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为何迟迟不能封侯?司马光说他是徒有虚名

Posted 李广 司马光

篇首语: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广为何迟迟不能封侯?司马光说他是徒有虚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广为何迟迟不能封侯?司马光说他是徒有虚名

2、汉朝历史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以封侯

李广为何迟迟不能封侯?司马光说他是徒有虚名

李广是汉代有名的将领,与匈奴交战大大小小共七十多次,被匈奴人尊称为“飞将军”。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却终其一生难以封侯,而且还落得个自杀身亡的结局。

对此,一众“羽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所以,李广为什么终身不得封侯呢?通常的说法有三种:

1.生不逢时;

2.不遇明主;

3.个人原因。

先看第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最早来源于汉文帝。

李广参军是在文帝十四年,因为抵抗匈奴入侵有功,被封为中郎。其后,他经常跟着皇帝一道出行,时不时遇到冲锋陷阵、抵御外敌的事情,有时也会与猛兽进行格斗。他的一身本领显露无疑。

李广虽然武功卓越,一身是胆,但可惜文帝施行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无为而治”为纲要的战略方针。因此,文帝只能发出一声叹息:广啊,你要是穿越回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分分钟的事!

所以说,李广之所以没有封侯,原因是生不逢时,这是皇帝哥都承认的哟。但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漏洞太大!

李广历经了文、景、武三朝,即便文景时代,奉行的是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武帝一朝便开始了对匈自卫反击战。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远超以往,凭此封侯的人多的双手双脚都数不过来。哪里能说没有战场厮杀立功封侯的机会呢?

因此,生不逢时的说法可以pass了。

再看第二种说法–不遇明主,它最流行。

后人对汉武帝其中一个指责便是:你丫就会用自家亲戚!的确,汉武帝进攻匈奴时依赖的大将都是外戚: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死后以皇后身份下葬)的哥哥。

李广身为一代名将,与匈奴征战多年,出征时却不被重用,竟然听命于年纪轻轻的卫青、霍去病之下。漠北之战时,李广身为前将军,本来有机会与匈奴单于决战,实现多年来一战封侯的心愿。岂料关键时刻,大将军卫青竟然不让他打前锋,令他改从东路迂回包围单于。

当然,这并不是卫青本人的注意。原来,汉武帝出征前曾特意嘱咐过:李广命格不好,一旦遇到单于,不要让他打头阵。于是,李广人生最后的一次机会就此消失了。之后更因为迷路,没有及时赶到指定地点而犯了大罪。愤怒绝望之下,李广挥刀自宫,不,自尽。

所以说,一切的一切都怪汉武帝:他任人唯亲,对李广刻意打压。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汉武帝最开始其实相当重视李广。汉景帝时,李广在帝国的边疆抵抗匈奴的进攻,历任上古、上郡 、 陇西、 北地 、 雁门、 代郡 、云中等七郡太守,在与匈奴的作战中闯下偌大的名声。武帝刚继位,听到李广的知名度,便他从地方调到中央,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负责皇帝的安全。这难道不是重任吗?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用王恢的计谋,发兵三十万,企图在马邑策划一场对匈奴的诱奸,不,诱歼战。此战李广随大军出征,任骁骑将军,总负责人是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不过,这次埋伏走漏了消息,单于没有上当,李广无功而返。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再次出兵匈奴。他让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等四人各领一万人马从四个方面同时出击。这次出兵四个人是各自出兵,并没有隶属关系,可以说汉武帝是给了李广、卫青等公平的机会去证明自己。不料李广不仅全军覆没,连自己也被生擒,虽然侥幸逃了出来,但依律是要被处死的,后来花钱赎罪留下一命,并被贬为平民。

然而在家呆了没两年,李广又被启用,担任右北平太守,重新担任边疆重任。又过了几年,石建去世,武帝便再次把李广调到中央,任郎中令。这可是九卿的官职哟。同一年,卫青再次出征匈奴,汉武帝又令李广以后将军的身份跟随。

平胸,不,平心而论,我们能说他对李广不够重用吗?能说李广是不遇明主吗?

好,现在不遇明主也被pass了,还剩下第三种说法–个人原因,更通俗地说,是能力不足。

什么?能力不足?你说李广能力不足?你敢对狗狗发誓今天没有吃翔?!!!

所以,为了避免自己徜徉在口水的大海中,重量级嘉宾必须要出来躺枪了。

司马光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有的。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里写李广的才气,重点写了两件事:

第一,射的一手好箭。话说李广有次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一块石头,却误以为是老虎,于是一箭射出,竟然把箭头射进了石头中。走近一看,才发现是块石头。后来唐代的卢纶就此做了一首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二,临危不惧。李广在边疆驻守时,遇到了匈奴射雕人,于是他带领一百来骑兵前往追击。经过数十里路途的追击,终于擒获了射雕人。然而,这时前方突然出现了匈奴数千人的骑兵,形势变得非常危险。

李广此刻展现了大将风采,他不仅没有立刻后退,反而让骑兵再向前一步,一直到离匈奴骑兵二里路时才停止。随后,他更是让士兵们解下马鞍,下马休息。种种行为让手下们以为他是放弃治疗了。

李广这样解释:我们离大本营有几十里路,现在跑肯定来不及。所以我便不跑,不仅不跑,我还要表明我们不跑的决心,这样匈奴只会以为我们是个诱饵,不敢进攻。果然,一直到傍晚,匈奴也没有进攻。双方相持到了半夜,匈奴人还是害怕对方有埋伏,便率先撤兵了。李广一行最终化险为夷。

司马迁试图通过这两件事来刻画一个武艺过人、临危不惧的大将形象。然而,第一件事不过是强调了他的个人武力值,与将才无关。第二件事,虽然显示出他临阵善权变的才能,但是这次危险也是他一手造成的,本领就不应该出现。身为全军统帅,却冒失失地追一个射雕者,这无疑是在逞匹夫之勇,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所应采取的行为。

因此,李广的将才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重要的是,李广也没有达到封侯的硬指标。

汉代的封侯有三种:王子侯、外戚恩泽侯、功臣侯。王子侯是世袭,无需立军功 ,外戚恩泽侯也无需军功,但也有立军功的。而作为功臣侯 ,却是非有军功不可。李广出身平民,要想封侯必须要用军功。

需要什么样的军功呢?

汉武帝时代,主要有这么四条:

1.斩杀或活捉敌军高级将领的,如王、相、将军、阏氏等。

2.斩首一千以上。

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

4.父亲在战斗中作出重大贡献而死 ,儿子可以获封侯。

同时,还有一条限制条件:如果打了败仗,或者己方损失与敌军相当,也是不能封侯的。

史记记载,李广在汉武帝时期总共有五次出征。但结果呢?两次是全军覆没,三次是无功而返,根本达不到封侯的标准。具体来看: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汉军皆无功。

元光五年,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

元朔六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後二岁,是时广军几没,罢归。···广军功自如,无赏。

元狩四年,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遂引刀自刭。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而卫青呢?军功不要钱地往家拿。

元光五年,斩首虏数百。

元朔二年,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元朔之五年春,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益封青六千户。

···

两相对比之下,是非曲折一目了然。

依据上面所说,司马光一方的结论不免更靠谱:李广之所以无缘封侯,既不是生不逢时,也不是不遇明主,主要的问题在于自身能力不足,完不成封侯所要的军功。自然,他无缘侯爵。

然而,问题来了:李广驻守边疆抵抗匈奴多年,被匈奴尊称为“飞将军”。这称号并不是朋友圈的互相吹捧,含金量至少是99.99%。为什么到了后来的汉武帝时期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五次征战,三次无功,二次全败呢?

答案或许在于:李广是文景时期出名的武将,擅长的是防御战、阵地战。到了汉武帝时期,打法变了,要求武将能搞千里奇袭、擅长运动战、迂回包围战,这些在李广以往的经验里并没有,并不为他所熟悉,而且他最终也无法掌握,漠北决战时找不到道路便是一个例证。

老办法玩不转,新办法不会玩,李广悲剧性的结局似乎无可避免。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汉朝历史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以封侯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以封侯

  右北平郡在今天辽宁西部,汉朝时这里也是一个边境重镇。与饱受匈奴蹂躏的其他边郡相比,这里几年来似乎安宁太平。匈奴没有攻打右北平,不是因为这个地方穷得没有掳掠的价值,而是因为有所忌惮。匈奴所忌惮的,是他们称之为“飞将军”的右北平太守——李广。

  汉朝飞将军李广成名还要远溯到景帝时代,当时李广还在上郡这个地方任职,有一名中央的特派员(皇帝派来的宦官)带着几十名骑兵在郊区打猎,正在得意驰骋的时候,遇见了三个匈奴人。

  特派员寻思:“咱有几十个,人家才三个,不相信弄不过他!”特派员的想法符合常理,但问题是他遇见的可不是一般人。这是三个匈奴的射雕手。什么是“射雕手”?

  大家应该看过《射雕英雄传》,郭靖就可以说是一个蒙古的射雕手。“郭靖接过弓箭,右膝跪地,左手稳稳托住铁弓,更无丝毫颤动,右手运劲,将一张二百来斤的硬弓拉了开来。……眼见两头黑雕比翼从左首飞过,左臂微挪,瞄准了黑雕项颈,右手五指松开,正是:弓弯有若满月,箭去恰如流星。黑雕待要闪避,箭杆已从颈对穿而过。这一箭劲力未衰,接着又射进了第二头黑雕腹内,一箭贯着双雕,自空急堕。众人齐声喝彩。”这是对郭靖射雕的描写,再看看郭靖射雕后铁木真的反应。

  “郭靖依言捧起双雕,奔到铁木真马前,一膝半跪,高举过顶。铁木真生平最爱的是良将勇士,见郭靖一箭力贯双雕,心中甚喜。要知北国大雕非比寻常,双翅展开来足有一丈多长,羽毛坚硬如铁,扑击而下,能把整头小马大羊攫到空中,端的厉害之极,连虎豹遇到大雕时也要迅速躲避。一箭双雕,殊属难能。铁木真命亲兵收起双雕,笑道:好孩子,你的箭法好得很啊!郭靖不掩哲别之功,道:是哲别师父教我的。铁木真笑道:师父是哲别,徒弟也是哲别。在蒙古语中,哲别是神箭手之意。”

  金大侠写的虽然不是历史,但为了写郭靖在蒙古的生活,对于游牧民族崇拜“射雕手”的心理,琢磨的还是比较透彻的。

  回到我们所述的汉朝,三个匈奴的射雕手回身放箭,一会便将特派员的随从几乎全部射杀,连特派员也受了伤,只是在部下的以死掩护下才逃回到李广那里,得以向李广哭诉。飞将军李广知道他们遇到的是匈奴的射雕手,立刻带一百名骑兵追赶。三个射雕手没有马,徒步前行,很快被李广追上。李广当然不想群殴取胜,他亲自挑战三个射雕手。嚣张的射雕手遇见汉朝第一神射手当然没辙,当场被李广射死两个,活捉一个。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几千名匈奴骑兵正向李广扑来。李广的部下见对方人多,都想溜之大吉。李广不慌不忙,慢慢将俘虏来的射雕手打包,放在马上,然后下令:“前进!”部下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区区百人冲击几千名匈奴骑兵,这不是送死吗?不过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况且大家都信任李广必有奇谋,所以这101人就慢慢地向前进发。

  匈奴人一看汉军不过百人,反而狐疑起来。“南蛮一贯诡计多端,这必是诱敌之兵,我们不要上当,看看再说!”李广这101人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更让匈奴人惊讶的是汉军骑兵全部下马,甚至解下了马鞍,坐着聊起天来。

  匈奴人想:“奶奶的,果然是诱敌之计,我们匈奴人也不是傻子!”

  这时,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了队列,也许是为了对他的部下训话,也许是想看看李广究竟打什么主意。李广立即上马,射死了这个倒霉蛋,然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吃了亏的匈奴人更加不敢前进了,僵持到半夜,匈奴人越想越怕,主动撤离。而李广呢,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回到大营。

  这不是一次战役,准确的说是一次突发性的边境冲突。但这次冲突给汉匈以如下深刻印象:1、李广射术惊人,连以骑射为天生才能的游牧人都自叹弗如。2、李广有急智,临阵不惧,处置得当。

  由此引发两个结果:1、匈奴对李广又敬重又害怕。2、汉朝高层意识到李广是个人才。

  在卫、霍崛起之前,李广可以说是汉朝对付匈奴的第一法宝。几乎是哪里有匈奴,就把李广派到哪里,而匈奴一旦弄清楚对手是李广,便敬礼、离开。

  因此,当李广担任右北平太守期间,匈奴很少侵扰此地,右北平百姓过上了难得的太平日子。

  但是李广在随后的汉匈大战中,却始终没有象样的成绩,在雁门那次战役中还全军覆没,自己也做了俘虏,幸亏匈奴人对他久已仰慕,没有杀他,结果被李广凭借个人武艺逃脱。在以后的几次大战中,李广也往往是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不用说后起之秀卫、霍,即便是李广的堂弟李蔡,无论才能、名气都不如李广。却因为跟随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侯,后来做到丞相。

  连后人辛弃疾也看不惯,写诗说:“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作为军界元老、一代名将的李广,看着娃娃们一个个获胜封侯,心中当然郁闷、不甘心却又无奈,据说他还曾就这件事向一个星象学术士请教。星象学术士哪知道这事,看了半天星星也没头绪,只好启发李广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有没有做过什么值得悔恨的事?”李广想了想,还真有!“我在陇西任职的时候,有一次杀了八百多已经弃械投降的羌人,直到今天,我还在悔恨这件事。”星象学术士一拍大腿,总算可以糊弄过去了。“杀降不祥啊,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这当然不是李广难以封侯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司马路认为,恐怕有以下几点:

  1、李广虽然武艺高强,遇事有急智,却缺少统帅大部队和指挥大规模会战的能力。这从他的带兵风格可以看出来。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形,也不安排打更巡逻,以至于屡次遇险。

  2、李广擅长防守而短于进攻。这从他的战绩可以看出来。在文、景时代和武帝初期的防御性阶段,李广颇有建树。而到了战略大反攻的时候,李广反而不行了。

  3、李广的个人品行高洁,为官场所排挤。司马迁是这样评价李广的:“我所看到的李将军,不善言辞,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不善言辞,在官场上就是不会吹拍,不会拍,意味着上司不会喜欢你;不会吹,意味着你不会夸大战果;品行高洁,意味着你不会占他人之功为己有;爱兵如子,意味着你不会拿部下当炮灰。

  4、汉朝的封赏制度有问题。杀死敌人、斩下头颅,有功,累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封侯。防守边关,使百姓安居乐业,却没有功劳,不能封侯,这是什么逻辑!

  公元前119年,汉朝大举出兵讨伐匈奴,年事已高的李广认为这是最后的立功机会,刘彻勉强答应,任命他为前将军。

  这次其实李广真的不该请战,不是因为年老,而是因为内中有不可明说的猫腻。当时大将军卫青的好朋友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卫青的意思,想让公孙敖立功,恢复地位,没想到被李广横插了一脚。于是卫青改变计划,让李广迂回绕远,从水草缺少的东路进攻。

  李广心里明白卫青的用意,他恳请说:“我从年青的时候开始就和匈奴作战,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和匈奴单于决一死战,况且我的职务是前将军,不应该走东路,请您收回成命。”

  卫青冷冷地回答:“这是军令,老将军难道要违抗命令!”李广恳求了很久,卫青始终不为所动。最后,老将李广气愤地不告辞而别!

  李广到了军中,发现连向导都没有配备。结果当然是迷失道路,无功而返。

  事后,卫青派秘书长到李广军中问:“为什么没有及时赶到指定位置?”李广知道他这是存心为难,拒不回答。卫青的秘书长见李广拒绝回答,就急不可耐地责令李广的部属前去受审对质。李广发怒说:“他们有什么罪,是李某自己迷失道路,李某这就去大将军那里领罪!”但李广是何等刚烈之人,岂能受此等侮辱,打发走了卫青的秘书长,他对部下说:“我李广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决战,可是大将军偏偏调我走迂回绕远的路线,结果迷失道路,这是天意啊!我已六十多岁了,难道还要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李广拔刀自刎。

  飞将军李广去世的消息传到军中,无论军官还是普通士兵都忍不住痛哭。李广去世的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不认识的也听说过李广的事迹)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的死落泪。

 

  司马路说,李广一生为保卫汉朝边境和匈奴人作战,匈奴人害怕他却又敬重他,李广最后不是死在匈奴人手里,而是死于自己人的排挤。岳飞为收复宋朝失地和金人作战,金人害怕他却又敬重他,岳飞最后不是死在金人手里,而是死于自己人的莫须有。袁崇焕为保卫明朝江山和满清作战,满清人害怕他却又敬重他,袁崇焕最后也不是死在金人手里,而是死于本国皇帝的猜忌。直到今天还有人假借各种名目诋毁这三位英雄,就如同当年中伤这三位英雄的那些人一样。人心,何堪如此!

相关参考

李广到死难封侯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李广到死难封侯的故事。  “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拼杀70余场,胜多败少,是匈奴人心目中最可怕的劲敌。但是,李广却因各种原因总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手下的将校们被封侯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飞将军,他戎马一生却终生却不得封侯。这不仅是的李广自己的遗憾,也让后人为他可惜。可是,仔细研究历

揭秘刘邦为何唯独迟迟不给亲侄子刘信封王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凡是跟自己沾点亲带点故的都封王封侯,却唯独迟迟不愿给自己的亲侄子、他大哥刘伯的儿子刘信任何封赏,在他父亲刘煓多次追问之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给刘信封了侯,封号更是稀奇古怪,叫做“羹颉侯

司马迁为何要在史记中给予李广很高的赞誉?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叙了飞将军李广的生平,并对李广做了非常高的评价,这段评价可以说是史学评论中的经典。李广一生谦逊恭敬,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屡立奇功,但是最奇怪的是“李广难封”的时候,到死李...

李广不封侯,尉迟敬德征战多年不封公,正体现了强汉盛唐的公平

要说历史上最相似的两个朝代,那就是汉朝和唐朝,强汉盛唐名不虚传: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服唐朝的就打到你服。而这两个朝代都继承了秦朝的军功制度,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众多好儿郎边关万里觅封侯。因为汉朝

李广不封侯,尉迟敬德征战多年不封公,正体现了强汉盛唐的公平

要说历史上最相似的两个朝代,那就是汉朝和唐朝,强汉盛唐名不虚传: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服唐朝的就打到你服。而这两个朝代都继承了秦朝的军功制度,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众多好儿郎边关万里觅封侯。因为汉朝

司马迁笔下的酷吏郅都,为何比李广更强,更让匈奴人畏惧?

司马迁笔下的酷吏郅都,为何比李广更强,更让匈奴人畏惧?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谈及西汉抗匈名将,最广为人知的是李广和程不识。然而翻开西汉历史,却能惊奇的看到一个比李广、程不识更牛的边将。匈

布衣书生缘何封侯?机会始终是留给那些有心之人!

布衣书生缘何封侯?机会始终是留给那些有心之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当年万里觅封侯。封侯何其难也?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像李广这样赫赫有名的飞将军封侯都如此困难,何况他人?但高适

三国历史上的低调名将杜预为何说他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在三国里,这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杜预这个人物,可为什么说他这个低调的人才是三国里最大的人生赢家呢,原因或许是因为他终结了三国的历史。三国后期的时候,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曹魏的政权。在整顿了之后,曹魏决定讨

卫青是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李广自杀的背后

前言:上一篇文章探讨的是李广为何难封侯,限于篇幅,有些问题仍没有解释清楚,比如李广自杀的一些疑云,因此便有了此篇续作。汉代名将众多,韩信、彭越、周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马援···然而,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