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还得进行汉化政策 鲜卑族入主中原近百年
Posted 鲜卑族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还得进行汉化政策 鲜卑族入主中原近百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为何还得进行汉化政策 鲜卑族入主中原近百年
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是:落后文明会自然地选择向先进文明学习。
千年以前,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在向汉文明学习。
这其中,北魏王朝的变革很典型。
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北方先后出现二十多个政权,铁骑穿梭,离合相继,大者几乎饮马长江,小者不及一省,在百余年间内,没有一股势力成为稳定的中心,这段历史杂乱不堪,就此一笔带过。
本章要提及的,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北魏拓跋氏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稳定的政权——这个由鲜卑人建立的国家,灭夏国,平山胡,灭北燕,灭北凉,击败柔然,结束了混战。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一直仰慕汉文化,到其第六位皇帝——魏孝文帝时,进行了“全盘汉化”,一度创造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可改革是一柄双刃剑,它能自卫,也能伤人。
北魏王朝在辉煌登顶的同时,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急转弯——仅仅在一代伟人魏孝文帝死后的三十年,北魏就在它“全盘汉化”的光荣与梦想中分崩离析了,伴随着的,是鲜卑族的溶解与消失,湮没在这场伟大的“现代化”变革之中。
我们能从中吸取到什么教训?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 484年,黄河流域温度持续偏低,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干旱冰冷,导致许多农民颗粒无收。
此时,北魏的实际领袖是一位女性——冯太后,她眉头紧蹙,听着臣下们的汇报:尽管开国至今已有百年,但官僚体制始终混乱,尤其是近两年来,官场贪污腐化之风越来越盛,再加上今年旱灾严重,农民被贪官盘剥,各地都爆发了动乱,群体事件激增,一时间人心惶惶。
40岁的冯太后正处于女性成熟的巅峰时期,这个帝国的女主人,心思缜密,大权在握,掌控着国家的一切,尤其重要的一点——她是汉人后裔,受过先进文明的教育。
望着台下的文武百官,冯太后内心充满了危机感:鲜卑族入主中原,已有百年,按说应该很文明了,其实不然,鲜卑人最初就是一个靠掳掠为职业的军事集团,在政治体制上仍然靠掠夺(表现形式为贪污)来驾驭百官,所谓“魏百官不给禄,少能以廉白自立者”,就是说当时腐败成风,贪污盛行。
这当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不给官员们发工资。
在战争年代,鲜卑贵族一向是通过侵略、抢夺财物来充实自己的,而到了和平年代,没有战争了,就没机会掠夺财产,怎能不叫人以贪污来获取钱财呢?
“太后有旨,自今日起,朝廷一律实行‘俸禄制’,对百官每月发薪水,以维持开支。另颁布奖惩制度,不得再对百姓掳掠、贪污民财,如有违者,贪赃满一匹者,处死!”冯太后在全国推广汉文明的先进经验,以“调教”这些落后的“野蛮人”。
在汉人看来,“俸禄制”是一项再简单不过的制度,它定期发放钱财,实行透明化、制度化管理,然而对于落后的鲜卑族来说,却是破天荒——好比今天的欧美政府的财政支出,普遍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向大众公布明细账目,而这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尚且是刚刚起步。
这些昔日放荡不羁、自由散漫的鲜卑人,面对着每个月领取固定的薪水的生活方式,开始渐渐变得守规矩起来,过起了一种安稳的生活,对中原先进的体制也逐渐产生了好感。
从这一年开始,北魏王朝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以冯太后为中心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汉化”政策,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北齐尽占中原沃土,军马鼎盛,为什么反被北周灭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北方曾经最强势的政权为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不过后来由于推行汉化政策的脚步太快,引起了其边镇鲜卑将领的不满。致使出现了六镇起义,虽然大将尔朱荣镇压了六镇起义,但是其并没有彻底消灭六镇的势力,而是收归己用,掌握了北魏的大权。后来在一系列的军事斗争之后,高欢掌握了怀朔兵马,与掌控关陇军事实力的宇文泰分裂了北魏政权,建立了东魏与西魏。 西魏的实际掌权人高欢 东魏与西魏建立的时候,东魏的实力要明显高于西魏,高欢也发动了多次针对西魏的军事战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玉壁之战。不过高欢的六十万大军没能突破西魏的防线,高欢本人也病倒在阵前。在高欢去世之后,其子高澄接替高欢掌权,不过后来遇刺身亡,其弟高洋接替了高澄的位置,并且接受了东魏皇帝的禅让登基建立了北齐政权。 引言 高洋建立北齐的时候,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远高于宇文氏的北周政权。北齐坐拥中国的中原地区,这里经济富庶,比起北周的根据地关中地区要好上不少。而六镇兵马中最为强大的怀朔兵马也在北齐的控制之下,即使遭遇了之前的几次兵败,北齐的军事实力依旧遥遥领先北周,因此在北齐建立的初年,每逢冬天来到,北周的士兵都要每天按时击碎黄河上的冰层,防止北齐军队入侵。 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 不过北齐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北周武帝宇文邕文韬武略,在国内大力推行政治改革,尤其是府兵制的推行更是大大增加了北周的兵源,导致了军事实力的逆转。而且北齐国内乱象丛生,无论是经济还是士兵的士气都远不如北齐建立的时候。到了北齐末年之际,冬天的时候便是北齐的士兵日夜巡河,破冰以防周兵了。此事在《北史》中有如下记载: 「 ”初,文宣时,周人常惧齐兵之西度,恒以冬月,守河椎冰。及帝即位,朝政渐紊,齐人椎冰,惧周兵之逼。” 之前人们一贯把北齐衰落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其反汉化的民族政策之上,但是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国家经济基础的崩溃以及基于其上的军事实力的衰落。一个拥有着北方最富饶地区的政权缘何在极短时间之内便告衰落,其中原因发人深省。 调整三长制,减免役人口 在阐释北齐的衰落之前,我们也要先明确北齐在于北周对峙早期处于绝对优势的原因。北周和北齐在建立之后,其基本政治制度都依然沿用了北魏时期的均田制。均田制作为国家的基本生产制度以及兵役来源,其表现情况于政府直接管辖的人数直接挂钩。在北魏时期,建立了三长制度来加强地方管理,但是三长制下担任邻长,里长,党长的人都是可以免役的,因此为了增加国家的统治力,北齐对于北魏的三长制度进行了改革。 服徭役的农民 在北魏时期,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并分别设置长官,北魏政府规定邻长一家可以免除一人的劳役,而里长为两人,党长为三人。这样以来,一党共有一百二十五户,每党中有三十八人可以免除劳役,这让北齐政府的实际兵役来源十分有限。 因此北齐建国之后,对三长制进行了改革,他们规定十家为一邻,五十家为一闾,百家为一党,设立邻长,闾正以及党族副党。其中邻长免一人劳役,闾正两人,党族,副党各三人。因此在北齐时,每一百户人家中共有二十人可以免除劳役,三长制的免役人数较之北魏时期有所下降,有效地提升了国家的兵源与财政收入。此事在《北齐书》中有如下记载: 「 ”请依旧置三正之名不改,而百家为四闾,闾二比。计族少十二丁,得十二匹赀绢。略计见管之户应二万余族,一岁出赀绢二十四万匹。十五丁为一番兵,计得一万六千兵。此富国安人之道也。” 北齐的强大骑兵 而且在东魏时期以及北齐建设初期,高欢与高洋还命令手下的官员对北齐境内的户口进行了严格的排查,将许多流民重新纳入政府的管辖之下,也帮助国家补充了兵源与财政来源。因此北齐在其建立之初能够相对于北魏时期有较快发展。 富饶的反噬,土地兼并对于均田制的摧毁 从上面的政策我们也可以看出,北齐的统治者是十分明确国家的统治基础是建立在均田制的户口人数上的。北齐相对于北周,其土地开发程度更好,农业生产也更加成熟,耕地面积远远大于土地开发程度落后的北周。按理来说,北齐的均田制应该比北周更加容易推行,但是事实却与预期截然相反,北齐的均田制反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宣告失败,主要的原因就是北齐境内出现的严重的土地兼并。 小农经济依然是北齐的立国基础 北齐的中心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这里的农业发展远远好于西部地区,因而在北齐建立的时候,这里就有了众多富裕的地主阶级。在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导致人民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农民们便主动投靠富户,成为他们的佃户或者农奴以求自保。在中原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好,因此富户的土地兼并情况也更加严重。虽然在高欢执政期间,政府经过户口清查让一部分农民恢复了自由民身份,但是其佃户的数量依然比北周多得多。 在北齐的均田制制度之下,农奴以及婢女也是可以分得田地的,就连耕牛都可以分得一部分土地。当时的富户在这样的制度下分得了大量的田地,导致土地严重不足。按照正常的分配制度来说,应该是先满足自由民的需求,再满足农奴以及婢女的份额,耕牛的土地份额则应该放在最后解决。 但是由于北齐是建立在军事政变之上的政权,要想确保政权的稳定,就要先安定好六镇的鲜卑将领。因此北齐政权最先考虑的是满足这些人的土地份额。这些人虽然不是富户,但是在建国后也得到了不少农奴的封赏,因此单单封赏他们就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这种局面下,普通农民自然分不到足额的土地,人民的生活变得日益艰难。对于这个政策,在《通典》中有这样的记录: 「 ”广占者,依令,奴婢请田,亦与良人相似,以无田之良口,比有地之奴牛。宋世良天保中献书,‘请以富家牛地先给贫人’,其时朝列,称其合理。” 富户的耕牛比穷人更高贵 富户虽然不是建国功臣,但大多数都是魏晋时期的名门之后。当时的世家大族在社会上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政府在分配土地的时候也会优先满足这些人的份额。这就进一步压缩了农民的土地。在北齐统治的时期,不断有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低价卖给这些富户,然后成为他们的佃户。这使得在中原地区原本就十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进一步加剧,政府直接管辖的自由民数量持续减少,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军队的建设。 以小家服徭役,致使农事不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家庭形态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南北分别。在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好的南方地区,家庭的结构已经开始从大家族聚居的形式向小家庭独居的形态转变。而在战事频繁的北方中国,处于对安定生活的追求,人们扩大了家族的外延,即使同姓之人只要来投奔, 大家也会以族人视之,大家族的内部凝聚力更是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之下,北齐政府却改变了自古以来以大家族为单位承担徭役的政策,改为以夫妻为单位来履行徭役。这样的政策固然可以增加徭役的服役人数,但是也给社会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在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之下,男丁一般会负责相对繁重的农业耕作,女性则多从事手工业生产。即使要承担徭役,在之前按照大家族执行的徭役政策下,每个家族依然可以保留少量男丁来完成耕种。虽然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但是至少不会让农事彻底停滞。 服徭役的农人 但是在北齐的徭役政策之下,小家庭中的男丁都要服徭役,虽然可以通过上缴财物的方式代替,但是在土地兼并严重的北齐,穷人是拿不出足够的财物来逃避徭役的。而且北齐的徭役日益增加,对于北齐的沉重徭役,在《隋书》的《食货志》章节中有如下记载: 「 ”北兴长城之役,南有金陵之战。其后南征诸将,频岁陷没,士马死者以数十万计。重以修创台殿,所役甚广。” 这就导致除了不够年龄的年轻男子和年老免征的老人之外,村庄内基本没有剩下男人了,而剩下的女人们也无力完成繁重的农活儿,北齐的农业生产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全国范围内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一个占据了富庶中原的政权,居然会让人民饿死,实在是令人叹惋。而这些饥荒也最终导致北齐均田制的彻底破坏,北齐的政治基础被严重动摇,自此被北周拉开了差距。 北齐田间只剩老人妇女 结语 北齐与北周的胜负关系一直是历史上争论颇多的话题之一,拥有更多精兵,更大疆域,更好的农业基础的北齐被北周兼并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但是我们只要把视角拉回到古代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之上,就不难得出结论。 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基础来源于小农经济的稳定,而士兵的来源也是这些从事农耕地自由民。那么哪个政权能够更好地维持农民的生产生活,谁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北齐拥有的高度发达的地区对于均田制的推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那么这些土地的生产力无疑强于北周。但是北齐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剥夺了属于农民的土地,导致土地兼并盛行,小农经济的基础自由民阶级几乎消失殆尽,而沉重的徭役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因此在北齐末期,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兵源都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其被北周兼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由此我们可知,一个政权若想获得发展,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才是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北史》 2.《魏书》 3.《北齐书》 4.《周书》 5《隋书》相关参考
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是:落后文明会自然地选择向先进文明学习。千年以前,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在向汉文明学习。这其中,北魏王朝的变革很典型。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北方先后出现二十多个政权,铁骑穿梭,离合相继,...
西晋末年匈奴屠各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此后近一个半世纪里华夏边缘诸族接踵入主中原,是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马长寿先生的《乌桓与鲜卑》问世,书中探讨了东部鲜卑(慕容部)与拓跋鲜卑建国历程。此后以周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女真人就开始了反抗明朝民族压迫的斗争。在这期间,天命汗努尔哈赤多次同明朝交战,夺取了大片的土体,对待蒙古采取联姻政策并且坚持了近100年。这使得满洲政权在外交上应在了明朝的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之间,争城夺地,相互杀伐,战胜者对于战败者进行压迫。北魏统一北方之时,鲜卑政权建立起来,为巩固统治,形成种族间的容忍,便开始了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北方曾经最强势的政权为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不过后来由于推行汉化政策的脚步太快,引起了其边镇鲜卑将领的不满。致使出现了六镇起义,虽然大将尔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北方曾经最强势的政权为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不过后来由于推行汉化政策的脚步太快,引起了其边镇鲜卑将领的不满。致使出现了六镇起义,虽然大将尔
拓跋是现在的什么姓现在我们拓跋氏大多为拓,各别还为拓跋,我表姐叫拓跋天儿。鲜卑族人现在姓什么?鲜卑族原有的姓氏:拓跋氏、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后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实行汉化政策,要求胡姓都改汉姓,拓
宇文泰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政策?简单说是让汉人融入鲜卑族,认同鲜卑族。关陇本位政策。要而言之,物质上,建立府兵制,改关陇郡望,从将领鲜卑姓氏。文化上,宇文泰恢复鲜卑旧姓,如恢复皇族元氏为拓跋氏。而所将
金朝灭掉辽朝以后,继续雄踞北方,后来金灭北宋入主中原,金朝迅速汉化。但金朝的汉化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接受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弊端在于金朝勇猛逐渐消失,特别是淡化了对北方统治,这就给了蒙古部落崛起之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