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竟战斗到最后一刻 东吴灭国前最惨烈一战
Posted 东吴
篇首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丞相竟战斗到最后一刻 东吴灭国前最惨烈一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历史人物 蜀国战至最后一刻的人是谁?不是姜维而是另有其人
丞相竟战斗到最后一刻 东吴灭国前最惨烈一战
三国时代魏蜀吴,其中东吴是三国中国祚最久的王朝。吴国之所以存在时间最久,除了长江天险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吴国历来出良相。东吴历代丞相包括顾雍、陆逊在内,都是一时英杰,正是这群人的存在,使得东吴帝国开疆拓土,鼎足三分,屹立不倒。而实际上,即使在东吴灭亡前夕,大厦将倾的时候,还是有一位东吴丞相试图力挽狂澜,一直血战到底。
他就是东吴的末代丞相:张悌。张悌,字巨先,襄阳人。他少有才名,吴主孙休在位时开始崭露头角,孙皓称帝后,他被任命为丞相,掌管国事。
公元263年,魏灭蜀,东吴西部盟友丧失,形势被孤立。早在钟会、邓艾大军进攻益州的时候,吴国人对蜀汉还是有信心的,唯有张悌认为,蜀汉必亡,结果真如其所料。
公元280年,晋大军从巴蜀、荆州、扬州三个方向猛攻东吴。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派遣张悌都督沈莹、孙震、诸葛靓率领三万精锐逆江而上迎敌。东吴精锐指挥官沈莹忧心忡忡的说:“晋朝在蜀训练水军,占据上游,我军名将尽数去世,无人可用,倘若我们渡江作战,战胜了则东吴得以保全,一旦战败,则国家必亡。”张悌则说:“东吴的灭亡是众人皆知的事情,我们这次出战,唯有全力以赴,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现在我们如果不敢出战,坐以待毙,岂不是奇耻大辱吗?”
于是,张悌抱着必死的决心,渡江迎敌。大战开始,吴军先击败晋军张乔部,随后与晋淮南军主力决战。沈莹是东吴丹杨太守,统帅吴军部队中最精锐的丹杨兵。
史书称:沈莹有“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陈。”可以说,沈莹的这五千“青巾兵”是东吴最后的支柱,也是最后的希望。在沈莹的指挥下,“青巾兵”开始猛攻晋淮南军的军阵,结果,吴军连续攻击三次,晋军竟岿然不动。在剧烈的战斗后,“青巾兵”筋疲力尽,开始溃散,晋军发现破绽,立刻纵兵出击,吴军瞬间崩溃,无可抑制。混战中,沈莹、孙震战死,吴军被斩首达八千人,东吴最后的精锐土崩瓦解,几乎全军覆没。诸葛靓带着五六百残兵败将逃跑时遇到张悌,诸葛靓拉着张悌逃走,却被张悌拒绝。
张悌流着泪对诸葛靓说:“仲思(诸葛靓字),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就是我张悌的忌日,我还是孩子的时候,你们诸葛家族的诸葛恪便提拔过我,我很害怕辜负了他的期许。现在我以身殉国,死得其所,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你不要为悲伤。后张悌被晋军杀死,他也是三国时代乃至中国历史上都为数不多的战死疆场的丞相。
张悌才能虽然远不及顾雍、陆逊,但他的忠肝义胆却丝毫不逊那些三国时代的着名人物。人皆称关羽义薄云天,诸葛亮鞠躬尽瘁,姜维宁死不屈,但实际上,张悌的道德操守不输这些被人广为流传的人物。所不同的是,关羽、诸葛亮、姜维被后世人大书特书,千古传诵,享受至高荣耀,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东吴末代丞相张悌却几乎被世人遗忘。明代的学者周礼就曾称赞张悌说:“颠危国祚势难支,江左全收大将旗。张悌死忠怀食禄,为臣到此是男儿。”
历史人物 蜀国战至最后一刻的人是谁?不是姜维而是另有其人
要说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人,的确可以被称为英雄,战斗力自不用说,心理上的压力远比其他人要大得多,因为很可能亲眼目睹自己忠心的国家遭遇灭亡。三国时期,蜀汉是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而为蜀国战斗不息,一直到最后一刻的,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姜维,其实不然,另一个人才是真正的最后一刻,只不过因为没有在《三国演义》出现过,所以不为人知。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
蜀汉后期有一位“战神”一般的将军,却因为没被写进《三国演义》而被后人遗忘。他就是罗宪。罗宪,字令则,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官拜巴东太守,长期镇守益州东大门永安。蜀汉灭亡后,他以两千孤军创造了一场战争奇迹。
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蜀军丢失汉中后,军队主将姜维以主力部队在剑阁阻挡魏军,双方形成僵持。当时罗宪正在永安。原来,罗宪此人忠义敢言,因此得罪黄皓和阎宇,黄皓便向刘禅进谗言,将罗宪贬到永安统军,并任命阎宇为巴东都督,做罗宪的顶头上司。结果,面对魏军兵临成都的危险,刘禅急召阎宇率领巴东部队火速回援。阎宇临走前,只给罗宪留了两千人马。未曾想,阎宇此去,一去不复返。
魏将邓艾以万余精锐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阵战死,后主刘禅胆战心惊,开城投降。蜀汉王朝就此灭亡。刘禅投降后,敕令在剑阁的姜维蜀军主力部队也放下武器,姜维惊愕之余,却无力回天,蜀军将士以刀剑砸巨石,仰天悲叹。蜀汉灭亡后,姜维陷入了魏国的权力斗争,后来成都大乱,姜维死于乱军之中。皇帝投降,主将战死,全军缴械,举国易帜,在这种形势下,按理说,困守孤城的罗宪没有理由再坚持下去。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成都陷落后,永安也得到了消息,城中百姓及守军人心大乱,很多临江的官吏都试图逃跑。罗宪招集众人,表示孙吴不守信用,意图趁机并吞巴东,便归顺了曹魏。并整顿兵马,严阵以待。孙吴先派遣布骘强攻白帝城。罗宪沿著长江防守,同时派遣参军杨宗向魏廷求救。之后吴军攻入巴东,罗宪退入白帝城坚守,吴军屡次强攻皆被挡住,之后又派遣陆抗率3万人支援,这场攻防战长达六个月之久。
于是,罗宪率领永安全城军民抵挡吴军,结果成功击盛曼。公元264年,邓艾、钟会、姜维皆死于成都,整个巴蜀之地上百座城池无人管理。吴国急切的希望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因此再派大将步协率兵西征,然而,这一次,罗宪再次击败了吴军。连续两次挫败,吴主孙休大怒,誓要拿下永安。
司马昭得到罗宪求救后认为成都刚经历邓艾钟会事件,目前已无力支援。所以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军入蜀据点西陵,陆抗在腹地受胁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围解除,罗宪担任原职,加封陵江将军,万年亭侯。
然而,永安守军要快到了极限。向魏国求救的人始终没有回信,当时城中一大半人染上瘟疫,有人劝罗宪弃城而走。罗宪回答说:“我是全城军民的主将,百姓信赖我,现在到了危急时刻,如果我抛弃他们,那么不配称君子大丈夫,如今既然无法坚守,我干脆就死在这里好了。”罗宪的坚持赢得了时间,魏国派荆州刺史胡烈攻打吴国军事重镇西陵,陆抗害怕腹背受敌,被迫退兵。
永安之围结束后,孙吴武陵的部分地区投降曹魏,罗宪加封武陵太守。司马炎篡魏后罗宪改封为西鄂县侯,罗宪之子罗袭也任给事中。西晋时期,罗宪举荐不少蜀汉人士。例如巴西陈寿、琅邪诸葛京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有名的官员。最后罗宪攻下了孙吴的巫城(今重庆市巫山县),同时也向司马昭进献伐吴之策。西元270年,罗宪卒于任上,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号“烈”。
相关参考
...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吴国历来出良相。东吴历代丞相包括顾雍、陆逊在内,都是一时英杰,正是这群人的存在,使得东吴帝国开疆拓土,鼎足三分,屹立不倒。而实际上,即使在东吴灭亡前夕,大厦将倾的时候,还是有...
...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吴国历来出良相。东吴历代丞相包括顾雍、陆逊在内,都是一时英杰,正是这群人的存在,使得东吴帝国开疆拓土,鼎足三分,屹立不倒。而实际上,即使在东吴灭亡前夕,大厦将倾的时候,还是有...
对水浒,小编最喜欢金圣叹70回版本的,只说到108将大聚义、排名分座便结束,没有后面攻打方腊的结局,实在完美。此外,因为打方腊时,死伤大半,所以不忍猝读。108将,少数人结局还算完美,比如公孙胜、朱武、樊瑞闲云...
对水浒,小编最喜欢金圣叹70回版本的,只说到108将大聚义、排名分座便结束,没有后面攻打方腊的结局,实在完美。此外,因为打方腊时,死伤大半,所以不忍猝读。108将,少数人结局还算完美,比如公孙胜、朱武、樊瑞闲云...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的胜利,对于偏安一隅的东晋小朝廷来说,绝对是个意外之喜。八万对八十多万,这个兵力比,在冷兵器时代,搁谁心里都没底。但奇迹还是出现了,或许打仗靠人多真的不行。东晋挟此役余威,剩勇追穷寇...
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空前惨烈。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如果集结号不吹响,全连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座废弃的旧窑场里,
在楚汉相争的历史上,彭城之战是不可不提的一场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项羽以区区3万人竟击败了刘邦手下56万人组成的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事例。而据未经考证的野史记载,这场战斗的原因竟是因为此...
在楚汉相争的历史上,彭城之战是不可不提的一场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项羽以区区3万人竟击败了刘邦手下56万人组成的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事例。而据未经考证的野史记载,这场战斗的原因竟是因为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正式投降签字仪式,但是有部分日本军人并没有停止作战,所以1945年8月15日,只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时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