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_《甲午沉思录》

Posted 北洋

篇首语: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参考书目_《甲午沉思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参考书目_《甲午沉思录》

2、反思_《甲午沉思录》

参考书目_《甲午沉思录》

>  1.《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洋务运动史》:夏东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中日战争》:戚其章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  4.《甲午战争与朝鲜》:王如绘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甲午战争的和战之争》:张登德等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甲午战争在威海》:戚海莹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甲午中日海战》:苏小东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8.《甲午辽东鏖兵》:王记华、董进一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9.《甲午日谍秘史》:戚其章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0.《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王家俭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甲午日军罪行录》:苏小东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2.《反割台抗日运动》:柯平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3.《激荡的百年史――日本史》:[日]吉田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辩证看甲午》:刘玉明、戚俊杰著,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15.《朝鲜半岛: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邵毅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6.《中国近代史上的海军世家》:王宜林著,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17.《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舟欲行、黄传会著,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18.《甲午海战》:鸿鸣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19.《大东亚的沉没:高升号事件的历史解剖》:雪儿简思著,中华书局,2008年版。>>  20.《朝鲜人》孙艳姝著,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21.《北洋海军甲午战史》:陈悦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北洋海军舰船志》:陈悦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23.《甲午战争新讲》:戚其章著,中华书局,2009年版。>>  24.《一本书读懂日本史》:王光波著,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  25.《天朝向左,世界向右》:王龙著,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  26.《揭开甲午海战的黑匣子》:邓加荣著,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  27.《首败》:师永刚、张凡著,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28.《改变日本的五十年――明治维新》:陈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9.《日本的明治维新》:樱雪丸著,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30.《第三只眼看日本》:元坤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版。>>  31.《一本书看透日本:在暧昧中挣扎的民族》:风唤雀翎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版。>>  32.《劝学篇》[日]:福泽谕吉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版。>>  33.《劝学篇》:张之洞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版。>>  34.《日本通史》:冯玮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5.《沉没的甲午》:陈悦著,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36.《前进,朝鲜》:林秋山著,三民书局,2012年版。>>  37.《日清战争》:宗亚泽著,世界图书出公司,2012年版。>>  38.《访与思》:邱震海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39.《中国近代通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反思_《甲午沉思录》

>  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而且经常思考一些和自己本职工作并不相干且属于“肉食者谋之”的事情。>>  二一一年,我和一个朋友闲来喝茶,他问我,你看过的次数最多的电影是哪一部?我几乎毫不思考地回答:《甲午风云》。该片20世纪60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李默然、浦克、庞学勤主演。朋友说再过几年就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了,你不想写点什么?朋友一句无意间的提示,倒勾起了我的写作欲望。于是二一二年一整年,我几乎都在搜集资料。我曾经两次赴威海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也曾专程凭吊过邓世昌墓,参观过他在广州的故居……其间,我阅读大量有关甲午战争的文献、史书以及与之有关的资料。>>  二一三年年初,我在家中“鑫源阁”书房内,面对着满桌的笔记和资料,几乎整整呆坐了一个下午。>>  我不知道该怎么写……>>  写一篇甲午吗?我不会比历史学者写得更详实,更真切。>>  写一部甲午英雄赞歌吗?我不会比作家写得更宏伟,更嘹亮。>>  我开始对手中的资料反复阅读、思索,我忽然发觉120年来,我们故事和赞歌已经写得不少,我们缺少的是思考。>>  于是,我把自己在阅读中头脑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然后反复去思索,去验证,去寻找,然后再把这些思索、证实、寻找的东西付诸于文字,就形成了这部近十万字的《甲午沉思录》。>>  说实话,最初动笔时,没想到写这么多,只是想写成一篇文章,可拿起笔来却思如泉涌。于是我把当时脑子里想到的,对的、不对的,有条理的、没条理的,一股脑地先写出来,然后再仔细推敲、修改、整理。就这样,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多。>>  我不是历史学者,所以引用的史料未必全部真实可靠,但我能保证这些均有出处;我不是作家,字里行间难免有文粗字俗之处,但我保证都是言之由衷;我不是思想家,我能思考和提出的问题、观点未必全部正确,但我是在用心去想。>>  感谢我的好友、领导黄立松给我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我能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写作。他也是就这部书与我交流讨论最多的朋友。感谢我的老领导武润身经理,他在看完我的书稿后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对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给予一一指正。特别要感谢已退休的原广东高教出版社总编辑杨明新老先生,他不但认真阅读了全书,而且以一个专业人员的眼光对我进行悉心指导,并亲笔写信,非常热心地向有关方面推荐此书,使我深受感动。令我感动的还有我的好朋友、镇海炼化建安公司总经理都跃良,作为企业家的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去年写下了他的企业管理专著《良石问路》。对于我这本书,他不但认真阅读,提出修改意见,而且多次热心联系出版社,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青岛石化检修公司的王绍成主任两次陪我去威海采访。我的同事区淑桢、梁洁云也为我提供了许多技术帮助,我的同事陈思涛帮我完成了部分文字录入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两年来对我的支持。>>  (曾跃林:生于困难时期,长于动乱时期,学于开放时期,变于改革时期。十二年教师生涯,一无所事;二十二年企业经历,毫无所成;好读书,,爱思考,海阔天空。感性做事,理性做人。文人本色,匹夫之心。乐与“智”者道,愿与“俗”人言。)

相关参考

甲午战争大事记_《甲午沉思录》

>  1894年(清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  4月2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为首的农民起义。>>  6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朝鲜派兵。>>  6月7日,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  6月2

反思_《甲午沉思录》

>  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而且经常思考一些和自己本职工作并不相干且属于“肉食者谋之”的事情。>>  二一一年,我和一个朋友闲来喝茶,他问我,你看过的次数最多的电影是哪一部?我几乎毫不思考地回

日本,崛起与野心_《甲午沉思录》

>  日本探索民族振兴的历程似乎比中国要简单。明治维新的成功,结束了封建幕府统治,使日本一下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以后虽经二战,跌入谷底,又能迅速崛起,再入世界之强。但是,我们仔细考察一下日本自明治维新

我们丢失了什么_《甲午沉思录》

>  有苦难言也好,令人沉思也罢,有一点我们不能不承认:在日本和朝鲜这两个民族身上,都有一些表现非常强烈而我们却正在丢失的东西。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人文的原因,朝鲜和日本都时刻怀有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以

英雄败类之我见_《甲午沉思录》

>  每当一个民族遭到外敌入侵时,都会出现舍身为国、奋勇抗敌的英雄;也会出现那么几个或贪生怕死、临阵逃脱,或卖身求荣、认贼作父者,更有助纣为虐、残害同胞的败类。这些不足为奇,我们应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

我们共同缺乏的东西_《甲午沉思录》

>  从前两节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感觉到:中日两国在其发展史上,都不约而同地缺失了一种东西,或者说一个过程,这就是思想启蒙和思想成熟。>>  我们先讲中国人喜欢革命。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革命?著名学者邱

痛定之后序一_《甲午沉思录》

>  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有一个鸦片战争纪念馆。在这里,那个率领英国舰队攻占虎门炮台,打响侵略中国第一枪的英国海军少将懿律被中国人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高高耸立的是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关天培的

国门被打开的原因版权页_《甲午沉思录》

>  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英、美、法等国作为新生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已经走上了世界的舞台。此时,相对于落后的亚洲及还处于荒蛮阶段的非洲,它们无疑是先进生产力及先进社会形态的代表。我们不妨把鸦片战争前的中

联合舰,日本人的扩张之本序三_《甲午沉思录》

>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很早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上力量,16世纪,大名织田信长建造了一种名为“安宅船”的铁甲船,装备多门火炮,可看做日本海军的雏形。到幕府末期的“黑船事件”中被美国强行打开国门后,日本

两个国度,让我们沉思至今日本,一个让我们一言难尽的国家_《甲午沉思录》

>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两个国家受我们影响至深,也对我们影响至大,可以用休戚与共来形容,也可以用恩怨难断来概括。纠葛纷争,恩恩怨怨,一言难尽;互助友好、猜忌遏制,绵延至今。>>  这就是日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