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火烧”张昭

Posted 丞相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孙权“火烧”张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孙权“火烧”张昭

2、孙权为何不用影响力最大又忠心的张昭为相

孙权“火烧”张昭

>   有一次,不听张昭的意见,与他反复辩驳,而张昭的口气越来越严厉和不客气,孙权实在难以忍受,终于手按着刀愤怒地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可能会杀死张昭。>   张昭对自己的话没有被采纳十分气愤,便称病不朝。后来公孙渊果然背盟,杀了张弥、许晏。孙权多次向张昭表示歉意,请他出来,张昭坚持不出。孙权把张昭门外面塞的土去掉,呼喊张昭出来,张昭以病重为由还是不出来。>   孙权急了,就烧他的门,逼他出来,张昭反而把窗户关得紧紧的。孙权无奈,又派人灭火,在门口守了很长时间,直到张昭的儿子一起把张昭扶出来。孙权用车把他送进宫里,在张昭面前深刻地责备自己。张昭没有办法,只得照常上朝。>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在我看来,这君臣二人都有一点赌气的样子。老小老小,人老了有时行为像小孩。不过这里孙权的行为是很难得的。张昭的赌气却是过分了,要是别的君主就不一定有这个耐心。后人评论说,张昭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臣子应有的态度。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有什么要怨恨的呢?现在孙权后悔以前的错误而要求张昭原谅,他改变意见,屈己从人,没有继续错下去,这是他善于补过的好处。而张昭不是帮助孙权改正错误,使他以后避免过失,而是由于不用自己的建议而忿忿不平,归罪于君主,关门闭户违抗命令,坐着等待焚烧,这不是太荒谬了吗?这个评论是有道理的。>   其实这时孙权在政治上早就不依靠张昭了,张昭多年来一直处于半休养状态。他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什么实际政治意图,而毋宁说是一种人情味的体现,有点像讲孝心的儿子对老得固执的父亲的忍让。>   按通常情况说,像张昭这样的行为属于大不敬,是有罪的。孙权不仅没有定他的罪,还再三再四地请他出来,赔礼谢过,这种态度远远超过一国之君对待臣下的常规,也许孙权是记起了他十八岁刚继位时,张昭扶他上马,对他的辅佐之功。当时全靠张昭为他控制局面,稳定人心。所以他不但不忍心计较张昭的态度,还一定要亲自向这个老臣认错,让他满意。>   张昭为中原名士,避难江东,被孙策重用。孙策看重的是他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曾把他比之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孙策临终时托张昭辅佐孙权。张昭本是孙权手下第一个重臣。孙权对他也十分敬重,以师傅之礼相待。但从张昭后来的表现看,他确实不堪政治上的大任。>   从政治决策上说,他缺乏远见和卓识。在是否送人质的问题上,他和大臣商议了半天也拿不出个主意采。最后还是孙权自己拿定了主意,召来在母亲面前作了决定。>   赤壁大战前,在是否抗曹的问题上,他是力主投降的。>   张昭的特长不在于从政,而在做学问。他从小博览群书,很早就有才名,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   总之,从政并非张昭所长,是偶然的机遇使他登上政治舞台的。经过事实的检验,他确实不适于担当像丞相这样重要的职务。所以在讨论丞相人选时,孙权两次都拒绝了众臣的意见,没有任用张昭。孙权的决定是对的。>   有评论者说,张昭接受遗命辅佐孙权,卓有功勋,忠诚正直,行动不为自己;却因为态度严厉而被孙权敬而远之,因为性情高傲而被孙权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既不让他当宰相,又不让他当太子太傅。最后让他闲着在家,养老而已。由此说明孙权比不上孙策。>   这段议论恐怕是不确切的。孙策起事时,借助的是张昭在士人中的名声,主要还不是他从政的才能。那时事务简单,没有丞相这样的职位。到孙权接管江东政权,张昭扮演的角色,还跟以前一样。只是后来在各种重大事件面前,张昭的作为屡有不当的地方。孙权才没有让他担任重要职务,包括丞相在内。即使孙策再世,碰到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会有类似的处理。>   不过张昭在从政方面并非一无所长。还是在封孙权为吴王的时候,魏国使者邢贞来到吴国。他自恃是上国天使,入吴王府大门竟然不下车。张昭向前对他呵斥道:“没有礼就谈不上什么敬重,没有法就谈不上什么实行。你竟敢妄自尊大,难道以为我江南弱小,拿不出一把小刀来杀死敌人吗?”邢贞赶忙下车。>   由于张昭性情刚硬,常常倚老卖老,当众与孙权抗争,“辞气壮厉,义形于色”,使孙权下不了台,一段时间孙权没有要他上朝。后来蜀国有使者来,当朝夸耀蜀国的功德,吴国群臣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出来与他抗议争辩的。于是孙权感叹道:“如果张公在这里,这人即使不屈服也会感到垂头丧气。哪里还能自我夸耀呢?”第二天他就派人慰问张昭,并亲自请张昭入朝。张昭要离开坐席行礼,被孙权跪立着止住了。张昭坐定后,抬起头对孙权说:“当年太后、桓王(指孙策)不以老臣托付陛下,而以陛下托付老臣,是想让我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我死后有可称述的。然而我思虑浅短,违逆您的旨意,自以为从此以后要长久地沉沦下去,直到老死,没想到还能再蒙您的引见,得为陛下效劳。臣下是一心奉事国家,希望有益于陛下,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志向,为了窃取荣华富贵而取悦于人,这不是臣下我所能够做到的。”孙权再三向他赔礼道歉。>   其实在我看来,以张昭的性格和脾气,作为一个外交官应该还是可以的,在敌国面前严词厉色,一定可以不辱使命。只可惜他此时年纪已经大了,不宜再出使外国。>   孙权即皇帝位后,张昭由于年老多病,交还了官位和所统领的军队。但孙权仍然拜他为辅吴将军,改封娄侯,食邑万户,虽无实权,地位和待遇仍然很高,辅吴将军的职位仅次于三公。这是对他过去所作贡献的一种报答。孙权这样一种处置方法,也是富有人情味的。>   (摘自《文史天地》)

孙权为何不用影响力最大又忠心的张昭为相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孙策、孙权兄弟均得其助力不小。

因为他资格老、影响大,所以在孙权称王后,群臣两次荐举张昭担任丞相。第一次,孙权没有同意,只是委婉地说,现在事务繁杂,责任重大,张昭不很适宜。第二次,孙权又不同意,才直言其理由:“当丞相事情繁琐,而张昭性情刚烈,不听他的,埋怨之心将生,这不是他能处理好的。”

确如孙权所言,从丞相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来看,张昭不宜为相。

第一,张昭在关键时刻不能正确分析形势,缺乏与敌决战的能力。在曹操率兵进攻江东时,作为朝廷重臣,首议迎操,差点断送了江东的前途。他没有起到他应起的作用。

第二,张昭架子大,虚荣心较强,有时弄得孙权也下不了台,这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作为老臣,他不能起到凝聚力量、协调关系、稳定朝廷的作用,有时候还举措失当,捅娄子。

甘宁背叛黄祖,来投孙权。他急于建立功业,便提出了一个征黄祖、取刘表、扩大地盘到巴蜀的计划,还请命自任先锋,孙权认为此计可行,不料遇到张昭反对:“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

甘宁很不高兴,反唇相讥:“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孙权见状,忙对甘宁说:“今年兴讨,决意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后来孙权自率大军征黄祖,甘宁为先锋,果然大获全胜,解决了孙策在世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虽吞并刘表未成,但解除了黄祖这一大心病,江东自此在孙权的控制之下。

鲁肃“少有壮节”,周瑜推荐给孙权,孙权与鲁肃一见如故,“合榻对饮”,鲁肃德才兼备,见解不凡,一见孙权便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目标。不知是出于忌妒还是偏颇,张昭对孙权说鲁肃“年少粗疏,不可用”。后来证明,鲁肃才堪大用。察人荐才是丞相职责之一,如以张昭为相,对百官必然失察,更不必说揽天下英才辅佐君王了。

第三,张昭心胸不广,气量不大。丞相为中枢之首,总揽朝政,协调百官,必有海纳百川之雅量,吞吐天地之襟怀,也必如俗话说的:“宰相肚里可撑船。”但张昭过于计较细节,大事反倒不明。有一次,有一群鸟飞到殿前,孙权问:这是什么鸟?

诸葛恪说,这是白头翁。张昭听了,马上联想,以为自己是在座的人中最老的,怀疑诸葛恪以此来戏弄他。诸葛恪解释之后,张昭自讨没趣,引得大家一阵哄笑。这种胸怀,自然不具备为相的素质。

孙权最后任命顾雍为相。顾雍德器深远,稳重威严。孙权称赞他:“顾君不言,言必有中”。史称,顾雍“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任所,心无适莫。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顾雍为相十九年,时间不可谓不长,可见顾雍才德堪在相位。

孙权不因张昭的资格、威望就任他为相,他正确地看到了张昭的不足之处,因而任用了顾雍。当然对张昭这个顾命之臣还是敬重有加的。

古人用人尚不按资排辈,而是量才而用,这一方面,今人尚有不及古人处。当然那时的人们不知道带括号可解决待遇问题,假如知道,说不定在张昭所任官职后面加上一个括号:(相当于丞相级)。但那必不是孙权所为,而是李权、刘权所为了。

相关参考

张昭辅佐孙权成就帝业,为什么一生做不了丞相

张昭是东吴老臣,跟随孙策建立了东吴基业,孙策非常优待张昭,把军政大事都交于他处理。直至孙策遇刺,临终时将孙权托付于张昭,在这种内忧外患,人心不稳之时,是张昭率先统领百官拥立孙权并辅佐他,并辅佐孙权成就

但为何始终不肯拜他为丞相 孙权十分敬重张昭

...国奠定了基业,却不幸遭遇刺客重创。临终前,他把弟弟孙权托付给长史张昭辅佐。张昭不负重托,果然扶持孙氏政权实现平稳过渡。起初,孙权拟设丞相一职,大家以为非张昭莫属,纷纷予以举荐,结果被孙权否决了,理由是...

也谈孙权与张昭之间的相处

《三国演义》中的张昭,给人的印象无非就是:目光短浅、为人可笑,十足的一个小丑。有网民曾经辛辣地说过:孙权是不是没脑子啊?张昭这种货色也给他那么高的地位,看来东吴也不过如此,怪不得所有人都吵不过一个诸葛

张昭有才没有好结局!揭孙权手下名臣的结局

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

张昭有才没有好结局!揭孙权手下名臣的结局

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

此人是东吴开国元勋,地位高于张昭周瑜,孙权却不敢重用

孙权接掌江东之初,全靠一帮老臣们的全力辅佐才稳住了阵脚继而开创了伟业。从表面上看,张昭和周瑜在当时是被孙权捧得最高的两位主要大臣,一文一武正好震慑百官、统揽全局,所以他们二人在当时的地位极其尊贵、显赫

此人是东吴开国元勋,地位高于张昭周瑜,孙权却不敢重用

孙权接掌江东之初,全靠一帮老臣们的全力辅佐才稳住了阵脚继而开创了伟业。从表面上看,张昭和周瑜在当时是被孙权捧得最高的两位主要大臣,一文一武正好震慑百官、统揽全局,所以他们二人在当时的地位极其尊贵、显赫

张辽合肥大败孙权主因是东吴内斗

孙策临终之时,曾经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赤壁之战胜利后,曾经立主投降的张昭一派在朝中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已经被取消了发言权。之后的许多年,每当张昭一派想要对抗君权,孙权都会打出张昭曾

张昭是谁

  张昭是谁?三国演义中的张昭怎么死的  张昭是谁?张昭是三国时期的孙吴的重臣,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

张昭

张昭,同名人物,分别指:张昭,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末大乱,渡江南下避难。孙策起事于江东,孟获任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临终时嘱其辅佐弟孙权。张昭,唐朝诗人。南汉时人。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