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如何挫败的

Posted 城门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植是如何挫败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曹植是如何挫败的

2、历史秘闻 如何步步升级,每一次挫败,曾国藩是如何面对的

曹植是如何挫败的

导读: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的故事,尤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大家耳熟能详。

文学成就斐然、史称“建安之杰”的曹植,怎样从一个“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狂放豪迈之斗士,沦落为“饥者易食,寒者易衣”的摇尾乞怜之狗奴?这还得从他与同母之兄夺嗣之争说起。

曹植自幼文思非凡,才气超人,但大凡文人墨客狂傲自负的特质在其身上更是彰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乐府诗《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中的“幽并游侠儿”其实就是在吹嘘自己,描写的游侠少年剽悍勇猛,既有军国之才,又具济世之志,更有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气。

较之冷酷凶残、沉默寡言却工于心计的曹丕而言,任性而为、嗜酒如命的曹植并不善于带兵打仗和处理公务,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更是“门外汉”。

这就注定了在立嗣的关键人选上圈定了曹丕,也就注定了曹植后来的悲惨命运。在夺嗣之战中,曹植与曹丕的三次较量是如何惨败的?

竹篓事件

首先是“竹篓事件”,曹丕的军师吴质技高一筹,虚晃一枪,来了个“借刀杀人”,让曹植的高参杨修失去了曹操的信任。为夺嗣,曹丕把官为朝歌令的吴质用竹篓偷运进了邺城,但此事被杨修发现并报告了曹操。

曹操甚为恼怒,曹丕恐惧了,但老谋深算的吴质却在当晚悄悄溜出城去,待第二天那辆装有竹篓的大车被曹操派来的人扣查时,哪还有什么吴质,生性多疑的曹操认为杨修虚报军情,心里甚为不爽。

邺城门事件

其次是“邺城门事件”,让曹操彻底相信了杨修与曹植非同寻常的关系,借机除掉了杨修,也让曹植在夺嗣争斗中又输一子。

原来,已经开始怀疑杨修忠诚度的曹操略施一计,对身边的杨修说,他要令兄弟俩各出邺城一次,暗下里却密告城门令,没有他本人的手令,任何人不得出城,以此考验他们的决断能力。

不知是计的杨修果然中了圈套,他把出门的意图以及如何行事都告知了曹植,结果,曹丕遇阻悻悻而回,曹植却是杀掉城门令强行出了城门。

由此,杨修彻底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后来看到曹操赐予的空空如也的食盒,他明白怎么回事了,于是自杀而亡。

送父出征事件

再者是“送父出征”事件,曹丕的“高超”的演技赢得了父亲的好感。建安23年,曹操带兵出征,兄弟俩同出相送,饯行宴上,先是曹植文思泉涌、言辞丰赡的为父歌功颂德的“马屁”经语让曹操非常高兴。

岂能败下阵来的曹丕在吴质的耳语授意下,席上一言不发,但在父亲上路时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而几欲哽噎,曹操更是感动得眼眶湿润,哀叹不已。

如果说三次较量是导致曹植在夺嗣之争中输掉的间接原因的话,那么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两件事直接导致了曹植的完败,而这两件事都是他自己一手酿成的。

醉酒误事

一件是“醉酒误事”,说的是叔叔曹仁被围困,军情危殆,曹操令曹植带兵前去解救。但当军令送到曹植处时,曹植正酩酊大醉,根本无法出征。曹操火冒三丈,恼怒又失望。

司马门之事

第二件是“司马门之事”,说的是曹植胆大妄为,无视父亲的禁令,善自打开既是宫禁入口亦是皇权象征的司马门出城。我行我素,目中无人的曹植的屡行屡为,导致了曹操在择嗣的天枰上不再犹豫,果断地选择了曹丕。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从此,曹植彻底失去了“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帝王之梦,开始了被曹丕相煎的岁月。

过起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流放生活。居无定所,流离哀伤,在此不予多说了,公元232年,曹植在抑郁和孤寂中死去,年仅41岁。

历史秘闻 如何步步升级,每一次挫败,曾国藩是如何面对的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的,但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的人,善于反思,痛定思痛,每一次的失败,都懂得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而且执行力强。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被誉为大清「 ”中兴第一名臣”。 科举挫折:找出问题,针对性解决 曾国藩14岁时参加第一次秀才考试,直到第七次考试才考上秀才。 第6次考试时,曾国藩的考卷被当成了「 ”反面典型”告示:文理欠通。大清顺治九年(1652),给考试定了「 ”六等黜陟法”,「 ”文理欠通”是最严重的批评。 长这么大第一次被当众批评,这次「 ”悬牌批责”对曾国藩刺激极大,但同时也激起了他的斗志,回家之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主考官是文理不通,那到底怎么个不通法?以前的学习有什么经验教训?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总结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下功夫。 自卑与焦虑、郁闷与艰难:不断学习,提升视野和见识 曾国藩以前曾非常自卑,科举的成功让他找到了自信,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更是让他顾盼自雄,睥睨一世。但是到了北京之后不久,他就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 当时翰林院集中了全国精英中的精英,曾国藩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新的风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气质。这种气质叫学者风范,大儒本色。 反观自己,一口土话,长得土头土脑,穿得也土里土气,典型的一个土包子。最重要的是除了四书五经之外,没读过什么书,连读书人常见的藏书,自己都前所未见,更谈不上学术修养。 读了王阳明的《传习传》之后,曾国藩悚然一惊,发现自己的视野狭窄,观念鄙俗,和别人聊天自己的都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 如何洗刷自身的鄙俗之气,成了曾国藩的新的焦虑。 在翰林院,曾国藩如饥似渴的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拜访大儒唐鉴,请教读书学习之法。通过读书和交友,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与以前大不相同。三十岁那一年给自己立下学做「 ”圣人”之志。 长沙之辱:认清局势,不争一时之气。 在长沙,因为曾国藩办事风格雷厉风行,实行恐怖统治,触及了别人的利益,成为众矢之的。 绿营兵公然围攻曾国藩的公馆,差点被绿营兵的兵痞杀掉,逼得他夺门而逃,向隔壁巡抚求救,而此前巡抚一直装聋作哑,直到曾国藩来敲门才出来调停,还向绿营兵道歉,把曾国藩气得哑口无言。堂堂「 ”副级部”官员,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还没处讲理。 但是经过几夜的反思,曾国藩认为向皇上控告这种做法行不通,做出了「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决定。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当成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他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争辩,卷起铺盖,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韬光养晦。 靖港首败:吸取失败教训,总结成功经验,做出相应的调整 湘军的创建过程,遇到了太多的困难,曾国藩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对湘军有很高的期望,要用这支军队去挽救大清的危亡,再造国家,对首战特别的看重。 首战一定要胜是他的执念,抱着不真正练成,绝对不轻易出兵的信念。曾四次抗命咸丰皇帝下令出兵救援的严旨,不仅折损了好友的性命,也让送了座师的老命。 靖港之战是曾国藩的首战,然而这一站彻底失败,战舰损失三分之一、炮械损失四分之一。 看到几年来的心血,平生的指望,转瞬之间化为乌有,他既羞愤有沮丧。在水师船经过铜官渡时,跳进水中,被护卫救起之后,甚至起草遗折,打算找机会在寻死,直到得知湘潭大胜才没了求死之心。 靖港小挫,湘潭大胜,曾国藩总结战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深刻反省为什么自己指挥的靖港战役败得如此之惨。靖港之战让曾国藩明确了「 ”兵在精而不再多”的道理,将那些临阵逃脱的人全部打发回家,不在录用。 九江大败:以大局为重 湖口之败,对曾国藩的打击很大,在看到自己花费数年心血惨淡经营起来的水师,因太平军的袭击纷纷溃逃,船只损失无数时,在差点被太平军俘虏时,投水自杀,幸被救起。 曾国藩把希望寄托在陆师之上,指挥塔齐布、罗泽南两部继续围攻九江。湘军昼夜苦攻,士卒死伤惨重,手下得力大将塔齐布更因此吐血而亡,三天后内湖水师统领中炮阵亡,至此曾国藩手下能征之将,可用之兵,只剩下罗泽南一部。 此时,太平军又大举进入江西,曾国藩的形势非常困难。就在这个时候,又收到胡林翼的来信,要求把罗泽南派到湖北,帮助他收复武汉。 尽管是在曾国藩正泥兵九江城下,进退不得的时候,曾国藩犹豫过后,还是派出了罗泽南,他认为,从天下大局看,武汉更为重要,自己的安危则为次之。 咸丰七年(1857)危机:蛰居两年,完成「 ”脱胎换骨” 咸丰七年,曾国藩父亲去世,咸丰皇帝给假3个月让他在家治丧。假期将满时,他不想再过客位虚悬的日子,奏请在家守孝三年。 咸丰皇帝不同意催他立刻回到军中,于是曾国藩向咸丰摊牌,期望咸丰能够体谅他的苦衷,授予他职权,并直言不讳说,如果不给他督抚之权,他就只能「 ”在籍终制”,就是说不复出山。 结果咸丰批准他在家守孝三年,这让曾国藩大受打击,没想到自己苦战数年竟落得这样一个结果。 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推荐的老庄著作,这本著作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种种行为:个性、脾气、为人处事、说话方式。 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后在家中致信各位好友,请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清楚的看到自身的致命弱点,并有针对性的给自己立下4条规矩: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城更敬。 经过一年多的乡居,反思自我,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后来他把家居的两年称为「 ”大悔大悟”之年。

相关参考

反汽车雷挫败日军 石雷喷火焚敌

■晋察冀民兵爆炸大王李勇■晋察冀民兵在河滩埋地雷“土地雷”吓破敌胆“地雷阵”重创日寇——敌后抗战兵法之九:地雷战地雷战是八路军和民兵经常运用的战术,又因电影《地雷战》而广为人知。在敌后抗战中,根据地最

如何步步升级,每一次挫败,曾国藩是如何面对的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的,但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的人,善于反思,痛定思痛,每一次的失败,都懂得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而且执行力强。在复杂的时代变

挫败百年的民族主义试炼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苏琦/文1995年,前去法国戛纳领取金棕榈奖的波斯尼亚电影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在晚宴上卷入了一场与前南斯拉夫一个过气摇滚明星的打斗,由于担心到场的法国警察可能会对库斯图里卡采

班超在西域挫败70000贵霜军队始末

随着班超的初步成功,北匈奴势力开始从西域各地退场。但敌人却没有给他们以喘息的机会,很快就让班超成为了孤悬在外的一支力量。在此关键时刻,班超充分调动本土势力的策略,开始发挥极好的效果。北匈奴的大举反攻北

清朝挫败意大利租界三门湾的企图

导语:19世纪末,大清帝国的暮年内外交困,面对西方列强的要求,清政府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特别是在甲午战争过后,西方列强更是看出了清朝的虚弱,纷纷在中国掀起租借的高潮,企图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分一杯羹

清朝挫败意大利租界三门湾的企图

导语:19世纪末,大清帝国的暮年内外交困,面对西方列强的要求,清政府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特别是在甲午战争过后,西方列强更是看出了清朝的虚弱,纷纷在中国掀起租借的高潮,企图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分一杯羹

连杀6位辅政大臣,3次挫败谋反阴谋

齐武帝萧赜去世之后,萧昭业继位。萧鸾在与萧昭业的竞争中获胜之后,又对着萧道成一系大开杀戒,一时间威风凛凛。很多人认为,此时的萧鸾已经拥有了登基称帝的实力。可实际上,此时的萧鸾远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至少

两次挫败诸葛亮位极人臣 曹操养子曹真

曹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为曹操养子。足智多谋,一生曾两次大挫诸葛亮,在曹魏时期手掌大权。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真。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曹真被刻画成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屡战屡败的窝囊将军。而这,显然...

两次挫败诸葛亮位极人臣 曹操养子曹真

曹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为曹操养子。足智多谋,一生曾两次大挫诸葛亮,在曹魏时期手掌大权。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真。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曹真被刻画成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屡战屡败的窝囊将军。而这,显然...

曹植简介,曹植是怎么死的

曹植简介,曹植是怎么死的  曹植是三国时期三曹之一,文采极高,在曹魏文人雅士中,曹植的文采是最高的,为领军人物,曹植最为出名的则是七步成诗,那么曹植简介,曹植是怎么死的?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