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白廉正 管仲不荐鲍叔牙接替相位原因
篇首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太清白廉正 管仲不荐鲍叔牙接替相位原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太清白廉正 管仲不荐鲍叔牙接替相位原因
孔子与子贡说“往之贤者”,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而不言“齐有管仲,郑有子产”,这使子贡大惑不解。孔子反问子贡:是“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子贡给出的答案在孔门中大概是不言而喻的,叫做“进贤为贤”,于是孔子说:“对呀,我就听说鲍叔荐过管仲,子皮荐过子产,未曾听说管仲、子产荐过什么人。”这件事,见之于刘向的《说苑》。
子产有没有荐过人,暂且不论,读《管子·小匡》,可知管仲是荐过人的。管仲为相三月之后,便提出要与齐桓公一起评论百官,就在这一次,他一下举荐了五个人。一是隰朋。管仲认为隰朋“进退熟悉礼节,说词刚柔有度”,推荐他当“大行”(管外交)。
二是宁戚。管仲认为宁戚能“尽土地之利”,使齐国“增产粮食,增加人口”,推荐他当“大司田”(管农业)。三是王子城父。
管仲认为王子城父能“在平原广郊之上,使战车不乱,战士不退,鼓声一起而三军视死如归”,推荐他为“大司马”(管军事)。四是宾胥无。管仲认为宾胥无善于“审判案件,调节纷争”,不杀无辜的人,不搞冤假错案,推荐他当“大司理”(管司法)。五是鲍叔。管仲认为鲍叔不计生死,不图富贵,敢于犯颜直谏,推荐他当“大谏”。
在孔子看来,这或许只是身为宰相的管仲与齐桓公一起研究干部问题,不算进贤。然而,管仲病重之时,齐桓公要管仲推荐一个可以接替他任宰相之职的人,管仲是推荐了的,只不过他推荐的不是鲍叔,而是隰朋。据此而论,孔子说鲍叔进贤而未曾听说管仲进贤,很有可能说的是管仲不荐鲍叔。
管仲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却能在齐桓公时出任齐国的宰相,本是鲍叔鼎力举荐的结果。管仲也曾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然而,管仲重病之时,却未推荐鲍叔接替他的相位,连齐桓公都问他“鲍叔牙可乎”了,他只要点头认可,鲍叔即可由“大谏”而升任宰相,但他没有这样做。
管仲对鲍叔太了解了,知道鲍叔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他对齐桓公说:鲍叔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这样的人不适合担任宰相职务。
他推荐隰朋,因为隰朋既能效法上世贤人,又能不耻下问,并怜惜不如自己的人,宽容别人的缺陷与过失;因为隰朋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不会去管也不会去过问不该由他去管、不必由他过问的事,所以管仲认为,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这件事,在《吕氏春秋》中有详细记载。
管仲不荐鲍叔,即使对于今天的干部推荐与使用,至少也有两点可取:其一,管仲公私分明,不以国事报私恩。鲍叔对他有恩,因为鲍叔的举荐,他的经国济世之才得以充分施展,但他没有在如此重大问题上“投挑报李”;其二,管仲知人善任。
当宰相要总揽全局,对人对事,都得从大处着眼,不可管得太细,从这个角度去考察,他觉得隰朋比鲍叔合适。可见,管仲荐人,考虑的不是所荐之人与自己的亲疏恩怨,而是能否胜任,不像现在某些人那样在荐人、用人之时有数不清的弯弯绕和小旮旯。
顺便说说孔子,他老人家提出“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其实没有多大意义。鲍叔进贤之所以千古流传,乃是因为管仲足以为“贤”,并且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倘若管仲也像隰朋那样在被举荐之后不久就命归九泉,史上还会流传鲍叔进贤的佳话吗?
历史人物 管仲不荐鲍叔
本文摘自:《文汇报》2011年5月3日11版,作者:宋志坚 孔子与子贡说“往之贤者”,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而不言“齐有管仲,郑有子产”,这使子贡大惑不解。孔子反问子贡:是“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子贡给出的答案在孔门中大概是不言而喻的,叫做“进贤为贤”,于是孔子说:“对呀,我就听说鲍叔荐过管仲,子皮荐过子产,未曾听说管仲、子产荐过什么人。”这件事,见之于刘向的《说苑》。 子产有没有荐过人,暂且不论,读《管子・小匡》,可知管仲是荐过人的。管仲为相三月之后,便提出要与齐桓公一起评论百官,就在这一次,他一下举荐了五个人。一是隰朋。管仲认为隰朋“进退熟悉礼节,说词刚柔有度”,推荐他当“大行”(管外交)。二是宁戚。管仲认为宁戚能“尽土地之利”,使齐国“增产粮食,增加人口”,推荐他当“大司田”(管农业)。三是王子城父。管仲认为王子城父能“在平原广郊之上,使战车不乱,战士不退,鼓声一起而三军视死如归”,推荐他为“大司马”(管军事)。四是宾胥无。管仲认为宾胥无善于“审判案件,调节纷争”,不杀无辜的人,不搞冤假错案,推荐他当“大司理”(管司法)。五是鲍叔。管仲认为鲍叔不计生死,不图富贵,敢于犯颜直谏,推荐他当“大谏”。 在孔子看来,这或许只是身为宰相的管仲与齐桓公一起研究干部问题,不算进贤。然而,管仲病重之时,齐桓公要管仲推荐一个可以接替他任宰相之职的人,管仲是推荐了的,只不过他推荐的不是鲍叔,而是隰朋。据此而论,孔子说鲍叔进贤而未曾听说管仲进贤,很有可能说的是管仲不荐鲍叔。 管仲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却能在齐桓公时出任齐国的宰相,本是鲍叔鼎力举荐的结果。管仲也曾说过,www.cha138.com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然而,管仲重病之时,却未推荐鲍叔接替他的相位,连齐桓公都问他“鲍叔牙可乎”了,他只要点头认可,鲍叔即可由“大谏”而升任宰相,但他没有这样做。管仲对鲍叔太了解了,知道鲍叔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他对齐桓公说:鲍叔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这样的人不适合担任宰相职务。他推荐隰朋,因为隰朋既能效法上世贤人,又能不耻下问,并怜惜不如自己的人,宽容别人的缺陷与过失;因为隰朋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不会去管也不会去过问不该由他去管、不必由他过问的事,所以管仲认为,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这件事,在《吕氏春秋》中有详细记载。管仲不荐鲍叔,即使对于今天的干部推荐与使用,至少也有两点可取:其一,管仲公私分明,不以国事报私恩。鲍叔对他有恩,因为鲍叔的举荐,他的经国济世之才得以充分施展,但他没有在如此重大问题上“投挑报李”;其二,管仲知人善任。当宰相要总揽全局,对人对事,都得从大处着眼,不可管得太细,从这个角度去考察,他觉得隰朋比鲍叔合适。可见,管仲荐人,考虑的不是所荐之人与自己的亲疏恩怨,而是能否胜任,不像现在某些人那样在荐人、用人之时有数不清的弯弯绕和小旮旯。 顺便说说孔子,他老人家提出“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其实没有多大意义。鲍叔进贤之所以千古流传,乃是因为管仲足以为“贤”,并且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倘若管仲也像隰朋那样在被举荐之后不久就命归九泉,史上还会流传鲍叔进贤的佳话吗?相关参考
在我国春秋时期,有“管鲍之交”的故事,即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友谊故事,千百年来被后人广为传诵,管仲曾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对于他们二人的故事,历代的文人墨客均大加赞赏,如同钟子期与伯牙的...
八十多岁的管仲病的不能动了,齐桓公赶去问他,仲父,你不能死呀,你死了,我可怎么活?群臣之中,究竟有谁可以接替你的相位呢?请仲父务必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出来。照理说,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是难得的,就像伯牙与
只要是人们一提到管仲,都会想到他身边站着的另一个人,那便是鲍叔牙。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今天,鲍叔牙处处谦让、包容管仲,让观众甚是感动,曾经动情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因二人的关系...
只要是人们一提到管仲,都会想到他身边站着的另一个人,那便是鲍叔牙。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今天,鲍叔牙处处谦让、包容管仲,让观众甚是感动,曾经动情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因二人的关系...
只要是人们一提到管仲,都会想到他身边站着的另一个人,那便是鲍叔牙。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今天,鲍叔牙处处谦让、包容管仲,让观众甚是感动,曾经动情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因二人的关系...
只要是人们一提到管仲,都会想到他身边站着的另一个人,那便是鲍叔牙。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今天,鲍叔牙处处谦让、包容管仲,让观众甚是感动,曾经动情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因二人的关系...
鲍叔牙、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鲍叔牙和管仲是经商时的好友,后管仲做了齐襄公大弟弟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齐襄公小弟弟公子小白的师傅。当齐国将要大乱时,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国。齐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管仲在齐国任相国期间推动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所以管仲在这方面的评价很高。在说起管仲时人们常常会提起鲍叔牙,鲍叔牙以知人善交闻名。管仲曾说生他的人是父母,但是了解他的人只有鲍叔牙了,那么管仲和鲍叔牙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