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须由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
Posted 学校
篇首语:白头若是雪可替,世上何来苦心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凡事须由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凡事须由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
现在看起来是常识性的东西,如果倒退往回看,当时的弄潮儿就没有我们这样轻松。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现成的知识,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感悟,去摸索,去实践。> > 比如教育这件事,自时代起,它的社会作用和功能就获得了比较深刻的论述,《论语·子路》云:人口众多之后就要设法使人民富足,富足之后就要使他们受教育。我们姑且不论教育和经济繁荣的关系究竟何者为先,只从孔子把富裕和教育紧密结合的思想而言,足以让后人思绪万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原因,人们几乎没有机会把这种深> > 奥思想付诸实际。到张謇时代,教育与经济繁荣的关系,仍然困扰着无数人。> > 困扰,对庸人、懒人来说正好是偷懒的借口,就贤者、勇者而言却正是探索的动力。无论的变法,先生的革命,还是张謇的发展实业,都是为了从贫弱中把中国拯救出来。“拯救”这个词语,说一说是相当容易的,实行起来却颇难,不仅可能伴随着血和泪,而且需要有舍生忘死的精神。即使见不到血污,踏实肯做的作风、细致创新的观念,也是孜孜不倦工作的底色。张謇一生不懈兴办实业,关注教育,与他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做法分不开。在我们历史上纯粹讲求理论的人不少,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人却不多,张謇一生的活动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杜绝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吴良镛先生曾在文章中说:“张謇规划建设思想的形成根植于他的哲学思想与方法论。他治学处事主张理论实践相结合……”张謇自己认为,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 张謇,南通人,1894 年考中状元,成为翰林院修撰。当时甲午战争,中国败绩,国事日颓。“实业救国”的思想在张謇脑中萌芽、茁壮开来,自 1895 年起他陆续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大生二厂,大生三厂,大生副厂。并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 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之后,张謇又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兴建了天生港口和发电厂,在城镇之间开通了公路。南通因此也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述说张謇这些人人尽知的业绩,其实是想复述他实事求是,兴办实业的独特思想。> > 同时,张謇也十分重视教育,重视教育看似是人之常情,实际好多人手中有了几个钱之后,最容易遗忘的就是教育。大概教育是难以立杆见影的事物,只知眼前利益而无宽阔胸怀和长远见识的人,不能明晓其中深意。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突破了我们熟知的“治贫先治愚还是治愚先治贫”的思索套路。他在兴办实业的同时,没有忘记文化教育事业。1902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民立通州师范学校,1905 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 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 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 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 > 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据《南通档案局(馆)·南通名人·史海先贤》)取得这些功绩,固然在于这位先贤辩证理解实业和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他不断向外国学习,不断实际操作的产物。1903 年,张謇考察了日本,参观了 35 个教育机构和 30 个农工商单位。他发现,两国有许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日本解决得很好,在中国却是障碍重重,或者根本解决不了。主因在于两国政治不同,第一,日本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权力;第二,在日本权力受到广泛的制约。中国落后的病根,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只寄希望于宫廷斗争,皇帝重掌大权,或者仅仅依靠思想开明的地方督抚来推行新政,都不是根本办法,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立宪运动。五大臣出洋考察回到上海时,张謇专程前来与载泽、端方、戴鸿慈等商谈,并发起商、学两界公宴为他们洗尘。可惜,宪政最终惨不忍睹,徒有虚名。> > 张謇不是把政治与经济联系起来的第一人,这位体制内的人物,对皇权没有批判之意,只是为国家好,那时朝廷内的立宪派多是如此。他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教育和实业。他说:“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认为实业和教育事业是相辅相成的,“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这些话,如果出自今日,并不新奇,但在二十世纪初叶,就相当的振聋发聩。正因为这一坚定的理念,一个个工厂,一座座学校才得以诞生。更难得的是,张謇不忘中国实际发展水平,主张立学须从小学开始,坚持从基础做起,认为有些人主张办学应从大学办起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凡事须由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人到了急迫的时候,最易浮躁,最易忘掉基础。张謇却冷静客观分析实际情况,这不仅在那时难得,现在做到这一点也不是易事。> > 远见,可以是别人永远也没有的见识,也可以是别人当时没有后来却有的见识,更可以是人人都懂却没有办法落实的见识,张謇把三者几乎全包了。只说抓基础教育这一项,后人中能有几个可以脸不红去见他?明朝锦衣卫的前身是什么?为何洪武朝先设后废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统一全国以后,朱元璋对他身边的战友越来越不放心。出于监控官员和巩固统治的需要,1382年他设立锦衣卫。它的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若干由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
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不再审了。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杀死,其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
当然,朱元璋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自此洪武朝的锦衣卫就被废除了。
相关参考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国富才能国强,否则其强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昙花一现。最典型的西方强国,如大英帝国、德国,还有美国等,其强大的根本基础就是自身经济的强大和稳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国掀
上洛本为上京,前往都城之意。洛是谓洛阳,周代以后常定都此地,故渐被用作京城、或都之意。于日语中的上洛,主要是谓前往京都。虽然“去京城”比较正式的说法,但并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上洛”主要是用于形容
1.武田信玄上洛上洛本为上京,前往都城之意。洛是谓洛阳,周代以后常定都此地,故渐被用作京城、或都之意。于日语中的上洛,主要是谓前往京都。虽然“去京城”比较正式的说法,但并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上洛
学制指的是你大学或者研究生读了几年,比如一般的大学本科是四年、研究生是两年,你就分别填写四年、两年。我国现行学制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种:1、初等教育普通小学,招收6~7周岁的儿童入学,实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
1.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历史观英雄观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做法: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树立清晰正确的历史观,即要求我们不因乱花迷眼而
大顺永昌元年,也就是1644年的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他自己改名「”自晟”,改西安为西京。设天佑殿大学士,由牛金星充任。增设六政府尚书等官。地方上增加省级设置,分全国为十
1、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
...学生可以到市区就读,只要你能通过入学考试(在民国上小学也有入学考试),只要家里出得起学费,想去哪所学校上学就去哪所学校上学。但是民国学校在录取上也有点儿不公平:每一所大学录取新生,都是其附属中学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