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唯一的皇帝刘恒守孝的事迹
Posted 刘恒
篇首语: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胜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二十四孝”中唯一的皇帝刘恒守孝的事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二十四孝”中唯一的皇帝刘恒守孝的事迹
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讲述的是刘恒守孝,行孝的故事,被收录在《二十四孝》中。
引原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长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刘恒为汉高祖的第四个儿子,时候来的汉文帝,而当时刘恒被刘邦封为代王,在代国生活,而刘恒的生母薄妃一直不被刘邦宠爱,常年不被接见,因此刘邦允许薄妃出宫在刘恒所在之处生活,为代王太后。
刘恒对他的母亲向来很孝顺,一直以传统孝礼待之,从来不怠慢。有一次刘恒的母亲忽生重病,刘恒很是着急,亲自每天在其母亲床头照顾她,丝毫不敢怠慢。但是没想到他母亲这一病卧床不起数年,这期间刘恒不仅每天为母亲熬药并且每天都守护在母亲身边,贴心照顾,不敢有差池。
刘恒每天都是看到他母亲睡着了,才在旁边小憩一会,只要母亲稍有动静便会惊醒。其母见刘恒这样劳累很是心疼,但是刘恒去不以为然。还是细心照顾着母亲,毫无怨言,每次熬好药给母亲喝之前都会先喝一下,怕母亲苦着了和被烫到,感觉差不多才会让母亲喝。
于是这件事情被大家广为流传,还有诗歌称颂刘恒为孝子。后世人称刘恒为人们学习孝道的楷模,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孝道便将此事收录为二十四孝的故事。
汉文帝刘恒的父亲
汉文帝刘恒的父亲是汉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刘邦,他善于培养和任用人才的帝王。
刘邦是农民家庭出生,后在陈胜起义后响应他起兵,攻占沛县,成为沛公,之后便投奔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击溃秦军,占领关中,且废除秦苛法受到百姓欢迎。之后刘邦在鸿门宴中机智脱身,以汉王的身份与项羽对抗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刘邦是一个用人则信人的领导者,知人善用,而且注重下级的纳谏,因此使得手下对刘邦很是信服。而项羽则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于是这场楚汉之争中,刘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此战役的胜利。于是在公元前202年,刘邦成为了汉朝的建立者,为汉高祖。
汉文帝刘恒在位统治时候奉行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正是从他的父亲刘邦那里习得的,刘邦不仅减少征赋还重农抑商,加强了社会的生产力。为了加强权力集中,刘邦不仅废除了异姓住户,还将领土分割给不同的诸侯,分散他们的权力。
后匈奴不断侵犯汉朝的边郡,刘邦曾出战但被困,因陈平的计谋得以逃脱,所以只能无奈和匈奴和亲来缓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
刘邦即位后一直在为巩固皇位而努力,加上刘邦的年纪渐长,还在平定叛乱中中了箭伤,因此刘邦的身体状况一直在走下坡路。于公元前195年就因身体状态不佳病逝,享年六十二,谥号为高皇帝。
汉文帝的母亲
汉文帝是西汉时期少见的平民皇帝,由于母亲地位低下,汉文帝出生后,父亲汉高祖并没有过多的表示。刘恒能够成为一代帝王,历史常用机缘巧合四个字来总结,虽然他的知人善任不及汉高祖,雄才大略不及汉武帝,但他却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坚持以德治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汉文帝除了是一位平民皇帝,还是一位极为孝顺的儿子,中国历史上有着著名的“二十四孝”,汉文帝刘恒是唯一一位以皇帝身份入选的。那么汉文帝的母亲是谁,她的人生经历如何,汉文帝又是如何孝顺母亲的?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是汉高祖刘邦的众多嫔妃之一,被唤作薄姬。生逢乱世,女子的命运一般比较凄苦,薄姬的一生是极为曲折的,她出生于吴郡吴县,父亲早逝,幼年生活十分艰难,成年后的薄姬被母亲嫁给了魏豹,成为了魏豹的妾室。魏豹后期为刘邦所灭,薄姬被召入汉宫,一年多都未曾见过刘邦一面,薄姬本只想在深宫内安稳地度过余生,但在管夫人、赵子儿的帮助下,薄姬被汉高祖刘邦宠幸,并生下了高祖的第四个儿子刘恒。
吕后一直对后宫受宠的妃子心存嫉恨,高祖死后各嫔妃纷纷被吕后迫害,由于薄姬身份低微,不受刘邦喜爱而免于此难,携子到封地代国生活。母亲一生历尽艰辛,刘恒本是大孝之人,对待亲母更是如此。薄姬生病期间,刘恒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常常衣不解带,薄姬所服的任何一副药,刘恒都要事先尝过后才给母亲服用,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实为罕见。
汉文帝为何要诛杀薄太后唯一亲弟弟薄昭
在民间故事里,汉文帝刘恒是“二十四孝”中的典范,代表事迹是“亲尝汤药”:他被封为代王的时候,曾衣不解带地陪伴在生病的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长达三年。后来,朝中大臣在讨论合适的皇帝人选时,刘恒的这一举动为其大大加分,终于被迎立为天子。
不过,文帝同时还有一个“大义灭亲”的光荣事迹。诛杀的,正是薄太后唯一的亲弟弟薄昭。
薄昭在刘恒被迎进未央宫之前,曾起过关键作用,他曾奉命见周勃;通过薄昭为中介,汉文帝得到了当时手握京师兵权、具有左右局势能力的太尉周勃的支持。这是大功一件。薄昭也成了薄氏中惟一封侯的。后来周勃被诬谋反,中间穿针引线,给周勃求情的人,正是薄昭。
文帝曾把周勃以造反之罪下狱。他是否怀疑二人结盟,有利益勾兑?很有可能。以文帝的心思之缜密,必然很是警惕。
《史记·孝文本纪》云:“十年冬,(汉文帝)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死。”记载太略。《资治通鉴·汉纪》载,“(汉文帝)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为什么要派汉使去找薄昭,薄昭为什么会被汉使激怒,又为何杀汉使者,都是一个谜;汉文帝为什么要鼓励舅父自杀,薄昭不肯,还让群臣穿丧服去薄家中逼其自杀,则更诡异。
在诛杀薄昭的事件中,薄太后并没有出面。一种可能是薄昭犯的是大恶,薄太后不敢;另一种可能是,文帝早跟母亲打过招呼,这个舅舅我杀定了。不管哪种,恐怕两母子之间必然已存在隔阂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论这件事情说:唐代李德裕以为,“汉文帝杀薄昭,在法律上是圣明的,在道义上却不适当。当年秦康公送晋文公返国的时候,曾发出见到舅父就如母亲仍然在世一样的感叹。何况薄太后还健在,只有一个弟弟薄昭”。又引魏文帝(曹丕)说法:“对待国舅,只应当用恩泽赡养而不应当把权力交付给他。”
司马光怪文帝在处置此事时,不孝,不智。不过,我觉得,薄昭之死,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文帝防止薄姓坐大,将来难以驾驭,欲加之罪。在对待薄太后的孝与不孝之间,汉文帝的角色转换得很快嘛。
还有一点似乎没怎么引起史家关注。在文帝上台一年多时间里,实力很强的楚元王、齐哀王、城阳王等纷纷去世,也有不合常理之处。要知道,他们每个人去世时都正当壮年啊。
齐悼惠王刘肥有三子,对文帝威胁最大。大儿子齐哀王刘襄在平定诸吕之乱中功劳最大,本来差点被推举当皇帝的,但功败垂成,回去后很快就病死了。二儿子城阳王刘章,也有大功,文帝本来许诺说要封他赵地,后来有意打压他,只给了齐的一小块地方封王,刘章也在第二年就病死了。
三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也只封了一小块地,早就心存不满。听说文帝亲临太原,以为皇帝将亲自统兵出击匈奴,有机可乘,就发兵造反。汉文帝迅速布兵,又用了釜底抽薪之计,刘兴居很快兵败自杀了。——想必文帝看到济北王造反,会心中一喜吧?
我真心觉得汉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综合水平最高的几位皇帝之一,不管是行政能力还是人品德行,都很说得过去了。但他一样也在忙着除掉异己。只不过,他除掉异己的方式,既温和,又让人服气,至少没有留下大的把柄。
相关参考
在民间故事里,汉文帝刘恒是“二十四孝”中的典范,代表事迹是“亲尝汤药”:他被封为代王的时候,曾衣不解带地陪伴在生病的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长达三年。后来,朝中大臣在讨论合适的皇帝人选时,
在民间故事里,汉文帝刘恒是“二十四孝”中的典范,代表事迹是“亲尝汤药”:他被封为代王的时候,曾衣不解带地陪伴在生病的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长达三年。后来,朝中大臣在讨论合适的皇帝人选时,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爲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蹟,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
1、孝感动天据说舜的父亲、继母和他异母的弟弟多次想害死他,他们在舜修补谷仓时放火,在他掘井时填土企图将其掩埋,但舜都成功逃脱了。舜虽心里万般委屈,但仍然反省自己,认为是自己侍奉的不好,丝毫不记恨家人,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後來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
12歲被賣,15歲掛牌,然後憑着公主病給自己找了個二十四孝老公
之前我寫過“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杜十娘一片真心,最後的結局卻令人唏噓。同樣在《三言二拍》裏,還有一個講花魁的故事,叫《賣油郎獨佔花魁》,最後的結果卻和杜十娘完全不一樣。故事發生在宋朝。汴梁城外有一戶開
1.历史上的反面教子故事有古人二十四孝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
作为中国最出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给读者的印象,是擅长描述人物的智力与勇气。事实上,三国的道德水平也不低。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王祥就是三国曹魏大臣,这是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经
闵子骞传说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因被编入“二十四孝图”,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少年闵子骞》剧照闵子骞,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孝子。闵...
闵子骞传说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因被编入“二十四孝图”,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少年闵子骞》剧照闵子骞,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孝子。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