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刘备最终还是脱颖而出。不但在汉末纷乱的局势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了,还建立了蜀 汉帝国,成为三分天下的胜利者之一。那么,刘备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他的成功究竟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呢?> > 艰难起步> >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刘备原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具有皇族的背景。但是,这种背景并没 有给早期的刘备带来任何的政治影响与特权。刘备的父亲刘弘仅仅担任过东郡范县的县令,在刘备的少年时期就已经去世。刘备只能与母亲“贩履织席为业”,这说 明刘备家庭的实际状况已与寒门无异了,虽然还不能算做一无所有,但社会地位显然已经荡然无存了。> > 少年时期的刘备,除了贩履织席,就是 与同村的孩童嬉戏玩耍。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也就是刘备住处东南角的篱笆旁边的一棵桑树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这棵桑树生长得很特别:“生高五丈余,遥 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据说同郡有个叫做李定的相士根据这棵桑树的特别形状而预测刘备的家中一定会出现贵人。而同年的刘 备也曾经当着同村的孩童面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所谓的“羽葆盖车”,指的实际上是皇帝的专用车驾。后人多认为这是刘备少有大志的表现,但实际上更 多的是刘备早年生活状况的一种写照: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说话比较随意。所以才会有了刘备叔父“汝勿妄语,灭吾门也”的指责。不过,早年的刘备,也显 露出与其他的孩子很不相同的地方。尽管没有具体的例子,但是从族人刘元对刘备的资助上就可以反映出来。刘元因为一直资助刘备求学的费用而遭到妻子的指责, 而刘元这么做的原因是“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这说明少年的刘备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已经引起了族人的注意。> > 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在母亲和族人的资助下,刘备拜在汉末大儒卢植门下求学。根据卢植的生平推测,刘备在卢植门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对于刘备而言,这段求学时光对其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首先,这段求学生涯使得刘备有机会走出位于边地的涿县,初步了解汉末社会的发展状况,对树立其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其次,通过两年时间的求学生涯,刘备的性格也日趋成熟。《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也与少年时期的“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之类戏谑之语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 第三,刘备结识了像公孙瓒这样的同窗。《三国志·先主传》载:“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这种同窗时期结下的深厚友谊,对早期刘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 刘备青少年时期所处的时代,正值东汉王朝统治末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内部的农民起义及外部的异族入侵络绎不绝。虽然刘备的家乡涿郡地 处边地,但仍然难以逃脱社会大环境混乱的影响。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异族入侵都波及了涿郡。为了寻求自保,涿郡各地纷纷建立起了由地方豪强、村民、流民等为 主体的地方武装。此时,年轻的刘备已经日渐成熟,并在当地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很快成为众人投奔的目标。《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好交结 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在这些人中,就有日后与刘备情同手 足的关羽和张飞。> > 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政府组织军队进行围剿,各州各郡也纷纷举兵应付。此时的刘备跟随校尉邹靖一起参与了征讨黄巾的战斗,从此登上了汉末社会的政治舞台。> > 刘备的起步,可谓一波三折。虽然跟随邹靖参与了镇压黄巾的战斗,但是他的第一个官职却是在三年之后才得到的。《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载:平原刘 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于从事,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后以军 功,为中山安喜尉。> > 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三年时间里,刘备仅仅是作为邹靖的部属参与作战,其间并未获得任何的功名,得到的仅仅是“武勇” 的名声。他之所以得到安喜尉的职务,是因为在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参与了讨伐中山相张纯的叛乱。但很快这个官职就没了,不仅如此,刘备还成了朝廷 的逃犯。《三国志·先主传》中简单地对此事进行了记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五葬反。弃官亡命。> > 在《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中,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被介绍得十分详细:> > 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 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 之。> >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文艺作品中“怒鞭督邮”的原型。只不过文艺作品中将人物的主角换成了张飞。至于这个故事背后的真正原因没有明确 的记载。但从“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来看,似乎刘备在镇压黄巾的过程之中并没有立下多大的战功,属于突击提拔,战争 结束后被淘汰也是比较正常的事情。而刘备的反常举动,只能初步地理解为年轻气盛了。> > 刘备丢掉安喜尉的官职之后,去向不明,直到灵帝中 平六年(公元189年)他才重新在汉末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中记载了刘备与曹操曾经在洛阳见过面。《三国志·先主传》载:大 将军何进遣都尉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 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 两相对照,均能证明刘备此时身处洛阳。之后,刘备又担任了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等职务,时间总计大约为3年左右。刘备投靠自己的老同学公孙瓒的时间大致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至次年之间。> > 投靠公孙瓒是刘备早年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此时的公孙瓒实力强大,占有幽州、冀州、青州的部分地区,俨然是北方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刘备选择公 孙瓒,和公孙瓒的同窗关系是有密切联系的。而刘备的表现也是被公孙瓒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公孙瓒的关系和实力,刘备终于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并得到了一 个二千石的平原相的职位。而担任平原相的三年时间,是刘备声名鹊起最重要的阶段。《三国志·先主传》注引《魏书》载:“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 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 刘备在平原的突出表现使得自己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在战火纷 飞的汉末社会,突然出现了刘备这样一位礼贤下士、关爱百姓的人才,使得不少人对刘备刮目相看。汉末大儒孔融在北海被围困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刘备,徐 州名士陈登称赞刘备“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袁绍也夸赞刘备“弘雅有信义”。这使得原本默默无名的刘备迅速成为汉末一位小有名气的人物,并逐渐成为各大 割据势力极力拉拢的对象。> > 如果以刘备担任平原相作为其早年生涯的终结的话,刘备表现出来三个基本的特点:> > 首先,早年刘备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武勇”。他正是凭借自己的武勇获得了朝廷授予的官职,后来又因此获得了公孙瓒的赏识。> > 其次,早年的刘备就已经体现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重信义。他的这种性格特点使得关羽、张飞等豪侠之士来到自己的身边,“年少争附之”,在公孙瓒集团效命的赵云也对刘备钦慕不已,最后加入了刘备的阵营。这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 第三,刘备礼贤下士、关爱百姓。这一点不仅受到各大割据势力的关注,同时也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这使得刘备迅速积累起了在士人、百姓中的巨大声望。> > 第四,刘备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具有强烈的政治企图。这一点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不过,单凭以上分析的四个特点,并不能保证刘备就一定能够在汉末复杂的局面下立足。想要求得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具备的条件只有一个:实力,而这恰恰是刘备此时最为缺乏的。因此,“有王霸之略”的刘备不得不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中原地区苦苦挣扎。> > 徐州得失> > 献帝兴平元年(194年),中原地区已经变成了两个军事、政治同盟之间较量的主要战场。一方以袁绍、刘表、曹操为首,另一方则是袁术、公孙瓒、陶谦。双 方分别在冀州、青州、兖州、徐州地区展开一场大混战。作为公孙瓒的部属,刘备奉命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增援徐州牧陶谦。《三国志·先主传》载:“时先主自有 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 这段记载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是经过 在平原的三年时间,刘备手中已经具有了一支小规模的军队,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军事力量。但是这支军队的实力还是非常弱小的,根本不足以抵御曹操,因此,陶谦 才给刘备四千原本属于陶谦的嫡系——丹阳兵。其次,刘备自从得到了陶谦的丹阳兵之后,脱离了田楷,也就等于是脱离了公孙瓒,投靠到陶谦的门下。说明此时的 刘备就已经在为谋求更大的发展而寻找更好的机会。巴蜀为什么会被秦国灭掉? 秦灭巴蜀之战
四川素来被称之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所以四川一直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既然是宝库自然有人觊觎,但是四川之地却鲜少有战火,原因就在他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势,所以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那么占据着有利地势,战国时期的巴蜀为什么还是会被秦国灭掉呢?巴蜀到底有什么在吸引着秦国克服“蜀道难”呢?
其实四川的天府之国之称在战国时期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势固然给巴蜀之地带来了天然的保护,但同时也让他们饱受水患灾害,时不时泛滥一回,百姓也难以安居乐业,这个状况直到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之后才有所好转。那么在没有都江堰时的巴蜀到底有什么在吸引秦国不惜克服“蜀道难”也要拿下这里呢?
秦国之霸业旨在横扫六国,巴蜀的财富固然动人心,但是秦国更看重的是巴蜀通往楚国的水路。楚国一直都是实力强大的国家,南有楚国,北有魏国,秦国的霸业之路被牵制住了,所以在对战楚国时,有了巴蜀这样一个突破口,秦国怎能不抓住机会?
在说说巴蜀这边。蜀国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代明君了,但是传到12世的蜀王时,开始爆发出的昏君的各种问题,贪图享乐,大兴土木,还喜欢四处巡游,这一代蜀王还曾建造过十分豪华的鹦鹉舟出巡,排场浩大。尽管蜀王如此昏庸,但是因为巴蜀战乱少,所以蜀国的实力还是相当强大的,蜀国北邻秦国,双方也有不少摩擦,但多半都是蜀军战胜,所以蜀王便更加自大了。
有一年,蜀王一时兴起,给秦王写了封信,请他来看蜀国的军事演习,但是语气非常得傲慢无礼。秦国官员自然非常气愤,但是当时当政的秦惠文王却确定前去。就在蜀王高调地炫耀着自己国家的军事演习时,秦王已经把蜀国军队的编制、列阵和装备都看得一清二楚。
就在蜀王洋洋得意过着自己荒淫无度的生活时,北边的秦国已经在厉兵秣马准备向巴蜀开刀了。
但是秦灭巴蜀还需要一个过得去的借口,否则根本难挡天下士子的口诛笔伐,而这个时候巴蜀就瞌睡送枕头,自己把理由送了过来。蜀王的弟弟苴侯暗中勾结巴国,意图谋反,东窗事发之后,三国之前挑开了一场战事,巴国难敌,只好求救于秦。
公元前316年,秦国率军走过金牛道,入侵蜀国,蜀王仓皇应战,葭萌关一战,蜀国大败,蜀王率残部南逃到彭山,最终为乱军所杀。
蜀国与其说是葬送在了秦国的铁骑之下,不如说的葬送在了长久的安逸之中。
而对于秦国君主来说,消灭蜀国就意味着完全了一统天下的第一步。巴蜀将在秦国的建设下成为消灭其他诸侯的储备基地,以及跳板。这就是巴蜀会被秦灭掉的原因。公元前310年,由张仪主持,秦国正是在巴蜀修建都城,成都城的建设采用了和秦都咸阳一样的规模,可见秦国对巴蜀的重视。
相关参考
将军英灵在,巴蜀有传承一般认为巴山蜀水即指现在的四川和重庆,但在古代,巴是巴,蜀是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概念,大致说来,巴以重庆为中心,向南、向西,还包括湖北一些地方;蜀则以成都为都城,一直向北延伸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国出兵占领了被称为「”天府之土”的巴蜀地区。秦国的实力在控制巴蜀地区后大幅度提升,史学界公认占领巴蜀地区是秦国在战国时期最有远见的举措之一。从地理的角度来说,秦国位于黄河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国出兵占领了被称为「”天府之土”的巴蜀地区。秦国的实力在控制巴蜀地区后大幅度提升,史学界公认占领巴蜀地区是秦国在战国时期最有远见的举措之一。从地理的角度来说,秦国位于黄河
早在先秦时期,在今天的四川与重庆境内存在着巴国和蜀国两个地方政权,世人称之为巴蜀,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先后率兵灭蜀国、巴国,随后在这两地设置新城兴建城池,它们成为巴蜀两地最早修筑的城池,因其悠久的
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史记·货殖列传》。> 在秦始皇叱咤风云的一生中,女人既起了最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论起“千古一帝”,除了剪灭六国,建立秦朝的秦始皇,开创大汉天下的汉高祖刘邦,也被认为是中国排名靠前的皇帝。在刘邦的起家过程中,巴蜀之地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其打败项羽的资本之一。值得注
一个国家在兴起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个个非常凑巧的大幸运,他们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这种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当天时地利人和一系列因素因缘际会之时,历史会在你的面前摆下一道艰难的即时选择题。上还是不
韦元妃,唐末五代时人,前蜀后主王衍的表妹和妃子。韦元妃本来不姓韦,而是前蜀重臣徐耕的女儿。徐耕的妹妹徐秒如,被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封为贵妃,并生下后主王衍,所以论血缘,韦元妃是王衍的表妹。网络配图韦元妃长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
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把刘邦分封在汉中,其实并不是战略性失误。要说他有战略性失误,其实是另外一个。是什么呢?我们先不忙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项羽把刘邦分封在汉中,并没有错。刘邦到汉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