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举制度同兴衰的达城院棚巷:一条年代久远历史厚重的街巷
Posted 科举
篇首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与科举制度同兴衰的达城院棚巷:一条年代久远历史厚重的街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与科举制度同兴衰的达城院棚巷:一条年代久远历史厚重的街巷
与科举制度同兴衰的达城院棚巷:一条年代久远历史厚重的街巷
院棚巷,紧邻达城中心凤凰头,东起柴市街,西至翠屏路,北接文化街,就是这么一条很不起眼、甚至被不少市民忘却的小巷,曾经叫考棚街、院棚街,至今已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达官贵人聚集、莘莘学子敬仰的地方;这里,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满怀希望的未来。
院棚巷与科举制度同兴衰
院棚巷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由低到高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那时的达州,只能举行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的院试。为了组织考试,便于监督管理,清朝以前在府署东南面、如今的地址上搭设文官考棚,这里便叫考棚街;到了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又在这里修建试院,于是有了考棚街的名称,街道长180米,宽5米。经重修和先后多次维修后,还建起有左右辕门、乐楼、仪楼、厢房的两个考棚,里面摆放200多条木凳,布置左右木案,每一木案可容纳14个考生参加考试。
后来,达州参加考试的人越来越多,然而,院棚巷场地狭小,条件简陋,出现了“大班额”现象,考生坐下后动身都非常身困难,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容纳更多的考生,考生因此意见很大。年间,知府孙益廷发动所属各县和考生捐钱,到达城西边的步射场新增考棚,建起大堂、办公室、厢房、厨房、厕所、考官招待室、文童复试处,并在空旷地方栽植花草。孙益廷专门为此作碑记,认为“大有益于士林,大有功于考校者也。”初,知县廖葆恒又筹款,在考棚内外修建雨棚,让考生免受日晒雨淋。
光绪三十一年(1905),随着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清朝政府被迫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从此,院棚巷结束了院试考试。
院棚巷与几家庙堂成邻居
经查阅《达县志》、《达县市志》,听取文史专家邓高、朱全森和土著居民范芝建、赵成忠的介绍,清朝和时期的院棚街,是一条直街,石板路,靠如今翠屏路口有一口水井,有20来米深,井内梯道通向井底,井水主要供院棚巷和刘家院子、尹家院子和罗家院子100来口人使用。从院棚街到柴市街,要经过一段弯弯拐拐的石梯,从东门出去。这里的民房,一至二层为穿斗式木房,普通家庭二楼多则是用篾条编织而成。
院棚巷的后面是龙王庙,解放后修建成原来的达县县委招待所;龙王庙过文化街,那里是孔庙,曾设有民众教育馆,后来成为原地区农业局;院棚街左边文昌宫,如今是文华街小学;前面则是三善堂,1947年,在此修建砖木结构的“若瑟医院”,成为如今达州市中心医院门诊部。
辛亥革命后,一些闲置的官产则卖给私人,院棚巷也是如此,被宣汉冉姓人买去。“这个姓冉的喜欢打牌,一个晚上就把房子全部输了出去。”在如今的院棚巷,上了年纪的人还津津有味地说起这件的事。
院棚巷走出多位知名人物
院棚巷举办院试,营造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推动民间的读书风气,从清朝道光年间的试院可容纳千多人的规模来看,达州读书的人还真不少。他们从院试起步,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成为一方诸侯、知名人物。废除科举后,有些人被其精神感染,发奋读书,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大竹江国霖英敏强记,勤奋学习,成为县学中的学生,被毕生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知府孙益廷发现,将他招到绥定府学深造,亲自给江国霖传道解惑,奖给助学补贴,从物质上帮助他追求功名。不仅如此,他还告诫江国霖不要在舞文弄墨上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要穷尽古今,事业上要有建树,要报效家国。江国霖不负孙益廷的厚望,通过层层科举考试,最后在道光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获得第一甲第三名,人称江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惠州知府、雷琼兵备道、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广东代理巡抚等职。深受民众拥戴。
教育家、思想家、达县河市坝(今达州市达川区河市镇)的刘行道,早年得到时任绥定府教授廖平的指教,后拜达县训导潘清荫为师,终年苦读,博览群书,参加四川乡试,中恩科举人,成为当年中举者中最年轻的人。他先后任四川高等学堂经史教习兼附属中学校长、重庆中学校长、达州市第一中学首任校长、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史学教授,后以内阁中书充光绪实录馆协修。
没有科考,不能说没有出人才。如今院棚巷108号就出过博士生导师唐家祥。范芝建踏着小欧专业理发店的地板说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唐家祥的母亲李正英和我的父亲花200块钱买下这房子,两户人共同居住。那时,唐家祥家里很穷,经常打着赤脚板上学。从唐山铁道学院大学毕业后当过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他儿子毛儿(小名)也在这里出生,还在一小读过书呢。七十年代初,他母亲才离开达县到了兰州。”
院棚巷行进在育人的路上
院棚巷没有了院试,实业却兴起来。1920年,范氏五兄弟率先开设梳篦铺,紧接着劝工局的教养工厂、刘德成的藤器铺、陈德生的利民梳篦店和德记天成梳篦庄,以及皮革厂、搪瓷厂等小厂小店陆续开办,后来或合并搬迁,或自行关闭,已难见踪影。目前,这里服装、理发、餐饮、茶楼、药店、玩具等成了新的实业。
1981年以前,名称由院棚街变成了院棚巷,形状由一字型变成了T字型,经过1981、1984年两年的改造,由石板路变成混凝土路,从翠屏路中段接到文华街,长度由180米增加到235米,门牌编号改为由东向西,起于柴市街长廊内,止于翠屏路交界处,门牌号达245个号。
院棚巷36号应是占地面积最宽大的地方。这里,最早是文昌宫,1907年,办起达县高等小学堂,几经变化,建设成为通川区第一小学。2013年,“一小西迁,文华新生”,这里成为通川区文华街小学,继续传道授业解惑,行进在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路上。
养生知识 80后女孩抗衰的334法则
80后女孩对抗第一条,要把肌肤表层底层一起护理。在这个被竞争、压力、欲望所包围的年代,人们都为生计忙碌著,同时坚强女性们又多一样人生重任--护肤!80后的女孩们已经迈进女性衰老期初级阶段,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皮肤呢?
> 牢记3、3、4法则 所谓334法则就是三分皮肤护理、三分饮食调整、四分心情维护。遵循了334法则的MM们,能有效预防很多肌肤问题,从而避免补救的麻烦。按照这个原则,80后女孩的抗衰方案,可以兵分两路实施,即表层护理+底层护理双管齐下。 表层护理预防+修复:皮肤保湿 皮肤保湿是女人皮肤一辈子的课题,真能做到并非易事。这不单单只是选择保湿产品涂在脸上就可以达到保湿的目的的。 便宜有效:按摩护眼周
学会找到自己眼部、面部、唇部、颈部的部分穴位,并定期进行点压、提拉式的按摩。重温儿时的眼保健操,对你的眼睛仍然是很好的保护方法。 底层护理以内养外:合理饮食 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任何补药都不如合理饮食营养搭配来得彻底。的生成简单地说就是由于新陈代谢减缓、皮肤角质层水份大量流失、皮肤细胞活力下降,导致真皮层弹性纤维断裂,从而出现。除了使用保湿和抗衰产品补充水份和增加皮肤细胞活力外,多食用含维生素C、E和胶原蛋白的食品,对恢复皮肤弹性有很大的帮助。如:凤爪、猪蹄、弥猴桃、橙子等。 好习惯要做到:充足睡眠
> 一提到睡眠,很多MM们就皱眉头,都知道女人的美丽是睡出来的,可是自己就是做不到。那么我只能提醒你们,皮肤每天吸收水份和营养的时间是在夜间的10:00-凌晨2:00,这时候皮肤吸收能力是白天的2倍;皮肤排毒时间是在凌晨2:00-4:00。看到这里,MM们知道睡眠对于皮肤的重要性了吧。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任何补药都不如合理饮食营养搭配来得彻底。皱纹的生成简单地说就是由于新陈代谢减缓、皮肤角质层水份大量流失、皮肤细胞活力下降,导致真皮层弹性纤维断裂,从而出现皱纹。相关参考
清代教育与科举制度废除探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历经1
核心提示:在众多用途的匾额中,不得不提一下最为古人所重的科举匾额,也称「”功名匾”,是当年士子光耀门楣的象征。中国科举制度的孕育和产生,历经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过程。「”选拔贤才”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
清代科举制度概述 文/魏光奇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曾实行一千三百余年,至清代而臻于完备。今天,全国各地仍保存有许多与清代科举制度有关的文物建筑,如北京的国子监及树立其中的清代进士题名
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清朝要想参加由国家举办的正式科举考试必须要先参加科举的初试,而科举的初试中一共有三个环节的考试。清朝科举制图片首先是童试,童试成功者,便可以进入督学
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明朝,可谓是历史悠久,而清朝的科举依旧是仿照前朝八股取士,但更注重对士人思想的防范。客观的说,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具有一定历史优越性的,但随着时
自隋唐开始,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逐渐从推选、中正制到了科举制度,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在选拔人才的制度上的一大历史性创新,除了中国本土外,外国也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直到现在,科举制度已经是全世界范
我国古代有一项制度被外国人佩服,此制度就是「”科举制度”,外国学者认为科考制度在古代既解决了国家人才问题,又解决了平等问题。因为没有门第之分,谁都可以通过这条路成为朝廷官员,而光宗耀祖。发展我国历史源
一种制度的产生必是有利有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同现代的考试作弊,在古代科举舞弊这种现象也是经常发生的。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就有这样第一起的舞弊大案。
科举的创制源于隋朝皇权制衡贵族权力的需要,由此使得中国逐步由贵族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型。在科举制度延续的一千三百余年间,它无疑曾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科举导致国家将教育的责任转嫁给
康熙年间,广东顺德有个百岁老人黄章,竟在曾孙的搀扶下,千里迢迢到京师会考,科考中舞弊成风,贿买、夹带、顶名、冒籍、枪替、传递等等诸种作弊手段五花八门。雍正十一年,河南学政俞鸿图担任主考官,一次就卖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