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第取代孙承宗的幕后看明廷的可笑无能

Posted 孙承宗

篇首语: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其目的,并且有助于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高第取代孙承宗的幕后看明廷的可笑无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从高第取代孙承宗的幕后看明廷的可笑无能

2、没有主力野战军 孙承宗的全面退守策略的问题所在

从高第取代孙承宗的幕后看明廷的可笑无能

摘两条看了让人发笑的记载,取自《熹宗实录》,让我们看看皇帝与大臣们都是什么德性。

广西道御史赵胤昌疏论大学士丁绍轼,言绍轼初言总兵马世龙不可用,及再承诘,问忽游移其词,若曰去留取自上裁,臣何敢知?盖不胜反覆之态。乞严谕令精白一心,无持两可。得旨:次辅和衷任事,商确可否,朕所鉴知。言官不得苛求。

大学士丁绍轼疏辩,言皇上英明,千古无两。内传东虏已报垫河,世龙为何杜门称病?此便有责备世龙之意矣,众阁臣不过仰承圣意议去之,臣何敢自专?次日内传诘问之语,只争回卫与回府耳,即臣在阁中有曰去留取自上裁,亦臣子对君父之体。胤昌责臣以不能硬肩硬口,固臣才之不逮,亦臣心胆之所不敢也。乞俯赐罢斥以全身名。得旨:卿心直口快。马世龙去留既系阁臣公议,何又推诿上传?著即出佐理以副朕怀,不必因人言介意。

赵胤昌说丁绍轼这人滑头;丁绍轼说我不是滑头,我是忠臣,归威福于主上,再说赶走马世龙这事是皇上已经定调了的,我有滑头的必要么?天启连忙说:别别别,丁绍轼你是个好人,就是说话太直了。赶走马世龙明明是你们内阁议定的事,可别推到我身上。——一个总兵的去留,连皇帝也不敢负责任,内阁和皇帝推来推去,真是让人笑掉子大牙。

事情的前因是马世龙柳河之败。

马世龙被枢辅孙承宗拔起于行伍之间,本无大功,偏偏因被孙承宗赏识,便登坛拜将,受以节钺,节制山海。孙承宗可能是想学习萧何,推举韩信,以成一代相业将功。但是没想到时代不同了,以晚明按资排辈的官场习惯,马世龙突然窜起,还被受尚方剑,这本身已经够遭人恨的了。而且孙承宗把持山海边务三年,密不透风,中间对户、工部钱粮机械的要求巨大,因为孙承宗的地位尊崇,又简在帝心,对户工二部的压力极大。于是想要弄走孙承宗的努力渐渐多了起来。天启五年上半年,越来越多的言官开始攻击马世龙,有说他禆肉复生,连马都骑不了的;有说他手下将领克扣兵饷的;有说他手下兵丁虚冒粮草的,不一而足。马世龙受不了这种指责,辩解说:“你们说我虚冒兵丁,那我把兵马拉到关门上,朝廷派人下来一一点验不就得了么?”结果激起朝廷里更大的反响,有御史上疏弹劾马世龙狂悖不堪,敢跟皇帝叫号,有御史上疏说马世龙欺君枉上,十二万兵马全摆在关上,能一时点验得完么?你就是用个四、五万人来回溜达充数我们也不知道啊!真要点验,我们派多人下去一镇、一路、一城、一堡地细细查验。

虽然这批攻击风波被天启压下去了,但是孙承宗与马世龙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尤其十二万人蚁聚关门宁前三、四年,不敢向北一步,每年坐糜二百余万粮饷,不做点事也实在说不过去。

恰在此时,因为户部转输草料不及时,发生了关上兵鼓噪于司饷道员门前的事件。这件事严格说起来不是户部的错。因为每年四月开始直至八月,属于马放青的时期。这个时候傻子都知道用不了那么多草料,一个月用九斗豆子已经是绰绰有余了。但是,问题是,关宁军的钱粮问题是一滩浑水。上面的钱粮发下来多为各个将领所克扣。这个本来预计却被户部扣留的“马乾”,一直以来是以折银的方式发放的,本来是能从将领手中漏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官兵福利之一。这回却因为正当的理由被户部扣除,于是军兵哗然,聚集于饷司门口鼓噪。这一下子,关宁军内部腐败的盖子被突然揭开了。上至孙承宗,下到马世龙,都受不了这种空前的压力,觉得必须要干点什么事才能站住脚了。于是,发生了柳河之役。

柳河之役的起因和过程,大家在网上都搜得到,我就不详细覆述了。总之,马世龙身为大将,竟然预计不到水师行动的时间,整师渡河,竟然喧嚣四昼夜!这已经近似儿戏了。果然,渡河的关宁军被后金一击而败,两员大将殒命,这下子篓子捅大了。

本来,如果关上上下一心,孙承宗还是可以把这次失败瞒一段时间的。从孙承宗向上报称,柳河失败只不过是一次巡哨失利,就可以看出,其实孙承宗不想走,马世龙也还想接着干。结果被孙承宗压得死死的喻安性看到了机会,一封奏疏递上去,把柳河之败的前因后果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并声称自己全不知情,一下子把孙承宗和马世龙逼到的墙角上。

本来,朝局自天启四年发生剧变,东林一系纷纷落马,关上已是东林的最后一块安全的根据地了,孙承宗肯定是想为东林把守住这个最后一块阵地的。但是这样一来,不仅自己用人失察的错误大白于天下,而且还连带着撒谎欺君,这个罪过可太大了。于是孙承宗只好上疏要求辞职。但是这时个辞职并不是真心的。天启可能一时还没有下定决心,于是照例下旨慰留,孙承宗也就不再提辞职一事,想就这样混过去算了。但问题是,朝中各员敬孙承宗是帝师阁臣,可以不追究他欺君的罪过,但是不可能还继续容忍他留在关上为东林守阵地。于是攻击马世龙的弹章一封接着一封到来。这时,一个重量级人物出手了,他就是兵部尚书高第。

高第是阉党,从前也被东林伤害过,所以他对孙承宗出手是必然的。但是,宦海沉浮,谁都不傻,出手是肯定的,什么时候出,怎么出,这里面大有讲究。高第先是上了一封看起来完全是为关门防御筹划的奏疏,但是内里加了一句份量很重的,让人一看就是针对孙承宗去的话:“若夫据险持久,以致彼之坐困,设法转输以便我之接济,此皆督抚事也。至于榆关锁钥,海岛声援,与夫蓟门防御,宗社安危系焉。藉令将帅非人,而徒以朘剥之资供其傲睨之性,道路以目,上下灰心,谁实御将,令其至此?”

这是高第对于天启态度的试探。如果有门,那么天启不会对“谁实御将,令其至此”这八个字反感,如果孙承宗圣眷未衰,那么天启必然会反驳一两句,那么就收手,再妥良机。

果然,天启对高第的奏疏只字未否,高第看到了希望。又连着上了第二封奏疏。不过这第二封奏疏里就对孙承宗只字不提了,因为已经不用提了,天启的态度、自己的态度已经摆得明明白白,就看天启接下来怎么干了。果然,不出几日,高第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以本兵行边,直赴山海。

这个任命,对于孙承宗来讲实在有点尴尬。因为事先没有和他打招呼。你天启派一个正牌的兵部尚书来,什么意思?那太明显了,跟直接赶我走没区别呀?孙承宗不得已,只能再次上疏请辞。这回痛快地得到了应允。

我们回头看我摘的那两段搞笑的记载。这就是孙承宗离职后发生的事。天启因为有当年撤走熊廷弼导致痛失辽沈的惨痛教训,所以对于边疆大臣的去留一直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他不想让自己为将来的问题负上一丁点责任,保留自己说话的权威。丁绍轼等文官也不傻,当年熊廷弼离职,天启一怒之下处理了好几个弹劾熊的言官如郭巩、姚宗文等,这个责任也不好背在身上。虽然会议研究可以把责任分摊给大家,但是毕竟自己是阁臣,这种责任能少担一点就少担一点。于是出现了皇帝和阁臣互相推诿责任的千古笑谈。

明廷连一个总兵的去留都没人敢负责,这样的朝廷不亡何待?

没有主力野战军 孙承宗的全面退守策略的问题所在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是孙承宗早在天启年间就提出的复辽方略,此方略核心就一个字——“辽”。在孙承宗看来,客兵皆不可用,只有辽东汉人才能真正保家卫国,与其徒耗钱粮调来那些无用的客军,不若用心打造辽兵。因此,他毫不犹豫上疏反对再调客兵赴辽,强调辽事只能重用辽兵,惟辽兵才能平辽、定辽。然而,此举导致了本来就有显现的辽西军阀,更加突出来,明后来任命统管蓟辽军事的文官,很难对那些军头们发号施令的(除非像袁崇焕那样给辽的军头大量好处和利益,也许称为将自己利益和辽军头利益绑架,以这个利益为先而不是明朝的利益为先)。尤其辽西将门的首领祖大寿又是个谁也碰不得的主,此人就曾经在各军和侵入京城的后金军打战的时候,就敢私自带兵出关,置京城安危不顾,足以说明这人眼中根本没有朝廷,没有明皇帝,他的眼中只有他自己与他辽军的利益后来,距离锦州二十余里的右屯被后金军包围,守将派人急报后,当时辽东巡抚丘禾嘉即令前锋总兵祖大寿带兵前往救援,可是祖大寿却说后金兵势大,不能轻率出战。而总兵吴襄和宋伟等人也唯祖大寿马首是瞻,均推脱不出兵,结果右屯守军坚守八日后全军覆没。

孙承宗这个“辽人守辽”政策不仅导致了辽地军阀(这些军阀眼里只有自己利益,没有大明的利益)产生,而且孙承宗还是明朝所谓“关锦”防线的缔造者。孙承宗搞的这个“东方马其诺”防线,只能说他在徒耗钱粮,因为他的每次大修土木都在加快大明覆亡的脚步,明廷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在能勉强维持财政平衡的老太监魏忠贤死后,东林党文官集团更是一手遮天,在农民都活不下去的情况下,居然还加强农业税,而工商业税收几乎是零—如果是和平农业丰收时代,这样做也许是促进工商业发展,可惜在明末的背景完全不同,而且明末的这些工商业基本上是东林党把持的垄断行业。

孙承宗来锦州,曾对锦州城内的文臣武将说过“大明若要固辽,就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想攻明,也必拆此城。”可见大凌河城在孙承宗辽东方略中的重要性。实际从当年袁崇焕为辽东巡抚起,明金两方对大小凌河二城的争夺就非常激烈,就拿大凌河城来说,多次拆除(后金)多次建(明)。其实,真不知道孙承宗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就这么喜欢重复一件根本无用功的事情呢?这座大凌河城修起来又能如何,金兵只要截断大凌河与锦州的通道,不用打,困也能困死大凌河城。或许孙承宗的想法是好的,修建一座坚城继而巩固一片区域,然后再往前推进,不断的修建新城,每座新城都像一把尖刀插入后金的心脏,最终通过无数坚城挤压后金的地盘,缩减他们的战略活动空间,然后再与他们进行决战。固然胜不了,也可以依托坚城之利消耗后金的兵力。

时间长了,后金必败无疑,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应该如此。可问题就在这背景和时间上,如果是明廷是盛世时期,农业丰收,税赋充足,老百姓能吃饱饭,那么就内部不内乱,然而明末先不是如此,而且要知道老天爷可没有给大明太多时间——西北的农民起义势越来越大,而且你每动用重金修建一座新城,关内的百姓就被你逼反一批。等到中原处处烽烟时,又哪里来的重金可以供你继续打造坚城呢?再说,没有能具备野战能力的步骑混合兵,你修再多的坚城,届时后金把城一围,阻断你的粮道,坚城再坚又能如何,到了不是以人为食便是开城投降的结局。辽事的关键还是野战能力的问题,这点不解决,任何防线都没有用。

——以上为转载。其实,“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和“关锦防线”是让孙承宗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孙承宗认为客兵不可战,然而先不说毛文龙的东江军就是全国各地的人(当然有很多辽地汉人)汇聚在一起的“乌合之众”,东江军就牵扯了不少后金力量,而且秦良玉的兵,戚家军的余部,都不是辽人组成的辽兵,而是典型的客兵,然后他们在和后金的表现已经证明,他们可以一战,而且当时可战之时,明廷给的武器和军饷少的可怜,而袁崇焕手下拿着明廷最好军饷武器的辽兵,貌似表现还没那两支武器简陋的军队好吧!

其实,完全可以根据当时形势,在山海关之外挑几处关键的城池守住,其他的放弃,然后把大量修城池的钱用来训练士兵的野战能力,挑选全明朝各地能战的客兵而不仅仅是“辽地兵”进行训练,养战,不断地和后金兵作战,须知战争才是真正锻炼队伍的方法(苏德战争初期,几个甚至十个苏军才能打一个德军,而后期,一个苏军顶好几个德军,战争锻炼了苏军战斗力)。当然,如果后金大规模来,那在野战军没有形成之前可以以守城为主,当然守城不是一味龟缩,而是有防守反击—守城加适当的出击野战,同时可以让毛文龙的东江军骚扰后金后方,如此大量修城池的钱,足够用来打造一支不错的野战军,而且还有结余去支援更多财物给敌后游击军东江军。

不要小看游击军,起的作用很大,看中国历史,南宋其实是被投降蒙古的北方汉军灭掉,南明其实是被投降的明军灭掉(如果大家仔细看看顾城先生的南明史就知道了),可见这些汉奸军的危害之大,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其说是被游牧狩猎社会所灭,倒不如更多是被投降汉奸所灭。而对比抗日战争,果粉总是贬低八路军游击队,先不说八路军以一个基本上没给军饷和武器(极端落后的武器)的集团军消灭多少日军(效费比远高于中央军),仅仅就说八路军和其领导的游击队全面打击汉奸伪军,让这些伪军被不断削弱,使日军无法更多利用伪军来打中国人。对比之下,如果南明有毛文龙这样的游击队在敌后不断打击伪军(投降明军),那么以后金/清那数量少的八旗兵根本无法全面摊开布置,更何况入关后没多久,由于各种原因,八旗军的战斗力就急剧下降了,这样一来,局面怎么样还真不好说。甚至,如果毛文龙不死,后金想全面入关,也要考虑一下自己后方问题,如全面入关就得考虑是否要放弃关外。

可见,少数关键城池+全国调集可战之兵(可以抑制辽地军阀产生)+训练与战斗结合形成可野战之兵+敌后游击队牵制,这才是王道。

相关参考

孙承宗的子女后代 如何评价孙承宗

  孙承宗  孙承宗在明朝与后金对抗连连败绩下力挽狂澜,阻挡清兵进攻步伐,最终却辞官回乡,在清兵进攻高阳时他率全家人以及全城百姓守城,城破自缢,子女后人多战死,满门忠烈。  孙承宗的子女后代  儿子:

孙承宗简介 崇祯为什么不用孙承宗

  孙承宗  孙承宗是明末著名军事家、学者、诗人,明末的文坛领袖人物,官拜东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在他死后六年明朝灭亡,有人不禁要问,崇祯帝为什么不中用孙承宗?  孙承宗简介  孙承宗(1563年

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明朝重臣孙承宗

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一些知识。...

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明朝重臣孙承宗

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一些知识。...

抗清名臣孙承宗遭灭门明朝丢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孙承宗长相奇特,“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

抗清名臣孙承宗遭灭门明朝丢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孙承宗长相奇特,“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

抗清名臣孙承宗遭灭门明朝丢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孙承宗长相奇特,“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

为何说抗清名将孙承宗是拯救明朝的最后稻草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学习,次

忠尽一生 崇祯年间关宁防线的缔造者孙承宗

孙承宗,高阳人(河北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天启二年以帝师身份督辽,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崇祯二年(1629年),清军大举进攻,从大安口直取遵化,快

孙承宗渔家创作的历史背景

大凡诗人画家总爱把渔家生活想象成悠闲恬适,充溢着闲情逸致。因而,在失意于官场仕途,倦怠于羁旅行役时,也总把渔船钓竿,湖波江浪作为寄情的物象,柳荫船蓬即成了休憩避难的桃花源。在他们笔下,日月晨昏的渔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