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袁绍身边危害最大的人?袁绍是怎么处理的
Posted 袁绍
篇首语: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前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谁是袁绍身边危害最大的人?袁绍是怎么处理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人物志 袁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袁绍历史评价,袁绍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谁是袁绍身边危害最大的人?袁绍是怎么处理的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认为,袁绍身边最大的毒瘤乃是郭图,主要原因就在于官渡时出了个臭主意,不去救淳于琼,而是反攻曹操大营,结果导致乌巢失陷,全军崩溃。那么郭图这个人到底如何?还是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讬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在这里,郭图反对迎立献帝,这又是他的一桩罪,但是且慢,我们看看三国志的记载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袁绍传)这三国志里,为什么会有相反的记载呢?就我个人观点来看,郭图的确是先劝了袁绍迎立献帝,但是被否决了。在这时,他已经看出了袁绍的本意,所以不再多劝。之后沮授再劝,郭图知道袁绍不是沮授可以劝动的(这从之后的官渡之战时也可以看出),再加上郭图与沮授也有竞争的意思,所以就与淳于琼一起反对了沮授的意见。所以这事不能怪郭图,要怪只能怪袁绍自己,郭图充其量也就是个善迎上意的墙头草。
献帝传曰:绍将南师,沮授、田丰谏曰:「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审配、郭图曰:「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授曰:「盖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兵义无敌,骄者先灭。曹氏迎天子安宫许都,今举兵南向,于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瓒坐受围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窃为公惧之!」图等曰:「武王伐纣,不曰不义,况兵加曹氏而云无名!且公师武臣(竭)力,将士愤怒,人思自骋,而不及时早定大业,虑之失也。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吴之所以亡也。监军之计,计在持牢,而非见时知机之变也。」绍从之。图等因是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不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绍疑焉。乃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遂合而南。
献帝传曰:绍将济河,沮授谏曰:「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绍弗从。授临济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辞。绍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属郭图。
这两段记载同出于献帝传,沮田二人的意见无疑是稳妥的,但郭图和审配的意见也不能算是错。这其间有争宠争权的原因,但也不能不看到,袁绍因为几次对沮授的意见不采纳,已经对他产生了疑虑——从后一段的“绍恨之”可以看出,郭图等人最后谮言能成功,也是因势利导。而且,官渡之战战败,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就当时来看,袁绍兴兵也同样胜算很大,不能算是什么错误的意见,只是后人把官渡之战的战败看成了先决因素,这才在田沮二人,和郭审二人间有了后入为主的高下之分。典略曰:谭得书怅然,登城而泣。既劫于郭图,亦以兵锋累交,遂战不解。典略说袁谭后来被郭图所裹胁,不得不与袁尚作战,但其时二袁已经势同水火,很难再有什么和解的机会了。而且既然说郭图裹胁了袁谭,那审配又何尝没有裹胁袁尚?在这里,我的终极意见就出现了,袁绍身边最大的毒瘤,不是郭图,而是审配!很久以来,审配以河北义士的面貌一直出现在众人面前,再加上之后死得比较慷慨激昂,所以一直被认为是烈士,对他的作为,也一般都报以宽容之意。但是我们从头来看看审配的表现吧。
先看审配之言,他没有像郭图那样劝迎献帝的兴势之言,唯一记载的就是他和郭图一起建议兴兵南征的进言,如果说郭图是失误,那审配也是同样。再看审配的人际关系,这家伙就没有什么朋友,荀彧说审配专而无谋,说的一点都没错,这家伙除了内斗,就没表现过什么有谋略的地方来。袁绍在官渡前线,是谁把许攸的家人捉了,导致许攸出降曹操?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许攸又是在前线的,就算许攸的家人有所不法,也得等到这仗打完后再清算,岂能前线打仗,后方就破人之家?在这种时候,依然内斗的,才是罪魁祸首。有人说郭图也是同样的大敌当前,与张郃内斗。那么来看看郭图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吧。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这一段,颜良恃勇轻出,不等郭图和淳于琼,自己作死,郭图没什么责任。汉晋春秋曰:郃说绍曰:「公虽连胜,然勿与曹公战也,密遣轻骑钞绝其南,则兵自败矣。」绍不从之。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这一段是说郭图大敌当前窝里斗,导致张高二将降曹,但是我又要说且慢。臣松之案武纪及袁绍传并云袁绍使张郃、高览攻太祖营,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绍众于是大溃。是则缘郃等降而后绍军坏也。至如此传,为绍军先溃,惧郭图之谮,然后归太祖,为参错不同矣。在裴松之的注解中,他就已经对汉晋春秋的记载提出了质疑。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武帝纪)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从《武帝纪》来看,围魏救赵一谋,是袁绍自己想出来的,不是郭图所言,而《袁绍传》中的记载,只说乌巢失陷而张高二将来降,并未提及有郭图谮言之事。再退一步说,就算如汉晋春秋所言,又如何?
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淳于琼有一万多兵,曹操才五千人,郭图作出不必全力急救的判断,难道不可以吗?至于说淳于琼能力远不及曹操,诚然,但是看看《三国志》中所写的吧: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谁能知道淳于琼会恃勇轻出呢?如果淳于琼一开始就坚守,形势那就大不一样,郭图又不是神仙,如何能料定淳于琼所为?一旦曹操攻不下乌巢,那他只有退兵,张高二将围攻甚急,曹操又如何回得去?从这方面来说,郭图所言也不是不可取,攻不下曹军大营,也一样能给曹军以大量杀伤。
至于郭图之后对张高二将的谮言,那是衍生之事了,乃是为了自保,相比之下,审配为了争权而排挤他人,更为让人不耻。再者说了,曹操怎么会袭乌巢的?是谁逼走了许攸?初,绍去董卓出奔,与许攸及纪俱诣冀州,绍以纪聪达有计策,甚亲信之,与共举事。后审配任用,与纪不睦。或有谗配于绍,绍问纪,纪称「配天性烈直,古人之节,不宜疑之」。绍曰:「君不恶之邪?」纪答曰:「先日所争者私情,今所陈者国事。」绍善之,卒不废配。配由是更与纪为亲善。从《袁绍传》的记载来看,审配对任何袁绍任用的有才能的人,都要诋毁,如果不是逄纪主动和解,审配那真是连一个朋友都没有。而就是这唯一的朋友,审配最后还要让他去袁谭那里送死,让自己成为袁尚身边唯一的重臣。而袁绍死后,审逄二人为怕自己失势,主动拥立袁尚的行为,更是令人不齿。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同上)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郭嘉传)从《袁绍传》看,袁绍虽然喜欢袁尚,但并没有正式显露过要让袁尚当继承人的位子,《郭嘉》传更是说得明白,袁绍对袁谭和袁尚都很喜欢,根本不存在要废立的事,只是因为郭图逄纪等人争权,才导致二袁势同水火。郭嘉没有提审配,但是审配也的确是逄纪一党。但是袁谭是长子,拥立袁谭才是正道,拥立少子袁尚的审逄二人,明显只是为了私欲,哪怕郭图与辛氏兄弟等人也是为了私利,但人选的是正道,就像曹操迎立献帝是为了私利,但不得不说,人走的是正道一样。审配其人,官渡时不顾大局窝里斗,袁绍死后又因为争权而拥立袁尚,守个邺城又失败,他不是袁绍身边最大的毒瘤谁是?
他唯一可称道的就是被俘后没有投降,还讽刺投降的人,但是郭图又何尝投降了?郭图所进之言,在当时看,都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错处,说他错了,都是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给他扣的帽子。但实际上谁也不是神仙,不能预见到之后的发展会是如何的。曹操平定河北,所出的告民之令,唯一提到的就是审配——魏书载公令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可见审配在河北有多招人恨!审配一辈子的记载,全在内斗,就没看到他建立什么功勋,有过什么贡献。他与苏由守邺城,为什么苏由要投降?难道审配自己没有一点原因?所以说,审配才是袁绍身边最大的毒瘤,郭图的危害远不及审配!
人物志 袁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袁绍历史评价,袁绍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人。高祖父袁安和祖父袁汤,均为东汉司徒,势倾天下。父袁逢,为司空;后过房于伯父袁成(官至五官中郎将,早死)。绍初为郎,继为濮阳长。
绍有姿貌威容,不妄通宾客。少与曹操相友好。爱士,倾心交结;士无贵贱,均以礼相待。加之出身世族豪强,故宾客争至,门前常车水马龙。但为宦官所恨,中常侍赵忠曰:“不知此儿终欲何作。”太傅袁隗(绍叔)呼绍,告以赵忠之言,而绍终不改。之后,相继为大将军何进掾、侍御史、虎贲中郎将。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灵帝置西园八校尉,为中军校尉。
次年四月,灵帝死,天下大乱。绍劝何进征调并州牧董卓等四方猛将、豪杰入京,以胁太后诛宦官。事泄,进被宦官所杀。绍与进部将吴匡等,勒兵捕诸宦者,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余人;或有因无须而被误杀者。迁司隶校尉。
及董卓至,骑都尉鲍信说绍曰:“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绍畏卓,不敢发。既而卓议废立,绍曰:“今上(刘辩)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卓按剑叱之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即引佩刀,大步而出。卓以己新至,又绍为世族大家,故不敢加害。绍即奔冀州(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卓怒,悬赏捕绍。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二人皆名士,为卓所信任,但心向绍),说卓曰:“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他志。今急购之,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遂拜绍为勃海太守,封乡侯。
董卓性残忍,纵放士兵,突入庐舍,抢夺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人情崩恐,朝不保夕。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豪杰多起兵讨卓,推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豪杰多归心于绍,独济北相鲍信谓曹操曰:“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
卓闻绍起兵,乃诛袁隗,又尽灭绍宗族在京师者,凡五十余人。诸豪杰见绍家遭如此惨祸,人思为报,皆以袁氏之名起兵。冀州牧韩馥见人心归绍,恐为所杀,常遣人守绍门,不许发兵。及有人伪造三公书,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期望义兵,以解国难。馥无奈,乃听绍举兵;但仍深疑于绍,故每克扣军粮,欲使其部众离散。
二年(公元191年)七月,馥部将曲义叛,绍遂与义相结以反馥。绍宾客逢纪谓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问计,纪曰:“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瓒(奋武将军)使取冀州,馥必骇惧,因遣辨士为陈祸福,馥迫于仓卒,必肯逊让。”绍从之。及瓒引兵至,馥战不利。绍使外甥高干及馥亲信辛评、荀谌等说馥曰:“公孙瓒将燕、代之卒,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其锋不可当。”“当今之计,若举冀州以让袁氏,彼必厚德将军,瓒亦不能与之争矣。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馥素胆小,遂从其计。其长史耿武等谏曰:“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柰何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忧)焉?”遂遣子送印绶以让位于绍。绍即领冀州牧,引沮授为别驾,曰:“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授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皇帝)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绍喜曰:“此吾心也。”继而绍引用不得志于韩馥之审配、田丰,甚见信用。馥疑惧,乃辞绍而去,往依陈留太守张邈。后绍遣使至邈处,二人耳语,馥益疑惧,乃至厕,以书刀自杀。
时南阳太守袁术(绍之弟,与术同父异母,绍非嫡母所生)与绍不和,各立党羽以相图谋。术结公孙瓒,绍连荆州牧刘表,而豪杰多附于绍。术怒曰:“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又致书瓒,曰:“绍非袁氏子。”绍闻之大怒。三年(公元192年)正月,绍拒瓒于界桥(在今河北威县北)南二十里。瓒兵三万,其锋甚锐。绍令曲义领精兵八百先登。瓒轻其兵少,纵骑冲之。义沉着应战,待瓒兵距十数步,一声令下,强弩同发,欢呼动地,瓒军大败。绍闻瓒败,不为设备,帐下仅有百人。瓒散兵二千余骑突至,围绍四重,箭如雨下。田丰扶绍入空垣,绍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急令诸弩竞发,多伤敌骑。敌不知是绍,稍却。及曲义引兵至,敌骑乃退。十二月,瓒复遣兵击绍,绍又破之。
次年正月,绍部与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已连战两年,士卒疲困,粮食并尽,互夺百姓,野无青草。献帝遣太仆赵岐来和解,瓒乃与绍和亲,各引兵去。
三月,魏郡兵与黑山起义者数万人攻占邺城(冀州治所,故城在今临漳县西),杀太守。绍部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至有啼泣者,而绍神色自若,不改常态。六月,绍率部屡破之,起义军死伤虽多,然绍军亦疲,遂各自引退。在此次作战中,曲义自恃有功,骄纵不法,绍杀之。
绍无政治远见,又不听意见,致屡失良机。时献帝被董卓部将劫持,沮授请绍迎至邺,曰:“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不朝者),谁能御之!”“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绍不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曹操迎献帝至许(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从此,曹操占据有利之政治地位,收河南,关中皆附。绍悔不听沮授之言。
十月,曹操借献帝之名责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申辨。操遂以绍为太尉,封邺侯。绍耻在曹操之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挟天子以令我乎!”辞而不受。操惧,请以大将军让绍。绍遂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
绍以献帝为曹操所掌握,于己不利,乃遣使说曹操,以许地低湿、洛阳残破,请迁都鄄城(属今山东省,鄄城靠近邺都)。远见卓识之曹操断然予以拒绝。田丰说绍曰:“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书,号令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擒,虽悔无益也。”当时以袁绍之力量,攻下许昌是完全可能的,但绍仍不从,又失良机。
三年(公元198年),绍攻公孙瓒,连年不能克,以书谕之,欲释嫌连和;瓒不答,而加强守备。绍怒,全力攻瓒。瓒求救于黑山诸帅。黑山帅张燕和瓒子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道救之。
先是,瓒密书告续,使引铁骑五千至城北,举火为号,瓒自内出战。绍劫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兵至,遂出战。绍伏兵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继为地道,穿其楼下,以木柱顶之;然后烧之,地陷楼倒,绍乘机攻入。瓒自知必亡,引火自焚。
公孙瓒既灭,绍心益骄,欲攻许昌。沮授谏曰:“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宜务农息民”,“然后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此实为高明之策,但遭到绍之亲信郭图反对,图曰:“以明公之神武,引河朔(朔意为北,河朔即黄河以北)之强众,以伐曹操,易如覆手。”绍纳图言,于是一场大战在官渡(在今中牟东北)展开。事实再一次说明绍乃一庸才,如采纳沮授意见,则曹操前途堪忧,三国之历史将改写。
许之诸将闻绍将来攻,皆惧。曹操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忌人之能,而欲居人之上)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五年(公元200年)正月,绍以精兵十万,自邺都南下。时曹操正欲自讨刘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司空军祭酒郭嘉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操遂东击备。田丰见操东出,即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绍以子病拒之。丰举杖击地曰:“事去矣!”“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绍闻而大怒,缚之下狱。
曹操击刘备,破之,擒关羽,备投奔绍。至是,绍又欲攻许,田丰以情况已发生变化,表示反对,曰:“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绍又不从,并即进军黎阳。沮授深知此行必败,乃会其宗族,散其家财,神情沮丧,曰:“主骄将(奢侈),军之破败,在此举矣。”
绍至黎阳,即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在今滑县东)。沮授谏曰:“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曹操使关羽击之。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军莫有能抵当者。继而操引兵循河而西。绍领军渡河追之。沮授又谏之:“今宜留屯延津(属今河南省),分兵官渡。”绍不从。授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请以病辞,绍不许,而心恨之。绍至延津南,曹操纵兵大破之,斩文丑。文丑与颜良皆绍名将,及被斩,绍军夺气。操还军官渡,绍军阳武(在官渡北)。沮授说绍曰:“南幸于急战,北利在缓师。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又不听。
八月,绍营稍向前推进,依沙丘而屯,为高橹(无盖顶之望楼),筑土山,射操营中,营中皆蒙盾而行。而操则为霹雳车(以机发石之战车),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之。时操兵少而粮又将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操忧之,欲还许。荀彧曰:“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坚壁以守。及绍运粮数千车至官渡。操谋士荀攸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猛锐而轻敌,击,可破也。”操遂遣偏将军徐晃击之,尽烧其辎重。
十月,绍复遣车运粮,并令其将淳于琼率兵万人送之。沮授为保万全,请遣军援之,以绝操之抄,绍不从。谋士许攸又献计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夜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成擒矣。”绍曰:“吾要当先取操。”不久许攸家人犯法,收系之。攸怒,投奔曹操。操由是得知绍之辎重尽在故市、乌巢(均在今延津县),且无严备,乃自率步骑五千,伪装成绍军,人各抱薪衔枚,马缚口,夜出小道;及至,围屯,放火,营中惊乱。绍曰:“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中郎将张请先救琼:曰“操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而郭图则固请攻操营。绍仅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操营,不能下。
操在乌巢,士卒皆殊死战,大破之,斩琼,尽焚其粮谷。所俘士卒千余人,皆割鼻;所获牛马,皆割唇舌,以示绍军。郭图惭其计之失,毁郃于绍。郃闻之大惧,乃至操营降,拜偏将军。及绍军得知乌巢军粮尽为曹操烧毁,琼等皆死,而张等又降,皆震惊失色,奔走相告,士气尽夺。旋见被割鼻之士兵和被割唇舌之牛马,益为惶恐。操乘机攻之,绍军未战而先乱。绍率长子袁谭等八百骑弃军北走。绍军无主,顿时大溃。操军奋力追杀,至延津,尽俘绍军,凡十余万,珍宝财物、图书、辎重,皆为曹操所获。曹操声望大振,冀州各郡县多举城降。官渡之战以袁绍之彻底失败而告终。
绍军惨败,消息传至邺城,狱吏向田丰贺曰:“今主公败归,别驾必为见重。”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谅吾忠。”“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今既败矣,吾不望生!”绍果杀丰。
袁绍自军败,羞愧、愁愤,发病,吐血。七年(公元202年)五月,死。绍为政宽和,百姓德之。及闻其死,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丧其亲。
然综观绍之一生,其失败自在情理之中。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威名天下,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借其名。然绍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从官渡之战看,袁绍才智与曹操相去甚远。曹操知人善任,对下属意见择善而从。而绍一再不听有益之言,致屡失良机。战略战术,操也高绍一筹。战争初,操声东击西,杀颜良,斩文丑,大挫袁军士气。继而诱敌深入,将袁军引至官渡,抓住时机,偷袭乌巢,烧其粮草。由是袁军未战而先乱。此所以曹操能以四万之兵胜袁绍十万之众。
相关参考
袁绍和袁术的关系袁绍和袁术是什么关系 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袁绍和袁术两个都是袁逢的儿子,袁绍年长是哥哥,袁术年幼是弟弟,但是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他们二人为何对立? 袁绍和袁术什么关系 在血缘
袁绍病死的。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回到冀州后,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不久,袁绍发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
新三国袁绍2011年的新版《三国》当时是在各大卫视上映,生动再现了当初三国的风雨际会的复杂,鲜明的人物和令人难以防范的计谋,着实让观众大饱眼福。其中重要的角色袁绍,也令人印象深刻。新三国里的袁绍袁绍一
其实,一生最喜欢的女俘虏大概应该是他手下败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这甄氏是上最有名的中山美女,也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 不想正当曹操打败袁绍准备享受战利品的时候,却被他儿子捷足先登,就要到手的梦中
关东诸侯联合起兵,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反对董卓专权。讨卓联军攻占洛阳后,各路诸侯便各打各的算盘,不仅不能同心协力,反而争权夺利、互相兼并,以致讨卓联盟迅即瓦解,各路诸侯各自为战,自谋发展。当时,洛
袁绍怎么死的?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世家大族汝南袁氏,袁家自其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的儿子袁京为司空,袁京的儿子袁汤为司空、司徒太尉,
曹是曹魏王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挡住了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文治武功颇有建树,只是可惜,他三十多岁便英年早逝,未能有更大的作为。而就是这位颇为显赫的皇帝,其身世竟然成了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对于这桩公
《三国演义》里有数不清的谋士,许攸堪称佼佼者。在小说第三十回到第三十三回描写袁曹决战这一段落里,许攸成了中心人物。两次向曹操献计,充分显示出许攸的聪明才智。许攸出谋,火烧乌巢袁绍军粮,动摇袁军根基,使...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他年少时便颇有才华,而且能折节下士,前途一片光明;因为守孝耽误六年之后,他也没有就此沉寂,而是暗中结交了大批的党人,重返朝堂之后,更是成为了大将军何进的心腹;后
小说《三国演义》里有相当一部分篇章是描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事,家世豪华的袁绍在书中成为十八路诸侯共同推举的盟主,其弟袁术成为大军的总督粮官,袁氏兄弟成为讨董大军中的绝对掌权人。十八路诸侯起兵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