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何进为何要靠董卓来除掉十常侍?

Posted 三国 董卓 何进

篇首语:我活着是为学习,而学习并不是为活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演义中何进为何要靠董卓来除掉十常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演义中何进为何要靠董卓来除掉十常侍?

2、历史人物 谁是三国里第一个料定董卓必反的牛人

三国演义中何进为何要靠董卓来除掉十常侍?

为什么说何进让董卓进京来消灭十常侍是错误的选择,何进本身就有兵。小编觉得何进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

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说,不该诛杀十常侍,杀领头的即可,任何成功的政治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清楚他所处时代的政治力量对比,以及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政治诉求。咱们看看何进掌权的时候的政治力量,当时的朝廷有三股势力

宦官

这是皇帝的私人力量,主要是蹇硕的西园八校尉与十常侍,百官自然畏惧宦官

以袁绍家族为主的世家大族

董太后为主的外戚势力

由于刘辨与刘协的皇位之争,董太后与何皇后两股势力已经势同水火,所以,何进消灭董太后是正确的(何进借助于世家大族的力量消灭了董太后的外戚势力)

何进尽管掌握兵权,但是出身贫寒、根底也浅,始终没能建立自家班底,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盟友;所以,对于剩下的两股势力,何进的策略应该是联合之一对付另外一个(这个联合的对象视情况而定,谁作恶,就联合另外一方对付他),而非彻底消灭一派;

所以,对待宦官,曹操的观点是对的,用一狱吏足矣,就是惩处为首的,然后控制西园八校尉,控制性利用宦官来对付官僚。

而何进的想法是彻底铲除宦官势力,姑且不说铲除本身的变数(何进本人就是因为宦官困兽犹斗而被杀的),即使铲除成功,自己也将受制于世家大族;

想想同是寒门出身的曹操,他们的根底绝对比何进强,都没控制住世家大族,你何进有何德何能能控制司马懿这样的人?比何进差不了多少的董卓又有何能耐控制王允这样的门阀?

政事不同于个人修为,是妥协艺术,是各方利益博弈的棋局;因此,施政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仅凭道德上的居高临下,一味的偏执强硬;

遗憾的是,执政能力差的人大多是根据直观判断去选择成本最低收效最好的活动方式(蛮干)。问题在于,受制于知识量和搜集信息的欠缺,他们根本不可能预见到这样做的社会反应—最终的结果是纳什均衡点而非是帕累托最优,这个结果恰恰是自己最不愿意选择而且最担心的结果;

历史毕竟不以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只是在顺应历史的条件下才可能发挥作用。一旦他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历史,逆潮流而行,那么无论他曾经多么叱咤风云,终究会落为孤家寡人。任何试图依靠个人的政治权力来改变社会政治力量格局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何进试图消灭十常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何况,利用袁绍与董卓的力量本身是与虎谋皮,这就如皇帝利用开国功臣的力量消灭外戚一样,看起来英明伟大,其实是为他人做嫁衣;还有汉朝的朱虚侯刘章第一个发难,并与开国功臣联手诛灭了吕氏一族,最终当皇帝的却是外戚势力最差的刘恒(汉文帝)

第二

即使要诛杀十常侍,手段不对,

1)最简捷的办法是直接用自己的兵直接诛杀十常侍,就如袁绍后一样;这样可以减少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何进为什么不这么做?

担心得罪何皇后;遗憾的是,何进没有想明白兵权在自己手里,怕什么

2)如果何进没有私心,可以招宗室亲贵比如幽州牧刘虞领兵入京(刘虞绝对不会乱政);何进为什么不招刘虞?

刘虞是宗族,刘虞进京之后,何进会大权旁落;而董卓是自己的下手,何进认为自己能控制(遗憾的是,自己被杀,否则,东汉不会出乱子,所以,何进召董卓进京是有私心的.

历史人物 谁是三国里第一个料定董卓必反的牛人

  汉末之乱,有诸多原因。除了制度上的原因之外,人为的祸乱也实在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十常侍之乱与 之乱。十常侍最后以大将军何进的生命为代价,由袁绍袁术剿杀。十常侍虽然导致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甚至激发了黄巾之乱,不过东汉的政权还算可以勉强维持。而在 之乱后,天下却从此分崩离析,各自为政,陷入了痛苦的诸侯混战时期。而从长安到洛阳本是千里沃土,几百万百姓,可经历了董卓与关东联军多番征战,后来强行迁都,无数人家破亡。而董卓之后,其部将李傕、郭汜又彼此攻伐,三四年间,千里沃土竟成废墟,数百万百姓死于非命,四百年大汉繁华尽数灰飞烟灭。>  可以说,汉末之乱,董卓是罪魁祸首。>  而第一个料定董卓必反,提出要杀死董卓的人是谁呢?>  是孙坚。>   战功显赫 受朝廷多次重用>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冬天,北地郡的先零羌和枹罕县的群贼反叛,拥立羌族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死护羌校尉冷征。后来,伯玉和李文侯又劫持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汉人边章和韩遂。>>  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边章和韩遂势力迅猛增强,不仅杀死了金城太守陈懿,而且还于中平二年以讨伐宦官为名,率领大军,「入寇三辅,侵逼园陵」。>  在东汉政权面临被推翻的紧急关头,汉灵帝急忙启用和征派几乎所有强将精兵抵御边章和韩遂的进攻。于是,董卓被重迁中郎将,拜破虏将军,和司空张温、执金吾袁滂、荡寇将军周慎等率领步兵、骑兵共十余万人屯兵美阳(今雍州武功县北),护卫园陵。>>  当时,由周慎等人率领的军队被彻底击溃,只有董卓军队设计得脱。沉着老练的董卓在如此情况下,仍不惊慌,他命令士兵在河中筑一高堤坝,截断上游的流水。羌人对此感到莫名其妙。>  这时,羌骑侦察回来传出消息说,东汉军队整天在坝中捕捉鱼虾。西羌将领以为董卓军粮已尽,只得靠捕捉鱼虾充饥,于是,便放松了警惕,只围不攻,想困死董卓的军队。可是,很久都不见动静,等羌骑探明情况时,董卓军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原来,董卓筑坝的真正目的是迷惑敌人,以此作掩护,然后伺机悄悄撤退。胡兵、羌骑听闻董卓军队逃遁,前往追击,由于河水太深,无法渡河。>  因抗击边章、韩遂有功,表现突出,董卓不久便被封为台乡侯,食邑千户。>  成地方军阀豪强 野心极度膨胀>  董卓自领兵征讨羌胡、镇压黄巾军以来,因战功显赫,受到朝廷多次重用,不断升迁,尤其是击败韩遂等人的进攻后,他的势力日趋壮大,形成了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兼杂胡人和汉人的混合军队。朝廷虽然对董卓加以抑制,但羽翼日趋丰满的董卓自恃战功与威望,越来越变得野心勃勃,目中无人。>  在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同时,边章、韩遂也在西凉起兵。边章、韩遂等人能征惯战,颇有谋略,一路攻占州县,后来更攻破了西凉重镇金城,杀死了金城太守和驻守西凉管理羌人的护羌校尉。边章、韩遂乘胜追击,进兵三辅地区(都城附近设置的三个郡),朝廷紧急调派征剿黄巾第一悍将皇甫嵩回师抵抗。皇甫嵩抓住边章、韩遂军队长途奔袭,军马疲敝的弱点,迎头痛击,不给叛军任何喘息的机会,终于大败边章、韩遂。叛军孤军深入,粮草不济,前锋受挫,只能撤回凉州。>  因为黄巾军战火四处蔓延,朝廷不得不再次征调皇甫嵩回去剿灭黄巾军,而扫灭凉州叛军的任务就交到了司空张温手中,同时提拔中郎将董卓随从作战。张温征调各州人马,一共十来万,浩浩荡荡,进驻凉州。>>  不过,董卓虽然名义上听从张温调遣,其实基本上独立作战,董卓曾经建议张温派兵驰援周慎将军,以求一次击溃西凉叛军。可是张温拒绝,在张温看来,西凉叛军在大败之后,万一加紧进攻,很容易狗急跳墙,不如围而不攻,叛军粮草耗尽,自然不战而降。董卓的建议不被采纳,反而被张温调往他处,董卓心中很是不满。>  于是,当张温再次征召董卓议事的时候,董卓很久才去大营。张温拿出圣旨,斥责董卓,可是董卓在回答的时候一脸的不屑,看不起张温。>>  当时孙坚也在张温手下作战,率领他的江东子弟一千来人,冲锋在前,立功最多,很受张温信任。看到董卓如此傲慢,孙坚上前,在张温耳朵边说悄悄话。孙坚提出,应当趁机杀死董卓。理由是什么呢?张温奉召征召董卓,可是董卓很晚才来,来了之后还一点不承认自己的过错,那以后怎么指挥,军法不就成了儿戏?>  可是,张温不想,也不敢杀董卓。张温觉得,董卓在西凉、川蜀地区驻扎多年,有一定的名望,现在要是杀了董卓,恐怕自己剿灭西凉的任务没办法完成啊。>  孙坚不以为然,在孙坚看来,西凉叛军虽然凶悍,可是兵力远远不如中央军。孙坚提出,只要给自己四五千人马,主动出击,到西凉军后方游走,劫杀西凉军的运粮部队。西凉军断了粮草,就无法持久作战了。况且,张温是代表天子,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又何必要依赖、惧怕一个董卓呢?>   孙坚识别董卓谋反之意 列举罪状>  孙坚为了进一步让张温明白董卓的潜在危害,列举了董卓的三大罪状。>  第一大罪状,张温以天子诏令征召董卓,董卓晚至。可见眼中无君。到了大营之后,面对张温的质疑,桀骜不驯,可见无上。如此董卓,目无君上,典型的就是反贼面目,杀了他还需要考虑什么呢?>  第二大罪状,董卓在西凉地区驻守多年,可是西凉却爆发了边章、韩遂等人的叛乱,本身董卓就有不可饶恕的大罪。可是董卓不但没有平定叛乱,反而让叛军进攻到了都城附近,威胁到天子的安危,如此无能之辈,又何必爱惜,何必强留?>  第三大罪状,当张温下令不许进兵的时候,董卓反对,当张温下令全军突击的时候,张温又反对,妨碍了全军的行动,搅乱军心,其人可杀。况且从古到今,凡是名将,执掌军权之时,都要强调军纪的严肃性,谁敢违犯,那就杀之立威。古代的名将司马穰苴就杀掉国君的宠臣监军庄贾,而孙武杀掉吴王的爱妃。就算是君王的宠臣,只要在军中,就要服从军法,只要是违犯军法,就必须给予惩处,如此全军上下才重视军令,整齐划一。>  可是,张温并非是古之名将,而是一个文官,性情虽然忠诚正直,可是却缺少决断。毕竟董卓也是朝廷任命的将军,只是协同张温作战,名义上是部署,实际上是盟军。何况董卓在朝中,和十常侍等人关系密切,自己杀了董卓,一时痛快了,可是会招来十常侍怎样的报复呢?>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张温最后还是放走了董卓。>  不断升迁的董卓势力急速膨胀。东汉朝廷为了遏制董卓权势继续滋长和蔓延,于公元188年(中平五年)征董卓为不掌实权的少府。董卓明白朝廷用意,便婉言拒绝,不肯就任。灵帝病重,急忙召见董卓,拜他为并州牧,所属部队隶属皇甫嵩。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对朝廷如此安排和任命不满,便回奏灵帝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拒绝交出兵权,随即率领自己所属部队进驻河东,以观时变。>  几年之后,董卓率领西凉军突入都城,趁著都城中大将军何进的外戚势力和十常侍的宦官势力两败俱伤的大好时机,轻松夺取政权,号令天下。当孙坚在长沙听到董卓竟然废掉少帝,改立汉献帝,不由长叹:「当年张温张大人要是听从了我的建议,天下就不会有这样的大灾难吧。」于是孙坚尽起长沙兵马,率军进攻洛阳,成为最让董卓恐惧的对手。>

相关参考

三国的开端是十常侍之乱,之后董卓祸乱,背后的黑手竟然是袁绍

小说《三国演义》里有相当一部分篇章是描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事,家世豪华的袁绍在书中成为十八路诸侯共同推举的盟主,其弟袁术成为大军的总督粮官,袁氏兄弟成为讨董大军中的绝对掌权人。十八路诸侯起兵的理由

三国董卓简介,董卓性情残忍暴力被吕布所杀

董卓简介——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d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

为何曹操孙权都有族人跟随,而刘备却没有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由于刘辩年幼,何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的哥哥何进为了夺取大权,他计划诛杀十常侍,由于何进的想法没有得到何太后的同意,因此他只能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只可惜董卓还没到京

董卓生平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

汉献帝即位后,少帝刘辩去哪了,结局却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几番不听忠臣劝,难免宫中受剑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十常侍把持朝政,结党营私,祸国殃民。大将军何进为剿灭十常侍而请董卓进宫,董卓和他的二十万西凉军入京,何进却不幸被张让等人杀害,并且携带少帝和陈留王出

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到底是哪十八路

东汉末年,因为张让等「”十常侍”欺君罔上、专恣擅权,肆意干涉朝政,出身外戚的大将军何进为了保护自己利益,便暗中谋划了针对宦官的清洗行动。不料,因为计划的败露,宦官们先下手为强,将何进诛杀。紧接着,何进

引狼入室,灭宦官董卓入京

  “十常侍”只是一种习惯上的称呼,实际上应该是十二常侍才对。汉灵帝时,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人,都为中常侍,故世称“十常侍”。在“十常侍之乱”中,

东汉权臣董卓简介,董卓性情残忍暴力,最终被吕布所杀

董卓简介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d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

王允是怎样除掉董卓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为了诛灭宦官,召进京。由于消息走漏,未等董卓到达,何进就被宦官杀死。董卓一到长安就控制了朝廷大权,自称太师,要汉献帝尊称他为“尚父”。他随意杀戮大臣,抄掠豪富,淫乱宫闱,擅自

只因贾诩一句话 五胡乱华三百年的动乱和血腥

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大将军何进谋诛阉宦不成反为所害,而何进所召的并州牧董卓(还兼有前将军、斄乡侯的官职和封号)已经在进军洛阳的途中,同时董卓受何进密令又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