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巧妙分摊压力

Posted 属下

篇首语:我走在逃离命运的路上,却与命运不期而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孙权巧妙分摊压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孙权巧妙分摊压力

2、孙权如何巧妙化解甘宁与凌统的仇怨?

孙权巧妙分摊压力

>   的领导方式一大特征是很少亲赴前线带兵打仗,这当中突出的有指挥的赤壁之役,吕蒙指挥的荆州之役和陆逊指挥的彝陵之役。这三役都是决定东吴命运的大战,可孙权却完全放心属下在前线御敌作战。表面看起来,孙权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但细细琢磨,他的长处在于善于卸载压力。>   恩压用恩惠调动属下积极性。这令属下忠心耿耿为上司效劳。吕蒙患病,孙权将其安置在内殿就近治疗,不惜重金悬赏以求名医名药。其间孙权常来探视,又恐吕蒙伤神劳累,就在墙壁上穿一小洞,随时看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格拉泽的观点,爱与被爱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对它的充分满足会极大地增强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孙权以此恩压属下,是为了极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报恩意图。>   信压用充分信任激发属下的责任感。这令得下属全心全意地为上司分担忧愁。例如,彝陵之役时,有人告发诸葛瑾里通蜀汉,孙权坚定地说:“我与诸葛子瑜,可谓神交,外人流言不能间构。”陆逊坐镇荆州抵御蜀军,孙权复刻了一枚自己的大印交给他,委任他全权处理与蜀汉交往之事。这不但会给属下以更大的鼓励,也会给属下以更多的权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无条件地肯定会无限地激发个人的潜能。”诸葛瑾与陆逊之所以能为东吴开创盛业,与孙权的充分信压分不开。>   弹压用不安全感令属下不断努力。例如,孙权对老臣张昭一向保持距离,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用他为丞相,尽管张昭一直是众望所归,也是东吴最大的氏族。一次两人发生争执,孙权干脆说:“吴国士人莫不入宫则拜我,出宫则拜君,我之敬君亦算到家了,要是这样一再当众折辱我,我倒有点担心万一失计怎么办?”一句话说得张昭良久无言。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过大会使人精神崩溃,焦虑过小会使人无动于衷,焦虑适中会使人不断努力。孙权弹压张昭,就是为了推动他不安于现状,不自我陶醉。>   纵论奠基人物用人之术,对属下是“弹压”有余,“信压”不足,每到关键时刻便“宁可我负天下人,毋宁天下人负我”,难怪他会中周瑜“蒋干盗书”的计谋;对属下则是“恩压”有余,“弹压”不足,难怪他不能阻止蔑视东吴将士,导致“大意失荆州”;孙权则是“恩压”、“信压”,“弹压”三压并使,所以他才屡屡化险为夷,最终寿过古稀。

孙权如何巧妙化解甘宁与凌统的仇怨?

孙权之所以能将东吴集团经营得有声有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父兄留下的基业,善于化解部属之间的纷争,使双方冰释前嫌,同心同德,为他誓死效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成功化解甘宁和凌统之间的积怨,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各为其主”时,甘宁曾一箭射杀了凌操,成为凌统的杀父仇人,二人之间的“梁子”就这么简单地在一瞬间结下了。尽管“冤家易结不易解”,孙权却不畏其难,担当起二人之间的“化解桥”,经过坚持不懈的调停,终于使二人化干戈为玉帛,“再不为恶”。

由于《三国》对此着墨不多,本文就通过其中简单的故事情节来粗线条地解读一下孙权的调停方法。

方法之一:适时分而处之,尽量缓解双方矛盾。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甘宁投奔东吴后,一直被丧父之痛折磨着的凌统哪会善罢甘休,可能是“老天有眼”,终于能和仇人近距离接触了,报仇的机会也就多了。甘宁也知道凌统的复仇心思,就处处提防着凌统。冲突总是难免的。在攻灭黄祖后的庆功宴会上,凌统恨极而泣,也顾不得孙权在场,当众向甘宁发难,引发了与甘宁的第一场冲突,如果不是被众人及时拉开,差一点就上演“全武行”。孙权一看二人已是“势同水火,不能相容”,就当机立断地作出决定——将他们分开,实行“隔离”措施。所以,孙权即日就命令甘宁镇守夏口,避开凌统。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在当时情绪冲动、剑拔弩张的僵持情况下,孙权这一决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他心里很明白:目前,只有将他们分开,尽量减少见面的机会,使二人互相避开对方的刺激或攻击,才能留出缓冲怨恨的空间;只有暂时放一放,逐步缓解他们激烈的对立情绪,释放一下心理压力,才能避免纷争愈演愈烈,然后等待时机,再作进一步的调停。

作为吴主,孙权对此深感忧虑,他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看待这起纷争的,他关心的不仅仅是对双方纷争的简单化解,想的更多的恐怕是如何彻底地“推倒”双方心里的“坚墙”,怎样才能取得最佳的调停效果,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好朝廷上下的团结,这才是他的目的所在。进行“隔离”,不过是拉开了调停过程的序幕。

方法之二:坚持居中立场,不偏不倚同施恩宠。

“手心和手背都是肉”。在孙权心里,甘宁和凌统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必须一视同仁,不能顾此失彼。因此,在调停二人纷争的过程中,孙权始终坚持了这样一条原则——保持一颗“公心”,不一边倒,不搞“人情调停”,不帮一方压制另一方。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双方的信任,才能保证调停的客观公正。

甘宁斩杀黄祖,为孙权报了杀父之仇,孙权“大喜”,很快就提升甘宁为都尉。甘宁果然不负所望,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孙权对甘宁也是褒奖有加,但他并不因此就偏袒甘宁,而冷落凌统。所以,在调离甘宁避开凌统的同时,孙权也加封凌统为承烈都尉,当然这也是对凌统战功的充分肯定,使凌统心里平衡,也感到欣慰。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当一个人感觉到所受的待遇“不公正”时,最容易伤害当事人的自尊,也最容易引起当事人的不满,这是最不利于公正调停的。

至于凌统一再向甘宁寻衅发难,孙权自始至终都没有责怪过他。这恐怕是孙权换位思考的结果,他自己也背负过丧父之痛,日夜期盼能尽快报仇,以告慰亡父的在天之灵。而凌统呢,仇人就在眼前,却不能报仇,这种悲恨至切的杀父之仇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所以孙权非常理解凌统的心情和所作所为。

正是由于孙权始终坚持公正对待,不厚此薄彼,让甘宁和凌统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同样的信任、爱护和尊重,才逐步地为以后的化解做好了铺垫。

方法之三:坚持谆谆开导,善于把握化解时机。

孙权心里明白,对这样难解的纷争进行调停,使双方解除心里的“疙瘩”,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可能是很漫长的时间,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由于凌统念念不忘杀父之仇,孙权总是从大局观念和“一家人”情谊这些角度出发,语重心长地劝说凌统:“兴霸射死卿父,彼时各为其主,不容不尽力。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吾面”。在凌统不肯罢休地挑起了第二次冲突后,孙权又对凌统说:“吾常言二人休念旧仇,今日又何如此?”从此可以看出,孙权一直在循循善诱地开导凌统,将调停进行到底,使其彻底解开仇恨的“心结”。

后来,最佳的转机终于降临了。合肥之战中,凌统遭敌暗算,眼看就要命丧敌手。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甘宁毅然甩开个人恩怨,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救了凌统一命,这是真正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细心的孙权通过甘宁这一“见义勇为”的瞬间表现,看到了甘宁令人敬佩的高大人格,也发现了可以使纷争朝着和解方向转机的“关节点”,这正是化解他们纷争的最佳时机,良机不可失,决定趁热打铁,因势利导。所以,当凌统回寨向孙权道谢时,孙权马上不失时机地说:“放箭救你者,甘宁也。”面对甘宁的救命之恩,凌统深受感动和震撼,立刻向甘宁顿首下拜:“不想公能如此垂恩!”

甘宁的角色在一瞬间又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凌统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变成了凌统的救命恩人,并从此成为凌统的生死之交。

这起困扰了孙权数年的纷争,终于得以化解,取得了双方主动和解的最佳效果,孙权的调停工作也拉上了圆满结束的大幕。

相关参考

孙权如何巧妙化解甘宁与凌统的仇怨?孙权的智谋

孙权之所以能将东吴集团经营得有声有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父兄留下的基业,善于化解部属之间的纷争,使双方冰释前嫌,同心同德,为他誓死效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成功化解甘宁和凌统之间的积怨,就是一个突...

孙权如何巧妙化解甘宁与凌统的仇怨?孙权的智谋

孙权之所以能将东吴集团经营得有声有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父兄留下的基业,善于化解部属之间的纷争,使双方冰释前嫌,同心同德,为他誓死效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成功化解甘宁和凌统之间的积怨,就是一个突...

蜀国俘虏张裔是如何巧妙地羞辱孙权

张裔是三国史上一个不太知名的人物,但在蜀国的职务还是比较高的,不然《三国志》也不会给他立传。张裔出生于165年,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博学多才,又精明能干,深得当时刘璋的器重。后来刘备占据四川,也很重用

三国孙权如何巧妙化解甘宁与凌统的仇怨?

孙权之所以能将东吴集团经营得有声有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父兄留下的基业,善于化解部属之间的纷争,使双方冰释前嫌,同心同德,为他誓死效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成功化解甘宁和凌统之间的积怨,就是一个突...

三国孙权如何巧妙化解甘宁与凌统的仇怨?

孙权之所以能将东吴集团经营得有声有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父兄留下的基业,善于化解部属之间的纷争,使双方冰释前嫌,同心同德,为他誓死效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成功化解甘宁和凌统之间的积怨,就是一个突...

寻找巧妙回答故事

孔融10岁的时候也有个巧妙答对的故事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刘金库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刘金库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明确而又科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完整形式丰富的教学过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标达成。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更需要师生的

巧妙回答的故事

英国著名剧作家肖伯纳到莫斯科旅游,在街上遇到了一位聪慧的小女孩,十分投缘,便站在街头天南地北的和她聊了很久,临分别时,肖伯纳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在街上和世界名人肖伯纳聊了很久。”小女孩看了一眼

巧妙借助政敌洗脱嫌疑

清朝康熙时期,有一位大臣名叫明珠,他是掌权最大的官员之一,为人为官不但清廉正义,而且疾恶如仇,因而有不少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官员都对他恨之入骨,无不欲除之而后快。有一年,明珠遭到几个贪官的诬陷。他们纷

巧妙回答的历史故事

1.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