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

Posted 太守

篇首语: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

2、历史军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桂军抗日名将

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

  说起三国谋士,估计大家异口同声提到的会是同一个名字:诸葛亮。> >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同时也是后 汉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谋略家。不过,诸葛亮的历史面目究竟是否和大家心中的形象一致呢?他究竟具有多强的谋略才能?对于汉末三国的历史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还真的有些困难,因为在这个人物的身上有太多的谜团,太多的演义和戏说。本文本着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根据历史记载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做 一个还原,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上那个真真正正的诸葛亮。> >   一> >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光和四年(公元 181  年)。诸葛亮是徐州琅邪阳都人,不过其祖籍并不在阳都,而是在诸城,其家族原本也不姓诸葛而是姓葛。据说在很久以前整个家族就从诸城迁徙到了阳都。很不巧 在当时的阳都已经有姓葛的人家了,为了以示区别,人们便把诸葛亮的先祖称为“诸葛”。> >   诸葛亮的家族在西汉时期已经成为官宦之家。其先 祖诸葛丰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是个省部级的高官,位高权重,一生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不过自诸葛丰之后,其家族就鲜有高官、名人出现,到了诸葛亮的祖父这 一辈已经逐渐变成了非常普通的地方官吏阶层。诸葛亮的父亲诸葛担任过泰山郡的郡丞。郡丞这个职务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然 而,诸葛亮的童年生活并不美满,四岁的时候母亲章氏病故,父亲只得续弦。等诸葛亮到了八岁,诸葛又因病去世,一家人只能靠继母拉扯,勉强维持生计。幸好 经常得到叔叔诸葛玄的接济,才不至于整日为生活担忧。> >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在史料中记载很少,只知道此人在汉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当时汝南的袁绍、袁术家族及皇室后裔刘表家族都关系良好,但是其在徐州期间具体担任过什么职务却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    诸葛亮的童年,正值汉末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就在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也就是诸葛亮四岁的那一年,黄巾起义爆发,汉末政局从此愈发的混乱 不堪。到了中平六年(公元 189 年),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密谋诛杀宦官集团,却不料因为消息泄露而被宦官张让等人所杀。此时担任司隶校尉的袁 绍等人趁机发难,在京城洛阳大肆追杀宦官并将其悉数消灭,影响东汉政局百余年之久的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但是,还没等到以袁绍、袁术等 人为首的官僚、士大夫集团欢庆胜利,凉州军阀董卓却借着进京勤王的名义来到了洛阳并开始把持朝政。在董卓的淫威之下,袁绍、袁术等人先后逃离京城,后又组 织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从此出现了汉末群雄逐鹿的局面。> >   汉末局势的变化对于诸葛亮的家乡徐州而言同样是影响深远。黄巾起义时期,徐州是 重灾区之一,弥漫的战火给徐州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之后不断出现的农民起义也让徐州地方官吏头疼不已,徐州地区日渐混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 言。幸好这种局面因为新任刺史陶谦的到来而一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陶谦到任之后,以武力对境内的农民起义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与此同时,陶谦还大胆提拔徐州 本地士人、豪族,兴修水利、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在他的有效管制下,徐州逐渐改变了昔日“世荒民饥”的状况,短短数年间徐州的发展便出现了一片欣欣向 荣的景象,不仅人口繁盛、谷物丰收,就连各地的流民也纷纷流入,俨然成为汉末乱世中中原地区唯一的世外桃源。> >   徐州地区短暂的平静和繁 荣也让年幼的诸葛亮有了一个较为安定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也就在这个时期,一直在外地游学的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回到了阳都,一面与继母一起共同负担一家的 生活,一面照顾着自己年幼的弟弟。尽管史料中并没有提及诸葛亮在徐州期间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但是从诸葛亮后来撰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诸葛亮是受 到了良好教育的。不过,这个阶段在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又由于战争戛然而止了。> >   兴平元年(公元 194 年),占据兖州的曹操集团向徐 州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进攻。面对曹操的攻势,陶谦拼命抵抗却难以阻挡,包括诸葛亮的故乡琅邪在内的不少郡县都被曹军占领,徐州局势越发混乱。曹军在徐州境 内疯狂杀戮,引起广大百姓的恐慌,也引发了徐州地区的难民潮。> >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一家也不得不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继母与诸葛亮 的哥哥诸葛瑾一起离开阳都,前往江东地区避祸,家族的其他成员则由叔叔诸葛玄照顾。不过,徐州地区日益紧张的局势也让诸葛玄感到非常担心,他开始利用早年 的关系与一些割据诸侯频繁联系,打算及早离开徐州这个是非之地。诸葛玄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一个机会,此时割据淮南地区的袁术向他发出了邀请,让他去担任豫章 太守。于是,包括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在内的家庭成员,随同叔叔诸葛玄终于离开了战火纷飞的徐州,前往扬州豫章郡。不过,这次的远行并不意味着诸 葛亮一家颠沛流离的生活就此结束,不久之后爆发的豫章太守之争,又让诸葛亮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汉末社会随处可见的混乱与无序。> >    诸葛玄之所以能够担任豫章太守,是淮南军阀袁术的指派,袁术之所以会有如此安排,除了与诸葛玄私交甚笃之外,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在扬州地区进一步发展自 己的势力范围,对于诸葛玄的任命完全是出于袁术的私授,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就在诸葛玄担任豫章太守后不久,时任扬州刺史的皇族成员刘繇就开始对袁术安 插在豫章的这颗钉子感到非常恼怒。在刘繇的活动下,朝廷很快任命朱皓担任豫章太守,如此一来,诸葛玄这个豫章太守就成了“山寨版”。不仅如此,为了尽快将 诸葛玄这位“山寨太守”赶出豫章,刘繇直接授命朱皓调用扬州的军力进攻豫章。一场战事下来,诸葛玄战败。走投无路之下,诸葛玄只能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及诸 葛亮的两个姐姐前往荆州投靠故友——荆州牧刘表。> >   从此,诸葛亮的一家在荆州定居下来,这一待就是十四年。> >   二> >    诸葛玄进入荆州之时,荆州正处于刘表的控制之下。刘表,字景升,汉景帝之子鲁恭王之后,早年投身于汉末经学大师王畅门下,深受清议风气的影响,早年便积 极投身于汉末这股社会风潮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原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杀死,董卓把持的东汉政府下诏任命刘表为 荆州刺史。当时的荆州形势十分混乱,刘表单人独骑上任之后,争取到了荆州本土豪族势力的支持,利用本地豪族的力量平定荆州地区的各种割据势力及地方武装, 短短数年便稳定了荆州局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成为汉末较大的割据势力。在刘表的有效控制下,荆州地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 社会、经济局势,各地流民争相涌入,也成为不少知识分子和失意官吏的避难之所。对于诸葛玄而言,除了看中刘表与自己是早年的故交之外,荆州这片大地上所展 现的宁静恐怕也是他的重要考量之一吧。> >   诸葛玄在荆州数年时间的经历在史料中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不过在这段时间里,他为诸葛亮一家完成 了两件大事:首先是将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荆州六大豪族之一——蒯家的子弟蒯祺,后来又将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荆州另外的一家豪族——庞家的子弟庞山民,这两 件事情对于诸葛亮的前半生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刘表能够控制荆州,主要是依靠了荆州的两大家族——蔡家和蒯家,因此,这两大家族也随之成为荆州的主要政治势 力。蒯家在刘表时期的代表人物为蒯良和蒯越,而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就是蒯家的子弟,后来还担任了房陵太守;诸葛亮的二姐夫庞山民,则出自于荆州著名在野政 治领袖和文化名流庞德公家族。庞德公虽然在刘表当权时期拒绝为官,但在荆州各界却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还是荆州著名的文化领袖。后来与诸葛亮一起为刘备效 力的著名谋士庞统就出自于这个家族。诸葛玄为诸葛亮所带来的这种复杂的姻亲关系对于诸葛亮的未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年幼的诸葛亮,诸葛玄则作出了妥 善的安排,将他送至刘表所创办的学业堂读书学习,使其能够继续完成学业。不过在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诸葛玄因病去世,诸葛亮一家顿时失去了常年 庇佑的一棵大树。也就在这个时候,年轻的诸葛亮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与弟弟诸葛均一起搬到了距离襄阳城西十多里地的隆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耕读生活。此 时的诸葛亮已经是个十七岁的英俊青年了,史料中说这时候的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这话翻译过来意思非常简单:诸葛亮是个标准的小帅哥。> >   在隆中的这段时间,除了参加田间耕作之外,诸葛亮广泛阅读儒家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一些经典著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阅读方法:观其大略,即掌握书中的基本观点及精髓,而不拘泥于死记硬背。这套学习方法后来也在诸葛亮所写的《论诸子》一文中得到了体现。> >    除了独自苦读,此时的诸葛亮也开始逐渐在襄阳附近地区进行游学,与很多荆州的学子进行交流。不过时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因为诸葛亮在与人交谈 的时候总是将自己比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管仲、乐毅,这不免让不少人觉得这位年轻人过于轻狂,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的确具有潜质。这几位后来也都成 了诸葛亮的好友: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及石广元、汝南人孟建。客观地说,此时诸葛亮的性格也的确有点张扬,就算在这几位好友面前,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显 露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一次诸葛亮与这几位好友在一起聊天,诸葛亮突然对着徐庶、石广元、孟建说道:“将来你们几位要是去做官,我看依你们的才干是可以得 到刺史或者郡守这样的职位的。”而当众人问起诸葛亮对自己的仕途是如何定位时,诸葛亮却笑而不答。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成为刺史、郡守显然不是诸葛亮对 自己的定位。这种心高气傲的心态很容易在年轻人中产生,即便是诸葛亮也难以避免,好在这几位都是诸葛亮的好友,也听惯了诸葛亮平时自比管仲、乐毅的一贯腔 调,早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历史军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桂军抗日名将

记第七军军长廖磊: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桂军抗日名将

  1939年10月12日,廖磊的日记上记着:晴。刘科长检查余之血压,竟高至一五二——一七四度,比去年更高,血管已经硬化,最易犯血冲至脑,而至昏迷,颇可惧也!

  而这一则日记在10天后却成了廖磊的绝笔。

  49岁,是男人正当壮年的季节,何况抗战正酣,廖磊至死都在惦记着抗战:「我不行了,希望你们努力抗战,莫让日寇窜进大别山。」没有对妻子的交待,临终遗言竟然是这样一句话,这是一种摒弃了民族内部矛盾、希望祖国齐心抵御外侵的军人气节。

  廖磊及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桂系的擎天柱,也是当时桂系与蒋介石及国共两党争天下的工具,可面临着国难之时,正如廖磊他在病中清醒时的遗言:吾乃军人,治军久矣。抗战以来,一心杀敌报国,别无他念。

  《中国的战歌》中史沫特莱对廖磊的第一个印象是:除了一身朴素的军服,他更像个古罗马元老院的执政官,高贵、温文有礼而又毫不夸张。

  那是外国人看廖磊,可在中国人看来,廖磊的出身并不高贵。

  1890年2月20日(清光绪十六年二月初二日),廖磊出生在广西陆川清湖乡一个贫穷的农家,仅读过三年私塾。辍学后考入桂林陆军小学,1911年毕业后升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1914年毕业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二期就读,1916年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到湖南唐生智部服役,时年27岁。廖磊刚到唐部只是个中层连副,10年后,逐级晋升为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参加过北伐。1927年夏天,宁汉分裂,武汉方面的唐生智被南京方面的李宗仁、白崇禧打败而辞职,唐部向李、白投降,廖也随之归顺李、白。1929年蒋桂战争时,因救白崇禧有功受到李、白重用,被晋升为名噪一时的钢七军军长,后在1931年10月25日移防柳州。

  柳州人认识廖磊,也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从1931年10月到1937年11月参加淞沪抗战,再到1938年10月率部北上建立大别山根据地,钢七军在柳州的7年时间里,廖磊除了建好中山中路上至今柳州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的廖磊公馆、柳侯公园里的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及鱼峰山上的钢军亭外,还在柳州开展大规模的抗战宣传。

  第七军入驻柳州时正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地处边远南疆的柳州,对于日军入侵,好像与自己关联不大,根本不担心日军会打到广西山区,故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还只在学校师生中进行,市民对日本军侵华产生的危机认识不足,大多置身度外消极观望。廖磊感到,有必要采取相关的行动,来提高柳州市民的抗日救亡意识,

  廖磊在部队进入柳州几天里,即召开有各机关、团体、学校负责人参加联席会议,要求所有单位「立即行动起来,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抗日宣传」「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时刻听从国家召唤,奔赴疆场杀敌!」。会后第三天(10月31日)他亲自给柳州各单位职员及驻军军官作题为「倭奴亡我之心不死」的报告,号召「不忍坐视亡国,不甘沧为亡国奴」的国人,「誓同心一致,与日寇血战到底!」为了提高抗日宣传质量,他还多次到县通俗教育演讲所,指导演讲员拟定上街下乡演讲的题目和内容。其夫人胡慧,也和大家一起走上街头,开展抗日宣传,并成立了「柳江妇女抗日后援会」,为全民抗日而努力。同时,第七军还招募学生进行培训,组成了广西学生军,为桂系部队提供了抗战后援。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廖磊升任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第七、四十八两军北上抗日。

  廖磊把湖南籍妻子及家人安顿在柳州,为的是更能安心抗日,而他还带走了妻弟胡祥,留下了妻子与弟媳在柳州度过了8年抗战。

  淞沪会战,日军投入兵力约30万人,中国参战部队约70万人。中国军队奋勇战斗近三个月,毙伤日军5万余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有力地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在淞沪战役中,廖磊率部在陈家行、蕴藻滨、大场等地奋勇歼敌,打得日军胆战心惊。

  当淞沪抗战取得胜利之时,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www.cha138.com)一时间,柳州的抗日救亡运动由高潮跌入了低谷。面对如此局面,廖磊在一次军政联席会上,号召大家「牢记国难情势」「勿悲观,勿气馁,勿上当」「用卧薪尝胆精神雪国耻」「将抗日救亡这把火再烧旺起来」 。还发动部下开展「联络军民感情,扩大抗日宣传」的大型游艺晚会,演出话剧《民族之生路》、桂剧《侵略者的末路》以及粤剧清唱,重新鼓起了民众的斗志。在驻军的带动下,柳州的抗日救亡活动又蓬勃开展起来。

  1938年春,廖磊率部渡江北上,据淮为守,驻节合肥,他多次派部队向皖东出击,不断歼击日寇,使皖中、皖西的局势得到稳定。

  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亲自布署的一场激烈抗战,廖磊部队作为桂系的主力,在其中的配合作用尤其关键。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后,日军派出3个师团沿津浦铁路北上,企图与南下的日军合击徐州。廖磊奉命率第七军、第四十八军在津浦路南段逐次抵抗,虽有重大牺牲,仍坚持浴血奋战,在友军的支援下迫使敌军滞留于淮河南岸达3个月之久,使李宗仁、白崇禧能够赢得时间调集优势兵力,取得台儿庄大捷,歼敌1万余人。

  台儿庄战役后,日军按照原定意图,加紧部署进攻徐州,1938年5月7日,日军绕道进袭蒙城。廖磊所部守军第一七二师副师长周元,奉廖磊命令率领一个团展开激烈抵抗,与日寇鏖战三昼夜,最后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为避免与敌人在不利的情况下作战,保存实力,第五战区司令部下令主力向徐州西南撤退。廖磊奉命率部保卫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安全撤出徐州,抵达阜阳。

  在武汉保卫战中,廖部奉命以大别山为依托,在黄梅、广济地区构筑工事,顽强抗敌,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使其不能越过一步。

  1938年7月7日正是「七七」事变一周年,廖磊在日记上感叹:……抗战已一年,祗以军队装备太差,民众无组织训练,虽云全面抗战,实只军队抗战,故牺牲大,失地多。今寇大举侵扰武汉,已陷马当……

  1938年9月,李宗仁曾召集李品仙(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和廖磊等商讨在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争问题。当时大别山孤悬敌后,处于日军包围之中,正像一位民主人士形容的那样:「淮泗之间,敌蹄纵横。大江南北,满目哀鸿。」 坚守大别山,无后方依托,无粮饷弹药供应,且距日伪统治中心南京很近,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会上李品仙默不作声,廖磊慨然允诺愿留大别山打游击。李宗仁遂拍板,通过国民党中央政府任命廖磊以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兼任鄂豫皖边区游击总指挥、安徽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等职。统归廖磊指挥的有第二十一集团军所辖第七、第四十八、第八十四军3个军和省内的地方武装。1938年10月22日,廖磊抵达立煌(今金寨县)正式就职。

  廖磊从就职到去世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这却是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转折到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时期;从大别山说,则是从无到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廖磊继续动员广大民众投入抗日战争。李宗仁当时的思路是,只有把广大群众动员来,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才有坚实的基础;从新桂系来说,才能保住安徽这块来之不易的地盘。

  廖磊接任后,按照李宗仁的意图开展工作。1939年5月统计,省动委会工作团、省动委会委托工作团、县属工作团共有107个,团员2400余人。经动委会宣传、动员,组织到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敌协会的有40万人,广泛开展了包括参军、支前、捐献、宣传等工作。有些接敌地区一个县在24小时之内就能集中数千副担架,投入运输战斗。群众动员的规模和作用都大大超过初建时期。

  1939年10月23日,廖磊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立煌。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彭德怀送去挽联,新四军领导人叶挺、项英、张云逸、戴季英、罗炳辉、彭雪枫等发了唁电,表示对这位爱国将领的深切悼念。

相关参考

想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 名将张须陀讨伐瓦岗军

张须陀(565年—616年12月1日),字果,弘农阌乡人。隋朝大将。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反隋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

被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出师未捷身先死,仅仅是因为一封电报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德国在二战之前建造的,以其前首相命名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同时也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战列舰之一。该舰建于1936年并于1940年8月正式建成,这艘被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便开始了它曲

出师未捷身先死 忽必烈之兄蒙哥攻宋之战过程

世界皆知大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大名,然而忽必烈之兄——孛儿只斤·蒙哥的事迹却鲜为人知。实际上,他比忽必烈更早登上元朝皇帝的宝座,若不是在伐宋之战中忽然暴毙,或许元朝历史就将改写,忽必烈又岂会成为雄霸整...

卧龙凤雏居首

《三国演义》中抱憾终生、死不瞑目的风流人物的第一位当属诸葛亮。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七律《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不仅把诸葛亮一生的戎马生活写

诸葛亮不善用人

诸葛亮“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千古绝句道出了人们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佩与惋惜之情。然而,距“星殒五丈原”并没有多久,刘禅就向兵临城下的邓

他没想过分权

阿斗的扶不起,诸葛亮是第一责任人,其实诸葛亮根本没有扶阿斗,他一直是在代阿斗,所以最后难免最后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阿斗的个人品牌就是扶不起,无论民间还是正史,都觉得阿斗是个没用的

李牧是自杀的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纵观李牧的一生,他的确有太多遗憾了,又有太多的光辉,爱国惜民,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了,他是率领二十万赵军击退强秦的将军,也是在军中与士兵一同吃喝的普通将领,更是抚恤

破除了门阀的限制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千古绝句道出了人们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佩与惋惜之情。那么诸葛亮治蜀用人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诸葛亮看到人的美恶既殊,情貌不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王維

古詩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蜀相唐代:王維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文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

曹保褐罡鹆磷畲蠖允

“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这是诸葛亮平生的理想。所谓“还于旧都”,就是要干掉曹魏,回到洛阳重建大汉江山。如此,坐镇洛阳的魏明帝曹,自然是他最大的对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死,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