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慈禧太后与京剧

Posted 京剧

篇首语: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十一、慈禧太后与京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十一、慈禧太后与京剧

2、用京剧诅咒光绪早死 慈禧太后爱看戏

十一、慈禧太后与京剧

>   太后给中国人民的印象是极端不好的,在她统治中国的那些年里,内忧外患风风火火,而她也很不争气地不能摆平。在她执掌大清的那段时间里, 卖国的事已成了小儿科。那么,真实的慈禧太后到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真的愚蠢,还是在动乱中只能愚蠢?她的为政举措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值一提?作为 一个“女皇”,她肯定是不同于其他帝王的。女人本就是感性的动物,从现在来看,她的许多做事方法都与她的爱好有关,她的爱好就是京剧。> >   1.慈禧太后:超级“票友”> >   1901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曾经邀请他们决一死战的慈禧太后匆忙逃往西安。但在西安,这位西太后却并没有因为逃跑的耻辱而让自己安静下来,吃住上依旧按照在北京时的讲究,同时,他还下令陪同人员,每天必须要有自己喜欢的京戏听。> >    大清末期时的西安恐怕只有逃犯才去,西风黄沙中,慈禧太后一面吃着东西一面看着戏台上演员们的摸爬滚打,似乎完全忘记了大清的老巢已经被外国人占据着。 而在北京,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欣赏了一次这位中国第一女人非常喜欢的京剧。陪他欣赏的是中国的一群奸商。据说,这次瓦德西所谓的欣赏只在几秒钟内就变 成了煎熬。但出于礼貌,瓦德西的屁股始终没有离开椅子,直到一场结束。> >   这位外国军人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在嘈杂震耳的锣鼓声中,一群把自己的脸画得花花绿绿的人的表演怎么会让中国第一女人如此着迷。> >   慈禧太后对京剧的热爱程度并不是一个老外所能理解得了。可以说,她是京剧的知音。> >   先是,宫里的一些演出都由太监们担当,自然也有明文规定,该演什么不> >   京剧演员谭鑫培(1847—917),本名谭金福,堂号英秀,艺名小叫天,他的表演自成一派,有“四海一人谭鑫培”,“无腔不学谭”之说,深得慈禧的喜爱> >   王瑶卿(左)(1881—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京剧花衫行当的创始人。他集前辈旦行艺术之大成,进行革新创造,开扩了旦行演员的新道路,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他对京剧的改革得到了慈禧的支持。> >    该演什么。但到了慈禧太后时,这种常规被打破了。她大量地将外面优秀的二簧伶人召进宫来大演其戏。于是,那个时代的艺人如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孙菊 仙、王瑶卿等人纷纷登场,可以这样讲,是慈禧太后捧红了这些人。一个笨到极点的人如果天天看一种东西,也会有所得。更何况,慈禧太后还聪明得很。她经常在 闲暇时候跟别人讲戏剧故事,并且讲得有声有色。在这个时候,谁也看不出她是一位执掌大清国的女王。在看戏的时候,她会跟旁边的人讲述正在上演的戏曲轶事和 男女主角一些规矩。从这一点来看,这位慈禧太后俨然就是一位京剧“票友”。> >   但这位“票友”可不是一般的票友,她不但拥有残破的大清江 山,还拥有对大清国一切事务的处理权与话语权。京剧就是在她话语权的行使下跨过最关键一步的。我们今天见到的京剧是经过许多京剧艺术家的发展与改良的,在 京剧刚刚出现时,它根本就上不了台面。其演出的粗糙程度让人不忍目睹耳闻,比如,工唱的行当只管唱,工做的行当就只管翻跟头打把式。也就是说,你看到有个 人上了台,开始唱第一句,那你就要做好他像一根电线杆子一样矗在那一个时辰的打算;一个人若上台就翻了个跟头,那你不用猜,戏台上肯定就是他玩命地不停地 翻呢。> >   但在当时,人们似乎习惯了这种表演方式,因为人们觉得这就是在演戏,何必在乎它好看与否呢。但后来王瑶卿跳了出来,让电线杆子也动了,让翻跟头的也唱上两句。人们不乐意了,他们本来是看戏的,可这样一来,却像真事了。他们反对,并且很坚决。> >   慈禧太后站了出来,缓开金口道:“王大演得好。”> >   于是,就演得好了。> >   就像是经常来吃饭的客人一样,饭店肯定要白送几个馒头作为回报。京剧界对慈禧太后当然也是迫不及待地回报,回报的结果就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剧目里的太后都是正面形象。> >   慈禧太后可谓没白作京剧的票友,她时常沉浸在戏台上那些太后的一举一动中。这是一种陶醉,在这种陶醉中,她对京剧演员们可谓是仁慈有加。> >   2.“仁慈”的太后> >    帝王的讳有很多,讳属相就是其中之一。慈禧太后属羊,所以在看戏时最忌讳听到“羊”字。大家都知道这点,于是,在给她唱戏的京剧演员绝对不能唱《变羊 记》、《牧羊圈》这一类名字的戏。但有的戏慈禧太后非常爱听,可里面又有羊字。那么,只好改。比如《玉堂春》的原词是:“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 口有去无还。”,为了避开“羊”字,只得改唱:“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经常为慈禧太后唱戏的武老生王福寿跟人合伙开了个“羊肉铺”,慈禧太后知道后 就有点不高兴,但她并没有把他捉来杀掉,因为她还要听他唱戏呢。但又不得不惩罚他,于是,她就吩咐下边:“不许给王四(王福寿)赏钱,他天天剐我,我还赏 他?”> >   这显然是一句玩笑话,她其实并没有生气。但有一次,宫里演《翠屏山》,演员们在台上正唱得投入,慈禧太后突然下令停戏。并且让人把戏提调叫来问道:“今儿这戏是怎么唱的?还想不想当差了?”> >   戏提调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仔细想想,这出戏里没有“羊”字啊。后来向人请教,才知道唱词中有一句:“最狠不过妇人心!”戏提调浑身开始冒汗,当着太后的面唱这一,只被老佛爷骂了两句,真是我佛慈悲了。> >   京剧演员们因为总得到慈禧太后的厚爱,有时候也就真把她当成票友了,> >   杨小楼(1878—1938),名三元,杨月楼之子,安徽怀宁人,京剧中有名的武生,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   厉害的时候,居然有个演员想蒙她。有一年二月二,清宫里耍龙灯,著名武生杨小楼耍珠子,不慎把戏台角上的檀香木架子撞倒了,人皆大惊。> >   按照朝廷规矩来讲,这就是惊驾,脑袋是要搬家的。慈禧太后立即传来杨小楼,杨小楼赶忙跪倒领罪。慈禧开口就问:“三元(杨小楼),你今儿是怎么了?”

用京剧诅咒光绪早死 慈禧太后爱看戏

1901年的中国,曾经出现过这么一幅图景,作为占领者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一天被一群中国商人请去听京戏。在咚咚呛呛的皮簧声中,老瓦如坐针毡,头痛欲裂,好不容易捱了一个钟点,总算找了个借口“得脱苦海”。与此同时,被瓦德西赶到西安的西太后,却是个既要食有肉,又要居有竹(丝竹)的戏迷,一天没有戏看,就闷得难受。打和挨打的双方总算都在中国的土地上,看了一回我们的国粹京剧。

对于西太后叶赫那拉氏,眼下的评价,总算是呈现了一点历史的复杂性,有点毁誉不一了。荧屏上的形象越来越正点,从相貌到行为一概如此,而网上却依然以骂为主,兼说别样。不过,在我看来,关于西太后的评价无论怎样毁誉不定,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京剧如果没有这个老太婆,肯定难以有今天第一国粹的地位。

西太后是京剧的知音,正是由于她坚定的支持,原来上不得台面的乱弹才得以成为压倒所有其他戏曲形式的京剧。对于戏剧,她喜欢花部的乱弹二簧戏,有意抬花抑雅,而且不满足于宫里太监的演出,打破常规,大量地将外间优秀的二簧伶人召进宫来大演其戏。那个时代出名的艺人,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孙菊仙、王瑶卿等人,都受到过她的赏识,不仅每有赏赐(甚至还给官爵),令太监伶人看得眼红,而且对这些“戏子”相当优容。在这些京剧名角面前,她的确称得上是和蔼可亲的“老佛爷”,传说中的西太后如何如何的寡恩刻薄,其实大多是没影的事儿。即使是那些艺人解放后写成的回忆,也往往透着对老佛爷的喜爱。当然,在那个时候,京剧界对西太后也是投桃报李,几乎所有剧目里的太后都是正面形象,最过分的是《法门寺》,不仅太后光彩照人,连太后身边的太监也顺便沾光成了好人。

西太后还是个懂戏的超级“票友”,晚清吃过洋面包的宫廷女官德龄告诉我们,西太后经常兴致勃勃地给她们讲戏剧故事,在看戏的时候也不肯安静,不断地将各种演戏的轶事和规矩说给身边的人听。事实上,京剧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在西太后的鼓励下完成的。在开始的时候,京剧演出比较粗糙,工唱的行当只管捧着肚子唱,工做的行当就只管翻跟头打把式;后来有“通天教主”称号的王瑶卿首先开始改革,将表演动作融进了演唱当中,“演得跟真事似的”。在社会上的一片反对声中,西太后说话了,“王大演得好”(王瑶卿行大)。谭鑫培的唱腔也与传统不合,但西太后却喜欢,给了他“叫天”的赞誉。从此以后,京剧进入了一个生旦同挑大梁的新阶段。

西太后懂戏,也入戏。此人虽然粗通文墨,掌权之后也找过几个老儒给她讲点经史,但真正的教育却是戏剧给的。晚清时节,京剧虽然已经进入宫廷,但毕竟是来自民间的乱弹,不惟用词鄙俚,思想内容也相当混乱。固然不乏忠孝仁义的鼓吹,但来自游民的江湖义气与恩怨分明的意识也相当明显。不仅如此,过去的京剧对帝王时常会有点不敬,总是批评他们听小老婆的话,忘恩负义,滥杀功臣,针对的大抵是朱元璋,屎盆子却都扣在比较远久的刘秀头上。对于清朝第一大戏迷西太后来说,戏的情节和内容不可能不影响到她的思想和行为。虽然总的说来,西太后还算是个头脑清醒的统治者,为政大体上中规中矩,但却也时不时地发点“京剧脾气”。

一个官声很是不怎么样,又贪又蠢的小小知府吴棠,只因为在西太后扶父之柩归葬的落难之际,误送了一笔馈赠给她,待到昔日的待选秀女成了太后,吴棠就开始官运亨通,位极人臣,不管犯了多大的错,任谁也参不倒。八国联军打上门来,老太婆落荒而逃,一口气跑了几百里,连口水都喝不上;兵荒马乱之际,怀来县令吴永好歹总算准备了一锅稀粥,让老太婆喝得舒心,于是也成了一个参不倒的人物。接下来,来自广西的岑春煊,脾气坏得要命,逮谁得罪谁,只因为在西太后逃亡途中第一个带兵前来护驾,也因此而官运大好,甚至连朝廷份量最重的庆亲王奕和袁世凯联合参奏,都没能动得了他的乌纱。

在有恩报恩的同时,西太后对待功臣也相当地富有人情味,所谓的中兴名臣,无论以后的作为如何,都会顶着一堆官爵头衔终老,临了的谥号还会给找个最美好的词。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自不必说,连沈葆祯、袁甲三之辈也同等待遇。中兴名臣中,遭际最差的是郭嵩焘,出使西方后,再也没有被起用。但他的倒霉主要怪他第一个吃禁果,以翰林出身的身份跑到了洋鬼子的地方做事,以至于官场舆论说他去“事鬼”,意思是伺候鬼子。西太后待他的不好,也不过就是没有很快再用他而已。

查一查二十四史,善待功臣的皇帝当然也有过几个,但是对臣子报恩的帝王却几乎没有。从理论上讲,皇帝实际上没有什么恩人,所有人对他好都是应该的。即使所谓对他有恩的功臣,以后如果犯了错或者不合皇帝的意,那么也一样是要受到惩罚的,否则就不足以维持朝廷的纲纪。只有民间的戏曲里,才会按农民的思路,编出一些抨击帝王负恩的故事。显然,西太后的这些作为是上了京剧故事的当。

反过来,对于那些她认为负了她的人,西太后也决不吝惜报复的手段。在西太后眼里,最大的负心人就是戊戌以后的光绪皇帝。对于这个她从小拉扯大的皇帝,她理所当然地认为有说不尽的恩义。戊戌事变,西太后不仅将谭嗣同图谋借兵围颐和园的事算在光绪头上,而且更加恼怒他居然陷她于不得不完全交出权力的窘境,逼得她发动不得人心的政变,重新拿回权力。在西太后谋求废掉光绪,遭到地方督抚和洋人的反对而无法实现之后,身为皇帝的光绪就成了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不仅衣食不周,而且得不时地忍受无休无止的精神折磨。连宫里经常性的演戏活动,也成了西太后折磨光绪的最好方式。

戊戌政变之后,宫里最爱演的戏是《天雷报》,这是一出养子得中状元之后,不认养父母,最后遭到雷劈的戏。这出戏此时在宫里演出的时候,西太后特意要求加到五个雷公和电母,狠狠地劈那不孝子,同时将不孝子换成小花脸,一副小丑模样。面对这样一出明摆着是讥讽的戏,光绪必须得陪着西太后从头到尾地看,一边看,还要一边发表意见,痛骂自己。对光绪的怨恨,西太后至死未消。在1908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光绪37岁生日的前一天,西太后特意安排在皇帝的“万寿节”前夕,演出三国戏《连营寨》。这出戏演的是刘备为关羽和张飞报仇,兴师伐吴,最后失败的故事。戏里刘备是主角,有一段哭祭关羽和张飞的戏,满台白盔白甲白旗号,气氛极其压抑。其实,平时在宫廷演戏也是很讲究吉祥的,而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后五”的庆贺期内,演这种哭灵戏,无疑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诅咒。此时的光绪已经病入膏肓,经这番刺激,几个月后便撒手归西。而连续拉了几个月稀的西太后,却终于熬过了比她年轻三十几岁的光绪,在光绪死后第二天才咽了最后一口气。

西太后对于珍妃的处置,也很具有京剧的味道。开始她讨厌珍妃,其实主要是因为担心皇帝受小老婆的蛊惑,所以屡屡裁抑珍妃。戊戌政变以后,旧恨又添了新仇,恨屋及乌,结果是珍妃进了冷宫。甚至在八国联军打来她要逃跑之际,也没忘了把珍妃从冷宫里提出来,塞进井里。在她的心里,也许珍妃就是戏里经常演的那种挑唆皇帝干坏事的“西宫娘娘”。

恩怨分明作为一个人的性情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大的缺点,但作为最高统治者,如此行事未免就有意气用事之嫌。再加上作为贵妇人,西太后本身就有一些贪图享乐、贪财好货的积习,从孙殿英的盗掘看,她要算清朝帝后中陪葬最厚的一位。而且喜欢虚荣,讲究排场,宫里一日不热闹就难受,晚年还特喜欢摆出姿势让外国人给她拍照。几项加起来,使得这个以一般标准看起来还说得过去的掌权的老太太,作为政治家,评分难免要打些折扣,种种毛病导致她在权力上总是看不开。比如说,在甲午战后,她明明知道清朝不变法,祖宗江山是保不住的,但是一旦变法危及到她的权力,她还是不顾江山社稷的安危,在顽固派的拥戴下,再次出山,毁灭了正在进行的改革。

接下来,又在一连串向后转的动作中,与西方发生了剧烈冲突。当闻说西方要威胁她的权威,让她交出权力给光绪的时候,竟然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冒险利用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与所有西方国家开战,结果使国家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之中。顺便说一句,西太后之所以能够最终相信义和团具有刀枪不入的法术,与她看了太多的神怪戏也不无关系,义和团的法术,也往往跟戏剧里的神怪人物纠扯不清,两下在意识的表层出现了某种契合。

自电视剧《走向共和》播出以后,有关西太后的评价问题再次成为某些人们议论的热点。说实话,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女性统治者,历史的评价往往趋于苛刻,弄不好就落得“牝鸡司晨”之诮。如果抛去这种对于女人的偏见,我认为,作为晚清最后岁月的统治者,应该说西太后做得还差强人意,至少比她死要面子甘做鸵鸟的夫君咸丰要强,比她那个十五六岁还读不成句的纨绔儿子同治更是强到不可以道里计。但是,作为一个在中国的历史转折关头居于最高位的人物,她没能推动这个转折的完成,无论如何都算是大节有亏。

可惜的是,西太后所钟爱的京剧,并没有给过她这方面的启示。

相关参考

慈禧忌"羊"

慈禧太后非常喜欢京剧,但是她属"羊",看戏时最忌讳提到"羊"字。到宫里给她唱戏的京剧演员,不能唱《变羊记》、《牧羊圈》这一类名字的戏。如果戏词有"羊"字就得改。比如,玉堂春原词是:"苏三此去好有一比,

慈禧太后洗澡和梳妆

 慈禧太后洗澡和梳妆  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末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她是成丰皇帝的妃子。公元1862年(成丰十一年

光绪的母亲是太后吗,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吗?

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吗?不是,光绪皇帝是慈禧的侄子。1、光绪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

慈安与慈禧,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有什么关系

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有什么关系慈禧和慈安都是咸丰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亲。咸丰死后,她们俩都被尊为皇太后。慈禧为西太后,慈安为东太后,她们俩是咸丰的正室与侧室的关系。慈安,即孝贞显皇后(1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有没有私情

在很多部影视剧中,太后与恭亲王总是有着耐人寻味的亲密关系。那么,历史上的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究竟有没有私情呢?下面带着这个问题,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首先,慈禧太后与恭亲王,或者说那拉氏与奕訢,或者说兰

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是什么关系,一个是咸丰的皇后一个是贵妃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是什么关系,一个是咸丰的皇后一个是贵妃”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大家应该听过清朝同治年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吧。这两位太后就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

从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的对比,探究清王朝和英帝国的差距

前言: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咸丰皇帝嫔妃,同治皇帝生母。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将皇位传于唯一的儿子,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载淳,是为同治皇帝,并任命肃顺等人为「”赞襄政务八大臣”辅助

都是皇太后,却因一字之差,慈禧必须要给死去的慈安穿孝磕头

光绪七年(1881)三月十一日,孝贞太后(慈安太后)倏忽跨鹤西归。新闻一出,朝野哗然。本来,慈安素来身体健硕,反而是慈禧是个病秧子,这几天正病得厉害。所以从宫中传出凶信时,人人都误认为死的人是慈禧,当

都是皇太后,却因一字之差,慈禧必须要给死去的慈安穿孝磕头

光绪七年(1881)三月十一日,孝贞太后(慈安太后)倏忽跨鹤西归。新闻一出,朝野哗然。本来,慈安素来身体健硕,反而是慈禧是个病秧子,这几天正病得厉害。所以从宫中传出凶信时,人人都误认为死的人是慈禧,当

慈禧太后的 ”五世外孙女”,与慈禧很像,如今50岁,是一位教师

说起清朝,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慈禧太后,关于慈禧太后的骂名也好,赞誉也好,都是响彻了整个近代史,但是关于这位封建历史上突出的女人,她一生的生活当中算得上是到达了巅峰,从年轻时期刚进宫的慈禧就被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