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兵败? 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的过程

Posted 郑成功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会兵败? 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的过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何会兵败? 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的过程

2、项羽手下的头号悍将,为什么会兵败被杀

为何会兵败? 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的过程

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被定为陪都,保留有一整套文官体系,是南方的政治中心。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将明朝的“南京应天府”改名为“江宁府”。郑成功在东南沿海高举抗清义旗多年,若能拿下江宁,其在汉人中的号召力将是不可估量的。可惜郑成功败了,败得很惨,差点就全军覆没。正因如此,他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陆战之短,水战之长,决定前往台湾岛建立根据地。我们庆幸,江宁之役从侧面促成了这位抗击荷兰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但我们也想问,究竟郑成功为何会兵败江宁?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他的失败?

1、郑成功要攻江宁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李自成率大顺军西撤,而明朝的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大清、大顺和弘光政权三足鼎立。清军巩固京师之后,挥师西北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接着就攻占南京结束了弘光政权。但南明方面的抗清活动并未结束。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以福建沿海的金门、厦门两个岛屿为基地,高举抗清义旗,直接威胁着东南一带的清朝海防。清军的水师力量薄弱,无法与郑军抗衡,令清廷头疼不已。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后,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唐王即位,被封南安侯。但郑芝龙见清朝势大,便想改换门庭,遂前往福州归降清廷。

郑成功苦劝父亲不要轻信清朝的许诺,但郑芝龙一意孤行。抵达福州后,郑芝龙与清廷使者相谈甚欢。谁知三天之后,清军突然半夜拔营而起,返回北京,郑芝龙也被裹挟前往。此后一直被清廷软禁看管在北京。郑成功兵败南京之后,郑芝龙也被清廷杀掉了。

郑成功,郑芝龙长子,幼年时期一直生活在日本平户,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7岁时被父亲接回故乡居住。15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取南安生员,19岁赴福州乡试,21岁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南京太学读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郑芝龙降清后,大批部将相继投降,但郑氏集团之中仍有不少将领率领义军坚持抗清。其中,郑成功尤为坚决。他的军队也成为反清复明最具实力的一股力量。

郑成功利用海上优势频繁进攻清军沿海防守薄弱的据点,多次得手。1648年攻克同安,1649年占领云霄(今属福建),1652年围攻漳州,1654年再攻漳州,1655年攻占舟山,1656年攻克广东揭阳、普宁、澄海(今汕头市澄海区)、闽安镇(今福州市马尾区)等地。闽、浙、粤三省海域都成了他的势力范围。在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郑成功不再满足于对大陆沿海浅近纵深地区的争夺,他很快就将战略目标锁定为江宁。

若能拿下江宁,其在怀着故国之思的广大汉人中的号召力将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控制江宁即等于控制了江南富庶之地,可以为反清事业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同时也切断了江南对北方清政府钱粮赋税的供应,削弱其经济基础。郑成功的计划是,占领江宁,恢复东南半壁江山;而后,再挥师北伐,直捣幽燕。

300多年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天的江阴附近,南京城到长江入海口的距离也比现今近很多。从海上来的船队可直逼江宁,这就能充分发挥郑成功水上作战的优势。郑成功发起江宁战役前,南明政权已有过攻入长江的尝试,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顺治十一年(1654年),南明定西侯张名振、监军张煌言曾三次率军攻入长江口。一月,南明军乘船溯江而上,到达镇江附近的瓜洲、金山等。四月,南明军再次入长江,直至镇江、仪真(今江苏仪征),离江宁更近了一步。十二月,张名振等人率船400余艘一直抵达江宁城北的燕子矶一带。清军早有防备,一番激战后,明军退回崇明岛。三“探”长江虽然并未取得大的战果,但南明方面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海上游击战,令清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态势,无可奈何。

为巩固江宁等地防务,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将储藏在江宁仓库中的“杀手锏”武器——红衣大炮搬出来安放到镇江的炮台。清廷还没有料到,一次更大规模的长江战役即将来临。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集中主力在云贵一带围剿南明永历政权,东南一带防守较为空虚。郑成功料想江宁防御薄弱,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战机,全力进攻江宁,并于八月率船队由舟山北上。然而,郑成功的船队长期活动于福建海域,对浙江海域并不熟悉,再加上天有不测风云,船队航行至羊山(今浙江舟山大洋山岛)海域时,遭到台风袭击。

面对陌生的海域和未能预料的台风,郑成功的船队一下子陷入了绝境。舰船在巨大的风浪中不堪一击,有的直接葬身鱼腹,有的四散漂流,有的则在大陆海岸搁浅。郑军官兵和家眷伤亡惨重,仅溺水而死的就有8000余人,其中甚至还有郑成功的妃嫔和3个儿子。这次猛烈的台风阻止了郑成功北上的步伐,也暂时化解了清军面临的危局。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十三,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从浙江沿海出发北上。此时,郑军共有大小舰船3000余艘,兵马10余万。他首先攻占定海(今浙江舟山),全歼了清军定海水师,焚毁船只100余艘,基本消灭了清军的海上力量,也解除了进军长江的后顾之忧。

五月十九,郑军抵达吴淞口,郑成功派人秘密联络守卫此地的清朝苏松提督(相当于军分区司令)马逢知。马逢知一直对清廷心怀不满,主要是因为清军的军制问题。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是清朝皇帝们最为信任的嫡系部队。绿营又称“绿旗”,清初时大多由原明朝降军改编而来。绿营的人数虽然远超过八旗,但得不到满清政府的真正信任。因此,在武器装备、军饷待遇、军官升迁等方面都不如八旗军。因此马逢知作战时消极怠工,只求保存实力。六月初一,郑成功到达长江江阴水域,清军紧闭城门,不敢出战。郑成功越过江阴溯江而上。六月十六攻下瓜洲,六月廿二镇江知府戴可进开城投降。郑成功大军顺利打开了通往江宁城的锁钥。

项羽手下的头号悍将,为什么会兵败被杀

项羽是中国最耀眼的将星,而在项羽的麾下也是有着诸多骁勇善战的武将,其中备受人知的就是西楚五虎将:龙且、英布、季布、钟离眜以及虞子期,其中龙且、季布、钟离眜是项氏家族的家将,对于项羽更是忠心耿耿,而虞子期则是虞姬的哥哥,对于项羽的忠心也是不用怀疑的存在,英布早年是骊山刑徒,聚众起义之后在战场上的英勇更是展现的一般无二,不过后续却是临阵倒戈促使了项羽的败亡。 龙且是项羽账下五大将之首,是秦末汉初最为杰出的悍将之一,同时也是战功累累的猛将。从项梁起义开始,他就作为急先锋存在,义军中的风云人物。项羽是一个力拔千斤的猛将,他与龙且是猛将遇猛将、心心相惜,结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陈平曾经用重金离间过龙且和范增,范增遭到了怀疑,而项羽对龙且的信任不减反增。除了巨鹿之战,龙且基本都作为项羽的副将参与战斗,活跃在乱军之中。平定英布是龙且作为统帅独立作战的,此战是他巅峰之战,威震九州。 既然有如此的战绩,为什么他在率领二十万精兵救援齐国之时,却败在了刚被封坛拜将不久的韩信手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无非有以下几点: 第一,骄兵必败。 龙且本身确实有很丰富的战斗经验,先前楚国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就经历过多次战争。并且他对自己的实力相当自信。如果和项羽单挑的话,龙且很有可能会和项羽打成平手,势力强大的他在项羽的帐下深受重用。韩信以前是但是在面对韩信的时候,他压根看不起韩信认为韩信不是自己的随手并嘲笑道: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干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有的《史记》版本中并未记载这句话)。且救齐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半可得,何为而止!韩信自己都养活不了,只能寄食于漂母;为人胆小懦弱,竟然忍受胯下之辱,这种人也配率兵打仗?他怎么能和我等贵族相提并论? 正因为轻视韩信当韩信佯退的时候,龙且就认为这是韩信的兵败之时,索性趁胜追击,想要一口气吃掉韩信。没想到却中了人家的计,反而全军覆没。、自以为是以及用老眼光看人的经验主义错误,从而滋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就是他看不起的韩信,给了他最后一击,骄兵必败引起了自己的死亡。 第二,地利的劣势 龙且原本有二十万兵力,在数量上远胜于韩信。龙且的先头部队刚刚渡过潍水,韩信立刻下令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积聚了一夜的大水立刻奔泻而下,惊涛拍岸,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此时,韩信只用了一河之水,便让龙且的兵力优势瞬间化为乌有。不仅如此,由于龙且的大部队都被河水阻在对岸,跟随龙且渡过潍水的士兵太少,韩信反而在局部上拥有了兵力之优势。韩信驱动优势兵力迅速反击,终于杀了龙且。在龙且被杀时,阻留在潍水东岸的楚军只能望洋兴叹,却无能为力,待他们看到龙且被杀后,全都作猴孙散。龙且死,楚军散,齐国也丢失了。 第三,急于求成,缺乏判断 当年龙且和韩信对战之时。其实项羽也在面对其他的军队,当时的龙且除了小看韩信之外,也想采用速战速决的方式结束战斗,之后再去帮助项羽对抗其他的军队。而当时龙且的帐下也有很多谋士觉得这样做不妥,急于求成很可能就会导致功亏一篑。只不过这个时候的龙且非常想要速战速决,因此也没有考虑那么多。随后顺利的中了韩信之计,这场战争之中他太过于心急也是兵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自己作为一个悍将,楚国还没有灭亡之前就已经打过无数的战争。可惜在面对韩信的时候,人本身就失去了理智的判断,加上自己急于求成,谋士的话也没有采取,龙且太想打赢这场仗而抽出兵力去帮助项羽,急于求成的心里,中了韩信的埋伏,最终被杀。

相关参考

项羽手下的头号悍将,为什么会兵败被杀

项羽是中国最耀眼的将星,而在项羽的麾下也是有着诸多骁勇善战的武将,其中备受人知的就是西楚五虎将:龙且、英布、季布、钟离眜以及虞子期,其中龙且、季布、钟离眜是项氏家族的家将,对于项羽更是忠心耿耿,而虞子

李世民问战神李靖:朕为啥会兵败高句丽

一、李世民亲征前后的情况亲征高句丽,是李世民最后一次领兵出征,同时也是李世民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不同的是这次兵败不但是李世民过早去世的原因之一,也让后世发生了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李世民一生的转折点

石达开早年深受拥戴,百战百胜,为何最后孤立无援兵败大渡河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能征善战,几乎百战百胜。就连曾国藩,都被他打得要投江自杀。这样一个神勇之将,为何最终会兵败大渡河,结局如此悲惨呢?(石达开剧照)石达开年少时便侠名在外,他虽年

楚汉之争刘邦为什么胜利 项羽为何兵败垓下

  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刘邦为什么胜利  刘邦出身农户,在起义以前就是一个整日在街头巷尾厮

北伐大都以失败告终,朱元璋为何能成功

纵观两千年封建帝王史,似乎北伐这件事只有朱元璋干成了,而其他南方政权往往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北伐确实很难,这是公认的事实,但也不是不能成功。早在三国鼎立时期,东吴大将吕蒙都指出北方政权的一个弱点。吕蒙的

明朝迁都北京后又想迁回南京 为何没成功?

永乐帝朱棣病逝榆木川,标志着明蒙对抗的终结。在朱棣连续5次亲征蒙古之后,明朝方面也没有余力再组织如此规模巨大的远征活动了。网络配图明仁宗朱高炽性格与为政的方式与乃父乃祖均有很大不同。正如他的谥号一般,

汉景帝削藩成功,康熙也成功,为何建文帝占据绝对优势却失败了

削潘这样一个词在古代几乎都是帝王家的无声之痛,说实话古代的时候国家的权力如果不是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或者说某一任皇帝的野心开始增涨之时,所谓的削潘就开始了。而且藩王这种东西一般来说都是自己的父亲或者说

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诸葛亮为何五次都失败

汉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四川盆地的北大门。它的存在,既阻挡了外地入侵,也不利于防守一方的出击。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汉中攻入关中平原的,似乎只有韩信一人。诸葛亮曾五次北伐,均告失败。秦亡后,项羽大封十八

同样是远征高句丽,为何隋炀帝失败亡国,唐太宗却能用兵成功

隋唐时期,两个朝代都做了一件类似的事情,那就是远征高句丽,然而结果却大不相同。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却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引发国内矛盾,导致隋朝灭亡;然而唐朝五次东征,却成功将辽东收复,尽占高句丽,且唐

同样是远征高句丽,为何隋炀帝失败亡国,唐太宗却能用兵成功

隋唐时期,两个朝代都做了一件类似的事情,那就是远征高句丽,然而结果却大不相同。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却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引发国内矛盾,导致隋朝灭亡;然而唐朝五次东征,却成功将辽东收复,尽占高句丽,且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