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探花陈伯陶,一字之差,状元成探花
Posted 探花
篇首语: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末探花陈伯陶,一字之差,状元成探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清末探花陈伯陶,一字之差,状元成探花
今天,知道陈伯陶的人可能不多,但是暨南大学肯定是名闻天下。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是他创办的,名字也是他起的,还以提学使身份,亲自制定办学章程。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清末探花。他身上的奇闻逸事也不少,比如“十岁对诗,一句定佳人”、“ 一字之差,状元成探花”等。
陈伯陶,东莞人,晚年在香港,逝后葬于黄埔区联和街黄陂社区金峰岭。2005年9月20日,该墓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陈伯陶。
十岁对好诗 一句定佳人
陈伯陶(1855-1930),字象华,一字子砺,晚号九龙真逸,凤涌(今东莞市中堂镇凤涌村)人,生于莞城。
陈伯陶家世务农,“曾祖允道,祖梦松,父铭(友珊),皆仕人也。铭于时当壬子科副贡。”在这样一个中国封建传统的农耕世家,重学的传统无疑对于陈伯陶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伯陶少即聪敏好学,为顺德梁章冉先生高足,10岁能通五经。稍长师从粤中大儒陈澧先生执经问业,其学益进。”
因其聪慧,曾流传过“十岁对诗,一句定佳人”这样一段佳话:
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方文炳听后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陈伯陶在他的一些诗作中,诉说了苦难百姓的辛酸,读之让人泪下,如:
《瓜庐诗剩》卷上的《饥儿行》:
大儿面如猴,小儿颈如鹤。
乾腊无人形,相负行郭索。
问儿何为瘦若此?父兮母兮饥已死
……
吁嗟饥儿谁复怜,偈不随父母归黄泉!
《瓜庐诗剩》卷上的《饥妇行》:
……
寡妇向我言,本有三壮儿。
两儿饥已死,委弃荒山坡。
朔风怒号撼古树,空房瑟缩无衣絮。
朝食糠秕夕草根,借问寡妇孤儿安得存!
一字之差,状元成探花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解元)。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
不过由于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陈伯陶奔丧回乡不能上京参加会试。此后数年,他以教书所得,供养母亲及弟、妹,直到弟、妹各自婚嫁,才复出应试。
▲ 陈伯陶行书。
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并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1905年至1906年,先后任南书房行走、江宁提学使。
潜心教育,创办暨南学堂
甲午战争后,陈伯陶人生几经沉浮。先是到新加坡考察,回来后邀请其入保国会,他匿避。后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他携眷回到东莞。得知挟光绪逃奔西安,他又从东莞启程奔赴陕西。随帝还京后,他前往日本考察教育。
他早年曾随父在酥醪观寒窗苦读,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他作为酥醪观住持四处奔走,游说劝喻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1906年10月,他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了方言学堂和中国第一所国立华侨学府、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其目的是“宏教泽而系侨情”,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国语及各科学。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塑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海洋,远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后来该校迁到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历经迁址、合并,直到1958年在广州重建。
▲ 暨南学堂。
周孝中的《暨南逸史・暨南监督探花陈伯陶》中提到,当年两江总督端方创建暨南学堂,在江苏选派留学生及筹办学校等项,陈伯陶赞助最力,他为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命名“暨南”,并以提学史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
瓜庐著书,创立学海书楼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陈伯陶53岁,清廷继续委以重任,命他出任江宁布政使。“伯陶当时,迎养母亲太夫人在京,已欲送亲归粤,见时事日非,私忧慨叹,遂以母老多病,乞终养归里。”(陈绍南《代代相传》)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陈伯陶弃官归里。次年,他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
▲ 陈伯陶晚年与友人合照于香港。
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革命军攻破广州,陈伯陶携带家人前往香港九龙。二年(1913年)二月,陈伯陶移居九龙官富场,署所居曰“瓜庐”,此后潜心著述,彰显心志。
陈伯陶在香港隐居二十年,最大的贡献就是著书立说,重辑《东莞县志》等文献资料,并与赖际熙等人创立学海书楼,开坛讲经,传扬国粹,倡施义学,以救当时不振的国学。
1930年8月20日,陈伯陶怀着对前朝的无限忠诚和对时事的无限惆怅,卒于香港九龙寓所,终年76岁。
驾鹤归去,金峰岭墓冢萋萋
2004年,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专家在萝岗区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上发现了陈伯陶墓,其真假一度让人猜疑。据当年文物普查组成员之一黄淼章介绍,陈伯陶之孙陈绍南80年代所编的《代代相传》中有几幅陈伯陶墓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下面写有“陈伯陶之墓地是经过两年寻觅才找到之风水山丘,坐落东莞”等字。但对比在萝岗发现的陈伯陶墓,两座墓无论从形制、周围环境,还是破损之处都极其相似。
陈伯陶究竟是葬于东莞,还是广州?
为此,文物专家们走访东莞的文物部门,得知东莞并未发现陈伯陶墓。专家们再细看陈伯陶墓的右碑碑文,碑文云“……于乙亥年三月廿四日葬君于广州长安市小金峰之阳……”。据考证,“长安市”旧称黄陂圩,又称联安市,距黄陂村里许。始建于十九年(1814年),以“长治久安”为意,改为长安市。由此知,碑文所载地址就是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后来陈绍南先生也指出《代代相传》上所写“坐落东莞”字样是误导所致,陈伯陶墓仅此一处。
▲ 陈伯陶墓。
目前陈伯陶之墓占地面积约两百平方米,为山手灰沙墓,有一级护岭,山林环绕,远远即可隐约看到高处那一对巍峨的华表。
该处坐北向南,由北往南分别是:墓后土碑,为青石质“陈山来龙”碑;墓正中有一块连州青石墓碑,碑上有祥云拱月浮雕图案,墓碑刻有“清赐进士及第授荣禄大夫予谥文良江宁提学使陈公伯陶墓”。墓碑前的挂榜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小石狮蹲在小方石柱上,石柱上写有“陈探花第”四字。右边有一青石墓志碑,左边墓志碑已毁。前台有七级台阶,第二级有石狮一对,石狮基座上写有“陈探花第”四字。第一级台阶有高约5米的花岗岩石华表一对,顶端各有一只小石狮。墓志原为两石,墓地仅余后石,前石已不存,有的字体剥落,无法辨认。后来据《清代碑传全集》卷二十一陈宝琛所撰墓志铭,方得以补全。
除状元、榜眼、探花外,第四名叫啥
殿试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么? 殿试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么?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么? 隋唐以降,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有了一条新的晋升之路,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终极决战,就是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主要是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在会试中脱颖而出的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的监生,即贡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每期季会试录取的贡士多寡并无定例,一般会在二、三百人左右。三百人同台竞技,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但是,虽然同为进士,但是,含金量与声誉也有别,因为,殿试是分三甲录取的。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一共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能进入第一甲,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更是做父母的所愿。 据传,张居正为首辅时,其子张嗣修在参加万历五年的殿试前,主考官为了讨好张居正,就资才平平的张嗣修拔到第二甲的第一名,但是,张居正还不满意,他希望的是儿子能进入三鼎甲,所以,殿试时他偷偷动了手脚,小皇帝看不穿,大臣们睁只眼闭只眼,张首辅的顺利晋级榜眼。 其实,对于普通人家的子弟来说,能进第二甲第一名已经很牛的了,但是,张居正却看不上。能入二甲第一名,也是人生风光之时。第一甲一二三名都有个叫得响的俗称,那么,第二甲的第一名有没有俗称呢?当然有,它就是俗称的传胪。 传胪成为二甲第一名的代称,也是经过一段历史变迁后才被确定的。起初,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宣布殿试结果的唱名仪式)。因为一下子录取了这么多青年才俊,对朝廷来说是件大事,所以,得举办正规而又隆重的入职仪式。 具体负责这种仪式的单位,叫鸿胪寺。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据《明史.职官志三》所载,鸿胪寺的主要职责为:「 ”掌朝会、宾客、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相当于礼宾司一类性质的机构(鸿胪寺撤销后,这些职能并于礼部)。 传胪虽然是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具体工作还得鸿胪寺来完成。皇帝只是幕后决策者,唱名之事还得鸿胪寺的官员来完成,所以,这样的「 ”唱名”就称为传胪。 传胪时,一甲三人姓名,都传唱三次,由鸿胪寺官引导出班跪拜于御道左右。接着,唱第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唱第三甲第一名某人若干名,都只唱一次,并且不引出班。唱毕,诸进士集体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而后由礼部堂官捧榜,用云盘承榜,黄伞前导,出太和门、午门。此时,皇帝还宫,诸进士、王公百官皆随榜而出,至东长安门外(今天安门东侧)张挂。一场传胪仪式地才告结束。 到了明代,传胪才作为人才的代称,殿试二甲、三甲的第一名均被称为传胪。到了清代,传胪才专指殿试二甲第一名(殿试第四名)。相关参考
殿试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么?殿试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么?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么?隋唐以降,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有了一条新的
备受尊崇的状元公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状元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名词,随后刘春霖留学日本,归国后做官,但均不甚突出。民国之后,他曾一度受大总统袁世凯的青睐,任大总统府内史,组织过「”中央农业试验场”。徐
高中状元,从古至今都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高中状元对于读书人来说,甚至可比天降巨财还要让他们心动。仿古代的高中状元瓷房子里面的状元柜提到状元就不得不提榜眼和探花,在我国
高中状元,从古至今都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高中状元对于读书人来说,甚至可比天降巨财还要让他们心动。仿古代的高中状元瓷房子里面的状元柜提到状元就不得不提榜眼和探花,在我国
探花是第三名,状元是第一名,为何得了第三名的,居然比第一名的还要高兴呢?有人说,探花通常比较帅,中了探花,说明自己的颜值得到了皇帝的垂青,就更有机会成为当朝驸马。只要娶了美丽的公主,那升官发财,功名利
“探花”一词始创于唐朝。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
“探花”一词始创于唐朝。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
古代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现如今的考试制度,和古人的科举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除了考试的方式,考试的内容,考试的时间等各个方面,还有考试的成绩判定。古人科举的最高一段是殿试,
古代科举,为何得中探花的人比考中状元还高兴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疑是古人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喜事,要是在金榜题名中拔得头筹,成为了位居第一的状元郎,更能够获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