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改父亲文稿边拿棍敲牌位咒骂

Posted 汉奸

篇首语: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边改父亲文稿边拿棍敲牌位咒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边改父亲文稿边拿棍敲牌位咒骂

2、新近面世的方志敏狱中文稿 给党中央的信

边改父亲文稿边拿棍敲牌位咒骂

  龚橙的汉奸帽子

  龚自珍的长子龚橙(字孝拱,号半伦),在晚清学界是一个名声很大又存在巨大争议的人物。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他的评价仍然言人人殊,难以定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人把他和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一事牵扯在一起,说他是引导外国人焚园的罪魁祸首,因此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有人则认为并无此事,龚橙是被忌恨者所诬陷的。

  此事究竟孰是孰非,在正史中很难找到材料来说明,笔记小说里却众说纷纭,正反两方面都有,而持贬损态度的居多,如:

  庚申之役,英以师船入都,焚圆明园,半伦实同往,单骑先入,取金玉重器以归,坐是益为人诟病。(《新世说・任诞第二十三》)

  或曰圆明园之役,即龚发纵指示也,以是不齿于人,晚年卒以狂死。(《南亭笔记》卷六)

  《新世说》是初年出版的一本很有名气的笔记小说,作者易宗夔也是个名声响亮的报刊作家。《南亭笔记》则是赫赫有名的官场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晚清四大小说家之一李伯元的遗著,于民国初年出版。龚橙引导外国人焚烧圆明园这件事,经他们一宣扬,便“”,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定了格。

  当然,持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著作也有。如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一书写到此事时,就提出过不同看法;蔡申之在《圆明园之回忆》一文中,也公开为龚橙做过辩护(《中和月刊史料选集》第一册)。但他们的书籍和文章的影响毕竟没有前两书大,作者的名气也远不如前者,最主要是,他们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加之人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使然,于是近百年来,不少书籍和文章写到圆明园被焚事件,仍然人云亦云,将龚橙贬得一无是处。有的甚至骂龚橙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他肆意攻击和丑化。

  赵烈文日记里的龚橙

  笔者最近读了龚橙最要好的朋友赵烈文的日记,却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龚橙。

  据《陈乃乾文集・赵烈文言行摘记》所记,“烈文于交游中,与龚孝拱最。五年,始相识于曾文正南昌营中”。龚橙是赵烈文最要好的朋友之一,诚然不错,但他们的相识时间,其实更早。据赵烈文《落花春雨巢日记》记载,咸丰五年(1855)五月初六日,他们就有相互走访;两个月之后的七月初九日,两人还正式交换了帖子,成了结拜兄弟。他们不仅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而且结伴去江西之前,还是隔河而居的邻居,有什么事需要商量,在家门口就可把对方喊出来。咸丰五年冬天他们结伴去江西,首先抵达的,也不是“南昌营中”,而是位于九江市附近的“南康营中”(今江西省星子县)。在赵烈文日记里,这些都有明确详细的记载。

  另外,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二十六日赵烈文追述自己早年的师承关系时,曾说:“癸丑年(咸丰三年)遭乱,吾时年二十二岁,遂辍举业,稍探古学,常请益于族兄伯厚(赵振祚)先生及诸友人周君甫(周腾虎)、刘君开孙(刘翰清)、龚君孝拱(龚橙),至今稍有知识,二三子与有力焉!”照此说来,龚橙与赵烈文不仅早就熟识,而且有师生之谊。

  六年后的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赵烈文来到安庆,再入曾国藩幕府。在此之前,龚橙因为识满文、蒙古文,又熟悉了解外国情况,被英使威妥玛(历任上海副领事、上海海关第一任外国税务司、驻华公使等职务)聘为秘书。他和赵烈文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赵烈文和龚橙再一次相见,是同治七年(1868)二月十三日,地点在上海。龚橙脱离威妥玛后,因恃才傲物,为众人所排挤,最后流寓上海,郁郁不得志。这天天刚亮,因事到了上海的赵烈文派人与龚橙取得联系,不久,龚橙就叫了一台轿子来迎接。老朋友相见,要说的话分外多。但这天谈得最多的是与外国交换条约的事。龚橙告诉赵烈文:这次与英、法、俄等国交换条约,外国列强“要求颇甚,非止铁路、电线各条,盖借以生衅,非寻盟也”。哪里是诚心交换条约,分明是寻衅闹事。又说:“英酋威妥码(玛)奉急旨,征回(奉命回英国)议事,约三月可到,换约已展至九月,其中甚不可测。”又说,在外国列强中,“以俄国兼并之念为最急”,日本也有趁火打劫之意。

  更让龚橙担忧的是:外国列强虎视眈眈,做好了寻衅闹事的准备,而我们中国“各在位(各位掌权者)方泄泄沓沓,视如无事,惟恭邸(恭亲王)心知之,亦无能为谋”,所以“真可一喟”!他们谈了整整一天,直到傍晚赵烈文才告辞。

  第二天,赵烈文再到龚橙那里久谈。这次主要是谈中国高层的腐败无能。龚橙说:恭亲王贪得无厌,其用人行政,“不过供外人之指索,无所谓求贤待用,备预不虞之事也”。言谈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丁日昌向曾国藩进谗言

  同年四月间,赵烈文陪曾国藩游无锡、苏州、昆山等地,最后到达上海,又与龚橙见了面。在上海期间,赵烈文曾向曾国藩推荐龚橙,希望曾国藩能够见见他,然后留他在幕府做事。曾国藩答应了赵烈文的请求。

  历来看不惯龚橙为人的江苏巡抚丁日昌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向曾国藩进谗言说: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答复朝廷预修和约的奏折,英国人之所以能够详细了解其中的内容,就是龚橙将其卖了。曾国藩一听,非常恼怒。

  丁日昌又要其下属、上海道道员应敏斋告诉龚橙说:曾大帅怀疑你出卖了他的奏稿内容,这时你去见曾大帅,不仅自取其咎,而且必有奇祸。龚橙当即询问赵烈文有没有这回事。赵烈文只得一面向曾国藩做解释工作,说同治元年的奏稿许多人都见过,英国人耳目又多,哪里需要凭借龚橙的告密才知道其中的内容;一面答复龚橙说:已向曾国藩解释清楚了这件事,他不会因此责怪你的,所以还是力劝龚橙前来见曾国藩一面。

  龚橙此时虽然穷困潦倒,很需要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骨子里有股天生的傲气,又生就一副叛逆的性格,于是主动放弃了见曾国藩的机会,赵烈文自然感到非常遗憾。

  离开上海后,曾国藩由水路返回金陵,赵烈文则请假顺道回了苏南家乡。五月三日赵烈文返回金陵,见到曾国藩后,再次为龚橙辩诬,然后说:“二月份我在苏州见到江苏巡抚丁日昌(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他亲口对我说打算聘用龚橙;四月我在上海向老师推荐龚橙,他却在老师面前告龚橙的黑状,其言语之反复,一至于此!前几天我再次路过苏州时,丁日昌说:这都是因为应敏斋与龚橙矛盾很深,所以他才特意在老师面前说了龚橙一通坏话。”赵烈文于是问曾国藩:“事实果真如此吗?”曾国藩告诉赵烈文,龚橙出卖自己奏稿的话,都是丁日昌对他说的,不是应敏斋。赵烈文一听,气愤地叹息说:“其诬罔又如此。噫,以封疆大吏而所为一婢妾之伎俩,吁,可危矣哉!”

  作为堂堂一省之巡抚,丁日昌竟然和龚橙如此过不去,自然让赵烈文十分气愤。《陈乃乾文集・赵烈文言行摘记》说:“此后孝拱益困窘,烈文每资助之。”

  龚橙与赵烈文失和

  赵烈文和龚橙最后一次见面,是元年(1875)赵烈文称病辞官回乡之后。

  光绪二三年间,龚橙多次来到江苏常熟虞山赵烈文家中,说是有一批尊彝瓦当及碑拓之类的金石拓本文物,想带来赠送给赵烈文。赵烈文知道龚橙家里藏品甚丰,早年又见过他的瓦当一种,非常精异,就表示愿意一观。当然,他哪里会让龚橙白送,到时肯定会计价给钱的。不久之后,龚橙果然带来一批文物,其中虽然不乏精品,却没有几件是赵烈文很想要的,这就使得他非常为难:接受龚橙的馈赠,心里过意不去,将其全部买下来,内心又不情愿。再说赵烈文辞官回乡之后,各项开支很大,家里积蓄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哪有闲钱将这些文物全都买下来?龚橙见此,非常失望,于是“不辞而别”。(《陈乃乾文集・赵烈文言行摘记》)

  为了挽回和龚橙二十多年的友谊,赵烈文特意写了一封长信给他们的一位共同朋友,希望他在中间做些调解工作。遗憾的是,第二年也就是光绪四年(1878)十二月十九日,龚橙就去世了。

  龚橙比赵烈文大十五岁,出生于二十二年(1817)九月二十七日未时,以此推算,龚橙去世的年龄是62岁(编者注:香港大学梁绍杰教授1999年发表的《龚橙事迹考述》,已考出龚橙卒年。该文对龚橙生平有详尽的考证,亦不同意龚为英法联军向导之说)。

  与龚橙失和的事,从此便成了赵烈文的一块心病,觉得很对不住这位曾经患难与共的老朋友。

  赵烈文多次为龚橙辩诬

  笔者之所以要把赵烈文日记中的龚橙如实写出来,是想说明一个情况:民国年间出版的那些笔记小说,虽然把龚橙和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一事牵扯在一起,说他是引导外国侵略者焚园的罪魁祸首,因而骂他是汉奸、卖国贼,但他最要好的朋友、为人又十分正直和品德高尚的赵烈文,在他卷帙浩繁的日记里,却见不到责怪龚橙的言词,相反却记了江苏巡抚丁日昌对龚橙的造谣中伤、龚橙热心关注国事、赵烈文自己多次在曾国藩面前为龚橙辩诬的种种事实,由此看来,龚橙是汉奸卖国贼的说法,实在不足为凭。

  不仅赵烈文日记没有写龚橙引导外国侵略者焚园一事,而且在最初的各种记载中也完全找不到根据。

  首先是当年的侵略者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及此事。其次是清廷留在京城的大臣如恭亲王奕以及文祥、宝等人上给咸丰帝的奏折中,也未说到此事。三是当时留京官僚的日记中,如翁同的《翁文恭公日记》、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等,虽都详细记载了北京城里对火烧圆明园的种种传闻,却未提及龚橙引洋兵入园之事。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应是有闻必录,如果龚橙确有此举,他们岂能不记上一笔?赵烈文自然也没必要在日记中为龚橙隐讳或夸大什么。

  退一万步说,龚橙当时如果确有世所传言的“汉奸”嫌疑,丁日昌、应敏斋等人早就不会与他来往,或以此进谗言于曾国藩;曾国藩对此事也应早有耳闻,哪里还存在接受赵烈文的推荐而同意聘用龚橙之理?

  所以说,龚橙所谓的引导外国人焚园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是后人编造出来的鬼话。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既然如此,后人为什么要把汉奸卖国贼的屎盆子扣到龚橙头上?

  除了当时确有中国的没落贵族“倡率奸民”,假借外国人之名,入园纵火并哄抢财物(王运:《圆明园词》自注),另外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龚橙不仅给英国人做过秘书,而且“英师船闯入天津,孝拱实同往焉”(《淞滨琐话・龚蒋两君轶事》),这就为其引导英国人焚园提供了口实,留下了话柄;二是龚橙不检细行,放荡不羁,不仅言语惊世骇俗,而且行为特别怪异,既让人看不惯,又得罪了许多人。

  龚橙刚到威妥玛那里做秘书时,“民族主义”虽然“尚未发达于吾国”(《栖霞阁野乘》卷下),给外国人打工并不犯忌,但因为龚橙凭着自己的才学,得到威妥玛的高度赏识,不仅拿着很高工资,而且行动有护卫跟从,包括威妥玛本人在内,上上下下都恭敬地称他为龚先生,那些吃不到葡萄的人产生葡萄酸心理,也就自然而然了。

  另外,龚橙从小跟随父亲居京多年,熟悉清廷情况,在中英谈判中,英国人向他作些咨询,甚至让他参与翻译工作,这些都是可能的,当然也是犯忌的。况且不久风气即大变,排外仇外成为一种潮流,广大民众对“洋鬼子”恨之入骨,而对于某些号称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却认贼作父、之徒,更是痛心疾首。于是面对洋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生怕沾了一点洋腥,玷污了自己的名声。

  龚橙倒好,不仅洋装照穿,洋车照坐,洋饭照吃,洋腔照打,继续热心为洋人服务,而且招摇过市,一点也不避嫌。他甚至公然扬言:“中国天下与其送与满清,不如送与西人。”(《民国史料笔记丛刊・求幸福斋随笔》)他最后被人误解和被忌恨者诬陷,也就毫不奇怪了。

  天生反叛

  说到龚橙不检细行,放荡不羁,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传闻和说法那就更多了。

  龚橙虽是学贯中西的大才子,在晚清的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第,始终没有混到功名。他是一个天生的叛逆性格之人,从此对这个社会的所有一切几乎都看不惯,士大夫极力宣扬的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观念,在他看来简直虚伪透顶,都是坑害人的精神鸦片。他根本看不起那些标榜忠君爱国的士大夫,士大夫自然也不愿和他往来。

  他又好谩骂人。别人眼里的社会名流和贤达,在他嘴里全是男盗女娼。大家既怕他这张臭嘴,又恶其为人,于是惹不起躲得起,见了他的身影或听见他的声音,就赶忙避开。

  清末著名学者也是龚橙好友的王韬,在《淞滨琐话・龚蒋两君轶事》一文中,就这样写道:“居恒好漫(谩)骂人,轻世肆志,白眼视时流,少所许可。世人亦畏而恶之,目为怪物,不喜与之见,往往避道行。”龚自珍本来就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抨击时弊,讥刺权贵,无所顾忌,被人骂为“龚痴”,如今龚橙比他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然更为世人所不容。

  对自己的家人,龚橙也好不到哪里去。他长期不理妻子陈氏,儿子龚啻(字去疾)他们来了也不见,对于一奶同胞的弟弟龚家英(字念匏),更是形同路人。

  他也瞧不起父亲龚自珍,常常拿出父亲的文稿率意而改,边修改边拿棍子敲打父亲的牌位,嘴里还念叨:“写的什么破玩意儿,真丢人!”又说:“看你是我亲爹的份上,才帮你改过来,以免贻害后人。”

  在龚橙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小妾是他喜欢的人。中国人历来讲究五伦,五伦者,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也。这龚橙只爱自己的小老婆,五伦去了四伦半,这就是他后来自号“半伦”的由来(《清稗类钞・姓名类》)。不过到他晚年穷困潦倒之时,这个他唯一爱的人,也跟着别人跑了,最后连“半伦”也没有了。

  除了做过威妥玛的秘书,龚橙似乎没有从事过其他职业。咸丰五年,他与同是科场失意的赵烈文一起跑到江西,投奔曾国藩,原本想在曾国藩幕府谋一份差事,最终却未能如愿。

  理想找不到归宿,精神失去了家园,玩世不恭就成了龚橙生命里最好的慰藉品和麻醉剂。

  后来英国人对他也失去了兴趣,他只能靠着祖上留下的积蓄,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到了上海后,每月资助他一些银两,他的生活才有了基本保障。后来没有了这份资助,龚橙只有变卖家里的古董文物和字画书籍生活了。临死前一年,龚橙说是赠送赵烈文一批文物,实质上是他太需要钱用,只是一开始不好在朋友面前提钱之事而已,最后却因此失和。赵烈文是同情龚橙的,龚橙却不能理解赵烈文的苦衷。龚橙最后穷困潦倒而死是真,“晚年卒以狂死(因精神失常发狂而死)”的说法则。中国有句俗话叫“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又说“是非上身皆有因”。龚橙被人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屎盆子,确实不是无缘无故。一些不负责任的口水,有时确实能将人淹死。不过谎言毕竟是谎言,一戳就破。

新近面世的方志敏狱中文稿 给党中央的信

方志敏 方志敏的手稿 由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方志敏全集》,是一部凝聚着方志敏「 ”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的重要文献和史书。《方志敏全集》在《方志敏文集》的基础上增添了23篇新近发现和首次发表的历史文献,其中《给党中央的信》是唯一一篇新增的狱中文稿。这篇文稿,对于研究方志敏的生平和思想、研究方志敏的狱中斗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然而在此之前,即使是研究人员也很少有人看到全文。 《给党中央的信》写于1935年6月11日。其时,方志敏被囚于南昌「 ”委员长驻赣行营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已有4个多月。 全信1300余字,内容大体上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向中央报告越狱的准备,并请求得到援助。信中首先分析敌人没有急于杀害他的原因:「 ”敌人不急于杀我们的原因有三:(一)进行政治的欺骗,表示他们的「 ”宽大为怀”!(二)用威逼利诱的方法劝我们投降,以便更大的破坏革命;(三)一面留住我们在狱中不杀,同时就可以在外造谣,说我们已投降了他们,来动摇正在艰苦奋斗的红军和群众的斗争决心。”随后,方志敏报告了狱中斗争情况,并谈到自己渴望成功越狱——「 ”若能越狱,必用尽力量,进行工作,在最短期内,恢复损失了的军队并创造大块苏区,以赎罪雪耻!”而且他认为,「 ”越狱是有极大可能,若得外援,可望成功。”从方志敏的这个想法可以看出,自被捕以后,他就与外界失去联系,对红军主力部队已经开始长征的情况无从知晓。 虽然如此,方志敏被俘后,却日夜想念党,惦念工农群众和战友,为了革命事业,他「 ”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在他看来,有一天生命,就应该为他们「 ”工作一天”。 信的第二部分是谈他的狱中文稿,这是全信的重点。方志敏把写作视为对党的最后贡献。无论是在「 ”普通号”还是在「 ”优待室”,利用敌人要他「 ”写点东西”的纸和笔,废寝忘食地进行写作。 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处决,方志敏没有长远的写作计划,没有系统的安排,只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且要抓紧时间写。在一篇文章中,方志敏写道:「 ”我亦因之被俘,囚禁于法西斯蒂的军法处,历时已五个来月了。何时枪毙——明天或后天,上午或下午,全不知道,也不必去管。在没有枪毙以前,我应将赣东北苏维埃的建设,写一整篇出来。我在这炎暑天气下,汗流如雨,手执着笔,一面构思在写,一面却要防备敌人进房来。我下了决心,要在一个月内,写好这篇文字。” 狱中的写作十分艰辛,使他「 ”头上的白发,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在短短六个多月中,方志敏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疾病折磨,写下了十几篇重要文稿和信件。方志敏十分看重这些文稿和信件,在信中,他具体地罗列了8篇文章的题目,并作简要说明: 在此「 ”以必死的决心,图谋意外的获救”的当中,我写了几篇文稿: 一、我参加革命斗争的略述(请中央看过,有哪些地方错误的,即予修改);二、我们临死前的话(等于一篇绝命书);三、给闽浙赣同志们的一封信;四、给我妻缪敏同志一封信;五、狱中纪实;六、死(也是纪实,以小说形式写的);七、可爱的中国和新生活运动的训话,是两篇不成功的小说(在狱中无他书可看,只看小说,引起了写小说的兴趣,故写了这两篇。可爱的中国,则为敷衍敌人们写的,因那时正谋越狱,写这一篇小说,以延缓死刑的执行)。 对此,《方志敏全集》有一注释: 信中所列8篇文稿,其中「 ”我参加革命斗争的略述”是指《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 ”我们临死前的话”是指《我们临死以前的话》,「 ”给闽浙赣同志们的一封信”是指《在狱致全体同志书》,「 ”死”是指《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其中《给我妻缪敏同志一封信》和《新生活运动的训话》至今未发现。 需要指出的是,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方志敏还说明自己写作的一个目的:延缓敌人死刑之执行。 方志敏在入狱之初,以为很快会被处死,后来得知案子「 ”缓办”,才改变了等死的消极想法,开始谋划越狱。在中央的信中,方志敏再次写道:「 ”可爱的中国,则为敷衍敌人们写的,因那时正谋越狱,写这一篇小说,以延缓死刑的执行。” 方志敏不仅为撰写文稿呕心沥血,还为保存文稿和把文稿传递出去煞费苦心。他预感到敌人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便写信给「 ”囚友”胡逸民:「 ”请你记住你对我的诺言,无论如何,你要将我的文稿送去。”「 ”大丈夫做事,应有最大的决心,见义勇为,见危不惧。”「 ”为防备敌人突然提我出去枪毙,故我将你的介绍信写好了,是写给我党的中央。” 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方志敏对胡罟人(胡逸民)的情况作了介绍,写道:「 ”这些文稿,都寄存胡罟人君处保藏着,他答应在他出狱后,送交中央。”后来,胡逸民信守诺言,将《可爱的中国》等文稿带出监狱,送往上海,辗转交到中共地下党。第三部分是向党中央报告狱中情况。信中写道: 现我们所囚押的狱中,共押同志和红军战士五百余人,他们都苦极无告!请中央通知互济会,设法救济他们。同时,请中央派得力同志来组织和领导这些同志进行狱中暴动,是有十分可能的。 连南昌这样的城市,都没有党的组织吗?我看城市工作并非是十分困难…… 在我隔号,就住着一个顽固的凶恶的法西斯蒂!他是蒋的航空署长,因南昌飞机场被焚,被捕入狱。他成了我的监视者。他说,不但要消灭红军,而且要用暗杀手段,暗杀一班左倾的知识分子。他承认杨杏佛等都是他们暗杀的。请中央转告左联的人们注意。 胡海同志亦押在此,他不久也是要枪毙的。这里枪毙人不大宣布。 在信的这部分,方志敏谈到的是狱中情况,请中央通知互济会设法救济同志;谈到请中央派得力同志来组织和领导狱中暴动;谈到应在南昌这样的城市发展党的组织;谈到应注意某个「 ”顽固的凶恶的法西斯蒂”,而关于自己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作者:周霜梅 刘明钢 来源:人民政协报

相关参考

颜真卿的名作《祭侄文稿》为何会如此涂鸦凌乱

《祭侄文稿》的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这是一篇追悼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的文章,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使之被誉

吴国国君夷吾被俘虏,为何还咒骂来救自己的姐姐

对夷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最初抓到夷吾时,秦穆公还欣喜异常,可很快他就发现,这个经常欺骗他感情的晋侯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烫手山芋。前面秦穆公接见晋国大夫时,表示自己只是为

清朝有12位皇帝,为什么牌位只有十个

明末时期,天下大乱,此时的明朝江山已经是走向了灭亡。崇祯帝即位之后,将魏忠贤处死,于是东林党一家独大,这直接导致了明朝出现各种问题。即使是魏忠贤活着的时候,明朝的党争也是不断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新近面世的方志敏狱中文稿 给党中央的信

方志敏方志敏的手稿由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方志敏全集》,是一部凝聚着方志敏「”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的重要文献和史书。《方志敏全集》在《方志敏文集》的基础上增添了23篇新近发现和首次发表的历史文献,其中《

为什么总有后人拿《祭侄文稿》与《兰亭集序》争第一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的席位,被明确下来的时段,是在唐朝,得幸于唐太宗李世民极力推崇,可在唐朝之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的席位开时不时被后人动摇一下,这也是「”得幸

在战友牌位前长跪不起的瘸腿老汉,竟是抗战特种兵

前言:1944年8月的“长衡会战”以衡阳失守告终,这标志着第九战区湖南境内的战事全面失利,撤至桂东暂避日军锋芒的战区司令长官部整顿全省军政残局,将原未沦陷地区的后方体制变更为敌后体制,湖南全省按七个行

清朝有两个丫鬟可与嫔妃同礼,但却一个受人尊敬,一个被万人咒骂

文丨木木看过电视剧《孝庄秘史》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剧中有一位姑娘,她身份低微,但在宫中的地位却极高,连康熙帝都要礼让三分,死后也是以嫔妃的等级下葬的,她就是苏麻喇姑。苏麻喇姑画像清朝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朝

以西为尊不序昭穆,神主牌位金子做,看土豪大元太庙里的扯皮事

太庙在古代就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祭祀祖先是头等大事,但是,在蒙古元朝,世祖忽必烈之前,蒙古人却没有宗庙观念。当然,并不是说蒙古人没有祭祀祖先的习俗,而是他们没有设神主祭

毛泽东主席名字的由来

从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文稿书信来看,所署名字便有毛泽东、毛三石、泽东、润之、杨子任等10余个。  1893年12月26日清晨,毛泽东在韶山冲出生。父亲毛顺生与母亲文七妹在此之前已生过两个男孩,都夭折了,对

大清12位皇帝,故宮爲何只供奉11個靈位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清朝一共經歷了200多年,傳承了12代皇帝,但是在故宮裏供奉的皇帝牌位只有11個,有很多人疑惑,另一個牌位是不是像當年的乾隆牌位一樣,流失到了海外或者被損毀了?學者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