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林语堂闹翻原因探究:竟然因为一条蚊帐?

Posted 鲁迅 林语堂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鲁迅和林语堂闹翻原因探究:竟然因为一条蚊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鲁迅和林语堂闹翻原因探究:竟然因为一条蚊帐?

2、周作人的妻子是谁?鲁迅为何会与周作人闹翻?

鲁迅和林语堂闹翻原因探究:竟然因为一条蚊帐?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曾与鲁迅并肩战斗过的学者林语堂在美国纽约挥笔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言辞深切,令人动容。鲁迅与林语堂二人曾一度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但后来却十分高调地闹不和,究竟是什么原因?

1924年11月,《语丝》创刊,鲁迅和周作人做了语丝派的首领。鲁迅曾两次主动给林语堂去信约稿,林语堂遂成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因为鲁迅参加了语丝社,又领导着莽原社,他向林语堂写信约稿。接着是林语堂的复信和交稿,这就是两人“相得”的开始。

不过后来林语堂与鲁迅都避居上海以写作为生时,矛盾爆发了。同以文字生活,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把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林语堂则是借助幽默,表现性灵闲适,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然而鲁迅却不这么看,鲁迅认为在反动派屠刀下,没有幽默可言。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鲁迅自己无畏地宣称:“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分化鲁迅曾说:中国并无幽默,要有,也只有“将屠夫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一类的东西。

有关他们心生隔阂还有一场小风波。两人曾同住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滨桥附近,一次鲁迅不小心把烟头扔在林语堂的帐门下,把林语堂的文章烧掉了一角,林语堂十分不悦,厉声责怪鲁迅。鲁迅却觉得林语堂小题大做,回敬说一床蚊帐不过五块钱,烧了又怎么样。两人就这样争吵起来。

到1929年8月28日的“南云楼风波”是使得鲁林二人疏远的直接原因。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在南云楼设晚宴,宴请鲁迅、林语堂夫妇、郁达夫夫妇、川岛等文化界名流。此前,鲁迅因版税问题与李小峰闹得很不愉快,以致对簿公堂,后经郁达夫调解才达成一致。因此,这顿饭带有明显的“和好”之意。

席间,有人忽然提到一个人——张友松。张友松是鲁迅的学生,也是一位青年作家。张友松想办个书店,为此多次请鲁迅、林语堂等人吃饭,并一再表示自己要以李小峰为戒,决不拖欠作者的版税。为拉拢鲁迅,张友松不惜暗中中伤李小峰。外界不少人认为,鲁迅与李小峰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张友松挑拨造成的,所以鲁迅很忌讳这件事。

当有人提起张友松时,一向心直口快的林语堂也没细想前因后果,就跟着别人连连点头附和。林语堂原以为自己是替鲁迅说话,可鲁迅并不那样认为。鲁迅认为林语堂是在讥讽他,当场脸色发青,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喊:“我要声明!我要声明!”显然,鲁迅这时有几分酒意。他一拍桌子说:“你这是什么话!我和北新的诉讼不关张友松的事!”林语堂站起来辩解:“是你神经过敏,我没有那个意思!”两人越说越火。

鲁迅在他日记里说:“二十八日……晚霁。小峰来,并送来纸版,由达夫、矛尘作证,计算收回费用五百四十八元五角。同赴南云楼晚餐。席上又有杨骚、语堂及夫人、衣萍、曙天,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 林语堂也在1929年8月的一处日记中写道:“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和事佬”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明确指出,这是“因误解而起正面的冲突”。当时,鲁迅有了酒意,“脸色发青,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半也疑心语堂在责备这第三者的话,是对鲁迅的讥刺。”林语堂也起身申辩,空气十分紧张,郁达夫一面按鲁迅坐下,一面拉林语堂夫妇走下楼去。郁达夫的结论说:“这事当然是两方面的误解,后来鲁迅原也明白了,他和语堂之间是有过一次和解的。” 然而有了误会,林语堂与鲁迅的关系就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融洽了,要知道鲁迅是主张“一个也不宽恕”的。另外随着林语堂“幽默大师”的名声越来越响,这让鲁迅更加反感,觉得林语堂是不可救药了,“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来的”,对他不再抱任何希望了,于是乎加紧了对林语堂的批判,先后写了《骂杀和捧杀》、《读书忌》、《病后杂谈》、《论俗人应避雅人》、《隐士》等。

还有记载说,曾经在一个饭局上,几个广东作家兀自讲粤语,林语堂则故意讲一口流利的英文逗趣。鲁迅听了极为不满地说:“你是什么东西!难道想用英语来压中国的同胞么?”弄的场面极为尴尬。

都是一代文豪,可惜这两位大师的性格和文学风格迥异,最终使得两人分道扬镳。

周作人的妻子是谁?鲁迅为何会与周作人闹翻?


  鲁迅本人是中国伟大的文人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弟弟周作人评价就不那么好了,虽然周作人在文学上也有些成就,但大家一直记着的却是他任职伪政权的事儿。

  周作人历来都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在抗战时期他曾与日本有过文化上的合作,所以被批评为投敌汉奸。后来又在汪伪政权工作,这更加重了他汉奸的分量。

  前一个还比较好解释,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周作人没有随行。但是他并不是投敌,而是因为他被校长蒋梦麟委托为留平教授之一。周作人后来因为这事儿被关在南京,蒋梦麟还曾写信为他作证。

  后面出任汪伪政权却是实打实的,本来就受人非议,又出任伪政权,也难怪大家对他不那么友好了。

  周作人不仅被外人议论,实际上他与自己的兄弟也闹翻了。三兄弟本来感情很好,但后来鲁迅、周建人与周作人闹翻,鲁迅还搬出了北平的家另住,将周老太太也接了过去。

  两兄弟与周作人闹翻,倒不是因为他有通敌的嫌疑,而完全因为一个日本女人。此女便是周作人的日本籍太太——羽太信子。

  后人曾分析鲁迅和周作人为何会闹翻,说法多样,但都围绕着羽太信子展开。

  第一种说法是羽太信子爱慕虚荣,生活挥霍,花钱大手大脚的,以至于家中常常入不敷出,使得两兄弟产生嫌隙。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鲁迅和羽太信子有私情,因此引发兄弟不和。

  第三种说法则是周家众人都对羽太信子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紧张。

  周作人和羽太信子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相爱的,并于1909年步入婚姻殿堂,1911年羽太信子跟随周作人来到中国。

  羽太信子不是没有优点,她和大多数日本女人一样操持家务。但她爱慕虚荣,挥金如土则将这优点给掩盖了。

  周建人曾在《鲁迅与周作人》一文中记述:“增田涉(鲁迅的学生)说:‘他常买糖果给周作人的小孩,周作人夫人不让他们接受而抛弃掉。他用充满伤感的话说:好像穷人买东西也是脏的,这时候使我想起他常说的寂寞这个词来。’”

  周建人还记述鲁迅曾对他说:他偶然听到对于孩子有这样的呵责:‘你们不要到大爹的房里去,让他冷清煞。

  羽太信子生活挥霍,周作人不仅将自己每月的稿酬工资给她,连以前的积蓄都花了个精光。后来羽太信子还将自己的亲戚接过来住,吃穿用度一度日化,花销更大。

  鲁迅也曾劝过周作人,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干脆眼不见为净,自己搬离了八道湾。

  在鲁迅的日记中,记载了一件小事。鲁迅后来去八道湾拿一些东西,和羽太信子发生了冲突。“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秽语”,既是秽语自然不是什么干净话。

  所以鲁迅和周作人闹翻,因为羽太信子的可能性真的很大。
 

相关参考

林语堂、鲁迅曾在日记中互指对方为“神经病”

后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南云楼风波”之后,鲁、林二人形同水火,正式决裂。1929年8月28日鲁迅日记:“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同日林语堂日记:“此人已成神经病”。那么,

林语堂、鲁迅、郭沫若……,那些名人喝茶的趣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

林语堂、鲁迅、郭沫若……,那些名人喝茶的趣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

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出版

"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鲁迅最可佩,胡适最可敬,林语堂最可爱。""鲁迅是特立独行的战士,胡适是温雅严肃的绅士,林语堂是幽默潇洒的隐士。""少年不学鲁迅,是没有血性;中年不学胡适,是没有理性;老年不学林

袁世凯鲁迅和二十一条的签订 二十一条并未真正存在

 国人普遍认为,袁世凯卖国行为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签订二十一条,但事实上,这份条约甚至并不真正存在,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方面签订的其实是中日《民四条约》。另外,还有人认为鲁迅先生也曾在二十一条

鲁迅一生爱烟,戒烟15年,直到去世也没能成功,最后死于香烟

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正如常年他手中夹住的香烟。飘逸、浑然天成。鲁迅爱抽烟不是什么隐晦的事情。凡是熟知他的人,十次见面九次他都在烟雾环绕中现身。他的书桌地面就是烟头的修罗场。包括蚊帐和长衫。都有烟

战国以前中国没有骑兵?原因居然是一条裤子

中国的古代,因为钱财食物因为领域疆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一直战争不断。打来打去双方互有胜负,游牧民族痛恨农耕民族修城墙,动不动就是好几米高,人和马根本爬不上去,简直不讲江湖道义;农耕民族痛恨游牧民族骑

探究始皇修万里长城的原因

总所周知,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不仅是我中华名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没有人能够不赞叹他的浩大与宏伟。但是你们知道修这样一个万里长城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和时间么?你们知道这样的一座

孔子见了南子夫人到底干了什么,竟然出来跟子路说不清楚

1929年6月8日,由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编写的《子见南子》独幕历史剧于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校公演,为加强演出效果,师生们在演出前做了充分宣传准备工作。不仅在曲阜全城大街小巷遍贴海报,还特意送票给孔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