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和亲这种联姻政策就是一种变相的“美人计”

Posted 和亲 美人计

篇首语:拼一个春夏秋冬,愿一生无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匈和亲这种联姻政策就是一种变相的“美人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汉匈和亲这种联姻政策就是一种变相的“美人计”

2、太平公主为何没有和亲?太平公主如何躲避和亲?

汉匈和亲这种联姻政策就是一种变相的“美人计”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同匈奴等西边少数民族进行的联姻政策,是加强相互关系并结成同盟的重要手段。汉匈和亲政策一直贯穿整个西汉时期,并根据汉匈和亲的时间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汉匈和亲是什么时候?其实自汉高祖刘邦同匈奴作战失败就开始了,刘邦率领的33万大军在白登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不得已的情况下,手下谋士进言向匈奴单于进献美女,缓解困境,果然奏效,此时,汉匈和亲就开始作为一种称臣纳礼的屈辱手段,汉朝向匈奴争取生存空间的外交策略一直维持到汉武帝时期。经过西汉初期70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在位时,已经国库充实,人民富余,社会安定,欣欣向荣,国家有实力与匈奴展开持久战役。

汉匈和亲到了汉武帝时期便暂时中断了,汉武帝凭借武力,三次派兵深入沙漠进攻匈奴,匈奴三次皆败,被打退到了北方区域,根本没有实力南下入侵了,于是在中断了10年左右的汉匈和亲,式微的匈奴面对周边西域少数民族的报复,汉朝的追击,匈奴内部的争斗,不得已主动向汉朝提议汉匈和亲,于是,汉匈和亲的双方地位和当初完全转换了,汉朝成了匈奴俯首称臣的对象,匈奴成为了被动,委屈求全的一方。

汉匈和亲政策,前期阶段是汉朝作为被动的一方,为西汉国内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后期阶段,通过汉匈和亲,汉朝扩展了在西域的影响力,传播了汉朝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当时的中西交流。

汉匈和亲是说东汉吗

汉匈和亲是说东汉吗?不是,汉匈和亲是特指西汉时期,因为西汉政权建立之初,中原地区经受了秦朝末年长时间的大规模战乱,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人口损失很大,急需休养生息,此时初建的西汉政权,面对强大的匈奴,不得已才采取的汉匈和亲政策,希望借此缓解汉朝和匈奴的紧张对峙局面,减少匈奴南下入侵的行为,此时的汉匈和亲本质是汉朝向匈奴俯首称臣,进贡纳礼的外交手段。

等到了西汉强大起来,国力昌盛,人民富足时,汉武帝用武力征服了匈奴,把匈奴赶回了北方故乡,再也没有能力南下入侵了,此后进行的汉匈和亲,就是匈奴向汉朝俯首称臣了,汉朝为了扩展在西域的影响力,答应了匈奴的和亲请求,并且汉匈和亲的政策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

到了东汉时期,在西汉时期如日中天的匈奴已经非常衰弱了,不仅匈奴内部争斗不断,而且被匈奴欺压的西域少数民族也是虎视眈眈,日子并不好过,此时匈奴并没有能力招惹东汉,虽然有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匈奴也曾派遣使者请求和亲,但被东汉光武帝刘秀拒绝了匈奴使者,此后,东汉就一直没有和匈奴有和亲政策。

所以说,历史上的汉匈和亲,是特指西汉时期的,这是由于时代环境造就的,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也没有很多朝代有和亲政策,多时了稳固双方和睦共处的关系,并没有像西汉初期这样卑躬屈膝。

汉匈和亲的背景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通过联姻,加强相互关系的一种外交策略,由于双方地位,社会环境的不同,汉匈和亲的背景赋予了汉匈和亲不同的意义,在西汉政权刚建立时,北方的匈奴也在日益壮大,但是西汉政权是经过秦朝末年的连年征战建立的,百业待兴,迫切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面对北方日益强大的匈奴,初立的西汉政权并没有实力和时间来和他们打一仗。

汉匈和亲的背景,在此时就是敌强我弱,刘邦面对匈奴的侵扰,曾亲自率领33万大军与匈奴作战,结果是被匈奴围困白登七天七夜,刘邦一直视此战为人生耻辱,让后世刘氏子孙铭记,于是从此战开始,汉匈和亲就由汉朝一方主动提议,以换取匈奴的信任,面对汉朝的和亲公主和大量的财宝,匈奴并没有停止南下侵扰的行为,让汉朝很是头疼,但是因为国家没有实力,不能与之一战,一直忍辱苟且,直到汉武帝时期。

汉匈和亲的背景,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和以前发生变化了,西汉经过了70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库充盈,人民富足,国家有实力进行持久战,更因为汉武帝的雄心壮志,誓洗前耻,命令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军沙漠,攻击匈奴的心脏,匈奴大败至此开始衰落,汉匈和亲在中断了10年有余后,已经四分五裂的匈奴不得不向汉朝俯首称臣,于是主动向汉朝求婚,此时的汉匈和亲,已经和当初的汉匈和亲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双方地位的转换,意味着汉朝已经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国,敬仰四方。汉匈和亲一直持续到了西汉末年。

太平公主为何没有和亲?太平公主如何躲避和亲?


  所谓政治联姻,就是双方放弃自己的爱情,完全是出于家族利益考虑进而达成的婚姻关系。因为完全是出于利益的驱使,所以大多数政治联姻并不幸福。

  政治联姻在中国古代尤为常见,甚至于皇室公主都不能免俗。虽然公主看似金枝玉叶,地位尊贵,但与此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公主本身的幸福已经并不重要了。历史上皇帝女儿,外嫁和亲之事并不少。

  在这些和亲的公主中,有些是并不受宠的,有些则是迫不得已的。当然也有公主,本应该和亲而免于此事的。

  历史上有一位公主,被吐蕃使者亲自点名和亲,却被拒绝了。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其大名后世人应该都听说。

  此公主正是武则天爱女太平公主,没错就是前段时间热播剧《宫心计2》中心狠手辣的太平公主。

  武则天一共生育四子二女,太平公主姐姐安定思公主尚在襁褓就已早夭。而与其他几位哥哥相比,太平公主受宠程度远远高于这些人。

  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是最像自己的子女,因此对她十分宠爱。正是在武则天的盛宠下,太平公主才开始接触政治,并获得权利,以至于在唐睿宗一朝能与太子李隆基相争。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权利才算稳妥了。

  武则天和唐高宗这么宠爱太平公主,自然从来没想过要将太平公主用于和亲。但是武则天他们没想过,不代表别人不想。

  有一年吐蕃使者朝见,点名请武则天允许太平公主下嫁。虽然唐朝富贵强大,但也会遣公主和亲。唐朝的和亲主要有两种,处于优势的和亲和处于均势的和亲。而且和亲的多为宗室女,真正的公主少之又少。

  吐蕃在唐朝时比较强大,所以才有胆子点名太平公主和亲。武则天和唐高宗自然不愿,但如果强硬的拒绝,也比较不妥,最后还是武则天想了一个办法。

  她对吐蕃使者说,太平公主正出家,所以并不适合用于和亲。

  太平公主其实早在八岁的时候,就以为外祖母祈福为名出家。太平公主的“太平”二字,还是她的道号。

  不过太平公主的出家只是名义上的,还是住在皇宫中享有公主的待遇。吐蕃使者点名和亲,武则天就专门修了一座太平观让太平公主住了进去,以躲避和亲。

  别说这方法还真准,太平公主免于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也没有闹僵。等这事儿过了之后,太平公主照样嫁人生子。

  先嫁薛绍,侯家武攸暨,手握大权,面子颇大,日子过的那叫一个痛快!
 

相关参考

韩安国是怎样认识汉高祖对匈奴的政策

...奴外族的骚扰入侵。所以,刘邦当时对匈奴的政策是谈判和亲,刘邦制定这个政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稳住匈奴,徐徐图之。可是,韩安国对刘邦的匈奴政策有了一定的曲解。在韩安国的眼中,刘邦对待匈奴的和亲政策不是怕...

韩安国是怎样认识汉高祖对匈奴的政策

...奴外族的骚扰入侵。所以,刘邦当时对匈奴的政策是谈判和亲,刘邦制定这个政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稳住匈奴,徐徐图之。可是,韩安国对刘邦的匈奴政策有了一定的曲解。在韩安国的眼中,刘邦对待匈奴的和亲政策不是怕...

揭秘刘细君:和亲到哈萨克族的汉族公主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为汉匈交好立下的功绩千古流传。然而,中国历史典籍第一位记载了姓名和史实的汉族和亲公主刘细君,其生平事迹却鲜有人知。王昭君与匈奴和亲是在公元前33年,而刘细君远嫁乌孙国(乌孙...

从“汉匈和亲”开始,汉王朝强大前经历过多少隐忍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另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几句苦楚的诗句,诉说着“昭君出塞”的凄凉,同时也传达着早已终老在匈奴的汉朝公主们心里的吃力闷与伤感。但谁又知道,这背后究竟隐藏了几

从“汉匈和亲”开始,汉王朝强大前经历过多少隐忍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另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几句苦楚的诗句,诉说着“昭君出塞”的凄凉,同时也传达着早已终老在匈奴的汉朝公主们心里的吃力闷与伤感。但谁又知道,这背后究竟隐藏了几

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为何下嫁汉人和亲

翻开大清朝历史,其中所记公主数以百计,但其中下嫁汉人为妻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后被封为恪纯长公主。这桩婚姻是一种纯粹的政治联姻,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恪纯长公主的婚后生活必然同政治密切

昭君出塞前被谁蹂躏了三天三夜? 野史秘闻

据正史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边疆的安宁起了良好的作用,在呼韩邪父子当政时期,汉匈关系和睦,这说明政治联姻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也有人认为,汉室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用妇人安邦息事,实在是有伤国体.王昭

昭君出塞前被谁蹂躏了三天三夜? 野史秘闻

据正史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边疆的安宁起了良好的作用,在呼韩邪父子当政时期,汉匈关系和睦,这说明政治联姻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也有人认为,汉室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用妇人安邦息事,实在是有伤国体.王昭

和亲考_闲话三国

>  “和亲”政策,是历史上的中国皇帝们,对周边强邻比较喜欢采用的一种笼络手段。>>  因为对实行者来说,是一个不算很痛苦,而且成本较低的办法。其实,用婚姻手段巩固和发展两个家庭的联系者,老百姓也干得

小议和亲——何以汉唐时的寻常事,到了宋明就视若蛇蝎

和亲,也可以称为「”和戎”或是「”和蕃”,是古代不同政权之间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因为和亲大多数发生在汉人王朝与周边四夷之间,而且基本都是汉人闺女远嫁异族,再加上宋明理学持之以恒的大力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