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把日本列为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
Posted 倭寇
篇首语: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元璋为何把日本列为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朱元璋为何把日本列为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
朱元璋为何把日本列为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
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中国跟日本有着说不清的恩怨情仇。如果当初朱元璋攻打日本的计划付诸实施,也许……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有过漫长的蜜月期,如汉唐。也有过水火不容的时候,后者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时忽必烈的两征日本,其声势浩大,规模可谓空前。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国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过进攻日本的打算。
“倭寇”是明朝的关键词之一,“倭患”一直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尽管在后期有诸如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一力抗击,但是一直要到德川幕府17世纪,连续三次发布锁国令的时候,“倭寇”才真正意义上在我国东南沿海绝迹,“倭患”也才真正解决。
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据统计,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
洪武元年,他派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在沿海要地设置卫所,派兵防守,同时发国书给日本诸国(当时日本正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表达了自己希望与日本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以“倭寇乃九洲海贼所为,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为由予以搪塞。洪武二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杨栽等七人出使日本,并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威胁“倭寇”。接到信后,日本国的怀良亲王大怒,斩杀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数扣留,朱元璋的这一次交涉毫无成果可言。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经过一番惊险的周旋和唇枪舌剑后,终于软化了怀良亲王的立场。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向明朝“奉表称臣”,而且还送还了七十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朱元璋十分高兴,在皇宫设宴款待日本来使,并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考虑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还派了八个和尚护送祖来回国。但是朱元璋对当时的日本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只是一个亲王而不是国王,他的意志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国的意志,那么当时最有势力的日本国王是怎么想的呢?说来还真是凑巧,这位仁兄的想法正好与怀良亲王相反,他并不认为跟中国交好是一件多么急切而急需解决的事。于是这次曾给朱元璋带来希望的交涉就这样再次搁浅。
后来日本国也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朝贡,但因为这些多是地方实力派官员贪图大明朝的赏赐而搞的私人活动,没有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所以朱元璋都不怎么搭理。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情况同前几次一样也是没有表文,但带了一封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书,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看后很不开心,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来贡,朱元璋又一次推却,并让礼部写了一封信责备日本国王和他们的那个征夷将军:“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日本不甘示弱,也回了一封极其强硬的信,而且文采斐然:“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干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朱元璋看了这封表文大怒,史载“帝得表愠甚”,但考虑到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忍住了这一口恶气。虽然如虎将李文忠者也曾建议朱元璋征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没有率领大明朝的舟师东渡。
不过这一件事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最后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把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历史人物 朱元璋为何把日本列为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把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中国跟日本有着说不清的恩怨情仇。如果当初朱元璋攻打日本的计划付诸实施,也许……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有过漫长的蜜月期,如汉唐。也有过水火不容的时候,后者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时忽必烈的两征日本,其声势浩大,规模可谓空前。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国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过进攻日本的打算。 “倭寇”是明朝的关键词之一,“倭患”一直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尽管在后期有诸如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一力抗击,但是一直要到德川幕府17世纪,连续三次发布锁国令的时候,“倭寇”才真正意义上在我国东南沿海绝迹,“倭患”也才真正解决。 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据统计,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 洪武元年,他派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在沿海要地设置卫所,派兵防守,同时发国书给日本诸国(当时日本正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表达了自己希望与日本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以“倭寇乃九洲海贼所为,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为由予以搪塞。洪武二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杨栽等七人出使日本,并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威胁“倭寇”。接到信后,日本国的怀良亲王大怒,斩杀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数扣留,朱元璋的这一次交涉毫无成果可言。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经过一番惊险的周旋和唇枪舌剑后,终于软化了怀良亲王的立场。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向明朝“奉表称臣”,而且还送还了七十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朱元璋十分高兴,在皇宫设宴款待日本来使,并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考虑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还派了八个和尚护送祖来回国。但是朱元璋对当时的日本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只是一个亲王而不是国王,他的意志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国的意志,那么当时最有势力的日本国王是怎么想的呢?说来还真是凑巧,这位仁兄的想法正好与怀良亲王相反,他并不认为跟中国交好是一件多么急切而急需解决的事。于是这次曾给朱元璋带来希望的交涉就这样再次搁浅。 后来日本国也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朝贡,但因为这些多是地方实力派官员贪图大明朝的赏赐而搞的私人活动,没有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所以朱元璋都不怎么搭理。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情况同前几次一样也是没有表文,但带了一封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书,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看后很不开心,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来贡,朱元璋又一次推却,并让礼部写了一封信责备日本国王和他们的那个征夷将军:“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日本不甘示弱,也回了一封极其强硬的信,而且文采斐然:“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干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朱元璋看了这封表文大怒,史载“帝得表愠甚”,但考虑到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忍住了这一口恶气。虽然如虎将李文忠者也曾建议朱元璋征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没有率领大明朝的舟师东渡。 不过这一件事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最后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把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来源《老人报》 作者龚令民相关参考
...大屠杀……中国跟日本有着说不清的恩怨情仇。如果当初朱元璋攻打日本的计划付诸实施,也许……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今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明军并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因为北方的蒙古军还没有被完全消灭,四川、广西、甘
明太祖朱元璋自开国之后,为了让子孙治国有据可依,便特地制定了《皇明祖训》,对各方面的问题都作了细致规定。在这部长长的祖训中,他开篇就确立了十几个“不征之国”,也就是子孙不得与之交战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
明太祖朱元璋自开国之后,为了让子孙治国有据可依,便特地制定了《皇明祖训》,对各方面的问题都作了细致规定。在这部长长的祖训中,他开篇就确立了十几个“不征之国”,也就是子孙不得与之交战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
朱元璋本想灭掉日本,刘伯温的一番话,朱元璋就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战乱四起,但是无论战乱如何,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一度是亚洲霸主,周边小国只有臣服、磕头、瞻仰的分。而与我们毗邻有一小国从古时起就一直在模仿中国,仰望中国。他们学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五国伐齐后魏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前284年,齐国灭宋国后两年,在苏秦的策划下,由燕国总领大局,燕、赵、魏、秦、楚共同出兵攻打齐国。五国联军,燕国是倾国之
被列为马军五虎将之首的关胜,是《水浒传》第九十五个出场的梁山好汉,他露面较晚,第六十三回才开始有了他的故事:当时因宋江攻打北京城,救卢俊义、石秀,北京城一片惊慌。与宋江交战,又损兵折将,只好上奏朝廷,
本文为林屋公子「”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019:宜侯夨簋在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里,常年摆设着一件叫「”宜侯夨簋”的青铜重器。这件宜侯夨簋,于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西
樊於期是战国时期的一名武将,而他本来是秦始皇手下的一位屡立奇功的大将军。公元前240年秦始皇的丞相吕不韦一直记恨当初五国联合攻打讨伐秦国一事,便奏请秦始皇攻打山东五国。没多久秦始皇就派了蒙骜大将军和张
在历史长河中,刘伯温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明朝建立以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大统一,北方还有隐患。然而,一个依靠战争建立起来的王朝,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给老百姓踹气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