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九黎族血脉?九黎族血脉是谁的子孙后代

Posted 黎族

篇首语:你可以忘掉失败,但不能忘掉教训;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记历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九黎族血脉?九黎族血脉是谁的子孙后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什么是九黎族血脉?九黎族血脉是谁的子孙后代

2、历史上的九黎族首领是谁?九黎族的历史传说

什么是九黎族血脉?九黎族血脉是谁的子孙后代

蚩尤,中国传说中上古时代东方(另一说南方)九黎族的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另一说七十二人),骁勇善战,势力强大。后在部落战争时,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率领的部落联盟击败,一说被杀。 因蚩尤做五兵一词,传统上蚩尤被当作战神、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蚩尤部落一部分归附黄帝,一部分南迁,演化为南方的苗族、黎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传说中的蚩尤与黄帝的涿鹿之战,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主要记载蚩尤事迹的战争。

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了华夏的正统。在正史的记载中,蚩尤是反面的角色:“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现在依然有人信奉蚩尤 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人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这是几千年的历史中顽强地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国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历史发展的结果。根据现在苗族民俗来看,上古时代蚩尤所领导的九黎族极有可能是苗族的祖先。苗民传说其民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在一场战役中被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蚩尤神话是一种古史神话,虽有浓厚的幻想成分,但却曲折地反映了历史,从中可看到古史的影子,其核心是古代苗族发展、迁徙的历史。

所以它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 各地苗民,对蚩尤都念念不忘,非常崇敬。尽管苗族分布在云贵川湘等三大方言区,语言支系甚多,有7个次方言、18种土语,但各地苗人都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在各种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尤公”却惊人地一致。黔东南东部方言中叫老祖宗为“榜香尤”,湘西方言区则称“剖尤”、“九黎蚩尤”,而云贵州川西部方言区更直接称“蚩尤”,不少地方有蚩尤庙,对蚩尤祭祀是隆重的、经常的。湘西、黔东北苗人在祭祀祖先“剖尤”或“九黎蚩尤”时,用竹蔑编成山洞状,糊上纸,巫师从洞中敲竹筒、摇铃铛,不能击鼓。据说当年剖尤战败退入洞中,击鼓易被敌人发现。黔工业区南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人们在歌唱时,或言谈中,听到榜香尤的名字都肃然起敬。

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传说此俗的形成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被打散,退入深山,为召集四方苗人前来会聚,蚩尤在山上树起高高的树杆,系上给腰带,令男女年绕花杆欢歌跳舞,吹起芦笙,如此热闹的聚会吸引了众多苗人,于是重整旗鼓,又投入了战斗。此俗后来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而流传下来,成为苗族传统节日。 总之,蚩尤作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终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与纪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文艺中有许多表现。许多古史传说,尽管有神话思维的幻想成分。却往往与古代文献资料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民间习俗、民间文艺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

苗民关于先祖蚩尤老的口述史,基本反映了蚩尤部落最早生活于黄河流域,被黄龙公(黄帝)、赤龙公(炎帝)打败以后渡过浑水河(黄河)南迁的历史概貌。蚩尤部落和炎帝、黄帝部落同为神农之后;《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中载:“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此中的“炎帝”,为神农氏部落首领的称谓,即蚩尤为神农部落某一代首领之后;《蚩尤传神药》的传说也表明了蚩尤同神农一样擅医药。 另见,据说北姓也是蚩尤后人。

历史上的九黎族首领是谁?九黎族的历史传说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或说大抵上古之时,江汉之区皆为黎境。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9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九黎在游戏诛仙2是一个门派,在天下贰是一个地区。九黎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们信奉鸟、兽,把它们当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鸟、兽图腾,而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图案下部分似乎也象鸟、兽,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种图腾。所以良渚人就是羽人或羽民。从各种习俗上看,九黎很可能是来源于南方骆越后裔。译音“黎”“里”“俚”“李”,在壮语中是“蛇”的称呼。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民族集合,并不是作为一个单薄的民族个体存在。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为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集团。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九黎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长江流域,也有人认为上古之时,长江、汉水之地皆是黎境。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以蚩尤为首,共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酋长,蚩尤是大酋长。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大战,蚩尤以失败告终。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能用铜制造兵器;有刑法。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后羿、帝狻、熙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民族和国家从部落发展而来。世界和中国各民族的形成有着许多不同的模式,苗族的形成基本上属于恩格斯所谈到的这一模式。许多历史事实表明,九黎是南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它是南方百越民族集团、苗蛮民族集团以及南方部分汉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最早的人们共同体之一。

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称之为“蚩尤九黎”或“九黎蚩尤”。“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三大部落联盟集团之一;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是传说中我国远古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苗族世代崇拜的英雄。他活动的年代大致与传说的华夏族首领炎、黄二帝相同,即距今约5000年前。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与黄帝、炎帝为首的两部落集团发生冲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战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参考

爱新觉罗启星是假的,爱新觉罗 启星 是谁的后代

爱新觉罗启星是谁的后代?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爱新觉罗·启星的曾祖父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嫡堂兄。因为相隔了四代,所以爱新觉罗·启星有着四分之一的清朝皇族的血脉。可以说她是沾了一点皇族的边。她的曾

古老的黎族树皮布服饰什么样 黎族服饰

...类重大文明进程的最古老的制衣技术,就是至今还保留在黎族人民手中的树皮布制作技艺。树皮布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黎族人民依然用最简陋的织机,织出色彩绚丽、光辉艳如彩云般的黎锦。而据专家研究,昨天海南呈现的灿...

在黎族人们都习惯喝啥茶 黎族茶文化

黎族各地区都有饮茶的习惯。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群众爱喝本地产的五指山茶,沿海地区黎族则喜欢喝赤鸪茶。五指山共盛产水满茶,它有防治感冒、提神醒脑、消积去腻、清热解毒、降压利尿等功效。当地黎族群众以饮浓水满茶...

在黎族人们都习惯喝啥茶 黎族茶文化

黎族各地区都有饮茶的习惯。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群众爱喝本地产的五指山茶,沿海地区黎族则喜欢喝赤鸪茶。五指山共盛产水满茶,它有防治感冒、提神醒脑、消积去腻、清热解毒、降压利尿等功效。当地黎族群众以饮浓水满茶...

黎族在祭祀的时候跳啥舞 黎族舞蹈简介

舞蹈的起源都有一个共性,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其形成的初始,总是与宗教、巫术密不可分的。在黎族社会中,每当人们发生各种病痛,都认为是鬼在作怪,有病就必救治,救治就必驱鬼除魔,驱鬼除

为何说黎族的独木舟是黎族古老文化标志

...海史》和《中国船谱》记述,筏和独木舟是船舶始祖。在黎族独木器具中,独木舟最为着名。早在数千年前,海南先民已经和独木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黎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乘独木舟来到海南岛,黎族传统民居中的“船形屋...

黎族为何爱吃米?黎族的特色主食都有啥

一、大米饭大米是黎族人民生活的主粮,他们十分重视对粮食的保护。在山区,村边有一座座小粮仓;在沿海平原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存放谷物的大竹篓。人们平常用独木桶或陶缸保存稻米。稻谷用木臼舂或用竹磨碾。稻米有白

黎族的“打柴舞”为何又叫“竹竿舞” 黎族舞蹈

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柴舞的习俗在黎家人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并迅速传播到了国...

黎族历史简介 黎族人是怎样发展至今的

早在原始时代,勤劳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用自己的双手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山栏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庞粒”的...

黎族历史简介 黎族人是怎样发展至今的

早在原始时代,勤劳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用自己的双手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山栏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庞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