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不倒翁冯道 历经四朝八姓十一帝的超级宰相

Posted 宰相 冯道

篇首语: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乱世不倒翁冯道 历经四朝八姓十一帝的超级宰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乱世不倒翁冯道 历经四朝八姓十一帝的超级宰相

2、一生历五朝八姓十一帝的冯道是奸臣还是忠臣

乱世不倒翁冯道 历经四朝八姓十一帝的超级宰相

辅佐了4朝8姓11位皇帝的官场不倒翁冯道,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大的宰相,他被司马光称为奸臣之尤,也被欧阳修骂作没有廉耻,当代文史大家范文澜对其亦颇有微词。但不贪污受贿、不乘人之危搞女人的冯道,也从不乏力挺者,如苏东坡、南怀瑾、葛剑雄等。

古人有云,一臣不事二主,而这个被称为“乱世不倒翁”的冯道,却在河南伺了4朝,8姓,11位君主,可谓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宰辅”。

冯道什么时候“出道”的呢?唐朝末年。

大唐盛世,歌舞升平,但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北方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都城基本在洛阳和开封之间转悠,这五个朝代历时84年,史称“五代”。时局动荡,社会不安,政治上的“一把手”经常变换,冯道就生活在那个年代。

国学大师钱穆指出,中国古代最无耻的时期就是唐末的五代。确实,五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在这乱哄哄的氛围中,各色人等都容易显示其本色。我们都知道,五代时期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塘,而这里我们要看的是那个历事五代而不倒的官场不倒翁冯道。

冯道也曾艰苦朴素,为民说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批“明君”、“贤相”,确实有很多正直的官吏在为民请命,在忧国忧民,确实有很多封建士大夫为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发展而呕心沥血,甚至殒身不恤;但无可否认,也确实存在着一批不辨是非、了无廉耻,不管谁当皇帝,只求有官可做的无耻之徒。这些人有时也能做一些好事,但从本质上讲,其人格是卑微的,是绝不足以效法的。

冯道的出现确实是中国仕宦史上的一个奇迹。

仔细读《五代史·冯道传》、《新五代史》及《资治通鉴》中的有关篇章,冯道这个官场不倒翁的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省交河县东北)人,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据记载,冯道早先一边耕种土地,一边读书学习,其家庭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康之家。冯道幼时性格纯厚,善写文章,不以穿破衣服、吃粗食为耻。据查,他的祖先没有一个县令以上的官员,在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冯道以这样的家庭出身而想跻身官场,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唐末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李克用割据晋阳,独霸一方。从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里可以知道,李克用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其子李存勖在灭梁前期,也还颇有作为。也许是因为冯道看到了这一点,才投奔了李存勖,以图前程。

此前,冯道在离家乡较近的幽州做小吏。当时,幽州军阀刘守光以凶残闻名,即使对属下也是一言不合,即加诛戮,甚至在杀人之后,还叫人“割其肉而生啖之”。一次,刘守光要攻打易、定二州,冯道却敢劝阻,结果惹怒了刘守光,几被杀死,经人说情,被押在狱中。由此可见,当时的冯道还是较为正直的。后来冯道经人帮助,逃奔太原,投在晋大将张承业的门下。不久,经张承业的推荐,冯道成了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仕途。

冯道起初担任晋王府书记,负责起草收发各种政令文告和军事信函。不久,李存勖看到朱温的后梁政权越加腐败,就准备灭掉后梁。晋王和后梁的军队在黄河两岸对峙,战斗打得十分残酷,冯道身为李存勖的亲信,却能以身作则,过简朴的生活。据记载,在军中,他盖了一个小小的茅草屋,连床席都没有,只睡在一束干草之上。

冯道还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纠纷。在消灭后梁的军队时,晋王的军饷十分匮乏,因为陪李存勖吃饭的将领太多,主管人员弄不来那么多供应,十分为难。大将郭崇韬对李存勖说:“供应紧张,能不能少几个陪着吃饭的人?”李存勖发火说:“我想为那些替我卖命的人弄顿食吃都不成,哪里还能当主帅呢?”郭崇韬吓得不敢作声,冯道在一边说:“粮饷供应确实困难,郭崇韬这么说,也是对大王的一片忠心啊!”这场风波就此消弭。

但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后唐以后,只重视那些名门贵族出身的人,冯道职位不高,徒步回家奔丧。直到李存勖被杀后,明宗鉴于前朝教训,重用有文才的人,想以文治国,冯道这才被任命为宰相,真正发迹。

在冯道当宰相的七年间,应该说做了一些好事。一天,明宗问臣下年景如何,臣下们大多说了些粉饰太平的话,但冯道却给明宗讲了一个故事。冯道说:“我当年奉命公干,途经井陉。我早就听说井陉是个很难走的地方,人马到了那里,多发生被绊倒摔伤的事。因此我十分小心,没有摔倒。没想到到了平地,却差点摔死,我这才明白要处处小心,时时提防。我的事虽小,却可以用来比喻大的事情,望陛下不要以为五谷丰登、河清海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兢兢业业,不要放纵享乐,这是我们臣下所希望的呀!”又有一次,明宗问冯道:“天下百姓的日子怎么样?”冯道趁机进言说:“唐朝有位叫聂夷中的诗人,写了一首《伤田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帝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宴,偏照逃亡屋’。”明宗听后,连说好诗,并命人抄录,经常诵习。

为做官而做官,正直向上之气尽失

明宗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从此以后,冯道就丧尽了正直向上之气,一味地为做官而做官了。李从厚即位不到四个月,同宗李从珂即兴兵来伐,要夺取帝位。李从厚得到消息后,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就慌忙跑到自己的姨夫石敬塘的军中。第二天早上,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珂兵变,并率兵往京城赶来。冯道这时的做法真是一反常态,极其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从寒微之族被任命为宰相,按常理说,此时正是他报答明宗大恩的时候,况且李从珂起兵实属大逆不道。但冯道没有考虑这些,他认为李从珂势大,而李从厚尚未掌握实权,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他决定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

冯道身为宰相,又兼一些官吏为他所亲手提拔,他一倡议坚持,多数人也不好说什么。虽然有中书舍人卢导等人抗议,但大多数人无奈,只得跟冯道一起到洛阳郊外去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但李从珂对他不放心,把他放到外地任官,后来才把他调回京中,给了他一个没有多大实权的司空之职。

不久,石敬塘同李从珂发生了冲突,石敬塘想借恢复明宗的旗号打倒李从珂。但石敬塘兵力很单簿,不能同李从珂抗衡。为了夺取帝位,石敬塘也不顾一切,竟派使者赴契丹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并许下三个条件,事成之后,一是向契丹称臣,二是石敬塘向耶律德光称儿子,三是割让雁门关以北诸州给契丹。耶律德光正想插手中原,石敬塘主动去求,正合其意,便约定等中秋以后倾国赴援。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塘打败了李从珂,做了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石敬塘以恢复明宗为号召,在当皇帝后,就把原明宗朝的官吏大多复了职。也许是因为冯道未受李从珂重用的缘故,冯道也被任命为宰相。

石敬塘当皇帝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实现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而自称“儿皇帝”一事,实在是说不出口。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战”,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个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塘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较为老练。但石敬塘很为难,恐怕冯道拒绝。谁知冯道居然答应了。其实,石敬塘哪里知道冯道的心思。冯道十分清楚,只有把耶律德光这个“爸爸皇帝”笼络好了,“儿皇帝”也才好对付。从这一点看,冯道对于长保富贵的确算得上有胆有识。

冯道在契丹被阻留了两个多月,耶律德光觉得这个老头实在忠诚可靠,才决定放他回去。谁知冯道还不愿回去,他多次上表,表示对耶律德光的忠诚,想留在契丹。越是这样,耶律德光就越觉得应当让他回去,好让他在石敬塘那里为自己办事。经过多次反复,冯道这才显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在路上走走停停,走了两个多月,才出契丹的国境。他的随从不解地问他:“能活着回来,恨不得插翅而飞,您为什么要走得这么慢呢?”冯道说:“一旦走快,就显出逃跑的样子。即使走得再快,契丹的快马也能追上,那有什么用呢?反不如慢慢而行!”随从人员这才佩服冯道的深谋远虑。

这趟出差回来,冯道可真的风光了,甚至连石敬塘都得巴结他。石敬塘让冯道手掌兵权,“事无巨细,悉以归之”,不久又加冯道为“鲁国公”,终石敬塘一朝,石敬塘对冯道是“宠无与为比”。

石敬塘的后晋政权只维持了十年多就完蛋了。后晋出帝开运三年,耶律德光率三十万军队南下,占领了汴京。冯道大概觉得契丹人可以稳坐中原江山,就主动来投靠耶律德光。冯道满以为耶律德光会热烈欢迎,没想到北方夷狄不懂中原的人情世故,耶律德光一见冯道,就指责他辅佐后晋的策略不对。这可把冯道吓坏了,赶紧改换策略。耶律德光问:“你为什么要来朝见我呢?”冯道说:“我既无兵又无城,怎敢不来呢?”又问:“你这老头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曰:“是个又憨又傻无德无才的糟老头!”冯道的态度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就没有难为他。由于冯道善于逢迎,耶律德光慢慢地相信并喜欢上了冯道,让他当了辽王朝的“太傅”。

契丹人十分残暴,三十万大军,无正常的军需渠道,只靠剽掠为生,因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大概连冯道也看出契丹人如此下去长久不了,就开始为自己的后路着想。他想方设法地保护了一批投降契丹的汉族地方,为自己日后的仕途留下了退路。他这种做法,以至连欧阳修都认为“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

在人民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撤回,石敬塘的大将刘知远趁机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一方面想安定人心,笼络势力,一方面冯道也因保护别人而得赞誉,冯道被拜为太师。

随时准备投靠新主子,想在下一个朝代继续当官

五代时期的政权更迭,真如走马灯一般,令人眼花缭乱。刘知远的后汉政权刚刚建立四年,郭威就扯旗造反,带兵攻入汴京。这时候的冯道,又故伎重施,准备率百官迎接郭威。他做了后唐明宗的七年宰相,尚且不念旧恩,何况只做了不到四年的后汉太师,更是不足挂齿。

于是,他率百官迎郭威进汴京,当上了郭威所建的后周政权的宰相,并主动请缨,用欺骗的手法收服了刘赟,为后汉的稳固立了大功。

但没过几年,郭威病死,郭威的义子柴荣继位为周世宗。割据一方的后汉宗族刘崇勾结契丹,企图一举推翻后周政权。根据冯道半个世纪的经验,此次后周是保不住了,肯定又得改朝换代,自己虽已近苟延残喘之年,还是要保住官位爵禄。

柴荣当时只有34岁,年纪不大,却很有胆识气魄。当刘崇、契丹联军袭来时,一般大臣都认为皇帝新丧,人心易摇,不可轻动,但柴荣却一定要亲征。别人见柴荣意志坚定,便愿随出征,不再多说,只有冯道在一边冷嘲热讽地“固争”,下面的对话很能刻画出冯道的心态。柴荣说:“过去唐太宗征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学他吗?”冯道说:“不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柴荣又说:“以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犹如以山压卵,如何不胜?”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说得柴荣大怒,他私下里对人说:“冯道太看不起我了!”

其实,冯道倒不是看不起柴荣,而是在为自己在下一个什么朝代做官留下一条后路,弄一点投靠新主子的资本。

谁知柴荣还真不怕邪,亲率军队,于高平之战中大败刘崇、契丹联军。就在柴荣凯旋之时,冯道对在下一个王朝做官失去了信心。高平之战的胜利终于送了他的老命。

冯道死在自己的家里,死后无哀荣,身后境况凄凉。他一生度过了73个年头,是封建官场的不倒翁,也是一个“长乐老”。

在任后汉宰相时,冯道作一篇《长乐老自叙》,这是中国封建官场上的无耻宣言。在这一宣言里,冯道把自己的覆历表填得一清二楚,洋洋得意地罗列自己的历任官职及封号,甚至还包括契丹政权授予他的“伪官”,可谓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了!

一生历五朝八姓十一帝的冯道是奸臣还是忠臣

冯道在五代史上是一个异类,他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官僚,因为他的一生都在做官,并且侍奉了五朝八姓十一帝,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位列宰辅,虽生处乱世,时局动乱,他都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之时,使自己永远立于高位不败。生前辅佐了一个个帝王,阅尽繁华与沧桑,死时葬礼达到万人空巷,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寄哀思。最后被柴荣追封为瀛文懿王。有人说他精通为官之道,一本《荣枯鉴》耗尽毕生心血,也有人讽刺其气节丧尽,到底冯道是个忠臣还是奸臣?

”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这首名为《偶感》的诗出自冯道之手,自己就是在虎狼相残的乱世之中也要出人头地,修命立身的志向。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满腹经纶,见识卓著的冯道,在天祐年间,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乾化元年,冯道投奔晋王李存勖,被辟为本院巡官。因为写得一手好公文操行也没话说,自然受到了李存勖的重视。后来李存勖占据河北,将霸府文书全部委托给冯道,任命他为太原掌书记。后来,李存勖在邺都称帝,是为后唐庄宗。天成元年,唐庄宗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继位,是为后唐明宗。明宗素知冯道之名,授其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他的文章浑然一体,不是一般流俗的风格,举朝臣僚无不钦服,又被擢为宰相。清泰元年,李从珂取代后唐愍帝是为后唐末帝,冯道被召拜为司空。天福四年(939年),冯道自契丹归国。晋高祖废除枢密使,将枢密院职权划归中书省,将政务都委托给冯道,加授他为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

他的自我的评价。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而且是“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称自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冯道称赞自己“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这使人无法把他侍奉了五朝八姓十一帝的经历和这种自我评价联系起来。

冯道的这种为官为人被此后的历代史学家所不齿,都认为他是个没有骨性的人,“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特别是他还奉迎过外族契丹皇帝,更被称为是卖国求荣。所以,史学家这样评论他;“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 (《旧五代史。冯道传》)。

南宋刘因诗形象地讽刺了《冯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唐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明清时期的王夫之、王鸣盛、赵翼等人认为冯道之作为,亦表示不同程度的蔑视和批判。宋初名臣范质评价冯道,

“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这个评价是非常公允的。

首先,冯道这个人,在品行上没有任何污点,他为官清廉,不仅如此,还经常将自己的财务拿出来救济穷苦百姓;他不好女色,对于赏赐给他的美女他一概不要,碰到无法拒绝的他都是假意接受安排住处,然后帮这些女子找到家人之后就送她们回家,在五代这种视人命为草芥的年代,冯道的行为不能仅凭高尚就能总结的。再加之,冯道其实出道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背景,全靠自己,祖上以务农为生,但冯道从小就十分勤奋,刻苦读书。史书上说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他勤奋学习,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为日后左右逢源,混迹于官场,成为官场“不倒翁”打下了基础。

其次,从唐末到北宋的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文人无地位,武人好造反,三帝十六年的后梁竟然是五代史上国运最长的朝代。这些朝代可以说既无正统,又无人心;要求一个地位不高的文人,为了一个由外族建立的皇帝,对百姓横征暴敛的王朝死节,岂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冯道出生在五代,五代的君王和大臣大都是武将出身,他们肚子里并没有多少墨水,而冯道从后唐长兴三年到后周广顺三年,花了一、二十年时间主持编订雕印了《九经》,为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冯道所历仕的四个朝代,不仅时间短,而且其间的改朝换代与其它的历朝历代相比,也有特殊性。后一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前一朝代的臣子。晋、汉、周的开国君主原先都是冯道的同僚。五代更替的实质是谁拥有武力、占有土地,就可以称王称帝。朝代更迭是冯道无法掌控的事情,他只能是辅佐一个君王尽一分心效力。如果他死守一宗,恐怕早就没命了。谁做皇帝对老百姓来说都是生灵涂炭,对官吏来说保全性命也只能审时度势了。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冯道当之无愧。

相关参考

冯道一生历五朝八姓十一帝 了却君王天下事

...五朝八姓十一帝,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位列宰辅,虽生处乱世,时局动乱,他都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之时,使自己永远立于高位不败。生前辅佐了一个个帝王,阅尽繁华与沧桑,死时葬礼达到万人空巷,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

世界上有一种路,能让你 ”历四朝,侍十帝”,这就是冯道的套路。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一些三朝老臣,四世三公之类的,但如果身处乱世能独善其身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历经四朝而屹立不倒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发生在历史上最后一个乱世的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任

乱世不倒翁冯道

  辅佐了4朝8姓11位皇帝的官场不倒翁冯道,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大的宰相,他被司马光称为奸臣之尤,也被欧阳修骂作没有廉耻,当代文史大家范文澜对其亦颇有微词。但不贪污受贿、不乘人之危搞女人的冯道,也从不乏

大宋最牛谏官,片纸落去四宰相,历经三朝不倒

宋仁宗嘉祐七年(1074年)十二月的一天,五十三岁的宋仁宗赵祯在天章阁召集朝中重要大臣。>请大家欣赏皇家十三种藏宝。有天然形成文字“赵二十一帝”的瑞石,重二十多斤的金山,紫色斑纹的龙蛋,白色的凤凰蛋等

为什么遭欧阳修痛骂? 十朝元老冯道被世人敬仰

...更替中稳居高位,均被器重,还位及宰相,他就是人称“不倒翁”的冯道!这冯道有何能耐,在王朝更迭频繁的过程中泰然自若,永远不倒?其实,冯道并没有什么背景,祖上以务农为生,但冯道从小就十分勤奋,刻苦读书。史...

他是官场不倒翁,历经十帝,被九位皇帝封宰相,司马光却不齿

我们看历史电视剧,一般讲到哪位大臣是三朝元老,那个个都要竖起大拇指。了不起啊,能够历经三朝而不倒,堪称国家支柱,是晚辈官员们效仿学习的楷模。可是历史上偏偏有这么一位官场不倒翁,居然是十朝元老,而且连任

叔孙通的如何在乱世里成了不倒翁,历经秦楚汉,成了汉朝儒宗

一,叔孙通为什么要跑秦始皇帝在沙丘驾崩后,秦二世继位,他当位的头一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六国贵族趁机而起,力图恢复昔日荣光。其他山林侠盗,江湖豪杰也纷纷投入到反秦行列中来,天下立刻大乱

政治不倒翁冯道

不倒翁政治

女中豪杰当属冼夫人 历经三朝而不倒的战神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冼夫人就生活在梁、陈、隋三朝替换的动荡年代,像她这样的大户人家,非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为国家稳定统一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冼夫人可是大有来头的,她出生于有十万余户的越族首领世家,...

女中豪杰当属冼夫人 历经三朝而不倒的战神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冼夫人就生活在梁、陈、隋三朝替换的动荡年代,像她这样的大户人家,非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为国家稳定统一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冼夫人可是大有来头的,她出生于有十万余户的越族首领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