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康熙遗诏的价值
Posted 天下
篇首语: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五、康熙遗诏的价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五、康熙遗诏的价值
康熙61年11月13日,凌晨四点钟的样子,康熙把他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榻前面,向他们宣布了谕旨:“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 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康熙口谕,此口谕和康熙遗诏最后一段话完全相同。但这份遗诏却让后人有了饭后的谈资,原因就 是的继位“一定”有问题。> > 我们今天来看康熙遗诏,并不想看他最后那段立谁为皇帝的问题,我们要看的是,这位号称千古一帝的人在临死前到底说了什么。是否真的如古人所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1.遗诏原文译解>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 (从来帝王治理天下,没有不把尊敬上天,效法祖先作为首要之事。敬天法祖的主要内容,就是使远近宾服,让人民休养生息,以四海民众共同利益为已之利益, 以天下百姓心愿为已之心愿,在国家没有危险时即注意加以保护,在天下未乱时即不懈孜孜求治。不分日夜,尽心尽力。为国家长治久安筹划,才能近安。)今朕年 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 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 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 > (现在我年至七十,在位也已六十一年了。所以如此,实在是上天和祖宗暗加佑护而不是我有什么德行 啊!从黄帝甲子年迄今,共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其间称帝者三百多人。像我这样在位时间之长的很少。我在位二十年时,没有想到会活到在位三十年;在位三十年 时,没有想到会活到在位四十年,现在我已经在位六十一年了。《尚书·洪范》篇所载五福,一是高寿,二是富有,三是康宁,四是好德,五是善终。五福之中,以 善终列于最后,是因其非常难以达到啊!)> > 今朕年己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 > 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该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 > (现在我已经是耆宿之年,富有四海,子孙一百五十多人,天下百姓,我的福气也很大了。即使有突然而来的变故,心亦安然。自从我登基以来,即使未 能完全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与三代明圣先主相匹比,但是几十年来孜孜求治,小心谨慎,从未松懈,数十年如一日。这些,怎么能用劳苦两字简单加以概括啊!不 少前代帝王短命而死,史家论及,一般都说他们奢侈腐化,贪于酒色所致。这些都是后代书生随意加以讥讽,以致不少品行优秀的帝王也被他们说得一无是处。我现 在为那些前代帝王说句公道话:他们所以早夭,实在是因为治理天下任务十分繁重,身体无法承受的缘故啊!)> > 云:“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得优游自适。为君者 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 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 (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能够履行这句话的臣下,只有一个诸葛亮,而作为帝王,肩负至重,无法推卸,哪里是臣下所能比拟的呢?臣下愿做官就可以做官,不愿做官也可挂冠而去,年老退 休回家,抱子弄孙,还可以过一段自在生活。而做国君的却没有此等福分,勤苦一生,无从休息;大舜虽称无为而治,但是却于巡幸途中死于苍梧;大禹一生更是忙 碌,以致手脚都长了厚茧,最后死在会稽。这样勤政,四处巡幸,不能有一天休息,哪里能说是崇尚无为,清净自持呢?《易》遁卦六爻,从没有谈到君王之事,由 此可见,君王本就没有休息之时也没有休息之地,只能是“鞠躬尽瘁”而已。)> >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 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攻破京城,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 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祖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 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 > (自古没有一个朝代得天下比我朝更名正言顺的了,我太祖太宗起初并无取 天下之心,太宗皇帝曾经率兵至北京附近,许多大臣都要求攻而取之,太宗皇帝劝止他们说,明朝和我朝,虽然平素关系不好,而且目下攻之也甚为容易,但是考虑 到它是中原之主,因而不忍心攻取。后来流贼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不少臣民纷纷迎我师入关,不得已,我朝才发兵入关,剿灭李自成,入主中原将 崇祯皇帝安葬。起初,汉高祖不过是泗上一个亭长,明太祖不过是皇觉寺的一个和尚,项羽先起兵攻打因为残暴,才让汉高祖得了天下。陈友谅蜂起,而让明太 祖得了天下。我朝上靠祖宗福荫,下顺百姓意愿,从而统一了全国。可见,李闯王、张献忠等乱臣贼子起兵作乱,不过是为我朝统一创造条件罢了。)> > 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 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枉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 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两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四阿哥胤禛就是他选定的继承人 康熙帝遗诏
关于清超雍正皇帝的正统继承合法性的问题,百年来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雍正皇帝的皇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其实不然,康熙皇帝的遗诏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份遗诏证明了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慎重选择的结果。
康熙帝驾崩后,遗诏传位四皇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即位,此事历来被世人猜疑。民间多认为,四皇子胤禛密谋篡改遗诏,登基为帝。康熙帝遗诏是否被篡改过?胤禛即位为何遭人质疑?他又凭借什么在争位的斗争中胜出?种种谜团都要从这份颇具争议的遗诏说起。
遗诏篡改之谜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代明君康熙帝驾鹤仙逝。康熙帝生前对于传位一事缄口不言,死后仅留下一份遗诏,指明传位于四皇子胤 。消息一出,朝野震惊,诸皇子亦感到不可思议。不久,民间就有传言,认为胤 是矫诏篡位。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康熙帝遗诏原本写的是“传位十四皇子”。但皇四子胤 买通康熙帝近臣,在遗诏上面添了两笔,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这种传言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清代正式官文在提及皇子时,采用统一称谓“皇某子”,即若传位十四皇子,真实的康熙帝遗诏中的文字是“传位皇十四子”。这样一来,遗诏一改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明显不通。况且,当时还没有出现简体字,汉文文书采用繁体字,故“于”应为繁体的“於”,因此 “十”也无法改成“于”。那么,雍正帝有没有可能对遗诏进行更复杂的篡改呢?
据史料记载,康熙帝遗诏并非驾崩当日发布,而是几天之后发布的。因此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言,说康熙帝在弥留之际,令大臣隆科多宣皇十四子觐见。隆科多因与皇四子胤关系密切,便故意装作误听,宣了皇四子觐见。后来,隆科多又与皇四子封锁真实的消息,将篡改的遗诏公之于众。这种可能性基本也被史学界否定了,原因在于清朝的官方文献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对照的,康熙帝遗诏则有满、汉、蒙三种文字版本。如果说修改汉文版本尚能尝试,修改满、蒙文字就非常困难了。
更重要的是,近些年康熙帝遗诏曾于文物展览中面世,遗诏原件并没有被改动的痕迹。而且,遗诏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言辞简略,仅仅是说明传位于皇四子,而是将皇四子的为人和才能进行了描述,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语句。由此看来,遗诏被篡改是不可能的。既然康熙帝遗诏的真实性得到了公认,那么另一个疑问便随之而来:人们为什么如此不相信雍正帝即位的资格,即使在遗诏“篡改说”被推翻后,还不依不饶地提出“伪造说”?这就要从著名的“九王争储”说起。
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争储斗争激烈,他为此伤透脑筋,心力交瘁,其心境是十分悲苦凄凉的。惊心动魄的储位之争康熙帝生前,曾两废太子,后来一直没有立储。诸皇子围绕太子之位展开了长达20年的争夺战。在这场储位之争中,皇四子胤禛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呼声不高,这是他即位遭人怀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十三年(1674),康熙帝的皇后赫舍里氏在生下皇子胤礽后撒手人寰。胤出生后不久,就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并深得康熙帝宠爱。在此后的三十余年中,胤礽的太子之位稳固,诸皇子并没有争储之举。其间,只有大皇子胤禵与胤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两人常常在文治武功上一争高低。胤礽自幼不合群,在诸皇子中只与四皇子胤禛和十三皇子胤祥关系较好。此外,因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暴戾,在朝野中树敌颇多。康熙四十七年(1708),太子胤礽因奢侈、淫乱、暴虐等缘由被废黜。一时间,诸皇子跃跃欲试,开始明争暗斗地争夺储位。
仅仅半年后,康熙帝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由,复立胤礽为太子,争储风波暂时平息。然而,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又下诏将胤礽废黜禁锢。自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开始,“九王争储”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般认为,“九王”指皇长子胤禔、皇二子(即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九王争储”形成了四股强劲的势力:一是“大千岁党”,以皇长子胤禔为首;二是“太子党”,以皇二子胤礽为首;三是“三爷党”,以皇三子胤祉为核心;四是“八爷党”,以皇八子胤禩为首,还包括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禩等。几股势力之中,皇长子胤禵最早失败,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被圈禁。皇二子胤礽两次被废,“太子党”的势力也日渐衰弱。皇三子胤祉整日舞文弄墨,身边聚集了一批修书的文人,实际上并未形成朋党,后来也因其属下犯案而声望下降。“八爷党”是实力最强、呼声最高的一派。皇八子胤禩善于笼络人心,在朝臣中声望很高,其余皇子也多依附于他。然而,胤禩的行为令康熙帝极为反感。康熙帝曾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
胤禩曾因结党争储被圈禁,释放后仍不思悔改,继续图谋储位。康熙帝对他厌恶到了极点,终于宣称与胤禩断绝父子恩义。“九王争储”过程中,皇十三子胤祥、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等也因种种原因失宠于康熙帝。最终,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没有前科,仍具备争储的条件。
在这两人之中,朝臣和百姓都倾向于年轻有为的皇十四子胤(从民间传说即可看出),但是,康熙帝最终选择了已经45岁的皇四子胤。于是,满朝哗然,民间猜疑。人们不禁要问,胤禛凭什么能在“九王争储”中胜出?
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
的确,皇四子胤禛在储位之争中势力不强,他并没有过人的才能,且已过不惑之年。那么,康熙帝临终决定传位于他,究竟出于什么考虑呢?据后世学者分析,雍正帝得以即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诚孝皇父,友爱兄弟”。当争储的诸皇子违反孝道、兄弟相残时,胤禛却始终保持对康熙帝的尊重和恭敬,而且能与其他皇子和睦相处。尽管也有学者揣测胤禛当时是假意斡旋于诸皇子之间,即位后却对他们进行残酷的迫害。然而,他毕竟在康熙帝生前维持了孝顺、友爱的良好形象。
第二是勤奋敬业、谨慎实干。康熙帝晚年,胤掌禛管户部,任劳任怨,做出了显著的政绩。事实证明,雍正帝即位后也非常勤政,在位13年之中共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朱批,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只睡三四个小时。他常年不休息,被公认为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在雍正帝的努力下,“摊丁入亩”、创立军机处、“改土归流”等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得以推行。
第三是雷厉风行、坚固可托。康熙帝晚年,由于过于仁慈,朝中贪污腐败现象有所蔓延。他深深认识到这一弊端,多次表示要传位于一个“坚固可托”之人。雍正帝雷厉风行,即位后果然大力整顿吏治,对“康乾盛世”的过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是因为康熙帝对胤禛之子弘历极为喜爱。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幼年时聪慧威武,被康熙帝称为“有英雄之气”。所谓“爱屋及乌”,康熙帝对胤禛也更为赏识。由此看来,雍正帝即位或多或少还沾了儿子的光。
雍正帝即位后,吸取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争储的教训,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即由皇帝秘密亲书预立皇太子名字的“御书”,密封匣内,藏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皇帝临死前(或死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按“御书”所定,拥立嗣皇帝即位。
相关参考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其实不然,康熙皇帝的遗诏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份遗诏证明了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慎重选择的结果。康熙帝驾崩后,遗诏传位四皇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即位,此事历来被世人猜...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其实不然,康熙皇帝的遗诏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份遗诏证明了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慎重选择的结果。康熙帝驾崩后,遗诏传位四皇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即位,此事历来被世人猜...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为何要雍正善待代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决定皇四子胤禛皇位继承人身份的《康熙遗诏》中,除了“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遗诏真白于天下 假如皇十四子胤题是康熙最佳人选,应当让胤题留守京城。为何让胤题去青海,西藏等地任职。这也许是康熙自己想法和用意。就算西线局势紧张。为何不让其他皇子去青海,西藏等地任职
揭秘康熙遗诏内容:从继承大统到猝然离世,雍正13年的帝王生涯由生到死全是谜,似乎他的每一步都有如影随形的“污点”,以至于本来的“康雍乾盛世”竟被戴有色眼镜看人的后世史学家硬给改为“康乾盛世”,而在江湖
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而皇四子胤G(后来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近日,辽宁省档
康熙传位遗诏真假难辨 大陆、台湾联合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开幕后,立即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巨大兴趣,观者如潮,盛况空前。所因何故?当然缘由并非一端,但有一个大问题却
近日,北京市档案馆展出「”中国档案珍品展”。展览展出50余组200多件档案展品,来自全国30多家档案馆,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文献和实物是第一次与北京观众见面。康熙传位遗诏破除雍正篡改遗诏传闻有关雍正继位
近日,北京市档案馆展出「”中国档案珍品展”。展览展出50余组200多件档案展品,来自全国30多家档案馆,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文献和实物是第一次与北京观众见面。康熙传位遗诏破除雍正篡改遗诏传闻有关雍正继位
“康乾盛世”不仅指的是康熙和乾隆,中间还有一位皇帝,就是雍正。他在位期间,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满意现状,一直也是美名远扬。雍正自从自己亲政之后,一直兢兢业业为广大苍生付出所有的心血,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