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考试也会作弊? 惊闻
篇首语:成家后,你要明白,你赚钱的速度不仅要快于你花钱的速度,还要快于父母变老的速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考试也会作弊? 惊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考试也会作弊? 惊闻
苏轼是大家公认的奇才,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大卫达芬奇,他不但在文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在在美食界横插一脚,留下东坡肉的传说。这样一位奇才,这样一位受后人尊崇的文学巨匠,却也有过黑历史,他科考作弊。考试作弊在今日已屡见不鲜,但苏轼的作弊方法很别致。
苏轼与苏澈两兄弟在四川参加乡试。考场很大,苏轼与苏澈坐在对角。但凡做过弊的人都知道,作弊分两种一种是靠自己,另一种是靠团结。靠自己的作弊方法,主要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携带小抄;靠团结的这种就是要找好学霸同学并且要和学霸同学尽可能的接近。苏轼是采取哪种方式作弊,他是带小抄还是抄学霸弟弟的,如果抄学霸弟弟的卷子,那么处于对角的两人,如何能成功?
其实苏轼也是一名学霸,但学霸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苏轼一拿到卷子,傻眼了,他完全想不起考题的出处。科举考试没有选择题与填空题,如果想不起考题的出处,答的再好也白搭。苏轼拿着卷子绞尽脑汁也想不起出处。这时候远在对角的学霸弟弟苏澈发力了。
当苏轼看苏澈时,苏澈拿起笔管子,非常淡定的吹了几下。苏轼一看,立刻明白。苏轼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当他知晓试题的出处,立即思如泉涌,不但按时交卷,还获得了高分。苏轼与苏澈两兄弟的作弊方式,一般人学不来,苏澈拿笔管子吹了一下,苏轼就知道考题出自《管子》,笔管子,即管子。要使用这种作弊方法,哥俩得都是学霸,且有一定的默契。
苏轼两兄弟是互相帮助,弟弟苏澈帮了哥哥,多年后哥哥苏轼也帮了弟弟,作弊就是一家人互相帮助。公元1061年,苏轼两兄弟参加制科考试,在这次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礼义信足以成德论》,这一次轮到苏澈搞不清题目出处。苏轼两兄弟真是心有灵犀,苏澈一陷入困境,哥哥苏轼立马觉察并且发功。
苏轼毫无预兆的拍着桌子找监考官要砚台,他不但拍桌子,还一个劲儿的骂着:“小人哉!小人哉”。监考官被骂的一头雾水,苏澈却茅塞顿开。苏澈一听“小人哉”就知道《礼义信足以成德论》的出处。孔子曾骂樊迟:“小人哉,樊须也!”,于是苏澈立刻知道此题出自“樊迟学稼”。
苏轼兄弟科举考试是如何作弊的? 奇闻趣事
苏轼这个人,除了仕途不顺,常遭人暗算外,可以说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奇才。喜欢诗的都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喜欢词的人都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喜欢书法的都知道“苏黄米蔡”以苏为首;喜欢美术的都知道“成竹在胸”的典故;吃货们都知道“东坡肉”的美妙;浪漫的都知道东坡也有风流时;就连科举考试这么严肃的事,他都敢耍把戏。难怪恨不得将他整死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才。
可是这个奇才却先后两次在科考时作弊,先说兄弟二人在四川乡试时是如何作弊的。乡试的时候,苏轼和苏辙被安排在对角的两个座位上,苏轼接题一看,傻眼了。考题出自哪部书,完全记不起来了。那时的科考,如果不知道考题的出处,别想写出半个字来,可不像如今有什么选择题、填空题。钭对面的苏辙见他哥哥抓耳挠腮,很想帮他一把,可监考人的眼睛鼓得比牛眼还大,作弊不容易呀!到底是苏家兄弟,弟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见苏辙不慌不忙拿起笔管子,好像看笔似的,轻轻地吹了几下,苏轼何等聪明,只一看眼,便喜出望外,于是奋笔疾书,即时交卷,并得了高分。您能猜出这个弊是怎么做的吗?原来,苏辙吹笔管子,是在告诉他哥哥,考题出自《管子》的注文,笔管子不就是“管子”嘛(见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已经做了小官的苏轼兄弟又参加了制科考试(一种由皇帝亲自出题的特殊考试制度),这回轮到哥哥帮弟弟的忙了。此次考题有一道是:《礼义信足以成德论》,该苏辙弄不清出处了。哥哥连忙想辙,只见苏轼假装发怒,朝监考官吏索要砚台,边拍桌子,边小声骂道:“小人哉!小人哉!”苏辙一听,马上明白此题出自《论语》的“樊迟学稼”注。这是孔子骂樊迟的一句话:“小人哉,樊须也!”结果,兄弟二人又双双高中。
看奇才苏轼兄弟,连作弊都作得那么高明,能不令人眼红吗?
下面再讲苏轼兄弟几件奇闻趣事:
其一,道化童蒙: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谪时,仍然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见自己的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其二,程苏结怨: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朝廷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曰:“是日哭则不歌”,即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便是苏轼与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其三,美食大家: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其四,雷州西湖:宋绍圣七年(公元1100年),苏轼从惠州(今广东惠州)贬移至儋州(今海南儋州),经千里跋涉,途经雷州(今广东湛江雷州),有幸与贬谪雷州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于罗湖泛舟,苏轼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万山第一”四字,便是此时此地写就。写罢,苏轼仍然游兴不减,把雷州罗湖当成了杭州西湖。此后,雷州罗湖便被当地百姓称为“雷州西湖”。
相关参考
古代考试作弊是怎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的清朝总是饱受非议的一个王朝,主要是统治者延续了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且后期的统治者非常无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短短两句话,道出了科举考试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对于大多数古代学子来说,科举考试是他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本来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科举考试的实行,作弊行为也应运...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本来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科举考试的实行,作弊行为也应运...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本来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科举考试的实行,作弊行为也应运...
现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都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而有考试,就有人想作弊。为了让现代考试变得公平公正,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法律法规,也完善了监考制度,防止作弊。而古代的科举,对许多读书人来说,都是改变命
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一直在反对作弊、加强监管,但不同朝代的惩罚力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唐朝,在唐朝,由于科举制才刚刚创立,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并没有完全取代之前世家介绍的入仕方式,有许多士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把控。其实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临大敌。贡院考生“装备”大全根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把控。其实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临大敌。贡院考生“装备”大全根...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把控。其实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临大敌。贡院考生“装备”大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