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刘邦不喜欢读书人但为何却欣赏张良?
篇首语: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刘邦不喜欢读书人但为何却欣赏张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揭秘刘邦不喜欢读书人但为何却欣赏张良?
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骨子里看不起读书人。不是吗,当年郦食其来的时候,门人说是读书人,让刘邦非常恼火,最后自称是高阳酒徒,门人连忙请他进入,刘邦一看郦食其,立刻和他相见甚欢,可见刘邦对读书人很不客气。
不过刘邦很欣赏张良,这是为何:
其一,张良最初是以豪侠的名义出现。当年张良因为要替韩国复仇,所以曾经派人刺杀秦始皇。这是豪侠之士,和刘邦的性格非常相似。正所谓惺惺相惜,二人也算久仰相互的大名。
其二,张良救过刘邦的性命。鸿门宴上,杀机四起,刘邦眼看生命攸关。是张良的故人,项羽的叔父项伯前来劝张良赶紧离开。张良不顾自己安危,积极筹划刘邦和项伯搞好关系,接好儿女亲家,最后保全了刘邦,让刘邦得以安全逃脱。
其三,张良不是一般的读书人,很有谋略。两人初次结合,张良根据自己所学的《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经常采用并欣赏,而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却不能领悟。当刘邦进入韩地,已经是韩王成属下的张良率兵跟随刘邦,两人珠联璧合,很快打败了秦将杨熊的军队,然后西出武关剑指秦地。来到崤关,刘邦想强力攻打,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
然后献出计策,先贿赂收买守关将领,然后趁秦军懈怠之时攻打。刘邦照做了,果然奏效,一战进入咸阳。此后,张良劝说刘邦听从樊哙的意见,撤出秦宫,还军霸上、烧断栈道、销毁已经刻制好了的封立六国后裔的印信、封韩信等人为王以合兵打败项羽,刘邦无不一一听从。
其四,刘邦很大气,不是不喜欢读书人,而是不喜欢斤斤计较的腐儒。至于能够运筹帷幄,腹有良谋的读书人,刘邦是求之不得,比如陈平萧何乃至后来的叔孙通都被刘邦视若珍宝。
其五,张良懂得进退。革命胜利后,张良立刻表示要做神仙,闭门不出,修道辟谷,与世无争,与世隔绝。他辞谢刘邦的三万户之封的说辞就很中肯,他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这让刘邦很放心,假如当时大臣都这样去做,哪里还会像韩信之流九族被灭。
刘邦平定天下,对于张良萧何韩信格外赞赏,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在刘邦心目中,张良是他最信任的读书人之一。
张良为何愿意做刘邦的谋臣?刘邦为什么杀韩信不杀张良?
为什么那么多的有才干的人都喜欢跑到刘邦的汉营去,项羽不是很厉害吗,人们为何不去投奔他?张良就是一个例子,他曾经在项羽叔父项梁的帮助下,恢复了韩国,也就是自己的母国,还如愿做了韩国的司徒。为什么最终张良没有去辅佐项羽而是刘邦呢?
张良最初是自己独立起事的,但是可怜他的队伍仅仅只有百人,根本无法和秦国的大军抗衡,所以他准备去投靠景驹。在去找景驹的路上,张良遇到了刘邦,刘邦此时已经起义,正在发展壮大自己的起义队伍。张良和刘邦谈话之后,觉得相见恨晚,张良最终决定不去找景驹,而留在刘邦身边辅佐刘邦。一般情况下,张良提出的策略刘邦都能够理解,而且刘邦还会采纳张良的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能够让刚刚成为刘邦手下的张良很有成就感。
可是刘邦的队伍虽然比张良的队伍多,却躲不过楚将项梁的队伍,项梁是楚国的旧臣,楚国的势力纷纷前来投靠,已经达到了六七万人之多。刘邦也归入了项梁的队伍,得到了项梁的重用。谋士范增找到项梁说必须要立一个楚国的后人,起义才能长久稳定。项梁于是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张良身为韩国旧人,祖辈曾五代事韩,对韩国有着一种特殊的执着。张良找到项梁,就说,既然您都立了楚国后人为王,那么就再立一个韩国的王横阳君成吧,这样韩国的势力也会纷纷前来投奔您了。于是项梁又立了一个韩王成,还让张良当韩国的司徒,也相当于丞相。
韩国有了新的君主,张良自然不会继续待在刘邦身边,他回到韩王身边,继续着他的父辈们的工作,辅佐韩王成收复韩地。看着自己的谋士张良离去,刘邦的心里一定有一丝难过。相处了这么久,本以为张良和自己的感情已经很深厚了,但是他心里还是韩国更重要一些。这个人才自己能不能够留下来呢?答案很明显是不能,所以刘邦放张良回去辅佐韩王成。张良对刘邦也不是没有感情,毕竟是自己投靠过的人,一起打过仗,他还无比的信任和器重自己,这可是知遇之恩,会永远记在心里的。张良的心里大概是这样的想法吧!
楚汉争霸时期,刘项共夺关中之地,在朝关中进军的路上,刘邦和张良又相遇了。这一次刘邦紧紧抓住了张良,他要求张良和他一起南下,留韩王成留守。于是张良和刘邦的故事又开始了。张良和刘邦配合默契,一次次成功战胜了对手。鸿门宴上,就是张良救了刘邦,如果没有张良的计策和反应,刘邦早就死了。张良一直尽心尽力的帮助刘邦,似乎就是刘邦的臣子,但是他的心中的牵挂还是韩国。
后来韩王被项羽所杀,张良只能回到刘邦身边辅佐。这其实是项羽将张良推到刘邦身边的。如果韩王不死,张良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刘邦的臣子。当年刘邦不是封了一个韩王信吗,张良听了就又巴巴的想跑去辅佐,这恋国情结真的太严重了!
张良之所以会选择刘邦,既是因为第一个投靠的人就是刘邦,也因为刘邦对自己言听计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除了这些还因为韩国已经不再了,项羽不是他的菜等。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分封了有功的诸侯王,还赐给他们封地。可是为了巩固皇权,他又亲手消灭了这些诸侯王。齐王韩信就是因为谋反罪被杀的。可是在一场开国功臣的大血洗中张良却能做到独善其身是为何呢?萧何没事是因为萧何和刘邦夫妻的感情太深了,人家认识的时间很长很长。那么,张良是因为什么呢?
我觉得张良能够不要异姓王的封号和封地就是他能够活下来的原因,他很懂得进退,在为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他勇于站出来运筹帷幄。但是在刘邦建朝之后,他懂得退出来,淡出朝野。这样的臣子刘邦自然不会杀。
相关参考
韩信作为汉朝初期的著名将领,可以说汉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帮助刘邦打下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居功至伟的战将,最终却死在了刘邦妻子吕后和萧何的算计当中。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开始了分封功臣,而韩信、张良和萧何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大封诸侯,把刘邦封在蜀地,又封了三员秦将在秦地为王,意图阻止刘邦出蜀。张良找项伯做工作,又把汉中之地加封给刘邦。这年正月,刘邦带兵入蜀,鸿门宴后,项羽入关中,杀秦王子婴,烧掉了阿房宫...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大封诸侯,把刘邦封在蜀地,又封了三员秦将在秦地为王,意图阻止刘邦出蜀。张良找项伯做工作,又把汉中之地加封给刘邦。这年正月,刘邦带兵入蜀,鸿门宴后,项羽入关中,杀秦王子婴,烧掉了阿房宫...
汉高祖刘邦,本为秦朝的泗水亭亭长,整天游手好闲,甚至被父亲刘太公骂为无赖,最终却建立的大汉王朝。刘邦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就,离不开有才之士的辅佐,张良则是众多功臣中最为显著的一个,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
说起刘邦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我想刘邦他作为汉高祖一定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为人处事也很厚道,这古以来守江山要比打江山难得多,刘邦在登上皇位之后,他身边逊出色的人可不少,譬如韩信,然而为什么他们却不敢造反,
汉高祖刘邦为何不杀张良,却要杀了韩信,张良能活到最后靠的是什么?
汉高祖刘邦为何不杀张良,却要杀了韩信,张良能活到最后靠的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时期。他本身就是普通的一介农民。刘邦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现在的话他是江苏省人
刘邦,出身普通家庭,却不用心种地,整天游手好闲,典型的小混混,甚至被他老爸称为无赖。因为精通世故,混了个沛县泗水亭长的小官,后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于楚汉之争中大败项羽从楚军,开创了大汉王朝,也算是草根逆
高祖刘邦建国时,文臣武将如云,而萧何、韩信、张良居功至伟,史家称为“汉初三杰”。尽管“人杰”均功劳盖世,但是功成名就之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一个处变不惊、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终化险为夷免于难;一
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我们能够知道刘邦四十多岁还没娶亲,天天喝酒玩女人瞎厮混,后来做个泗水亭长不亦乐乎,可见其并无大的志向。在一次旁观秦始皇巡游团队后受了刺激,大发感伤:汉子就应该像如许威武啊!可
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我们能够知道刘邦四十多岁还没娶亲,天天喝酒玩女人瞎厮混,后来做个泗水亭长不亦乐乎,可见其并无大的志向。在一次旁观秦始皇巡游团队后受了刺激,大发感伤:汉子就应该像如许威武啊!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