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重臣曾国藩为何篡改洪秀全的死因

Posted 清朝 曾国藩 洪秀全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重臣曾国藩为何篡改洪秀全的死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重臣曾国藩为何篡改洪秀全的死因

2、曾国藩“曾剃头”的绰号是怎么来的

清朝重臣曾国藩为何篡改洪秀全的死因

过去许多关于太平天国史的论著,都说洪秀全是在清军逼紧时服毒自杀的,现在不少太平天国的论著则说洪秀全是病死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洪秀全之死,由于原始材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因此分歧颇多。

一百多年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者,大多认为洪秀全是“服毒自杀”的,所据史料主要有三条:

一是曾国藩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奏称:“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

另一条是曾国藩同治三年七月七日奏稿称,洪秀全“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秘不发丧”。

还有一条就是曾国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记载:“天王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

这三条材料出自当时清政府和太平天国双方的知情主将之手,因此,被史学界的大部分人当成信史。

但,当时在洪秀全身边的幼天王洪福瑱在“自述”中却说:“本年四月十九日,老大王病死了,二十四日众臣子扶我登极。”这条材料自然也无法列在信史之外。

这样一来,洪秀全究竟是自杀还是病死,便成为历史之谜。尽管大部分太平天国史论著都从曾国藩及其刊刻本《李秀成自述》的说法。但都以存疑的办法,把洪福瑱、洪仁玕所记史料罗列于后。如郭廷以在《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中根据“李秀成供状及曾国藩奏报”,认为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说为近真”。在罗列了洪仁玕,洪福瑱供词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文字之后,又说“似洪秀全系病死”。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认为洪秀全自杀是“事实”,但又对曾国藩奏稿中的内容多加批驳,如在“官军急攻”语下批驳说,在洪秀全死前三个月“曾国藩未攻城,天京外亦无战事”。曾国藩奏稿说,洪秀全“服毒”材料来自天王府宫婢黄氏,简又文批驳道:“其言由黄氏宫婢供,伪言也”。可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学界对洪秀全之死实无定论。

60年代初,藏在曾国藩家中达一百多年的《李秀成亲供手迹》(即《李秀成自述》)正式影印发行,其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原始记载,有力地证明了洪秀全是病死,并非自杀。

《李秀成自述》刊刻本中有关此事的记载,是经曾国藩篡改过的。李秀成当时正在天京,对天王府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所记洪秀全之死的材料最为后人所重视。为说明问题,现把正伪两段材料摘录如下:

《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此时大概三月将尾,四月将初之候。……天王斯时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而故。”

“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是以四月二十一日而亡。”

曾国藩在刊刻《李秀成自述》时将上述说法篡改成:“天王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

原稿和刊刻本对照,真相大白,人们历来所据信史系曾国藩所伪造,而李秀成“亲供”原稿则明明白白记载了洪秀全因病而死。再和其他原始记载对照,洪秀全病死更可确信无疑。上述《洪福瑱自述》明确记载“本年四月十九日,老天王病死了”。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五月初六日条也记有:“闻探报禀称,逆首洪秀全已于四月二十八日病死(彼中之四月二十日)”。当时清、太双方记载是一致的。洪仁玕虽然不在天京,但他在湖州和幼天王会师,自然要谈到洪秀全去世情况,所以他在“自述”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记述,也为史学界所重视。但《洪仁玕自述》前半部分说:“至今年四月十九,我主老天王卧病二旬升天。”后半部分又说:“天王之自杀,更令全局混乱”。这个自相矛盾的记载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不得而知,不过,《洪仁玕自述》前半部分,即病死说是出自洪仁玕供词原稿,而后半部分,即自杀说,出自英译本,原稿己失,无法查证。但英、中两次翻译受《李秀成自述》刊物本之影响,并不是不可能的。

人们也许会问,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篡改《李秀成自述》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说法呢?这是因为,湘军攻破南京之后,曾国藩在安庆给清廷的一个奏折中已经说过洪秀全是“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的。而在他到达南京之后,又于七月初四日亲自拟写了七月初七日的奏稿;并在奏稿中重申了洪秀全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

这两个奏稿都是在曾国藩看完李秀成亲供前写成的。曾国藩看到李秀成亲供有关洪秀全之死记载和奏稿截然不同,他在把亲供抄送军机处时,把这些文字给篡改了,当不难理解。至于曾国藩两次谎报军情,罗尔纲和周村合写的《洪秀全论》说:“洪秀全因天京缺粮,久吃甜露充饥,致病发逝世。”并在注中说:“曾国藩刻本《李秀成供》所说洪秀全因被围急自杀死,乃是曾国藩为着要向清廷报功而盗改的。”

由于《李秀成亲供》影印出版,曾国藩篡改史料骗局被揭穿,洪秀全死因之谜已初步解开,近年来有关太平天国史论著,大多改变了“自杀”说的看法。当然也还有一些人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曾国藩“曾剃头”的绰号是怎么来的

曾国藩是晚晴重臣,出身书香门第,死后谥号文正。但这位文雅之士却有一个不光彩的绰号,叫“曾剃头”。你知道这个外号的来历吗?这还要从太平天国运动说起。

清咸丰时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夺去了大清朝的半壁江山。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不学无术,吃喝玩乐丧失了当年入关时的锐气,太平军势不可挡。清政府为了保住大清江山,鼓励地方豪绅招兵买马,训练武装。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

在曾国藩带领湘军进攻太平军时,他采取的是屠杀政策和焦土政策,并认为杀得越多越好。湘军攻陷安庆后,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就杀死了一万多名太平军战士。曾国荃怕到阴曹地府受到惩罚,曾写信给曾国藩,流露出后悔之意。曾国藩立即回信说:“你现已带兵,自然要以杀贼为志,何故后悔杀人多?”

虽然曾国藩自幼学习仁义道德的孔孟思想,但杀起人来不眨一下眼。曾有一次连杀十三人,一个老妇人看见后说:“阿弥陀佛,造孽呀,造孽,一下子砍掉十三个脑壳,这杀人就跟剃头一样。”可见曾国藩残忍嗜杀的程度。所以,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曾剃头”,喻指他杀人和剃头一般,不眨眼、不手软。

当时湘军攻到哪里抢到哪里,抢完即放火焚烧,大火一连烧了十余日,将一座繁华古都直烧得残墙断壁,一片废墟。屠杀更是残忍,不论是太平军将士,还是平民百姓,均遭惨杀,年轻妇女则在被奸淫之后杀掉。整个天京城内,尸骸塞路,秦淮河里积尸如麻,河水都被鲜血染红。

据《太平天国》一书统计,仅江浙一带,几年之内,被湘军所杀的,就有287万人之多。曾国藩“曾剃头”的称号真是名不虚传。

相关参考

曾国藩“曾剃头”的绰号是怎么来的

曾国藩是晚晴重臣,出身书香门第,死后谥号文正。但这位文雅之士却有一个不光彩的绰号,叫“曾剃头”。你知道这个外号的来历吗?这还要从太平天国运动说起。清咸丰时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夺去了大清朝的半壁

死后被曾国藩剁成肉酱灰飞烟灭

洪秀全死因之迷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6·1),正值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在清军围攻下发发可危之际,大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死于城内天王府,享年五十一岁。关于其死因,史学界有不同看法。在本世纪

洪秀全到底是怎么死的

洪秀全到底是怎么死的?一份手稿吐出真相,曾国藩骗了后世百年  洪秀全是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的传奇一生备受争议,包括死亡。关于洪秀全的死因,洪秀全在死后的百年里,普遍被认为是服毒自杀的,所依据的材料则出

清朝官员曾国藩是如何灭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

1862年5月底,总指挥曾国藩带着九弟曾国荃进围天京。曾国藩将自己的指挥部设置在雨花台,命令彭玉麟率水师驶进河口,堵死天京城的水路出口。坐镇苏州的忠王李秀成会同侍王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十三王领军四十万

清朝重臣曾国藩如何从“愤青”变成“老奸巨猾”

曾国藩是政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但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通过观察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俯仰揖让,我们可以切身感受

为杀一儆百,曾国藩将洪秀全剁成肉泥射上天,为何偷偷处决他儿子

为杀一儆百,曾国藩将洪秀全剁成肉泥射上天,为何偷偷处决他儿子当曾国藩带兵攻陷天京城的那一刻,十四年的太平天国正式宣告落幕,残党被全城搜捕追杀。当时的洪秀全已经被埋,儿子洪天贵福被活捉。在宫女的指引下,

洪秀全已经死亡,曾国藩为何还将他尸体剁成肉酱

提起晚清名臣曾国藩,他的粉丝们都会记得这样一句话,“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然而,如此一个人在处理死敌洪秀全的尸体时,竟然选择了最残忍的方式,令后人大惑不解。1864年7月19日,湘

同为晚清重臣:左宗棠为何会瞧不起曾国藩

曾左两人都以“刚强”闻名。左宗棠的刚是竣烈严厉、锋芒毕露之刚,他曾自谓:“丈夫事业,非刚莫济”。而曾国藩的刚虽然是外柔内刚,但强度丝毫也不逊于左氏。他说自己:“素有忿很不顾气习,偏于刚恶。”两刚相遇,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何多次拒绝黄袍加身做皇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何多次拒绝黄袍加身做皇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