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复制唐朝长安城,盛极一时的日本古都“奈良”为何遭取代

Posted 大路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原汁原味复制唐朝长安城,盛极一时的日本古都“奈良”为何遭取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原汁原味复制唐朝长安城,盛极一时的日本古都“奈良”为何遭取代

2、日本奈良时代与渤海国的往来

原汁原味复制唐朝长安城,盛极一时的日本古都“奈良”为何遭取代

元明天皇参照唐朝首都长安的规划建置,建立了奈良的平城京,无论是建设地点的选定与都市计划的概念,皆效法中国思想。当时的平城京住着各种身分阶级的人,从高级贵族到社会底层的奴隶皆聚集于此,生活水准自然也大相迳庭。

由于规划得不够完善,平城京无法满足首都的需求,最后遭到废除。无人居住的平城京在长年荒废之下,变成荒烟蔓草的平原。明治时代之后,某位有志之士发起保存彰显运动,使其再现风华,蜕变成现在的奈良。

遣唐使加速平城迁都

平城京是日本八世纪的都城,位于奈良盆地北方。根据明治时代民俗学者柳田国男的说法,“なら(NARA)”的语源是“平(なら)”,意指地势平坦的丘陵地。古代文献中,表示“な”与“ら”的万叶假名不只“奈良”,还有“那罗”、“宁乐”、“平城”等。每个词的读音都是“NARA”,写成“平城京”时,读作“NARANOMIYAKO”。

选择盖在丘陵地具有重要意义。元明天皇决定平城迁都时颁布的《迁都诏》中有这么一段:“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图,三山作镇,龟筮并从,宜建都邑。”

“三山”指的是东边的春日山、北边的平城山、西边的生驹山。“四禽叶图”代表“四神相应”的土地(满足所有风水条件的宝地)。“龟筮”是当时的占卜术之一。当时的政治融入古代中国思想,因此认为平城京很适合设为首都所在地。

另一方面,原本的都城藤原京(橿原市)时发水患、交通不便,加上受到饥荒与疾病侵袭,也成为元明天皇决定迁都的主因。正巧当时相隔32年派去唐朝的遣唐使回国,使节描述了唐朝首都长安的繁华美景,更加速了元明天皇建造新首都的决心。

首都的建设模型为唐朝的长安

平城京从708(和铜元)年开始兴建,元明天皇在两年后提早迁都,当时都城尚未完工。

平城京的规模南北为4.8公里、东西为6.3公里,藤原京的宫殿位于市区中心,但以长安城为建设模型的平城京,将宫殿(平城宫)设置在市区北边。天皇居住的内里、执行政务的大极殿、兵部省与氏部省等二官八省的政府机构全部设置在平城宫里。

平城京以从平城宫往南延伸的朱雀大路为中心,分成东边的左京与西边的右京。左京以东兴建外京,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等大寺院林立。兴建外京的原因不明,但有一说是认为兴福寺是藤原家的氏寺,因此建设外京颇有展示威权的意思。

此外,位于外京东边,亦即春日山山麓的春日大社也是藤原家的氏神。相传鹿岛神宫(茨城县鹿嶋市)的主神武瓮槌命骑鹿来到奈良,因此当地居民都将栖息在春日野的鹿视为神的使者。由于当时杀鹿会被罚款,所以居民们每天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家门口有没有鹿的尸体。这也是日本俗谚“早起三分利”的起源。

从木简探索贵族的生活样貌

平城京的市区采取棋盘式规划的“条坊制”,包括东西横贯的十条“条大路”,与南北纵穿的十一条“坊大路”。这些大路划分出来的行政区划称为“坊”,再由纵横各三条的小路,细分为十六个小区块。

此十六分之一的小区块称为“坪(后来的町)”(与现代面积单位的“坪”、“町”不同),面积约133平方公尺,呈正方形。高级贵族的宅邸划分在平城宫附近,以当时单位计算,基地面积约为一到四坪。根据1986(昭和六十一)年进行的挖掘调查,在现在的伊藤洋华堂奈良店一带挖出数万件木简(写着文字的木札),确认此处正是当权贵族长屋王的宅邸遗迹。

从木简记述的文字可清楚看出当时贵族的奢华生活。长屋王除了米、芹、白萝卜之外,还订购了鲷鱼、鲍鱼等高级食材。此外,宅邸境内还有处理家政的政所,铸物所与绵作所等役所,预估应有数百人在此工作。其中包括马司、犬司、鹤司等负责照顾动物的官员。

平城京的人口约十万人,除了贵族之外,还有官人、庶民、奴婢(奴隶)。身分较低的庶民住在离宫殿很远的八条大路、九条大路一带,考古学家曾在该地附近找到坪区划十六分之一坪、三十二分之一坪等规模较小的住宅遗迹。

大多数庶民都是从畿内各地被迫移居的农民,在京内从事土木或警卫等工作。由于不堪重度劳动,许多农民逃出都城。

迁都原因竟是厕所设计不完善?

平城京的每座宅邸都会挖井满足生活用水需求,并在道路旁挖侧沟排水。相信各位都知道,完善的上下水道是都市计划的重要因素。据传藤原京遭到废除的理由,就是因为污水全部流向位于低湿地的宫殿。平城京利用佐保川与秋筱川作为运河与排水水道,但这两条河流距离大河太远,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导致天平年间(729∼749年)爆发疫情。

加上当时长屋王与藤原氏等贵族之间陷入激烈的权力斗争,执政的圣武天皇只要遇到天灾异变就迁都,从恭仁宫(京都府木津川市)、难波宫(大阪府大阪市)、紫香乐宫(滋贺县甲贺市),最后迁至平城京。

不过,平城京最后还是遭到废除,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京都府长冈京市)。平城天皇时代曾经想将都城迁回平城京,但最终没有实现,平城京的建筑物和道路慢慢遭到破坏,形成一片田地。

在战火中烧毁的“奈良大佛”

一般认为,迁都长冈京的目的在于降低佛教各宗派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平城京有俗称“七大寺”的寺院建筑,迁都时天皇不同意这七大寺也一起迁移。

平安末期,与朝廷和藤原氏关系深厚的南都(平城京的别名)诸寺院,起身对抗在宫中掌权的平清盛。后白河天皇的皇子以仁王举兵支援南都,平清盛的五子平重衡攻打南都,烧毁东大寺与兴福寺。

根据《平家物语》的说法,平重衡原本只是下令“燃点篝火”,没想到士兵们误以为要“放火”,才发生这起烧毁寺院事件。姑且不论实际状况如何,其蛮横作为引起民间反弹,使得平氏政权很快失去民心。

平氏灭亡后,重建东大寺与兴福寺。东大寺后来在战国时代再次遭到大火吞噬。当时的大和(今奈良县)没有守护大名,由兴福寺负责守卫维护。后来担任大和守护的筒井顺庆与其父亲,都是兴福寺的众徒。

战国武将松永久秀企图称霸大和,筒井顺庆奋力抵抗。松永联合三好氏形成联军,两方阵营在奈良市区对峙。战局从东大寺起火后开始扭转,原本在境内布阵的筒井三好联军退出市区。现在主流的说法都认为这次的纵火是松永久秀所为,但也有人说是不小心失火,或同井三好联军中的基督徒士兵干的好事。无论如何,真相到现在仍未厘清。

这次的大火烧毁了卢舍那佛的佛头,后来只施以简单的修复,长期受到风吹雨淋。直到1709(宝永六)年,大佛殿修复完成后,才举行落庆供养仪式。

费尽一生保存宫迹的植树工匠

江户时代,大和成立了郡山藩(大和郡山市)与高取藩(高取町)。不过,现在的奈良市中心并未设藩,与县南部的山岳地区一同纳入幕府领地(天领)。包括兴福寺在内的寺社对朝廷仍有影响力,外界认为此举是为了监视寺社动向。

根据十七世纪奈良奉行所做的调查,奈良中心有超过两百个聚落,人口约三万五千人。他们主要从事商业,当时设置于元兴寺境内的“奈良町”,直到现在还存在着。

随着长冈迁都而废京的平城宫遗迹,在1998(平成十)年与东大寺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极殿从平城迁都的一千三百年后,于2010(平成二十二)年修建完毕。如今在朱雀门旁立了一座人物雕像,他就是棚田嘉十郎,也是至今仍持续推动的平成宫迹保存运动的发起人。

明治末期,在奈良从事植树工作的棚田嘉十郎,感叹曾经繁华的首都遗迹如今已成废墟,于是发起保存运动。他不断向土地所有人表达购买土地的意愿,并造访政府当局,提出保存宫迹的请求。但许多地主不愿卖地,每次交涉都处处碰壁。

即使如此,棚田嘉十郎愈战愈勇,1913(大正二)年成立“奈良大极殿址保存会”,由贵族院议员德川赖伦担任会长。遗憾的是棚田嘉十郎在长期心力交瘁之下不幸失明,后来又因为卷入收购土地弊案自杀身亡。

就在棚田嘉十郎逝世隔年,也就是1922(大正十一)年,大极殿遗迹被指定为国家史迹。一介植树工匠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日本奈良时代与渤海国的往来

   渤海国的创立者大祚荣在世期间,曾努力加强与唐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但在他死后,他的继承人大武艺却滋生了摆脱唐朝中央政府的倾向。大武艺之弟大门艺,因为力主与唐朝中央政府合作而受到大武艺的迫害,不得已出奔长安。为了对抗唐朝中央政府和从背后牵制与唐和好的新罗,大武艺便试图争取与新罗交恶的日本结盟。 727年,大武艺派遣高仁义使日,希望与日本结援。

  735年大武艺又与唐朝修复了关系。但是,渤海国与新罗的矛盾却日益加深。为了牵制新罗,渤海国又多次遣使赴日。  762年,唐朝册封渤海王的官爵由“郡王”升格为“国王”,同时渤海王被授予同新罗王同等的官职检校太尉。渤海国与唐朝中央政府关系的日益好转以及东亚国际形势的趋缓,使得渤海国的对日本外交出现了转机,由政治目的转为经济目的。与前期出于政治目的的遣使相比,后期出于经济目的的遣使规模有所增大。渤海国的遣使赴日交易一直延续到平安时代。  在奈良时代,渤海国先后派遣使节赴日,共有13次。人数最多的1次是746年,使团成员1100余人,船只最多的1次是771年,325人乘17艘船抵日。

相关参考

长安是13朝古都,为什么唐朝之后,就再也没有成为都城了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罢了。我们抛去乱世时期割据政权建立那些林林总总的都城,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只看大统一的朝代,会发现都城的选址就那么几个地方。(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中西安都称长安)

唐朝之后的长安为何没有再被任何一个政权定为首都

从强盛的唐朝之后,千年古都长安城就再也没有当过任何一个正统甚至割据政权的首都。曾经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所以成为废都,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常年的战乱对长安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唐朝固

日本奈良时代与新罗的关系

  奈良时代,新罗遣使日本22次,日本遣使新罗16次。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虽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矛盾和摩擦不断。  722年,新罗在京城的南部建毛伐郡城,以截断“日本贼路”

日本奈良时代的乐舞

  在飞鸟时代时,日本就已从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地传入了仗乐,仗乐其实是源于中国之踏歌。到了奈良时代,唐乐、渤海乐、林邑乐等大陆乐舞又东传入日本,乃成为流行的音乐。在天武、持统两位天皇时设置了专门的乐

唐朝之后,为什么没人定都洛阳、长安了

唐朝后,为何不再定都洛阳、长安?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我们有六大古都之说,洛阳、长安、南北二京、开封、杭州,说实话,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时间长久,我不认为开封、杭州能同前四者相提并论。

日本奈良时代的绘画与雕刻

  奈良时代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佛画、反映世俗的风俗画、山水画,都受到唐绘画的极大影响。  佛画强烈地体现着唐代的画风。如奈良法隆寺金堂内的壁画,在四个最大的壁画上画着四个天界的景象,在每一天界的中央是主

日本奈良时代与唐王朝的交流

  奈良朝与唐王朝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遣唐使来完成的。  在日本史料中,遣唐使早期称为“遣大唐大使”、“西海使”、“入唐使”,后来才

日本奈良时代的对外交流

  8世纪的东亚形势  8世纪前后是东亚各国相对统一的时代,各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均田制和由它脱胎而来的班田制、丁田制,先后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至8世纪中叶达到发展的顶峰。  8世纪的中

唐朝宦官为何血洗长安城

835年11月,唐朝的都城长安充满了血腥的味道,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们关闭城门,在城内进行大规模搜捕,先后杀死一千六百多人。这些被杀的人不是平民,而是朝廷各省部官员以及金吾吏卒,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陷入了血

”长安”真的比 ”西安”更有文化

长安,其实最早是一个乡《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再次让人们聚焦唐朝,尤其是它的都城——长安。作为古都的西安—咸阳地区,历史上的古地名灿如星光,丰镐、咸阳、长安、渭城、大兴、京兆等等。最著名、最深人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