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被打开的原因版权页_《甲午沉思录》
Posted 幕府
篇首语:我允许别人比我强,但我不允许我没有别人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国门被打开的原因版权页_《甲午沉思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国门被打开的原因版权页_《甲午沉思录》
> 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英、美、法等国作为新生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已经走上了世界的舞台。此时,相对于落后的亚洲及还处于荒蛮阶段的非洲,它们无疑是先进生产力及先进社会形态的代表。我们不妨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作一个比较。>>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经过数千年延续不变的传统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无不表现出与西方蒸蒸日上相形见绌的落后性。>> 政治上,清朝是一个独立、统一的集两千多年来专制制度之大成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它的专制统治的突出表现是以满洲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独揽大权,笼络甘为其服务的汉人,由此加强集权。尤其是中后期起,吏治日益腐败,官吏贿赂公行,营私舞弊、卖官鬻爵、贪污盛行。乾隆帝的宠臣,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搜刮,帝即位时打击和势力,竟然从其家中查抄出价值四亿多两白银的财富,相当于整个清政府八年的财政收入,真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经济上,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社会经济基础。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简单的农业和手工业密切结合,维持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土地私有制所允许的自由买卖,使土地不断集中和分散,为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提供了一种弹性。>> 文化上,儒学继续占据正统地位成为统治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三纲和五常;国家保持政治上的统一,各地均须服从中央集权统治。在伦理观念上强调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在经济上强调重农抑商的本末观等。>> 军事上武备松弛,军队腐化严重。经常出现军官不理事,士兵不操练,酗酒成风,赌博盛行,甚至吸食鸦片。当年横扫中原的八旗铁骑早已没了往日的威风与霸气。骑兵无马可骑,水兵不习水性,到了检阅时竟出现骑兵花钱租马匹,水兵以渔民的现象。>> 与此同时,广大劳动人民处于之中,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从嘉庆帝即位开始,大规模的人民起义就从来没有中断过。1813年的天理教起义,起义的队伍甚至一度攻进了皇宫。但即使这样,也未能将沉睡中的统治者惊醒,他们仍然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顽固地拒绝“开眼看世界”,对来自内部的挑战和外部的威胁茫然无知。在对外关系上,长期实行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更不要说什么防范、应对措施了。>> 再看看此时的西方社会,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现代化浪潮以不可遏制之势席卷了整个欧洲,延至北美。英国的工业革命已接近完成,传统农业社会正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1770―1840年的70年间,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整整提高了20倍之多,使其一跃而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继英国之后,法国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并使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同时,美国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进入了经济腾飞的新阶段,奠定了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当时相对落后的德国和俄国,分别从19世纪20年代和19世纪30年代起,也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工业革命使欧美各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条件已经无法满足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它们迫切需要向外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为廉价的原料供应地。于是工业革命后,列强日益显示出无比强烈的向外扩张的欲望,加快了对外扩张和殖民侵略的步伐。早在13世纪末,当世界仍然沉睡在封建时代,一个威尼斯商人的儿子――马可・波罗就以夸张的口吻向西方社会展现出一个遍地黄金的东方世界。于是,在中国人发明的古老指南针的指引下,伴随着哥伦布、麦哲伦一次次带有探险性质的航海,欧洲殖民主义者的足迹开始迈向整个世界。>> 在亚洲,西方列强在1840年前已经完成了对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征服,将其完全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凭借武力实行炮舰政策,通过强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将亚洲的其他许多国家如伊朗、泰国等变为它们的半殖民地。从19世纪初叶起,西方列强改变了对非洲的政策,开始深入非洲广大内陆地区,开拓大片殖民地。在世界的其他地区,西方列强也开始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必然成为列强极力谋求的对象,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发展趋势。于是,就有了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的到京觐见;就有了阿美士德使团的再次来华;有了清政府的一次次拒绝;有了殖民主义者卑劣的鸦片贸易;有了中国的禁烟、拒交;有了帝国主义的炮舰;有了中国的割地、赔款。当然,也就有了中国的“开放”。>> 国门洞开前的日本也是处于风雨飘摇而又极度封闭的状态。那时的日本处于江户幕府统治之下。它始于庆长八年(1603),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德川在元和元年(1615)大阪战役中消灭了丰臣政权之后,实现了对日本全国的完全统治,日本社会进入到相对稳定的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又使农村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商业化的浪潮中。于是,商人们通过经济垄断控制了国家财政,导致作为硬通货的米价下跌,造成作为统治阶层的武士的贫困和农民的破产。虽然幕府出台多项法令,安抚百姓,缓解矛盾,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体系的崩溃。>> 更要命是,日本此时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恐怕也是举世罕见的。幕府除了颁布一系列的锁国令以显示其与世隔绝的决心外,还做出了一些让世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庆长元年(1596),西班牙商船“圣菲利普”号在海上遇难,漂流到日本四国岛的土佐湾,被幕府扣留。那位来自海上帝国的西班牙船长颇为自得地向日本人鼓吹着西班牙人利用宗教征服世界的“丰功伟绩”。结果原本对天主教怀有警惕心理的丰臣秀吉不但宣布禁教,还将26名天主教徒与传教士处死。>> 1634年,九州岛上的岛原、天草地区因连续发生天灾,民不聊生,加之岛原藩藩主松仓重政和其子松仓胜家统治时期对当地人民尤其是天主教徒实行残酷迫害,终于导致了江户时代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岛原之乱”爆发。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三万七千多人,并占领岛原半岛南部的原城,于城上竖立起十字架,挂上画有十字架和圣像的旗帜。幕府接到农民起义的消息,立即派兵镇压起义军。双方激烈鏖战,1638年,幕府军派遣十余万军队对义军发起总攻,因饥饿力衰,义军大败,原城陷落。义军首领天草四郎及其属下义军全部壮烈战死。岛原农民起义宣告失败。>> “岛原之乱”增添了幕府当局对天主教的恐惧,日本明令禁止外船来航。可不知死活的葡萄牙商人却于农民起义发生的第二年(1635)驾船前来要求通商。日本的回应是:将该国使者及商人共61人全部处死。>> 长期的封建统治,顽固的对外封闭,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共同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两国几乎同时招来西方列强的叩关。>>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先进的社会形态影响和带动落后社会形态的改变应该是无可厚非的。重要的是这种带动方式、带动者的主观动机以及给被带动者带来了什么。西方的一些历史学家从来不承认他们曾经掠夺东方。他们认为正是这些坚船利炮才给东方带来了工业文明,否则,东方人还会在沉醉中昏睡几百年。英国的某些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也力图证明英国人不是为了贩卖鸦片才发动这场战争。鸦片在当时整个局势中只是一个次要的,而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他们认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是不恰当的。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东西方文化冲突,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由于东西方法律制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英国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贸易。总之,力图说明这是先进的西方文化与落后的东方文化的战争。>> 但是,我们只要看看战争的结果,看看中英《南京条约》,文明给予落后的是占地,是赔款,是不平等的贸易条约。我们就想起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描述,懂得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手段――殖民和掠夺,也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令人深思的不在于让别人打开了大门,而在于被打开大门之后所发生的一切。>> 在被西方列强打开大门之后,中日两国照理应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外来入侵。如果真是这样,两国之间的关系就不仅是一衣带水,更是血浓于水了。>> 但两国在挨打之后,一个被打醒了,一个却仍在昏睡。>> 更令人深思的是,半个世纪后,这个先醒者已经有资格、有能力再给这个昏睡者一击,且这一击,更重、更狠……痛定之后序一_《甲午沉思录》
> 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有一个鸦片战争纪念馆。在这里,那个率领英国舰队攻占虎门炮台,打响侵略中国第一枪的英国海军少将懿律被中国人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高高耸立的是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关天培的塑像。>> 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有一座佩里公园。这是当年由佩里率领的“黑船”登陆的地点,这里也竖立了一座纪念碑:佩里登陆纪念碑。上有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题字:“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在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由民间组织的开国纪念活动,人称“黑船祭”。在纪念表演活动中,当年的入侵者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尽管当年佩里依仗船坚炮利迫使日本签订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但后世的日本人并不视之为仇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个民族对待外来势力侵入的态度的不同。>>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自觉或被动,西方文明的侵入都使中日两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变化。挨打必然带来反思,伤痛应该带来变化。中日两国都在进行着这种反思和变化。>> 在中国,反思首先来自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有识之士。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风,反对脱离实际,反对崇尚空疏,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求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其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这其中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的思想为代表。>>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五十年)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汉族,字元抚,又字少穆,清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先后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官至一品,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其因主张严禁鸦片、虎门销烟和坚决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过程中涌现出的伟大的民族英雄。其实,这个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清廷大吏,其在赴粤禁烟之前对外部世界也几乎是一无所知。只是到了广州之后,为了推动禁烟运动的开展以及反抗英军挑衅,才开始广泛收集西方情报、罗致译员。其间,他根据英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主持编译了《四洲志》,对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概况、民俗风情、政治制度、物产税饷、宗教信仰、文化教育进行了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机械生产、工艺制造、对外贸易等情况。此外,他还主持编译了《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这种“开眼看世界”的行为,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太大反响,饶有趣味的倒是他的这种努力把外国文化介绍到本国的做法得到了西方人的称赞。同治至年间,英国人在杜莎夫人蜡像馆特地为林则徐、郑淑卿夫妇制作了一组成人蜡像,成为少数可长期展出的名人蜡像,以表示对这位抵抗英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而又能放开眼睛看世界的历史伟人的敬意。>> 在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个比较早地去了解世界,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的是魏源。>> 魏源生于179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4月23日,湖南邵阳人。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二年(1822)中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是继林则徐之后又一位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代表人物。鸦片战争期间,魏源曾入两江总督裕谦门下,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他奋笔写下了《圣武记》及《道光洋艘征抚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认真分析了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愤怒谴责了侵略者犯下的血腥罪行,同时无情鞭挞了清王朝的腐朽。林则徐被革职后,于1841年遣戍途中在镇江与魏源见面,将其主编的《四洲志》及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遂以此为基础,广泛搜集中外资料,增补整理,于1843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刊刻行世。后又于1847和1852年两次增补扩充,及至百卷,88万字。书的开篇,魏源开宗明义地指出,是书“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这部书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广泛内容,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运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机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为了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他号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国人能战胜外国侵略者。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勿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他还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并在《默觚》中发挥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屦之而后艰”的主张,实为近代中国改良思想的前驱。他对清王朝长期昧于世界大事,,故步自封,封关锁国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 可惜的是,与林则徐的《四洲志》一样,《海国图志》在中国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应。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当时的中国,能够看懂这本书的人大约只有300万,可这部书在当时只印了不到1000册,不是印得少,而是根本没人买。以至于出版商赔了个底儿掉,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几个读书人有兴趣看它。>> 1851年的某天,一艘中国商船在日本长崎港接受入港检查时,被查出携有3部《海国图志》,随即被当成违禁品予以没收。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海国图志》传入了日本。更出人意料的是,这本书在日本大受欢迎。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记载,《海国图志》“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数量的一半;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海国图志》在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当时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就是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不仅对中国,对日本“明治维新”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他更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但是,坦率地讲,徐、魏二人只是在痛定思痛之后,在莫名的思虑中才开始了解西方世界。他们对战败原因的反思仅仅停留在“夷之长技”上。他们对强国进取所开出的药方也只是“师夷之长技”,并未从政治制度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真正对西方社会有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的是继林则徐、魏源之后的徐继畲。他的名气也许没有前两位大,但其见识、思想绝不逊于二人。>> 徐继畲(1795―1873年),号牧田、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廷试第一,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从1836年放任广西浔州知府开始,先后在广西、福建任职。最后官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他利用在东南沿海任职之便利,广收资料、删繁就简、五阅寒暑、十易其稿,撰成《瀛寰志略》凡十卷,约14.5万言。全书以图为纲,系统地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他在书中对西方的民主制度作了富有意义的的介绍和评论。他在该书卷七“英吉利三岛”中论及英国议会制度时有这样的记载和论述:>> 国有公会所,内分二所,一曰爵房,一曰绅房……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 在卷九“米利坚合众国”一节中,他对美国“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和总统选举制进行了介绍,并热烈称赞了创立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 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为“泰西古今人物之首”。>> 他称赞美国“幅员万里,不论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诸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赞誉之情,溢于言表。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的政治环境中是颇有胆识的。>> 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也只是唤醒了几个中国官僚阶层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芸芸众生中所发出的声音是那么微弱、渺小。以道光皇帝为代表的最高封建统治者根本没有正视现实,他们认为中国只是偶败,其天朝大国的地位不可动摇。官员们还沉湎于醉生梦死的享乐当中。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或埋头于孔孟之书,或奔走于科举之间。而占这个国家人口大多数,长年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为糊口而奔波劳作的黎民百姓,并未对东南沿海发生的那点事,产生多大的震动。>> 中国人眯着双眼,向这个世界瞄了一下,继续做着他们的梦……>> 1854年(日本安正元年),佩里舰队第二次来日本时,军舰停泊在江户湾浦贺外的海面上。一天深夜,一个叫吉田松阴的日本青年和他的同伴金子重辅爬上了美国军舰。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想跟随美国军舰到美国去看一看。他们怀着对西方文明的无比向往,冒死做出了这个惊人之举。此时的美国刚刚和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当然不会因为这两个冒失的青年得罪幕府当局。于是,吉田二人被送回了陆地。上岸后的吉田随即向当局自首,被关进了大牢。>> 吉田松阴,本名吉田寅次郎,出生于长州藩一个藩士家庭。自幼钻研兵法,怀有强国之志。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消息给予吉田极大震撼,那个让日本人常怀有敬畏之心的中国,却被远道而来的西夷用坚船利炮击败,这对日本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吉田由此对自己所学的传统兵法产生怀疑。西洋人既然能靠坚船利炮打败中国,日本将靠什么抵御入侵呢?吉田于是抛开自己的学业,前往九州岛,拜入日本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西学鼻祖佐久间象山门下,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洋文化。偷渡事件后,吉田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幽囚录》。此时,还有一件事对他冲击较大,就是和他一起偷渡的金子重辅死在狱中。因为金子重辅是地位低下的武士,关在低等牢房,受到狱卒的虐待,而吉田松阴地位较高,得以保命。而这种牢房等级制度恰恰是幕府制定的国民等级制度的体现。吉田认识到,要让自己好友的悲剧不再重演,就要打破这种杀人的制度。出狱后,他在长州办起了私立学校――吉田塾。后来,从这所学校中,走出了一批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风云人物:木户孝允、高山晋作、伊藤博文、久坂玄瑞、山县有朋等。>> 当时的日本在面对西方“叩门”之声中,分为攘夷派和开国派,双方的争论和交锋远不止朝堂上的唇枪舌剑。攘夷派甚至在一段时间专门组织了针对开国派代表人物的暗杀活动,名曰“天诛”。>> 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后不久的一个夜晚,一个叫坂本龙马的刺客,怀着杀光日奸的信念,来到开国派代表人物胜海舟的客舍,准备以“天诛”的名义送他上路。面对着即将落下的屠刀,胜海舟微微一笑,他请刺客先坐下。“听我说完,再杀我也不迟。”于是,有了以下一段精彩的对话:>> 胜海舟问:“勇士为什么要杀我?”>> “因为你主张开国,让西洋人进来。”坂本答道。>> “那眼下的日本该怎么办呢?”>> “合力攘夷,把所有的外国人都赶出去。”>> “攘夷,你有多大的胜算?”>> 坂本沉默了。他清楚地知道日本就是因为抵不住美国的大炮,才答应签约的。对此,他只得反问:“那么,您认为如何是好呢?”>> “要想达到攘夷的目的,除了要把他们赶出去,重要的是不让他们再进来。”>> 对此,坂本深表认同。“如何才能做到不让他们再进来呢?”>> “西夷是从海上来的,所以我们要加强海防。”胜海舟不慌不忙地说道,“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你知道吗?西洋人的军舰从大阪开到兵库只要一顿饭的工夫。”>> 接着,胜海舟给坂本龙马详细讲解了各国海军状况,世界形势。此时的坂本已经听入了迷,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胜海舟进一步说道:“在这个国家,现在有两种人,一种人希望完全对外封闭,保留原有的一切,拘泥于传统的外壳;而另一种人则主张完全西化。我们真正要走的,是第三条路,那就是尽快打开国门,尽可能地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知识,积蓄国力。等我们能以均等的实力和列强较量时,再和他们好好打上一仗,把他们彻底赶出去,这才是真正的攘夷!不是吗?”>> 坂本折服了,他扔掉手中的屠刀,拜倒在胜海舟门下。以后,坂本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分子,提出了著名的“船中八策”,成为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 开国之后,日本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对日本未来的思考,较之中国的林则徐、魏源等人要深刻。加之他们中的很多来自于中下层,对日本幕府时期的黑暗、落后有更深切地体会,所以他们在思考开国的同时也在思考着政治上的变革。他们对国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人性理念的思考则比我们更进一步。>> 请看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的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是怎样告诫日本和看待中国的:>> 我们日本是远处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自古不与外国交接,仅凭本国物产自给衣食,也并没有感到不足。自从嘉永年间美国人来日以后才开始对外交易,一直演变到今天这种情况。开禁后议论纷纭,其中有人叫嚣锁国攘夷,但所见异常狭隘有如俗语所谓井底之蛙,其议论是不足取的。日本和西洋各国都存在于同一天地之间,被同一太阳所照耀,观同一月亮,有着共同的海洋和空气,要是人民情投意合,将彼此多余的物资相互交换,并进行文化交流,就不会发生耻辱和矜持的感觉,而能同获便利,共谋幸福,并本着天理人情互相友好。只要真理所在,就是对非洲的黑人也要畏服,背离人道,对英美军舰也不应有所畏惧……至于像中国人那样,觉得除本国之外似乎没有别国存在,一见外国人就呼为夷狄,把他们看做四只脚的牲畜,贱视他们、厌恶他们,结果反为夷狄所窘。这种情况实在是不懂国家本分之故,如就个人来说,就是未能理解天赋的自由,而陷入恣情放荡的状态了。>> ――福泽谕吉《劝学篇》①>> 福泽谕吉,这个被日本人当作偶像印在万元大钞上的传奇式人物,这个提出“脱亚入欧”,引领日本走向近代化的思想家,这个在日本办起了第一份报纸、第一所大学的启蒙者,这个主张弱肉强食,鼓动日本政府发动吞朝侵华战争的狂人,在当时而言,代表日本人在思想认识上比我们先行一步。>> 日本人真的醒了,他们真正认清了自己,也认清了别人。他们要“师”的不仅是“夷之长技”,他们还要打破现有制度,实行一番改革……相关参考
> 有苦难言也好,令人沉思也罢,有一点我们不能不承认:在日本和朝鲜这两个民族身上,都有一些表现非常强烈而我们却正在丢失的东西。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人文的原因,朝鲜和日本都时刻怀有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以
> 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有一个鸦片战争纪念馆。在这里,那个率领英国舰队攻占虎门炮台,打响侵略中国第一枪的英国海军少将懿律被中国人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高高耸立的是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关天培的
> 甲午败类,首推。虽然这个身居京城的太后没有直接指挥这场战争;虽然这个位高权重的大清实际统治者并没有下令北洋舰队投降,但反观战争的前因后果,其悲惨结局,丧权辱国无不因她而成。这位1835年出生、小
> 1894年(清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 4月2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为首的农民起义。>> 6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朝鲜派兵。>> 6月7日,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 6月2
> 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而且经常思考一些和自己本职工作并不相干且属于“肉食者谋之”的事情。>> 二一一年,我和一个朋友闲来喝茶,他问我,你看过的次数最多的电影是哪一部?我几乎毫不思考地回
> 1.《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洋务运动史》:夏东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中日战争》:戚其章著,中
> 日本探索民族振兴的历程似乎比中国要简单。明治维新的成功,结束了封建幕府统治,使日本一下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以后虽经二战,跌入谷底,又能迅速崛起,再入世界之强。但是,我们仔细考察一下日本自明治维新
> 每当一个民族遭到外敌入侵时,都会出现舍身为国、奋勇抗敌的英雄;也会出现那么几个或贪生怕死、临阵逃脱,或卖身求荣、认贼作父者,更有助纣为虐、残害同胞的败类。这些不足为奇,我们应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
> 从前两节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感觉到:中日两国在其发展史上,都不约而同地缺失了一种东西,或者说一个过程,这就是思想启蒙和思想成熟。>> 我们先讲中国人喜欢革命。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革命?著名学者邱
两个国度,让我们沉思至今日本,一个让我们一言难尽的国家_《甲午沉思录》
>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两个国家受我们影响至深,也对我们影响至大,可以用休戚与共来形容,也可以用恩怨难断来概括。纠葛纷争,恩恩怨怨,一言难尽;互助友好、猜忌遏制,绵延至今。>> 这就是日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