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打不过朱元璋的真相是什么?

Posted 朱元璋 陈友谅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陈友谅打不过朱元璋的真相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陈友谅打不过朱元璋的真相是什么?

2、历史人物 陈友谅为什么会打不过只有二十万军队的朱元璋

陈友谅打不过朱元璋的真相是什么?

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抗元的民族英雄,但是天下之主只能属于一个人,怎么办,于是在反暴元的同时,他们也互相争夺地盘。在鄱阳湖会战中,陈友谅一败涂地,突围时身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日后建立大明王朝清除掉了拦路虎。那么军事力量更强的陈友谅为何会不敌朱元璋呢?这里我们分别来看看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的两个版本。

一、民间传说

元朝中后期,朝廷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天界看元朝气数将尽,于是派紫薇星君和混世魔王下界作乱,以彰显报施。岂料混世魔王一心想成为真命天子,于是抢在紫薇星君前投胎到湖北沔阳一户十世积善的陈姓人家里,做了陈家的儿子,也就是陈友谅。而紫薇星君没了选择的余地,只得投胎到安徽濠州钟离一户七世积善的朱姓人家,就是朱元璋。

元末红巾起义爆发后,他们分别成了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鄱阳湖会战前夕,玉皇大帝命阎王查勘陈、朱两家祖宗十八代的功过。阎王在《功过录》上发现陈氏十一世祖曾经赶养过一群水鸭,只因鸭子长期在田野上吃食小生灵,犯下了罪孽。天界经过慎重合议,一致认为这笔孽债应该由陈友谅来偿还,须报应他在鄱阳湖水战中归位,让朱元璋成为真命天子。

二、史料记载

当年徐寿辉的手下倪文俊率领红巾军攻克沔阳的时候,陈友谅趁机起义,投身在倪文俊麾下。由于他能征善战,深受天完政权首领徐寿辉的器重,慢慢的超越了老上级倪文俊,被委以元帅重任。后来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遂,仓皇出逃至其帐下寻求庇护,为表衷心,他杀了倪文俊,把他的头颅献给了徐寿辉,以便进一步博取其信任。后来陈友谅大权在握,便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口号,继续反元斗争。

但是陈友谅忽略了一点,自己的政权是从徐寿辉的手中政变过来的,大汉很多的将士都是他的旧部下,他们对陈友谅弑主篡权夺位的行为极其不满。所以在与朱元璋交锋的时候,他们宁愿倒戈投降也不愿意为陈友谅卖命,如此一来大大的削弱了陈友谅的实力。一只没有凝聚力、众叛亲离的队伍注定是要失败的。

另外陈友谅在战术上也逊色朱元璋一筹。鄱阳湖会战期间,他并没有吸取“赤壁之战”中火杀连船的教训,竟然还在湖面上联舟布阵,朱元璋抓住了这点,出动填满柴禾、硫磺、火药的火筏冲撞汉军船只,风助火势,一会儿间大火就烧毁了汉军战船数百艘,烧死溺死的汉军不计其数。陈友谅也在突围时被乱箭射中眼睛,箭头深及脑髓,顿时身亡。

历史人物 陈友谅为什么会打不过只有二十万军队的朱元璋

陈友谅拥兵六十万,为什么输给了只有二十万军队的朱元璋,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友谅的地盘不比朱元璋小,他是长江中下游实力最强的义军。>陈友谅的兵源不比朱元璋少,在谁有地盘谁就有兵源的时代,陈友谅的地盘大自然兵源就多,他与朱元璋的潘阳湖决战拥兵六十万,而朱元璋多少人?二十万而已,虽然双方都有号称的成份,但陈之兵多于朱是不争的事实。>陈友谅的财力不比朱元璋差,从陈友谅短时期打造长江内河最强大的水军就可以看出,陈友谅造的船都是楼船,《明史》载,陈友谅的船“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陈的船又高又大,又宽又坚,上面能走马,最大的战舰可以容纳3000人,相当于现在一艘大型运输舰或航空母舰的兵力。不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能够打造先进的战船和强大的水军,绝对是综合实力的体现。陈友谅的楼船比朱元璋的舰队无疑强了不止一个档次。>陈友谅的地利不比朱元璋劣,在长江上争夺地盘,谁在上游谁占上风,毕竟逆流而上的滋味与陆战中的仰攻没有什么差别。而且朱元璋处在陈友谅、张士诚的夹击之中,不似陈友谅,他的北边基本是土崩瓦解的元朝,他主要对手就是朱元璋。>陈友谅的武将不比朱元璋弱,尤以赵普胜、张定边为冠,一个赵普胜就弄得朱元璋的头号将军徐达无计可施,一个张定边就可以直捣黄龙弄得朱元璋灰头土脸。>>那么为什么陈友谅会输给朱元璋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战略失误>战略和方向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战术上错了还有弥补的机会,战略上的失误就不会有挽救的机会。而战略上的选择,一方面要有谋士的参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当政者自己的明断。陈友谅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战略目标选择失误。未能认清主要的敌人,或者说未能有效地、及时地联合敌人的敌人来一起进攻敌人。在争夺天下或者经营天下的过程中,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而陈友谅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个道理,他未能联合已经与朱元璋结仇的张士诚就是明显的失误。也许在他的心目中,朱元璋根本无法与他匹敌?或者他认为张士诚不是他合作的菜,所以他只做了军事的考虑,却没有从战略方向上进行全面通盘宏观的思考!朱元璋就不同了,他对全国特别是朱、陈、张三方势力的形势分析得非常的透彻,刘伯温在给他献的战略对策中就明确提出:张士诚不过是守成之辈,而陈友谅才是最大的敌人;元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只有解决了陈友谅、张士诚,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推翻元朝。可以说,在朱元璋、刘伯温的算计中,陈友谅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一敌人,而陈友谅显然没有把朱元璋作为最大的对手。>二是主攻方向选择失误。张士诚进攻韩林儿、刘福通最后的据点安丰,朱元璋唯恐自己北方的屏障被张士诚夺去,只能打着救援小明王的旗号在安丰与张士诚对决。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的老巢南京肯定是空虚的,虽然有一个刘伯温在镇守,但毕竟主力已经被朱元璋带走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陈友谅直接进攻南京,肯定会让朱元璋首尾难顾。可惜陈友谅只是短视地把进攻目标定在了南昌,此时的南昌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嫡系邓愈、赵德胜、薛显镇守,而且朱文正确实是朱明王朝难得的帅才,而邓、赵、薛是朱明王朝难得的猛将,以至于陈友谅几十万大军在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中丧失锐气,给了朱元璋以足够的回旋之时和喘息之机。>第二,战术失策>如果说战略上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那么战术上的失误就是最直接的失误。在三分在人、七分在天的背景下,如果战术上能够正确,也许能够弥补一些战略上的失误,但如果战略战术同时失误,那么真的无药可救。陈友谅不但在战略上失误,而且在战术上败笔连连,可谓该犯的错误他都犯了,焉能不败?>一是重蹈连环之覆辙。世事难料,历史上大规模的水战都有一个惊人的相似,败于火攻!也许在滔滔江面上,谁都不会想到火才是最致命的武器。陈友谅的水军又不是曹操当年八十万大军下江南的北方兵,都是在水网密布的江南纵横多年的水军,实在搞不懂他为什么要把这些巨大的战船用铁锁连起来!难道他不知道当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就在因为这个连环被烧得一败涂地?历史的教训如此深刻,为什么陈友谅要重蹈覆辙呢?>>二是未防反间之圈套。康茂才早就是朱元璋的人,他的老主子虽然被朱元璋诛杀,但他的少主子陈兆先还是朱元璋手下的得力干将,最后陈兆先为了朱元璋的宏图大业献身,可见朱元璋的驭人之术,也可见陈康对朱元璋的忠心。但陈友谅对朱元璋抛过来的钓钩没有丝毫的防备之心,对朱元璋把木桥换为古桥的变化没有引起丝毫的警觉与重视,中了朱元璋的诱敌深入之计。>三是轻中缓兵之小技。围攻南昌之时,朱文正为了拖住陈友谅,谎称投降,陈友谅不知是计,无故拖延了数月。你既然孤注一掷、速战速决,岂会在这南昌城守这空口的承诺。若是一举奔下南昌,再顺江而下奔取庆天,朱元璋焉能不首尾失顾、进退失据?>四是不虑失败之退路。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陈友谅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希望发挥自己水军的优势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一死战,一蹴而就打败朱元璋。可是朱元璋是何等狡猾的人物,哪里会拿自己的弱点与敌人的强处对抗,所以他始终避其锋芒。朱元璋当然也想一举歼灭陈友谅,所以他用有限的兵力封堵了陈友谅的退路,而陈友谅因为自己的过于自信,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失败的退路问题,导致最后没有退路,被乱箭射死。为帝为王、为臣为将、为人为事,首先都要有最坏的打算,只有考虑最坏的打算才会最好的结果,即便失败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历史上但凡想找对对方主力大决战一举奠定胜局的主人公,大多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项羽如此,蒋介石亦如此!>第三,道义失势>朱元璋虽然用阴谋害死了郭子兴最后在军中的势力,但朱元璋的部队本来就是他一手拉起来,这帮人都是朱元璋的死党,在他们的心目中,朱元璋就是明主、真龙天子,都是农民起义、群雄并起,大家谁坐江山凭实力、凭功劳、凭威望,朱元璋并没有道义上的失势,而陈友谅则做得不太阳光,或者说不那么服众。>一是他弑旧主为不义。他本是徐寿辉的手下,但自恃羽翼丰满,不但三番五次挟持徐寿辉,最后还安排自己的手下直接杀了徐寿辉,比起朱元璋对待曾经给他挖了无数坑的岳父郭子兴,陈友谅所作所为为天下不耻,而且他还毫无掩饰地去做,也失去了军心,至少失去了徐寿辉死党、旧党一派的支持。>二是他早称王为不智。朱升给朱元璋的建议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相信了,所以他宁愿奉韩林儿为正统、为小明王,自己并没有称王;即使自己以后当了皇帝,还用了明作为王朝的名字,可见当时小明王韩林儿的影响力。陈友谅在徐寿辉没有死的时候,就称了汉王;杀了徐寿辉以后,直接就做了皇帝,显然是想当皇帝得疯了,直接把自己置于元军及义军的对立面,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显然比陈友谅明智多了、沉稳多了。>三是他杀降卒为不祥。在古代杀俘是被为不祥不义的事情,历史上很多杀俘的名将都没有好的名声。陈友谅在与朱元璋对峙时杀了俘虏,而朱元璋反其道行之放了陈友谅的人,有病的还给予医治。陈杀的结果肯定是更加激发朱元璋部队的必死之心,因为战死是死投降也是死,与其投降被杀不如战场战死,至少能够给自己留个好名声、给家人留个好遗产。>>第四,多疑失将>一是自毁长城失良将。>陈友谅手下人才不少,但他不会用,甚至不相信自己的部下,干了让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自毁长城,悔之晚矣!>他的手下本来有一将另朱元璋非常的头痛,这个人就是赵普胜。赵普胜号称“双刀赵”,有勇有谋,本来和巢湖的俞、廖一起投奔了朱元璋,但后来不知何故又投奔了徐寿辉。赵普胜驻守安庆,为陈友谅镇守东大门!朱元璋欲战陈友谅,必先过赵普胜这一关,但朱元璋安排徐达几次进攻安排未能得手,反而损兵折将。朱元璋略施小计就离间了陈友谅和赵普胜,而赵普胜哪里知道陈友谅欲除掉他,所以轻而易举地被陈友谅诛杀。可怜勇猛的赵将军,被自己孝忠的主子杀害,可谓奇冤。若是他当年能够和廖永忠、俞廷玉等一并在朱元璋帐下效力,可能又是一个朱亮祖之类的开国元勋。所以说在乱世选择主子是很重要的,哪怕你有通天的本事,在选择主子的问题事关你是身败名裂还是建功立业。诛杀赵普胜,不但失了一员优秀的将才,恐怕最重要的是失了军心民心!>历史上被皇帝主子自毁长城的事太多了,这些将才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除了他过人的谋略勇力以外,肯定或多或少都会有方方面面的弱点,善于用人之主一般都能够包容这个能将干吏的缺点,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点!陈友谅显然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和胸襟!>二是优柔寡断失军心>陈友谅的左右金吾将军就是否上岸脱困的问题意见相左,陈友谅两边的意见都没有采纳,导致左右金吾将军同时投降朱元璋。>第五,固执失智>朱元璋能够成事,一方面他自己有卓越的战略眼光、超出常人的谋略,另一方面他善于聚集、用好身边的将才谋士,他既能听取刘伯温、朱升的战略谋划,又能得到铁冠道人、周巅假和尚等江湖异人的鼎力支持,这些江湖术士看起来疯疯巅巅,却为朱元璋算来了东风,也为朱元璋算出了危难。>>陈友谅并非没有忠臣贤将,但他过于自信、偏激固执,不听逆耳忠言,不信属下劝告。他的手下张定边有勇有谋、忠义护主,但陈友谅屡次忽视或者拒绝张定边的劝告。陈友谅兵败回到武汉,张定边劝其安民息兵,整军坚防,待机出击,但陈友谅我行我素,集结举国之兵,作孤注一掷;张定边建议直捣南京,但陈友谅不顾后防空虚直奔南昌。>实践证明,张定边可是比徐达、常遇春更厉害的角色,只是他没有遇到像朱元璋这样的明主罢了!当然,最后张定边能够归隐安享晚年,似乎又比徐达等人命运又好的一些!

相关参考

朱元璋横扫天下,有两个省却打不到,原来早有预言

今天跟大家聊聊朱元璋的事。在元朝末年,众多农民起义中,朱元璋这个放牛娃是最牛的啦,他是横扫天下,当年在实力远不如对手陈友谅的情况下,也能把对方给拼掉了。但是有两个省朱元璋却没有打到,在说这两个省之前,

朱元璋横扫天下,有两个省却打不到,原来早有预言

今天跟大家聊聊朱元璋的事。在元朝末年,众多农民起义中,朱元璋这个放牛娃是最牛的啦,他是横扫天下,当年在实力远不如对手陈友谅的情况下,也能把对方给拼掉了。但是有两个省朱元璋却没有打到,在说这两个省之前,

朱元璋借情诱敌

  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混战多年,最后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等几支大队伍。陈友谅为了吞掉朱元璋,勾结朝廷太尉张士诚,向朱元璋占据的建康(今江苏南京)进攻。但陈友谅与朱元璋打过多年交道,深知朱元

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政治手腕决定胜负 双雄并立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少数民族当政的朝代,在统治汉族时有明显的政策反差。元朝从1279年灭宋,到朱元璋进北京的1368年,统治中国的时间不到一百年。而后来的清朝也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却长达二百六十年。两个少数民族占据...

元朝灭亡之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蒙古女人的呢

在陈友谅和张士诚被灭后,朱元璋就开始前往南京去打元朝,当时去北伐是徐达常遇春带的20万兵,光是在洛水之战,就杀掉了元军5万大军,后来朱元璋命令继续追剩下的残兵,在蓝玉带兵攻破元军十万大军之后,大部分元

元末盐枭张士诚起义为什么最终以失败结束

元末盐枭张士诚为什么失败了?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张士诚跟朱元璋相持有近十年,双方打来打去,谁也不能打败谁。直到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一举消灭了陈友谅,同时又击溃了张士诚的军队,最终朱元璋举得了胜利

为什么说罗马军队打不过秦汉军团

为什么说罗马军队打不过秦汉军团?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古罗马是欧洲大陆上最早的王朝之一,不可否认的是,经过上百年的征战,古罗马走向了强大。可问题是,后来的古罗马衰退。古罗马时期,出现了

南宋为什么打不过蒙古

在很多人印象中,南宋军事实力羸弱,所以最终被蒙古人灭国实属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事实真相却并没有那么简单。蒙古帝国的实力在当时虽然如日中天,但也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比如在征服高丽的过程中,蒙古人前后

陈友谅一代枭雄,坐拥大半个中国,是朱元璋最强大的对手,为何最终轻易的败给朱元璋?

陈友谅一代枭雄,坐拥大半个中国,是朱元璋最强大的对手,为何最终轻易的败给朱元璋?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陈友谅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元朝末年,豪杰并起,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在角逐天下中最

陈友谅为何输给朱元璋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很多历史文献中也多以神化朱元璋来丑化陈友谅,这是封建王朝“成王败寇”的惯性思维使然。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