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以养廉的“养廉银”

Posted 官员

篇首语: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难以养廉的“养廉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一、难以养廉的“养廉银”

2、为保证朝廷廉政,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一、难以养廉的“养廉银”

  即位后,虽然天下太平无事。但面对大小官吏贪赃枉法,吏治极端腐败,他却极为头疼。1723年,也就是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岷向朝廷提出了“养廉银”制度,这一“高薪养廉”的制度立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和支持。“养廉银”制度出现了。> >   1.清朝官员的官俸> >    所谓“养廉银”,就是指在官员薪俸之外,增发的数额较高的生活补贴金,以使“各官俱有养廉足资”,进而希望贪污现象能消失。其实这种制度就是现今所谓的 “高薪养廉”,在中国历史上,大同小异的这种制度很多。比如,北魏时期有“以酬廉吏”的尝试,有“给赐过优”的待遇,明朝实行“量增官俸”的措施,到 了,又被称为“养廉银”。> >   清朝实施养廉银的出发点就是朝廷认为官员们之所以贪赃枉法,是因为他们的俸禄比较微薄。《大清会典》卷 二一记载的“文职官之俸”条如下:“一品岁支银一百八十两,二品一百五十两,三品一百三十两,四品一百五两,五品八十两,六品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八品 四十两,正九品三十三两有奇,从九品、未入流三十一两有奇。”此为基本工资,称“正俸”;而“京员(中央机关和京城地方官员)例支双俸”,即在基本工资之 外加发同样数目的津贴,称“恩俸”;此外“每正俸银一两兼支米一斛,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加倍支给”,称“俸米”;三者相加,就是清朝官员的官俸了。> >   由上可知,即使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一品总督,年俸也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而七品知县的官俸折合每月只有三两七钱银子。这样荒唐的“工资”大约只能养家糊口,但作为一个朝廷官员,如果只是能够养家糊口,勉强度日,在任何朝代都是说不过去的。> >   军机处值房。能在清朝的军机处议事的一般都是朝廷重臣,清政府为了不让这些要臣们贪污,专门设立了养廉银,就是现在所谓的“高薪养廉”。> >    年进士何刚德在其《春明梦录》说:“一般大臣坐得都是四人抬的轿子,也有大臣是坐车的。但这只以贫富论,不以官职分。如果大臣坐轿,必须要八个人才 好,因为可以轮班倒。路途遥远,还必须在后面跟随一大板车,倒班的人坐在上面歇息。这样下来,一年费用,至少非八百金不> >   可。坐车的花费要比这省一倍,许多京官都喜欢坐车,因为省银子。”> >   何刚德任京官十九年,最后做到了五品郎中,他后来说,自己刚到京城做官时,都雇车而坐,几年后才以二十四金买一骡,雇了一个仆人。后来因为公事较忙,又买了一骡子,一个月要支出十金,即使是这样的生活,“在同官汉员中已算特色,盖当日京官之俭,实由于俸给之薄也。”> >   五品官年俸银百二十两、米六十斛,这百二十两银子刚好付每月十两的骡马费,何刚德一家人的生活,六十斛米又如何能够维持,势不能不于官俸之外另行设法。> >    《春明梦录》也多少透露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如云:“京官官俸极薄,所赖以挹注者,则以外省所解之照费、饭食银,堂、司均分,稍资津贴耳。”讲到他自 己,则“有印结银,福建年约二百金左右(他在吏部分管福建);有查结费,与同部之同乡轮年得之,约在印结半数;此外即饭食银也,每季只两三金耳;得掌印 后,则有解部照会,月可数十金,然每司只一人得之,未得掌印,则不名一钱也。”> >   何刚德之所以“在同官汉员中已算特色”,就是因为他“得掌印”的缘故。那么,可想而知,那些没有“特色”的官员是如何度日的。> >    清朝的各级官俸到底低到什么程度,可以与各朝的官员俸禄做一个对比。明朝官员的官俸就已经很低,但与清朝比仍是比较高的。拿一品来讲,明朝正一品官的俸 额为清朝正一品官的二点七倍,明朝最低的正九品官俸也为清朝正九品官俸的一点三倍。若同的官俸相比,清朝官俸之低难以让人想象。经推算,唐正一品的俸 额为清的五倍,唐最低的正九品官的俸额也是清的将近四倍。> >   喜好读历史的清朝皇帝们不会不知道自己官员们的薪水之低,也对贪污现象有了“本质”的认识,这种“本质”认识让他们做出推行“养廉银”制度的决定。> >   雍正朱批奏折。雍正确实是一个很具有开创性的皇帝,光大了密奏制度以后又开创了“养廉银”制度。> >   2.养廉之资从何而来> >   那么,养廉之资从何而来呢?皇帝们绝不会自己掏腰包,更不可能取之于民间,增加人民的负担。倘若取之于民间,正与朝廷推行养廉银制度本意相悖。> >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的养廉银资是从“耗羡”中来的。当时,凡是州、县官,主要靠征收钱粮时进行盘剥。钱粮就是田赋,最初征收实物,后来改成“折色”, 即征收银子。无论征收实物或银子,都有一种“耗羡”陋规,所谓“耗羡”即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倘若是银子,就是指将碎银 熔成银锭时所受的损耗。> >   一般情况下,征收的银两中,每两加征四至五钱作为火耗;粮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几升,整个州、县总量是一笔可观 的数字,实际上这笔耗羡并不归公,完全入了州、县官的私囊,成为公开的、照例的好处。由此可知,这所谓的“耗羡”实际上是地方官借耗损之名,而征收的一种 在各种杂派中最苛重的一项的附加税罢了。> >   推行养廉银的同时,雍正也推行了“耗羡归公”制度。他谕令各省把原来被大小官员贪污的耗羡银两全部提解归公,上交藩库,并从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养廉之资。> >   这部分银子并非是随意发放的,而是按照官员的官职高低、政务之繁简、地方之冲僻以及耗羡之多少来决定。这种做法可谓是“厚俸以养廉”,而不是以往的“俭以养廉”了。官员们领取了养廉银,不许再有乱收胡收之举,否则就要受到严惩。> >   实行“厚俸以养廉”制的结果,化私费为公款,将原来的对百姓的侵夺银两变成了制度化的合法收入,各种陋规大受压制,民众负担大为减轻。雍正这种做法被史学家们大为赞赏。

为保证朝廷廉政,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一年之中只有生日那天他才会休息。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他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理财成效、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

>

由于康熙在位太久,雍正即皇帝位时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凭藉自身的丰富经历,雍正一登上皇位就具备了驾轻就熟,大展鸿图的能力。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他以财政经济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二是摊丁入亩,地丁合一,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三是清理国家财政钱粮亏空,以铁的手腕把侵吞的库银收回来;四是建立会考府,审核钱粮奏销;五是开放洋禁,发展海外贸易;六是改土归流,进行民族区域的地方行政改革;七是废除贱籍、酷刑,实行社会改革;八是创立军机处,加快改革步伐。

雍正元年(1723年),他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限制、减少官员的贪赃舞弊和横征暴敛。因为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由于火耗无法统一确定征收额,州县地方官便通过超额征收,以补充地方政府办公经费的不足及官吏们的工资外收入。最多的州县在一两正税上附加五六钱火耗,百姓负担十分沉重。

明清时代正一品大员的年俸不过180两银子,七品知县仅仅45两。这点俸银,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打点上司,迎来送往和礼聘幕僚了。尽管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贪污额度超过60两银子的官员一律剥皮实草,仍然遏制不住当年如潮般的贪赃枉法。

雍正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既减轻了老百姓负担,又改变了明代以来中国官员名义收入低,灰色收入高的不正常状态,保证了朝廷廉政建设的有效推行。

雍正皇帝勤于政务,勇于改革,大力清除康熙统治后期的各种积弊,取得了卓著成效,但由于他统治严酷,刻薄寡恩,清欠钱粮,地丁合一等经济政策又得罪了贵族和地主,也难免带来了历史上的一些争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为防止官员贪腐,雍正发明了 ”养廉银”制度,成功遏制了贪污

清朝雍正皇帝登基后,改革时弊,在内政治理方面颇有一番作为,例如他推行「”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官绅一体纳粮”等政策,为「”康乾盛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雍正元年,雍正创立了「”养廉银”制度,成功缓

为保证朝廷廉政,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

清朝 ”养廉银”最高是工资的100倍,年入百万,为何却还不够用

作者:汉宣团队(康康)无授权禁止转载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在落魄之时对当官的印象非常不好,认为「”凡官皆贪”。所以到了他当皇帝时,做官的就比较惨了,俸禄极低,只能够勉强养家糊口。后来

清总督灰色收入18万,两江总督养廉银1万8,曾国藩为何还穷兮兮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盘。两江总督管辖江苏、江西和安徽省三个省,是大清唯一统辖三省的总督。巡抚以下,三省的地方官员的荣辱升迁,都是他曾国藩的一句话。大小官员

清朝官吏的年收入是多少

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人(大多数县未设巡检司)。知县年俸45两,加养廉银600两,计645两;巡检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90两,计1

创清代吏治最好局面

人们对高薪养廉这个说法很熟悉,养廉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创建自清朝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这项俸禄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的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腐败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清

雍正即位后用何措施肃清吏治

导读: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意思是说得了这笔

历史上真正的雍正怎么死的

  历史上真正的雍正怎么死的?服丹药致死是真是假?  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

我身无分文,给你半只鸭子路上充饥

古代有这么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时期的知府,只是个四品官,一年的俸禄大概为200多两白银,就算加上朝廷发的养廉银,顶多也不过一千多两银子,如果知府不贪污的话,干一辈子也难能有十万雪花

宋朝高薪养廉?包公高达年薪二千万!

宋朝在十一世纪的一百年中,很长时间处在“积贫积弱”、“冗官冗费”的病态之中,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仍然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及文化昌盛的一个朝代。宋朝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