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人最大的失误是看错姜维吗?

Posted 诸葛亮 姜维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用人最大的失误是看错姜维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诸葛亮用人最大的失误是看错姜维吗?

2、三国时期诸葛亮用人的最大失误是姜维

诸葛亮用人最大的失误是看错姜维吗?

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败笔。

姜维字伯约,其人凉州上士,天水异才。对于姜维的素质,我基本上不持异议。前不久有个帖子议及姜维,我说没有女人会喜欢姜维,其实是从现代泛功利主义出发,结果招致一些女网友的强烈批评,使我深感欣慰,到底古风未绝,淑女犹存。

如果不是诸葛亮,姜维可能就是碌碌小有作为,不失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其实姜维仕魏或降蜀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他老母能跟他一起,那么无论在魏在蜀,他都可以有家的归宿感。尤其像他这样的孝子,高堂健在,多少是好。这是人的精神寄托的一半。另一半就是所谓的功名,或者说得更宽一些,叫理想。姜维入蜀,遂与母相失,因此他的精神寄托只剩下了一半。当然,姜维降蜀也是形势所迫,出于无奈。此后他再没有母亲的消息,不知死活。这种生离之痛苦有甚于死别。也许老母还活着,却不能见面;或者无人赡养,饥寒病痛;或许老母因为姜维降蜀受到牵连,自杀或被魏朝赐死也说不定;或者有幸善终,但终于何时,葬于何地,无从得知。

作为儿子,生不能见母之面,死不能葬母以礼,人何以堪?后来姜维屡屡兵犯魏境,打的旗号是“灭魏兴汉”,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的潜意识里有“打回老家”的强烈愿望。如果真的能打回老家,一可衣锦还乡,尽洗前辱,二可寻老母下落,三可成就功名。如此可以实现他人生的完整价值。这不能不说是姜维为什么玩众黩旅、伐魏不倦的深刻原因。这也是他可以解脱精神枷锁的唯一有效手段。除了姜维以外,蜀国其他的将领都没有这么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没有姜维这样的遭遇,当然也很难理解姜维那种无时不在的隐隐失落感,他们大多对姜维出兵伐魏不苟同。只有降蜀的夏侯霸,成了姜维的得力助手,在伐魏之事上,两人可谓同病相怜,情投意合。

离家、失母、去国,而且都是被动行为,姜维焉能处之释然?夫故土之情,人皆有之,譬之现代,有些地方因为工业开发,平山填河,很多美丽的村庄就此消失,代之以厂房烟囱,对于外出游子来说,故乡之形业已消失,此时维系故乡情感的最主要线索便是父母,次兄弟姐妹。设若时间推移,父母逝世,故乡情结残存弱缕,倘土葬再改为火葬,祖坟也没了,那时情结便名存实亡。姜维没有剪断故土之根,是因为对老母尚怀希冀。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母的音信更加杳茫,变得不可能。故土之根渐断,精神寄托唯有系于功名。

姜维的心理漂泊固然可以因为蜀国君臣的知遇而减轻,但决不会消失,实际上我认为姜维一直不能摆脱这抹阴影,甚至影响了他的临阵发挥。三国志说姜维本人“羁旅托国,常怀危惧”,外人则讥讽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这些都说明了姜维在蜀国的心理处境,其实是水面浮萍。

所以,郤正论姜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姜维为什么不在乎金银美女享乐,对他来说,寻求精神解脱远比物质享受来得重要。他尽可以沉湎酒色,以此自解,但他自负才武,岂肯放弃。在最后时刻,姜维没有选择格斗而死,而是选择了自刎,这种结束方式决不是没有涵义的。

姜维是什么样的人才,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关心。但诸葛亮对姜维的判断显然不够准确。在这一点上,刘备是绝对的强项。诸葛亮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这里说姜维“思虑精密”,未必尽然。三国志评语是:姜维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看看,两者观点相反。事实上,思虑精密是诸葛亮所欣赏的,但并不是姜维的特长。姜维是胆大如卵的人,于心细上先天不足。诸葛一生唯谨慎,其作战风格不太适合姜维。

诸葛亮欲将平生绝学传授于姜维,如果姜维能取长补短,自是好事。但如果不能对武侯绝学有选择地吸收,形成个人风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自身系统不统一。我估计后来姜维用兵胜少败多,与此不无关系。当然,费祎每次裁制姜维,最多只给万把号人,想打胜仗谈何容易。与邓艾对阵,姜维就没有赢过。苦命的姜维,邓艾简直就是他的克星。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三国里最讨厌谁,那一定是这个结结巴巴、没心没肺的邓仕载。是他破坏了姜维的全蜀之功,将姜维的悲剧进行到底!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人的最大失误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雍州天水郡翼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连环画,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维》。现在京剧舞台上还在演。不过姜维投奔蜀国的经历,并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作出要从褒斜道出兵,进攻d的姿态,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大都督曹真统帅关右诸军,在d重兵设防。诸葛亮趁机亲率主力,猛攻祁山。蜀军势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随即叛魏附蜀。当时姜维在天水郡任中郎将,正跟太守马遵一起,陪同雍州刺史郭淮视察各地。听说三郡叛魏,郭淮迅速东归上部署防御。马遵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也连夜赶到上。跟姜维在一起的,还有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他们发现两个领导全部溜号,赶紧追随,可惜晚了一步:赶到上时城门紧闭,郭淮、马遵怎么说也不肯放他们进城;姜维等人无奈返回冀县,结果吃的还是闭门羹。他们走投无路,这才投奔诸葛亮。

诸葛亮得到姜维,如获至宝。他给参军蒋琬写信,语气颇为兴奋:“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那一年姜维二十七岁。诸葛亮加封他为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在诸葛亮的大力栽培下,没过多久,他就升到了中监军、征西大将军的位置。

全军从五丈原退回成都后,杨仪野心膨胀,诽谤朝政,被下狱问罪,最终自杀。诸葛亮将政事托付给蒋琬、费t、董允,军事则由姜维负责。蒋、费、董三人虽然和诸葛亮一起,被蜀人目为“四英”,但毕竟不能直接跟诸葛亮比肩,所以他们虽然实际行使丞相职权,官职却都是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起初姜维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后来随着蒋琬、董允的去世,姜维资历逐渐攀升,与费t同录尚书事。费t死后,他基本成为蜀国的第一大臣。

诸葛亮主持蜀国国政十多年里,有七年处于战争状态:一次南征,六次北伐,其中有一次他未直接参战,只派魏延等进兵羌中。而姜维呢,先后九次北伐。九次北伐胜多负少,姜维的才能可知。但问题在于,姜维即便胜利,也是只开花不结果,得势不得分。如果上升到战略高度,可能都要算作失败。因为北伐的根本目的都没有达到。

成都武侯祠内有座蜀文化博物馆。我在里面看到过三国形势图。这个图不新鲜,《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表述更加详尽细致;但是有组数据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是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数量对比。具体如下:

蜀汉940000人

曹魏4432881人

东吴2300000人

这组数据当然有其来源。关于蜀国的户口,史籍中有前期和后期两个数字。《晋书・地理志》记载: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西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人口“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杜佑在《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记载与此略同,仅人口数为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由此推断,当年魏国应有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户、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人。

吴国的户口,难以考查。《晋书・地理志》说,孙权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吴国“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则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这两组数据大致相同,看来吴国自从赤乌五年之后,再没有统计过户口,或者数据遗失,因此王浚灭吴后,只能按照三十八年前的旧口径上报。

无论如何,这组数据大体能反映出当时三国的人口分布。蜀汉的人口数量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及东吴的一半。当时还是人多力量大的时代,人口几乎就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战斗力,蜀国实力之弱,可见一斑。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要有好的统帅,羊羔也能训练成狮子,但问题在于蜀国没有这样的统帅:绝对才能不低,相对才能不高。

诸葛亮比司马懿强不了多少,姜维比起邓艾、钟会,也不占绝对优势。对此当时主政的费t,认识更加清醒。“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t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他这样告诫姜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不能算作成功。

吴蜀实力弱,老虎吃天的唯一办法是两家联合。这一点诸葛亮认识清醒,将之定为基本国策,甚至早早地与吴国定下了瓜分魏国的计划。如果单纯搞结果论,这一点未免滑稽,但发生在诸葛亮身上,又让我们不忍耻笑。他到底是诸葛亮,贤相之名庶几可当。尽管后来两国一直保持着联盟关系,但无法真正协调立场,作为部署军事斗争的基础。两国协同攻魏,行动从来就没有成功过。几十年过去,姜维应当能看得清楚;对于彼此的实力对比,他怎么就没有个清晰的认识呢?魏国灭蜀之前,判断倒是非常准确:“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蜀军总兵力十万两千,司马昭的判断是九万,可谓精确。如果考虑到那个命令有战前动员的意思,不宜夸大敌军实力,则更加精确。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被歇后语讥为非大将之才的廖化,认识都比姜维清醒:“‘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他苦劝姜维,“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不要“强欲行难为之事”。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战争是柄双刃剑,搞不好伤不到别人,却砍了自己。廖化指出了当时蜀军的命门所在:智不出敌,力少于寇。智谋不比敌人强,兵力明显比人家弱。这样的状况,有个比较好听的说法,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可问题在于,谁有那样的权力,把战争强加于蜀国百姓头上?上面关于蜀国前后期的人口数据,来源不同,直接对比未必合适,但有一点还是要引起注意:《晋书・地理志》说,公元221年蜀有二十万户、九十万人,《蜀记》则记载,到公元263年,这两组数据分别为二十八万和九十四万。假定这两组数据可靠,那么在四十二年里,蜀国户数增加了四成,但人口的增长仅有百分之四强,两者之间相差悬殊。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无法不联想起蜀军的连年征战。

相关参考

诸葛亮一生中用人最大的失误是看错姜维

姜维字伯约,其人凉州上士,天水异才。对于姜维的素质,我基本上不持异议。前不久有个帖子议及姜维,我说没有女人会喜欢姜维,其实是从现代泛功利主义出发,结果招致一些女网友的强烈批评,使我深感欣慰,到底古风未

诸葛亮用人的最大失误:不是重用马谡是选中姜维

  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雍州天水郡翼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连环画,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维》。现在京剧舞台上还在演。不过姜维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人的最大失误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雍州天水郡翼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连环画,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维》。现在京剧舞台上还在演。不过姜维投奔蜀国的经历,并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派镇

不是马谡而是姜维

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姜维字伯约,雍州天水郡翼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连环画,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维》。现在京剧舞台上还在演。不过姜维投奔蜀国

蒋介石内战用人3大失误

本文摘自新华网,作者:佚名,原题为:《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蒋介石内战中用人3大失误》,本文为节选如果淮海战役前出任12兵团司令官的是他而不是黄维,淮海战场的输赢还真不好说,弄不好就是一个平手。中野在大

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得到诸葛亮这位贤士之前发生的故事,你们又知道多少呢?除了诸葛亮之外,其实徐庶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看错了人

在三国时期,蜀国可以说算是一个非常弱的国家了,那是刘备一直都不甘心这样一直想要复兴汉室,但是当初的他只有一个想法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实力,后来刘备三顾茅把还诸葛亮请出山,从那时候开始,诸葛亮也是帮助了刘

诸葛亮聪明绝顶,为何还看错这四个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人称「”智绝”,「”多智如妖”,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算五百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绝顶之人,看人眼光极差,和慧眼识英才的刘备相比,差距太大了,看

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却看错了这2个人,否则蜀汉不会那么快灭亡

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如果要说智谋,诸葛亮必然能进前五!甚至于,在很多小说里,不安排一个“诸葛”角色,仿佛写的就不够完美!一时之间,“诸葛”就犹如“智慧”的代名词,诸葛亮就是“智慧之神”!显然,诸葛

诸葛亮一生五错,杀错1人,留错1人,用错1人,看错1人,打错一仗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智慧的代名词,不管在正史还是演义中,诸葛亮都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他辅佐刘备从零开始,一步步建立鼎立三国的蜀汉,战争中他的神机妙算与运筹帷幄令人折服,但若仔细分析,其实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