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自然灾害 大饥荒事件
Posted
篇首语: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年自然灾害 大饥荒事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奥斯曼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饥荒——前工业化社会的自然灾害问题
三年自然灾害 大饥荒事件
★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则多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西方学者也称其为大跃进饥荒。
★ 在1961年4月23日,安徽省公安厅向省委写了《关于发生特殊案件情况的报告》(指人相食),报告中写道“自1959年以来,共发生1289起”,“发生时间,绝大部分在1959年冬和1960年春”;“从作案性质和情节上看,据对1144起案件调查,其卖给别人吃的36起,其余1108起都是留作自食”。
★ 毛泽东以前的兼职秘书李锐所著的《大跃进亲历记》中有一段描述1959-1961年大饥荒时安徽省凤阳县的情形:凤阳全县死绝8404户,死跑而空的村庄27个……
★ 信阳地区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人被饿死。仅息县就有六百三十九个村子死绝,固始县无人烟的村庄有四百多个。死绝的户数,光山县就有5647户,息县5133户,固始县3424户。
★ 1984年《人口与发展通讯》指出:“1958年至1961年中国的大饥馑是人类历史上私人最多的一次”
★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就是丰平歉年相交替,从未有过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遍布全国的“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偌大一个中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边有北方,一省或数省遭灾,只要政府健全,完全可以避免饥馑。
★ 59年的成灾面积低于56和57年,二56、57年除广西人为造成的数百人饿死外,并未造成饥馑。2000多万人大多数是在59年11月至60年夏收前几个月青黄不接时死去的,60年是否有“自然灾害”同他们没有关系。那年即使有灾害,他们也是死在灾害之前,并非天灾的受害者。1960年的自然灾害岁比较严重,但成灾面积比78、80年只略多一点,所以也不是造成全国饥馑的大灾害。
★ 苏联逼债发生在大饥荒非正常死亡上千万人之后,根本不是造成三年严重困难的原因。
★ 副总理李先念说,大跃进造成的国民收入损失了1200亿元,58到60年全国计划外的建设投资花了245亿,大都未取得应有的效益,若用它还债,取其三分之一就把债还清了。
奥斯曼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饥荒——前工业化社会的自然灾害问题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Treiber 题图:伊斯坦布尔的彗星和地震,Herman Gall 在前工业化社会里,气候条件、轮作和收获水平、每日工作时长和工作效率乃至农民的体力和文化水平[1]等不可控因素,都能对农业生产造成深重的影响。而欧洲和西亚社会高度依赖低产量作物——小麦,再加上农业技术的相对落后,饥荒极为频繁。这种灾难几乎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希腊的市场,来源:Edward Dodwell, Views in Greece, London 1 在奥斯曼帝国里,这种前工业化特色尤为显著。 首先是奥斯曼帝国的农业生产体制: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基础是「 ”蒂玛”制,抛开其军事作用和晚期的腐化问题,这种政治体制的本质是封建采邑制度,不利于奥斯曼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集约化。 其次是奥斯曼帝国对于引进新作物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东方的水稻和新大陆的玉米是较好的例子。水稻很早便被引入奥斯曼帝国,然而长久以来,稻米仅作为苏丹和上流社会的食物,通常在大型宴会上被食用。上层社会对稻米的需求量极大,使得其价格在也各地居高不下,因此下层社会仅能食用与其相似的布格麦,[2]由于气候、人力和土地等问题,稻田和水稻农场仅在巴尔干能占有一席之地。 新大陆的玉米是相较于稻米更晚进入奥斯曼帝国的主食,但对于欧洲其他地区而言,奥斯曼已经相当先进了。在欧洲很多国家,玉米均被称为「 ”土耳其粮”或「 ”土耳其麦”[3],但这种新作物的活力同样局限于巴尔干地区,在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中较受欢迎,在安纳托利亚和近东只有极少量资料可考。[4] 玉米(左)和牛(右),来源:flickr./photos/usdagov/651066 因此,我们虽然不能武断地定论奥斯曼的农耕社会处于长期的落后和停滞状态,但奥斯曼农业无疑在16至18世纪的长时段中保持着相对于欧洲的静止。这使得讨论奥斯曼帝国在这个时段的农业及相关社会政策成为可能。饥荒——正如上文所说——是奥斯曼前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文则会概述奥斯曼帝国地方政府对于饥荒的实际政策。 通常而言,奥斯曼的地方政府官员(例如帕夏、瓦利或伊斯兰教法法官)会率先介入以控制饥荒。这种地方官员的介入通常比来自伊斯坦布尔的支援及时得多,但是由于对于地方权贵利益的各种考量,其有效性差强人意。大马士革的苏莱曼帕夏(1733-1737, 1741-1743在任)在1734年饥荒中毫无作为,甚至吊死了四名袭击他私人粮仓的起义者。他本人也因此在大马士革声名狼藉。这种行为的原因有待讨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奥斯曼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发点不是广大民众的利益。 饥荒首先会对食物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食物价格飞速上涨,因此奥斯曼地方政府通常会下达政令,以限制食品价格。上文所说的苏莱曼帕夏在后来的1743的歉收暴动时期,因威胁囤聚面包的供应商们,要求其以合理的价格出售食物而广受称赞。[5]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受到迫害的供应商们既不是灾荒时期投机倒把的商人,也不是帕夏的个人粮仓,而是大马士革城内的众多面包坊。 1677的大马士革,作者:Olfert Dapper 在限定价格以外,部分地方政府也采用配给制度治理饥荒:例如在1694年的开罗饥荒,埃及的官僚为农民分发粮票。[6]然而这种粮票没有受到较好的监督,穷苦农民的粮票被包税人以低价大肆收购。 根据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定论:奥斯曼的地方政府没有统一的措施来应对饥荒中的市场动荡。此外我们还可以推测,饥荒中市场的治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官员的个人能力。 在干预市场以外,一个更为直接的方式是提供食物:例如1696年阿勒颇政府勒令城市中的面包师在商店外摆放食物,以赈济灾民。[7]但是直接提供食物的方法会引起混乱,况且小部分的面包坊库存对成千上万的饥民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阿勒颇旧城,1537,作者:Matrakci Nasuh 在更多的情况下,奥斯曼地方政府在应对饥荒时畏首畏尾——他们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暴民的愤怒,例如上文所说苏莱曼帕夏的侄子阿萨德(As\'ad)帕夏(1743-1757在任)。他在大马士革1745年的暴动中发表演说,将一切问题的归罪于教法法官(Qadi),于是愤怒的群众将教法法官逐出大马士革,并且杀死了他的部分随从。[8] 总的而言,大多数地方执政者并没有能力解决问题:他们或用装腔作势的政令缓和民众的愤怒;或干脆让某位不相干高级官员背黑锅,使自己置身于暴动的大潮之外。 开罗地图,1549,作者:Matteo Pagano 地方官员也会向伊斯坦布尔请求援助——当局势可以控制时,他们会要求降低税收以补偿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当局势无法控制时,他们则请求粮食补给和军队保护。 通常而言,饥荒的意义远远超出饥荒本身——它会带来传染病、社会动乱,以至于在短期甚至长期内破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譬如对于农耕社会而言(当然这只是根据E.P.汤普森的理论),「 ”道义经济”会引起小农的集体防卫行动,动摇地方统治的根基,最终使得奥斯曼基层长期以来维持的平衡状态被颠覆。 更进一步,饥荒还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社会动乱,对整个国家造成严重的影响——最著名的例子便是16至17世纪安纳托利亚的杰拉里叛乱。第二个例子是在蒙德极小冰期(约1645-1715)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开罗由于洪水和饥荒的直接影响,爆发了多次连续性的暴动(1678, 1687, 1695);而歉收带来的食物价格飞涨,则在1714至1733年间引发了七次暴动。[9] 正是因为饥荒的意义重大,奥斯曼帝国中央政府才愿意在危机时刻介入——这种介入相比于地方政府通常是滞后、缓慢的,但是它却有多个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的性质——首先是帝国强大的财力,其次是跨地区资源调配的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无视地方利害关系,以不容置疑的强制力执行政策。至于奥斯曼帝国中央政府如何应对饥荒,敬请期待本人日后在史图馆发布的讨论。 [1] 《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五卷,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p. 63 [2] Dragana Amedoski, Introduction of Rice Culture in the Central Balkans (15th and 16th Century),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Balkans before and after Establishment of Ottoman Rule,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Belgrade, Collection of Works, vol. 35, Belgrade, 2017, p.237 [3] J. Janick, The First image of maize in Europe, Maydica 50(2005), p. 71 [4] Suraiya N. Faroqhi,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urkey, Vol. 3, Cambridge, 2006, p. 39 [5] James P. Grehan, Everyday Life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Damascu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p.86-87 [6] Alan, Mikhail, Nature and Empire in Ottoman Egyp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216 [7] Yaron Ayalon,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Ottoman Empi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 66(未核对过该文中的转引原文,存疑) [8] Grehan, p. 87 [9] Gabriel Baer, Popular Revolt in Ottoman Cairo, Der Islam, Volume 54, Issue 2, p.220相关参考
王永成是“三年大饥荒”中的昌乐县委书记。王永成是从村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和县委书记的岗位上磨练出来的,具有农村工作的丰富经验。他到昌乐后首先到人民公社化搞起来的大食堂去考察,这时的食堂里已没有多少可吃的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本文作者:Treiber题图:伊斯坦布尔的彗星和地震,HermanGall在前工业
饥荒中的儿童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
本文摘自《雷颐:历史的裂缝》,雷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42年到1943年,久旱无雨的河南发生了罕见的“中原大饥荒”,造成五百万人死亡,惨绝人寰,举世震惊。“自然灾害”当然是“天灾”,但造成数百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大饥荒都发生在北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大饥荒,这是三个很沉重的字眼。看到这三个字,很容易联想到:树皮被啃光、吃土、易子相食等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的情形。古代中国
苏联党内路线斗争与大饥荒的发生 上一场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仅仅从数字的角度来谈论大饥荒,我们有可能得不到真正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数字背后的政治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六十年代
现代人吃喝不愁,还兴起了浪费粮食的风潮,表面上大家都把袁隆平当偶像,感谢袁隆平让中国人吃饱饭,但是喜欢糟蹋粮食的也不在少数。如果生在古代,被说是浪费粮食了,遇到灾害更是恨不得连土都吃。古代农业三大灾害
我大江西山青水秀,历史上就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原本人虎相安无事,但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人虎关系日趋紧张,到了明清时期,江西境内经常出现老虎伤人吃人事件,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档案中关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明朝天启大爆炸真相,王恭厂火药引发爆炸(并无超自然现象)”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说到天启大爆炸我想这应该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吧?与通古斯大爆炸、死丘事件统称为世界三大
还不知道:古代饥荒为何不吃鱼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学过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在古时候我们国家发生过很多大的饥荒。比如在西汉时期,从公元31年到公元37年,在这6年时间内,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