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乌江亭长是刘邦派来的?

Posted 刘邦 项羽

篇首语: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乌江亭长是刘邦派来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乌江亭长是刘邦派来的?

2、项羽为何坚持自刎,不肯渡过乌江呢

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乌江亭长是刘邦派来的?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不听人言、独断专行,导致最后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不得不自刎于乌江边。那么,项羽为什么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

第一种观点:项羽羞愧而死。

一些人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乐,是因为他最心爱的女人虞姬死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项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以至于心灰意冷、心生羞愧,因此不肯过江,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仔细推敲,这个说法就有些牵强了。正如《史记》上所说:“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只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以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独不愧于心乎?”

这段话中的“天之亡我”与“子弟散”说的相吻合,另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项羽便过江,败局也已定。因此,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但有学者提出,自固陵战败后,项羽接连失利,退到垓下,又突围逃往东南,最后至乌江边。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种逃奔。若说项羽早由于失败使江东8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话,那么在垓下被围时,“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应该羞愧自杀。渡淮之后从骑仅百余人,至阴陵又迷了路,结果被农夫欺骗,身陷天泽,被汉军追上。

如此狼狈的境遇他也没有羞愧自杀,而是又逃至东城,被汉军重重包围。尽管他仅剩28骑,但仍然组织起来做了一番搏杀。这时候,项羽仍“欲东渡乌江”。然而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他却因感到羞于见江东父老而自杀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第二种观点:项羽想早点结束战争

还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想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他觉察到“楚汉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当项羽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时,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战争。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

第三种观点:项羽是无路可逃。

项羽性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多疑。他连自己的部下都提着防着十刻警惕着,对陌生人自然会关上心门、更加会“尘封”了自己。这样狼狈的逃至乌江时,项羽已是筋疲力尽,强弩之末了。因此,面对此时乌江亭长的恭敬、体贴、谦卑、礼让,项羽没有丝毫被感动,相反,他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亭长这样是不是别有用心。

因为乌江亭长如何算准项羽只有从这里才逃的出去,为什么偏偏只弄了一条船。而且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船,只能容下一个人。多弄几条船或是搞个船队就不行么?这次逃亡,项羽在问路时就被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老农给骗了,给忽悠了,因此,此时面对一脸善意一脸真诚的亭长,他是犹豫的,是怀疑的,自然不会完全相信亭长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来救他的。与其受乌江亭长的凌毒,不如自我了断来的更爽快些。

当然,项羽究竟为何不渡乌江,两千多年来,仍未有定论。

项羽为何坚持自刎,不肯渡过乌江呢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项羽自杀时年方31岁,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会放弃希望?

项羽自杀原因

心理学家威勒做过一项研究:针对在某次考试中成绩偏低的中学生,询问他们自认为考差的原因何在?学生们的解释可以分为四个“因为”:我笨、我不用功、我运气不好、考试题目太难。就性质来说,“我笨”和“我不用功”属内在原因,跟自己有关;而“我运气不好”和“考试题目太难”则是外在原因,咎不在我。威勒发现,将考差归于内在原因者,自尊心较受打击、有较负面的情绪反应;反之,将它归于外在原因者,则较少上述困扰,显得较轻松愉快。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在失败时,喜欢将它归于外在原因的主要“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原因也可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类。“我笨”和“考试题目太难”属于稳定原因,而“我不用功”和“我运气不好”则是不稳定原因。稳定因素在下次考试时很可能再出现,我还是一样笨而题目还是一样难,成功的预期显然就不高。但不稳定因素不见得会再出现,只要自己加油一点、运气好一点,成绩很可能就会进步,成功的预期自然会高一点。威勒的研究证实了这点,他追踪这些学生以后数次考试的成绩,发现原先认为自己考差是因为不稳定因素的学生,成绩有了可见的进步;而当初认为自己考差是因为稳定因素者,成绩则没有什么进步,甚至每况愈下。

项羽在回答乌江亭长时说过“无颜见江东父老“和“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话。

“无颜见江东父老”这句话表示他的自尊心很强,这种人喜欢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在因素———不是“用兵之罪”(自己用兵失误),而是“天之亡我”(上天的意旨)。但老天的意旨是不会改变的,它也是个稳定因素,项羽将自己的失败归于这个稳定因素,那他对未来的期望就会变得很低,在缺乏东山再起的强烈动机下,“提早退场”就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如果你想让心情愉快,那就要将失败做外在归因;如果你想东山再起,那就要将失败归于不稳定、可改变的原因。

相关参考

项羽为何坚持自刎,不肯渡过乌江呢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项羽自杀时年方31岁,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会放弃希望?项羽自杀原因心理学家威勒做过一项研究:针对在某次考试中成绩偏

乌江自刎,项羽为何宁死不肯过江东

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在四面楚歌之际,挥剑自杀,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项羽也是性情中人,爱姬自杀,他生命中最爱的两个生命去了一个,不禁悲痛万分,大哭了一场,在虞姬的尸首旁边久久不愿起来。经过第一次交锋后

乌江自刎 项羽为何宁死不肯过江东

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在四面楚歌之际,挥剑自杀,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项羽也是性情中人,爱姬自杀,他生命中最爱的两个生命去了一个,不禁悲痛万分,大哭了一场,在虞姬的尸首旁边久久不愿起来。经过第一次交锋后

为何宁死都不过江东呢? 项羽为人刚愎自用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着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

为何宁死都不过江东呢? 项羽为人刚愎自用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着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

800壮士霸王别姬、田父使坏乌江亭长,项羽的求生与死亡

垓下之败,项羽率800亲卫突围或者逃离、霸王别姬、田父使坏、亭长的宽慰,这四个场景,是司马迁将一个骄傲的贵族之后项羽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率部突围,贵族项羽「”东山再起”之心并未消亡800亲卫正是

800壮士霸王别姬、田父使坏乌江亭长,项羽的求生与死亡

垓下之败,项羽率800亲卫突围或者逃离、霸王别姬、田父使坏、亭长的宽慰,这四个场景,是司马迁将一个骄傲的贵族之后项羽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率部突围,贵族项羽「”东山再起”之心并未消亡800亲卫正是

项羽为什么不渡过乌江,却选择了自刎呢

唐朝才子杜牧《题乌江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项羽不肯渡过乌江的叹惋。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肯渡过乌江,而是选择了自刎呢?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项

项羽为何迟迟不肯过江东?竟是面子上挂不住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在乌江自刎这一壮举,引起了历代诗人的无限情思。他们认为,项羽虽在斗争中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为英雄本色,因而,李清照在《乌江》中写到:“生当做...

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是怎么对待项氏一族的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九里山,被困垓下,率800骑兵突围不成,于乌江自刎。那么,问题来了。项羽死后,刘邦又是如何对付他的宿敌——项羽的族人的呢?俗话说得好,树倒猢狲散。但其实,项羽这棵大树没倒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