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是谁?利玛窦墓为何安葬在北京市委党校里
篇首语:枕上从妨一夜睡,灯前读尽十年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利玛窦是谁?利玛窦墓为何安葬在北京市委党校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利玛窦是谁?利玛窦墓为何安葬在北京市委党校里
利玛窦是谁?利玛窦墓为何安葬在北京市委党校里?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北京旅游交通图上,挨着西二环的阜城门外二里沟路南,标着醒目的几个大字:利玛窦墓。说确切点,利玛窦墓群座落在车公庄大街路南的北京市委党校院内,绿色庭院中央,有一座墓园,四周被透花砖墙环绕着,南墙正中有两扇灰色铁花棂门,墓园中植几株青翠的柏树。
这是50年代修建党校时有意保留下来的。从1984年5月24 日起这些没没无闻的墓碑升级为市级保护文物,分散在这个花园般院内的自由散漫的墓碑被集中规划进一个草木环绕的小陵园。但是,就是天天在党校楼里上班的人们也不一定知道,党校保卫组的人指点说在南边。果然在南边,圈成一个农家式的小院,锁着高高低低的60多个墓碑。没有看墓人,也几乎没有扫墓人,甚至年年的清明节也极少有人来扫墓。必须事先联系好了才会有人打开陵园的大门。好在陵墙不高,又是透花砖的,南墙正中的两扇灰色铁花棂门只是几根铁条,站在外面完全可以一目了然。
一眼望去,墓园中有几棵粗大的柏树。正面并排竖着三座汉白玉石碑。虽然是外国传教士的墓地,但还是入乡随俗,按中国人的习惯墓碑上盘着粗壮的龙身,只是碑额雕龙花纹的中心,镌有代表天主教会的十字徽记,表明墓主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中间的螭首方座碑高2.7米,宽0.94米,为明万历三十八年立。 碑身正中刻有“耶稣会士利公之墓”。
右边碑文是:“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辛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59年,在会42年。”碑后是灰身黑顶圆拱式的长方形砖砌坟墓。
墓园门口有高大粗壮的松槐和两丛密密的青竹,门里门外的绿草散散地铺了一地,间或紫蓝的野花,幽静寂寞。他们活着时,这一带还是一片荒地,明清以来在皇帝的特批下由利玛窦开了先河,立为外国传教士墓地。
利墓东侧是南怀仁墓,西是汤若望墓。
二
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与外界大规模接触仅仅两次,一次是魏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留名的欧洲人少得可怜,数来数去,也只有马可波罗和利玛窦最被人们热知。在他们之前,欧洲并不知道中国,中国和欧洲在古代和中世纪很少直接交往,欧洲人自古知道东方丝国,但完全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它就是东方的文明古国。成吉思汗西征扩大了中国与欧洲的交往,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陆续来到中国,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的游纪震动了欧洲,从此,欧洲人才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土地广阔、民物繁庶的大国。但这之后,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和中西交通的隔绝,中国又被遗忘到脑后。直到利玛窦,中国在西方人的口中开始形象生动地被叫做中国了。
利玛窦是向中国介绍西方宗教与西方学术思想的最早最重要的奠基人,他为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不但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和科技知识,并且把有关中国的知识及历史文化第一次正式介绍到西方。这位耶酥教传教士,在中国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利玛窦的前半生很简单,1552年10月 6日出生于意大利中部教皇邦安柯那省的马塞拉塔城,9岁入耶酥会学校。10 年后在罗马加入耶酥教会,自愿到远东任教。1582年8月他到了澳门, 开始了在中国差不多30年的传教生涯。
现在中国人很少知道利玛窦是个什么人了,但在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名气却越来越大。可以说,他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个到中国传教的传教士,但作为近代基督教会来华传教的先驱,他却是把基督教成功传进中国的传教士,最早把西方文明嫁接到中华古老文明的树干上,也是把中国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他为东方和西方搭起了一座桥梁。
在世界文化中,中国文化是在没有外来文化干扰的情况下封闭发展起来的。中国自古是君主专制的国家,皇帝和朝廷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有一种愚昧的优越感,夜郎自大,视自己为天朝之纲,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抹杀了别国同等存在的尊严和权利。加上中国的官员都是读孔子的书当官的,天生一种排他倾向,这样,基督教在中国怎么可能有立足之地?利玛窦的前驱沙勿略甚至连中国的大门也没进来,利玛窦最初也像所有外国人一样,被视为俘虏,备受歧视。在毫无希望的事业中,利玛窦总结了前人传教失败的经验,知道他遭遇的是一种根深叶茂万难摇撼的古老文明,认识到中国有着和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不能采取打倒一切的办法,所以他开始并不急于传教,以平等的姿态,穿中国衣,吃中国饭,诚心诚意学习中国文化。他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语文的西方学者,曾把中国的孔子和四书介绍到欧洲。
利玛窦对中国语言的日益精通,使他如鱼得水,研究中国的法律和风俗,夜以继日地攻读中国的精典文献。利玛窦真诚地赞美中国,赞美孔子,赞美中国的科技,他认为是中国不仅在道德上,而且在天文、中医以及很多数学分支上都有很大的成就。这种对中国的热爱,加上他性情温和,与贵族高官以及杰出学者的友好往来,交了很多上层的朋友,争取了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甚至皇帝的支持,明朝内阁90%以上的官员都和利玛窦有交往。利玛窦又是饱学之士,他在罗马读过好几年数学,受过很好的数学训练,曾把欧式几何介绍到中国。除了精通数学,他对天文、地理、历史、文学都有研究,还会机械工艺,甚至给中国绘制了第一幅世界地图。把地图交出去时利玛窦还很担心,如果中国不是作为中心,而是仅仅占了一块不大的地方,那么他会不会遭到中国人的反对和攻击?没想到中国人一看地图就傻了,以前总以为中国就是天下,一看地图,才知道中国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才那么小一点。利玛窦画的地图在中国翻拍过12次,万历皇帝爱不释手,每天晚上都要看过地图才去睡觉。利玛窦为中国带来了三棱镜和时钟,加上地图,成了他成功敲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
三
意大利人利玛窦生于1552年安可纳州马切拉塔城一个贵族家中,21岁加入耶酥教会,23岁在罗马接受神职教育,并从名师学习文学、法律、神学的同时,进修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青年学者。1580年他升任神父,两年后到澳门学习中文。1583年随另一意大利耶酥会士罗明坚到广东肇庆定居。为了适应中国当时佛教的流行,他削发更衣,自称僧人,还把自己居所定名为仙花寺。为了更好传教,他把从西方带来的自鸣钟、三菱镜、书籍和自制的天文仪器、手绘的《万国舆图》,陈列在住所,让前来的中国人参观。在同中国各类人物效事,也是先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后开始传教。
就这样,他在肇庆发展了80名教徒。1595年,利玛窦从韶州北上,定居江西南昌,广泛结交官员、儒士和皇族,与他们谈论天文地理,哲学神学。当时名重一时的科学徐光启就是他的好朋友,他们合作翻译了拉丁文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将拉丁文口译成中文,徐笔译完成,译完后又反复修改,于1607年在北京出版。这是我国翻译最早的一部自然科学著作,对我国数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很多专业名词至今还在沿用。当时一镁太监曾问相国叶文忠,那么多外国人来中国,自古从没赐葬,为什么独独厚于利玛窦?叶说,自古来宾,没有哪一个比得上利玛窦的道德和学问,别的不说,仅仅一部《几何原本》,便足以得到赐葬地了。1597年,利玛窦被任命为耶酥会中国传教会会长,同时被指令以北京为永久驻地。1600年,利玛窦以进贡方物的名义来到北京,第二年获准向明神宗进贡天主图像等。在宣武门内建立了北京第一座天主堂。
利玛窦历经30年,游历了中国最重要的一些省份,虽屡遭挫折,但终于最后定居北京,进入宫廷,取得了传教的合法地位,最终让世界最闭关锁国的一向排外的古老中国接受了他和他传的教。在利玛窦去世的那一年,中国发生了很多不平常的事情,全国各省官员5000人朝觐皇上。同时还要举行进士考试,只选300人, 却涌来了5000人。这些大规模的活动,又都是在大斋期间举行。利玛窦在忙于这些活动中,还要指导修建一座教堂。他一向严格遵守斋戒,从不接着吃被来客打断的饭,也不在正常时间外用餐。终于过度劳累,一天在与来客谈话后回到教会,他头痛难忍,以为老毛病偏头痛犯了,就上床休息。但从此一病不起,躺到第八天,半闭着眼坐在床上安然逝世。
在利玛窦去世前好几个月,他写完了《中国基督教史》,烧掉了他的全部信件后,他就一直盼望着死亡的到来。利玛窦好几次说,亲爱的神父们,在我仔细想过我要努力确定做什么,才能最好地推进中国教会的工作时,我得出结论是对它进展最有利的事莫过于我寿终之日的到来。若干时期来,利玛窦一直盼望能在京外的郊区购得一块教士墓地。按中国一向的规矩,外国传教士死后要运到澳门神学院安葬。外国传教士想在中国立墓地,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外国人怎么能葬在中国呢?封建的中国是个妄自尊大的国家,虽然接受了西方传教,但基督教并没有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利玛窦的遗体被装入一个密封棺材里,按中国人的习惯停放在教堂,等着奇迹的出现。谁能想到中国皇帝会把墓葬的特权给予外国传教士呢?只有利玛窦相信他死后一定会出现某些非凡的事情。
举行丧事弥撒那天,大批教徒来了。其中一个知名人士非常熟悉朝廷办事的程序,他认为只要皇上许可赐给一块利玛窦墓地,这样就等于认可教会和基督教在中国的合法地位了。这位知名人士走出教堂,又返回提出了建议,神父们和他一起商量,草拟了一个奏章,用和利玛窦一起到中国的庞迪我神父的名义,上奏皇帝。表示感谢皇帝赐给的皇家津贴和几年后又赐于的居住地方,说长途运送遗体,水手们都很害怕。考虑到我们多年来一直生活在陛下的荫庇之下,是否也可以把我们也算作您的臣民……相信您能赐给利玛窦一块葬身之地。最后礼部签署了意见,皇上审阅后转给阁老,阁老同意,签了“可”,又送给皇上。
中国皇帝赐给利玛窦和他的同伴一块墓地。
四
有了皇帝的圣旨,教会选中了几处,其中在二里沟有一处曾是乡间别墅的寺院,只有一个僧人管理。一问价,因为是皇帝礼物,价钱不成问题,很快谈妥。却没想到这是皇宫中地位很高的杨宦官买下的。此时杨宦官正犯某罪判了死刑,被押在监狱等待执行。这位临死的宦官为了挽救这座别墅的产业,把这处寺院转给特别受太后宠爱的大太监,条件是他必须不惜一切手段把这处地方从外国人手中夺回来。神父并不知道其中情节,如果知道,可能会另挑一处。等发现时,已经别无选择。
在监狱中的杨宦官通过一切手段,威吓神父。神父说除非有圣旨,否则不能放弃。杨宦官又求助于太后,说一座价值数千金的寺院给了根本不奉偶像的外国人,听由他们把偶像推倒,淹了烧了。幸亏太后认为不值得向皇帝提起这事。但神父们的麻烦还没完,别墅改为仁恩寺,归户部管理。涉及皇帝的赐礼要转户部,而神父在户部官员中没有熟人,而与礼部官员熟悉。帮忙的大臣说,要设法把这件事从户部转到礼部。
从法律上说,这件事可以由户部处理,也可以由礼部处理。礼部尚书答应大力协助,申请书和答复一月内交到了皇帝手里。皇帝批复后照例应由礼部通知户部皇上已将此项产业赏赐,宣布今后免税,并把它的名字从税册上注销。户部主管人因此刁难,盖上他的官印,要求解释把这样一宗宏伟产业拨给神父的原因。庞神父上书户部尚书,要求他撤回文件,说明皇上不仅给的是墓地,也是一处住所,如果碰巧显得过于华丽,也不是与神父的尊严相称,而是与皇上慷慨赏赐相称。庞神父又去拜访另一位户部官员,叫他劝户部尚书不要成为唯一反对那么多大臣意见的人。谢天谢地,第二天,户部尚书送来一封很客气的信,答应一切照神父愿望办理。
千曲万折,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墓地在整个传教团监督下落成,花园的一端用砖修建了一座六角形带拱顶的小教堂,教堂每一边伸延着半圆形的墙,围出有柏树的一块地方作为教会成员的墓地。柏树在中外都是哀悼的标志,地中原有的四棵位置非常合适的柏树,让人不得不想很早以前柏树就种好等着将来为利玛窦的墓地遮荫。
利玛窦的遗体一年后移到这里。
明神宗万历皇帝破例奏准,亲赐葬地和安葬祀费,赐北京二里沟佛寺,房屋38间,地基20亩。利玛窦下葬时,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葬礼。
陆续地,很多外国传教士的墓碑一座一座竖立起来。原载《青年参考》2006年12月12日 原题《寻访中国最早的传教士利马窦之墓》
明朝西学先驱李之藻是谁?他与利玛窦有什么关系?
明朝的时候,天主教开始在中国传教,带来了许多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明朝的许多人都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打开眼界。例如,因为著写了《农政全书》而被后人广泛知道的徐光启。这部《农政全书》,与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并列为我国农学著述之两大丰碑。而那个时候的徐光启能够在仕途上节节高升,就是因为对西学的学习,掌握了兵器的研制等而受重视。
实际上,那个时候沉浸于西学之中的不仅仅只有徐光启,还有许多人。其中,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三人,被称为天主教中国三柱石。虽然为后人所熟知的只有徐光启,然而其余两人也是做了许多成就的。比如徐光启著有的许多书,有许多都是李之藻在旁协助而成的。李之藻和徐光启一起,翻译了许多西学著作,为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这个深藏功与名,不为人所知的西学先驱是什么人呢?李之藻,字振之,号凉庵居士,生于公元1565年,卒于公元1630年浙江仁和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是明代科学家、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制炮专家,也是一个天主教徒。他学识渊博,精于于天文数学。《明史》评价他“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若说这一生,谁对他的影响最大,应该就是明朝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利玛窦了。利玛窦的知识学识,以及带来的器具东西都让他打开眼界。利玛窦初来北京时,李之藻刚中二甲进士,在北京任官。两人见面后,意气相投,李之藻对利玛窦多有照顾。为了表示感谢,利玛窦把欧洲式石制日晷赠送给李之藻。李之藻后来测得张秋的纬度为北纬35。5度就是用利玛窦送的日晷测的。《张秋地平日晷铭》说,以“土圭”进行测量,常有差错,却是西洋日晷准确。据说,他看到利玛窦带来的《坤舆万国全图》后,惊呆之余,给利玛窦提建议到将中国放在地图中间。这不是因为李之藻眼界狭隘,也不是天下之大唯我独尊的自大,而是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中国的朝贡体制。想来,就是在这一来一往中,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二者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李之藻跟随利玛窦学习天文数学等西方先进的知识,而利玛窦肯定也跟随李之藻学习过汉学,以及中国的体制要求。
后来,李之藻升到南京工部工作,在前往任职前,李之藻就病倒了。那个时候 ,李之藻是因为职位,居住在开州。而他的家人却住在杭州。这一病倒,身边便无人照顾。那个时候,大李之藻十多岁,并且还在病中的利玛窦毅然决然担起了照顾李之藻的责任。据说,李之藻病情一度极为严重,甚至还立下遗嘱,将自己的后事全权交给利玛窦处理。本来因为家中妻妾的原因,李之藻虽然学习专研西学,但并没有加入天主教。此次生病,利玛窦对他的悉心照顾,让李之藻大受感动,因此便在利玛窦的带领下,开始信仰天主教,圣名Leone。
本来以为自己此次病重,肯定极难痊愈,很可能就此西去。也不知是不是利玛窦的西洋药物,还是他的悉心照顾,原以为肯定会就此逝去的李之藻竟然奇迹般的好了。
李之藻病痊愈后,本来就在病中的利玛窦病情却因为劳累过度,而开始加重。因为此次病情严重,已经药石无救。公元1610年5月,这位给明朝众多士子带来先进知识的传教士,这位西学东进的先驱就这样悄然离世。他去世后,李之藻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料理利玛窦后世的责任。
那个时候的西方人在东方自然是没有土地的,在中华大地去世的利玛窦,甚至没有墓地安葬。想到此事的李之藻,和其他官员一起积极策划向万历皇帝申请墓地,经过李之藻的不懈努力,万历皇帝最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将北京的一块土地赐予利玛窦作墓地。
不仅如此,李之藻还自己出资购买了极为贵重的棺材,安放利玛窦的遗体,还请人绘制了利玛窦的画像供人凭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人能够生死相托的情谊。这对莫逆之交的情分,不是今人能够想象的,我们所知的定只有其中之一二。
相关参考
...我们不能说谎话。他听了笑道,在中国这并不是罪过……利玛窦是耶稣会的传教士,历史上第三拨来华的基督教人士。元朝那会儿,他的意大利老乡马可·波罗在游记里记载着,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建有也里可温寺。“也里可温”...
来到中国最早的一批传教士,以16世纪的利玛窦最为有名,继利玛窦之后,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于17世纪初满怀着对东方的幻想来到了中国的明王朝,历经几代皇帝变更,甚至目睹了明清朝代的更替。数十年来,汤若望一直
...忽视的一员。可以说他是继最早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利玛窦之外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汤若望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于1592年出生在德国科隆。他受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卓越功绩所影响而决心成为像他们那样...
和尚
徐光启 徐光启(汉语拼音:XuGuangqi;1562~1633),中国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卒于北京。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选庶吉士,迁赞善。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学
“……谨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锒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西琴一张,奉献于御前,物虽不腆,然从极西来,差足贵异耳。”3幅宗教画,一幅是玻璃盒内的基督图,系总会长
“……谨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锒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西琴一张,奉献于御前,物虽不腆,然从极西来,差足贵异耳。”3幅宗教画,一幅是玻璃盒内的基督图,系总会长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利玛窦)【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小传:假装是和尚的传教士,给中国带来西方技术的第一人1552年10月6日,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这是罗马教皇直接统治的地带,宗教氛围浓厚。利玛窦
近代发生的百年屈辱,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痛,但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不由的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明朝延续了下来,还会发生百年屈辱吗?晚明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留下这么一段话,内容颠覆传
...忽视的一员。可以说他是继最早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利玛窦之外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于1592年出生在德国科隆。他受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卓越功绩所影响而决心成为像他们那样胸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