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李莲英
Posted 光绪
篇首语:心境是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李莲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李莲英
“一手梳妆本领而得太后欢心,极尽谄媚逢迎之能事,受慈禧太后赏识,慈禧太后的大总管”清末宦官> > > > 李莲英(1847—1911),直隶大城(今属河北)人。> > 在晚清年间,直隶的顺天府和河间府,都以盛出太监(俗称“老公”)而闻名。在顺天府南部与河间府、天津府交界的地方,有个大城县,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务农为生,加上子牙河水时常泛滥,光景真是苦不堪言。在县城南靠近子牙河的李贾村,苦情尤为突出,作父母家长的为了改变生活处境,不少人咬牙狠心,将儿子送进皇宫中去当太监。有一天,李贾村又像过节一样,有个年老的李姓太监要回乡来“迎宝”了。一群光着屁股的孩子,跟在一队吹鼓手后面,看热闹。路两边也站满了闻讯赶来观看的乡人,都想见识一下那顶华丽的轿子中坐着的李老公是个啥模样。那轿子晃晃悠悠来到一片刚整修过的坟地,吹鼓手们分列两队,卖劲地吹奏。一行人毕恭毕敬地来到落停下的轿子前,掀起轿帘,里面走下一个华服鲜亮的老人。李老公衣饰华贵,周围的人恭敬迎接,那不同一般的铺张摆设场面,竟让一个六七岁的男孩看得炯炯有神,心惊目呆。这男孩便是李莲英。> > 李莲英看见李老公颤颤巍巍地从一个随从手上接过一个红布包,神情庄重,在摆满供品的香案前跪下身来,匍匐痛哭,嘴里呢喃不清地说着:“爹娘啊……您二老给我的骨肉……找回来了……”听这断断续续的哭腔,有点像女人一样。吸引李莲英的是那香案上的供品,自出生以来,从未吃过的好东西。他不停地吞咽着流到唇边的口水,自语道:“我要吃好的,穿好的。我也要当老公。”> > 李莲英回到家里,问父亲:“老公是干什么的?”父亲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就是被阉了的人。小孩子家问这干啥,睡觉去!”小莲英闷头不乐,但他从白天的见闻中大体明白了,老公就是没有“小鸡”的男人。可他就是不明白,李老公看起来怎么就像自己的奶奶一样,怪里怪气的。小莲英想不出个究竟,迷迷糊糊睡着了。睡梦中,他也像李老公一样,穿着漂亮的衣服,神气活现地四处游玩,吃着各种式样的点心果子……享受着好的待遇,有职,有权,又有势。这种念头已在李莲英头脑中生了根。> > 同治初年夏秋之交,直隶发生了数十年不遇的水灾,永定河、子牙河暴涨泛滥,冲垮了河堤,到秋后,庄稼几乎是颗粒无收。未遇水灾的地方,也遇上了蝗灾。直隶总督因先一年就闹水灾,奏请朝廷放赈。孰料第二年又是水灾,河堤决毁。他怕朝廷追究责任,压下灾情不向上报,这一来苦了灾民,真像是雪上加霜。灾民们四处逃难,不少人涌向京城。李莲英一家就在流水样的灾民队伍中,来到了北京城。> > 初入京城,举目无亲。但见流浪的灾民,到处皆是,有的饿死在路边,有的沿街乞讨,更甚者有易子而食的。看着这些惨象,李莲英一家更是惶惶失措,不知如何为生。李父为养家糊口,曾摆摊修过鞋,也常受地痞欺侮。庆幸的是,在京城遇到一位开皮货店的乡亲,帮助李父开了一家熟皮作坊。一家老小齐动手,搓硝揉皮,制好的皮子由老乡的皮货店代售,这才总算是有了经营。时间一长,作坊的活计生意兴旺起来,李家也被人称作“皮硝李”。生活如此一天天好转,李莲英成为一把劳力。但李莲英的心思并不安分,他不甘心一辈子干这种又臭又累的粗活,让人叫一辈子“皮硝李”总觉得好看。> > 李莲英在干活时常溜号出门。每次逛游回来,他便在兄弟姐妹面前海口吹嘘,慢慢地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了。岂知他出门后常到天桥一带溜,学会了赌博这个歪门斜道。他的赌资就是家里的皮货。有时,李莲英手气不坏,能赢一些。但时间一长,便让几个地痞流氓合伙做手脚,输得个精光,被赶出了圈子。他不甘心,借“驴打滚”,想靠自己的小聪明捞回本来,却越赌越输。这一来,他更是不甘心,咽不下这口怨气,便要教训那几个玩他的家伙。靠着自小在家乡打架斗殴练得的“三脚猫”功夫与冤家较量,结果被人家打得皮肉流血。李莲英不但没出了气,反而债主又连续上门讨债,李莲英只好东躲西藏,害得家里人变卖家什替他还债,最后在京城呆不下去,只好又举家迁回老家大城。> > 东奔西逃不务正业的座破庙,幸亏有位老和尚关照,才得以保住性命。在伤的日子里,李莲英前思后想,决心。> > 李莲英在天桥混游时,曾遇着位道长,主动给他算命。这位道长吟出几句偈语:“阴反阳来阳反阴,阴阳二字定乾坤。若要逢凶化为吉,不入空门入皇门。”> > 李莲英向老和尚请教何谓“空门”、“皇门”。老和尚告诉他:“‘空门’就是像我一样出家为僧,吃斋念佛,外出化缘,在这破庙里,不问世事。‘皇门’就是指紫禁城。你一个平民少年,又如何进得皇宫去呢?”> > 李莲英心里也在愁。不愿向老和尚告诉自己心里的秘密:他要去当老公!一个贫家子弟,不当老公,如何能进皇宫!> > 李莲英经多次打听得知,京城有两家专做太监净身营生的。有一家是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五”!有一家是地安门方砖胡同的“小刀刘”。两家都是祖传手艺,有一套专用设备,活计可靠,每年按时向皇宫内务府输送太监,从中得到丰厚报酬。清朝律令规定,严禁私自净身,违者重惩。因此,一般被迫当太监的,都要到这两家来净身。净身先要“挂档子”(即报名挂号),过验之后合格者方能动刀。李莲英几经打问,来到方砖胡同,找到“小刀刘”门上。躺在密不透风的地窖里那张特制的木炕上,望着房梁上吊着的刀子,李莲英心里直发抖。见到“小刀刘”那天,听了净身时的惨状和危险,年龄才十六岁的李莲英眉头也没皱一下,立即就在“自愿净身,生死勿论”的文书上画了押。> > 李莲英心里有点悔意,“小刀刘”有所察觉,面无表情地说:“你才十六岁,要后悔还来得及。”三天三夜滴水未进的李莲英,摆了一个坚决的手势,说:“别看我十六岁,是我自愿净身,无人逼我。”“小刀刘”看着眼前的少年,轻轻点了点头。接着,“小刀刘”熟练利索地完成了挤睾丸,割“辫子”的活计,在创口处插上一根鸡毛管,以便伤口愈合后拔掉鸡毛管,小溲正常,也就算净身成功了。> > 李莲英饱受煎熬,心里空落落的。虽然肉体的痛苦难熬,心灵的痛苦尤为惨人。但是他觉得如同上了一个大当,不知向谁来讨债;自己像是让人宰杀的牲口,却不知反抗何人。悲哀使他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个正常人了,似乎就是那个满脸皱纹的李老公。短暂几天扭曲了人的心理,他心中发誓要在今后捞取一切;即使捞回得再多,也不能弥补他眼下丧失的东西。养伤休息的时日里,通过老乡关系,李莲英结识了宫中的同乡太监沈兰玉。按照清廷《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进宫太监,先在礼部记档,由内务府的会计司和掌仪司各派一名官员监视,再由年老的太监亲自验看后,交给宫殿监派拨差务。这其中验看一关必不可少,也非常严格。在沈兰玉关照下,李莲英顺利过关,被拨到西太后手下听差。> > 西太后本名兰儿,叶赫那拉氏,满州镶蓝旗人,元年(1851)以选秀女入宫,初封懿贵人,六年后生皇子载淳,进封懿贵妃。她聪慧美貌,工于心计,深得咸丰帝爱幸。兰儿精力旺盛,头脑清醒,个性极强,咸丰对其才干十分欣赏。由于身体越来越虚弱,咸丰帝对她也越来越依赖,常让兰儿代阅奏折。这使得兰儿对朝廷事务有所了解,也使兰儿的权力欲望迅速膨胀。1861年,咸丰病死热河,遗命八大臣辅政,兰儿与恭亲王奕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斩杀了八大臣。恭亲王被封为议政王和领班军枫大臣,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大权实握于兰儿西太后之手。> > 当时,西太后身边的心腹太监是安得海。而初入宫的小太监,先要跟着师傅学习宫中礼法等规矩。李莲英入宫时才十六岁,生得容貌清秀,一张嘴巴能说会道,手脚勤快,伺候师傅也非常殷勤,很快就将师傅的听差经验学到了手。四五年打杂磨练,他学会了奴颜婢膝。洒扫奔走,养花喂鸟,他尽心尽力周到,还得学会隐忍不发。安得海的得意非凡,使他羡慕妒嫉,暗中想着有朝一日能取而代之,使他羡慕妒忌。> > 同治八年(1869),安得海在西太后默许下,往苏杭为三年后举行大婚的同治帝采制龙衣。他仗着是太后跟前的亲信红人,一路招摇,结果惹来杀身之祸。满清入关后,鉴于明亡的教训,大大裁撤了太监人数,由明时的几万人减到不足四千人。而且定下各种约束太监的律例。在《钦定大清会典》中规定,严禁太监干预朝政;并严禁太监私自出宫,违者以死罪论处。安得海行至山东时,巡抚丁宝桢。得到同治帝、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支持,把安得海抓捕正法。> > 西太后盛年守寡,难耐深宫寂寞,唯一的安慰就是亲生儿子同治帝。但同治帝对她既怕又恨,比较亲近温和善良的东太后慈安。安得海是西太后最为信赖和亲近的太监,安得海一死,西太后没了说心里话、服侍自己最得力的人,因此心情恼恨,患上了“被头风”,每天早晨起来最难侍候,尤其是梳头。西太后有爱打扮的癖好,当年她就是以美貌而得咸丰帝欢心的。因此,特别珍惜自己的容颜和一头青丝。每天早上对镜梳妆,她都仔细看着梳头太监和宫女的举动,如果弄掉了一根头发,轻则痛打,重则立毙其命。梳头太监战战兢兢,这可苦了长春宫主事兼管梳头房太监沈兰玉,每天派差梳头成了难事。无可奈何,沈兰玉只好亲自出马,只因他年高体衰,老眼昏花,力不从心。西太后对丧失权力和青春消褪一样惧怕,限令沈兰玉一定要找个称职的梳头太监。李莲英的机会来了。> > 一天,沈兰玉当值回来,愁苦着脸来到小太监的住处。> > “师傅,您咋的啦,是不是主子又不高兴了?”小太监们探问道。沈兰玉长叹一声:“唉!我这饭碗怕保不住了,自安总管死了以后,主子的脾气越来越坏。梳头断发是免不了的,只要咱手快往袖筒一拢就是了。今儿个又嫌我梳的‘旗头’太板,我现在连人都派不出了。”沈兰玉流下了几滴老泪,小太监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李莲英却是心中暗喜。> > 李莲英心中有数,专门到天桥去八大胡同学习,见识各种式样的女子发型,也琢磨过几种发型。> > 有一天李莲英说:“沈师傅,让我去试一下吧!”李莲英话刚一出口,沈兰玉就斥责道:“你不想要命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 李莲英试探地说:“师傅,您给我10天假,我只要学成回来给您排忧解难。”> > 沈兰玉望着李莲英,说:“伴君如伴虎,你要好自为之。能不能过关全在你了。”沈兰玉买通敬事房为李莲英放行,李莲英出宫后,学习女式发型。不到半个月,逐步掌握了技术,准备干这份至关重要的差事,急忙回到宫中。> > 李莲英回宫的第二天一早,跟在沈兰玉身后,前往长春宫。> > 李莲英平时了解掌握观看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及两翼的文华、武英殿,是皇帝听政的“前朝”。往北的乾清门是“内廷”正门,内有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及御花园和分列两侧的东西六宫,是皇帝及其后妃的生活起居之区。乾清宫是皇帝召见外使和近臣之处,皇后居于坤宁宫,交泰殿存放玉玺。这三宫两侧还有端凝殿存放皇帝的冠袍履带,懋勤殿存放图书翰墨,南书房为翰林承值处,上书房为皇子读书处。两侧各有四门,东为日精、龙兴、景和、基化;西为月华、凤彩、隆福、端则,分别通向东西六宫。六宫各有宫墙和宫门,自成一体。慈安东太后住东六宫的钟粹宫;慈禧太后在西六宫的长春宫居住。> > 沈兰玉带李莲英进长春宫门,香气扑鼻而来。西太后正坐在精致的梳妆台前,一脸倦容,听见沈兰玉和李莲英请安之声,转脸看了一眼伏跪在地的李莲英,说道:“抬起头来让我瞧瞧!”西太后向来以貌用人,眼前这位年轻的小太监五官端正,两眼有光,英俊清爽,心里有了几分喜爱。“你会梳几样发式?”> > 李莲英回答:“回主子的话,奴才能梳三十来种。”> > 慈禧太后说:“那好。从今儿起,一月之内,每天不许重样。沈兰玉,你跪安吧!”> > 李莲英地施展本领,用了约莫半个时辰,脑门上也渗出了汗珠。西太后对镜端详,只见头顶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心中满意了。如此,一个月下来,就连西太后也吃惊,不但每天样式不重,而且梳得漂亮别致,大方得体。这小李子还真行!从此李莲英便成了为西太后的唯一梳头太监。> > 李莲英这一手梳头绝活。服侍西太后起居非他莫属。因此升为梳头房领事兼敬事房首领,赏六品顶戴。李莲英牢记着安得海的前车之鉴,对上谦虑恭敬有礼,对下和颜悦色。西太后对他宠爱日厚,从而填补了安德海之后的空白。> > 在1872年,同治帝载淳17岁,为他选立皇后一事,两宫太后发生争执。慈安太后和同治看中了翰林院侍讲崇绮家19岁的女儿、美丽端庄且贤淑聪慧的阿鲁特氏。慈禧太后看中了员外郎凤秀的女儿、轻佻漂亮年仅14岁的富察氏。一人拗不过两人,眼看着同治帝将象征皇后身份的如意交给了阿鲁特氏,慈禧太后非常恼羞成怒。> > 同治帝在第二年亲政,慈禧太后不仅经常干预朝政,还干涉儿子同治的夫妻生活。见着儿子与皇后的感情亲密,她心里老是不舒服。一天她让李莲英传来皇后,板起声腔教训道:“皇后要母仪天下,你整日里媚着皇上,使皇上不问政事,功课没有长进,如何做得了一国之母!你得给我老实着点,守守妇道吧!”> > 同治在一年之后,患病去世。中讲同治帝出宫寻花问柳,得了脏病。正史记载是患了天花而死。究系何因,众说不一。但由选皇后惹起的风波和婆媳不和却是事实,同治帝婚后的生活过得并不愉快。同治死后还引起一串是非纠纷之事。> > 慈禧太后这年正是40岁。中年丧子,伤心痛事。但是最关心的是权力。在同治驾崩的前几天,根据太医院御医的医案报告,同治已大限将至,恭亲王与军机大臣们密议立嗣一事,拟在近支亲王中择一“溥”字辈的人选。而慈禧太后既不愿失去权力,又不愿阿鲁特氏以皇太后身份干预朝政,自己甘愿位居太皇太后。> > 能谈会说、看风使陀的李莲英,观察好了现状,理解慈禧太后的意图,便对慈禧太后说:“主子,您这样伤神不利身体,奴才心里也不好受。咱大清少不了您哪!皇上若是撒手西去还得由您出面当政”。> > 慈禧看着忠实的奴才说:“这宫内只有你体谅我。替我着想。可再度垂帘,谈何容易!小六子(恭王)他们必然反对;东边(慈安)又没主见,我势力单薄呀。”> > 李莲英三天之后,泪流满面地向慈禧报告:“皇上去了……”慈禧一阵晕眩,差点跌倒,李莲英急忙扶住。慈禧让李莲英搀着,撇开东太后来到养心殿,召集王公大臣,断然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溥,字辈中无当立者!今醇亲王奕之子载可以继立,速派人迎进宫来!”> > 恭王等人认为清朝没有兄终弟及先例,心中反对立载,可慈禧太后当众宣布懿旨,也只有遵命照办。> > 奕是帝第七子,其福晋就是慈禧的亲妹妹。论父系,载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同治的堂弟。论母系,载是慈禧太后亲外甥,同治的表弟。立载继统,亲上加亲,慈禧太后可以亲姨母身份控制他。那时载年仅4岁,慈禧太后可以母后身份垂帘揽权,从而杜绝和控制了她的眼中钉阿鲁特氏以母后身份过问政事的权力。> > 慈禧太后为了掩人耳目,以两宫太后名义发布谕旨。“同治病逝无嗣,不得已以醇亲王之子载继文帝显皇帝(咸丰)为子,承继大统,俟新皇生育皇子,择其贤者赞承大行皇帝并新皇帝为嗣。”“今皇帝绍承大统,尚在冲龄,时事艰难,不得已垂帘听政。”> > 年仅4岁的载被扶上帝位,定明年改元。慈禧太后二度垂帘,终于又抓住了大权,心情格外舒畅。可是慈禧太后并放过同治的皇后。> > 有一天,已封为嘉顺皇后的阿鲁特氏来长春宫请安,慈禧命其长跪并破口斥骂:“你这狐掘精,媚死了我儿子,还想当皇太后,做梦!”处于痛苦难堪境地的阿鲁特氏,一反逆来顺受的习惯,奋声抗争道:“我没想当什么皇太后!只是身为皇后,不能不为大行皇帝考虑,我有责任促使朝廷和母后为大行皇帝立嗣!我死不足惜,可无颜面见先帝于九泉。”> > 原来,同治帝生前自知大限难逃,曾向恩师、军机大臣李鸿藻口授遗诏,要求为自己立嗣以继大统。当时皇后在场。同治死后,李鸿藻遵旨将遗诏交给慈禧,可慈禧却留中不发。慈禧气急败坏大叫:“小贱人,还敢顶嘴!莲英,给我掌嘴!”> > 阿鲁特氏不胜委屈和愤怒,转向走过来的李莲英,凛然说道:“我也是从乾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岂能让你这奴才随便打。”李莲英立时缩了手脚。> > 慈禧生性好胜要强,唯有这出身偏房(贵人)使她至今受制于正宫慈安,因而也最怕人提及这一心病。嘉顺皇后为免受奴才羞辱而说的这句话,使慈禧太后恼恨得跳起来,伸出戴着长而坚硬护指套的手,在儿媳面上狠抠了一把。阿鲁特氏皇后立时血流满面昏晕过去,慈禧太后犹不解气,“我打的就是你这乾清门里抬进来的!”又走过去狠狠踢了几脚。> > 小太监架走了阿鲁特氏皇后。李莲英忙过去献殷勤:“主子,您消消气,身子骨要紧。”> > 慈禧太后气愤地说:“整天就会说这几句话。滚下去,让我清静一会。”> > 受了主子训斥的李莲英,把恨却记在了阿鲁特氏皇后身上。> > 阿鲁特氏失去丈夫又受侮辱,在冷漠深宫中度日如年。小宫女找来一只猫解闷,给孤寂之中的阿鲁特氏多少有了一些乐趣。她住的体顺堂,被李莲英派心腹李三顺日夜监视着。这李三顺是个溜须钻营的坏胚子,一日看见阿鲁特氏抱着小猫,由宫女陪侍来到御花园散步,便忙报告师傅李莲英。> > 李莲英等到慈禧从养心殿退朝后,边为主子按摩捏拿,边添油加醋进谗言:“太后,您这把年岁整日为国事操心,还不如人家一天到晚养猫闲逛开心。我替主子不平。”> > 慈禧太后忙问:“你是说谁!”> > 李莲英说:“还有谁有这闲心?先帝去了,她一点也不悲伤,还敢顶撞太后。”> > 慈禧太后此时坐起身,“这小贱人,见了她我这气就不顺。莲英,通知御膳房,明日起停了她的膳食,看她还悠闲养猫不!”> > 李莲英心里欢快地说:“主子,知道了。”> > 阿鲁特氏皇后在第二天久等不见传膳,差太监一打听,才知是奉了西太后旨意,不禁黯然泪下。慈安东太后得知情委后,亲自来到长春宫,遂使慈禧有些太过分,但她仍不依不饶:“我们姐妹整天操心政事,您看她,竟然养猫。把膳食减一半。”慈安言语木讷,心中虽不愿意,但说服不了慈禧,只好默认了。但慈安东太后不时让心腹太监送点心食物给皇后阿鲁特氏。不久,李莲英指使李三顺弄死了皇后的小猫,并背着慈安断了皇后的膳食。崇绮夫妇知道了女儿在宫中的遭遇,心疼不已,便买通太监往宫中送饭。可没过几天,又被李莲英发觉,李莲英派人去将守门太监痛打一顿。崇绮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求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冷笑道:“她是我的儿媳,我怎能不关心?但她孝烈志节,立誓殉君,我看就不如让她去吧!”> > 崇绮求请无望,女儿的命看来是保全不成了,但必须保住自己和全家,不能玉石俱碎。崇绮回家后,在夫人蒸的馒头中放进一张字条:“圣明无过皇后”!光绪元年(1875)2月,饱受慈禧摧凌的阿鲁特氏皇后,年仅二十二岁,在亡君同治帝梓宫房绝食5日,含恨而死。> > 慈禧太后总算去了一块心病。李莲英则高兴为主子立了大功。不久,慈禧传谕:李莲英晋升为内廷副总管,赏四品顶戴。> > 光绪登基不久,慈禧的贪权粗暴,引起朝野一片怨声。内阁侍读学士广安上奏,请求召开王公大臣及六部九卿会议,公开“颁立铁卷”,以立法形式将日后为同治帝立嗣一事固定下来,防止生变。慈禧大骂广安“冒昧”,然后还把广安降职。> > 嘉顺皇后阿鲁特氏绝食而亡,宫中咸为悲痛。御史潘敦俨借此上奏,请更定谥号,奏文称“皇后死在穆宗(同治)升遐百日之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陨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慈禧以所言无根无据,斥为谬妄,以“夺职”论处。光绪五年(1879)3月,安葬同治夫妇于惠陵时,吏部主事吴可读又旧话重提,以尸谏坚持为同治立嗣的主张。吴可读年轻时风流倜傥,人称“吴大嫖”,但他为人刚直,曾因建言而获罪于同治,险被杀头,他并不改忠君思想,反而对慈禧的贪权残暴大为不满,遂为绝嗣的同治抗争呼请。大葬礼毕后,吴可读在蓟州东面30里处的“三义庙”服毒自尽。临死前,他托人将遗奏代呈慈禧太后,申明“将来大统仍归承大行皇帝嗣子,如此,而我大行皇帝未有子而有子,即我两宫皇后未有孙而有孙。”一时间,慈禧非常难堪,朝野内震动很大,议论纷纷。> > 慈禧太后急忙对李莲英说:“小李子,你看我该怎么处理这事?”> > 李莲英忙回答:“主子总会稳妥处理好的。”> > 慈禧冷笑着说:“我给他来个株连九族,看今后谁还敢提这事。”> > 李莲英吓了一跳,“主子,奴才斗胆说句话,这万万不可。俗话讲杀言官乃亡国之征象,今吴可读以死谏言,忠心可鉴。若罪其九族,只怕对主子不利。听说吴可读死的那天,三月天竟下了雪,这是上天有感。如今皇上已继位五年了,大臣们断不会因此而重立嗣子以承大统。主子不如以抚慰为策,也显我皇太后的圣明仁慈。主子您看如何?”> > 此时慈禧受了提醒,特下懿旨:“吴可读以死谏言,孤忠可悯。着交部照五品官议恤。”吴可读原为六品官,于是葬礼十分隆重,朝野赞颂皇太后圣明。至此,慈禧太后才真正渡过了同治去世后发生的权力危机。慈禧太后对李莲英好感倍生,特从各地贡来的珍品中挑选出几样,赏其出谋献策之功,稳住李莲英的心。> > 慈禧太后紧绷的权欲之弦放松了一些,慈禧的“被头风”却又犯了,每天早上头痛欲裂,烦躁不安,动辄处罚宫女太监。李莲英的说笑逗乐也没了效果,提心吊胆地恐有个差池。李莲英入宫前逛过八大胡同很快悟出个奥秘:主子太寂寞了。> > 慈安东太后过来看望慈禧太后,问“看过御医了吗?”李莲英抢前一步跪下回奏:“奴才回主子话,御医已传过了,可都说不清是何病症,开了些药吃,没见轻反而更厉害了。昨儿折腾了一宿也未曾睡着。”> > 慈安东太后心直口快,有点着急地说:“唉!真是养了一群废物。平日里头头是道,这会该显本领了,却这般无用。”> > 李莲英急忙回话道:“奴才倒有个主意,不知行不行?”> > 东太后忙问:“不妨说来听听!”> > 李莲英忙说:“奴才听说西城有两位私家郎中,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可否让奴才去请进宫中,为主子诊治,或许可以见效。”> > 慈安东太后有点怀疑,便问:“连御医都诊断不清,私家郎中又岂能看得好转?”> > 李莲英边解释边说:“回主子话,不请怎么能知道呢!看好了赏他们几个银子,看不好打发走人也就是了。”> > 慈安东太后说:“既然如此,你就去办吧!不过,一定要请那医术高超的才行。”> > 李莲英点头哈腰说:“奴才遵命。待奴才请他们进宫,先请主子过目。不过,奴才想,最好瞒过御医,免得他们脸上挂不住。”> > 慈安东太后说:“还是你想得周到,难怪主子这么宠着你。”心地老实的东太后,被李莲英装进了设计好的“套子”里。> > 李莲英请来两位英俊健壮的郎中进了长春宫。经过数日“诊治”,慈禧西太后的病果然好了。李莲英“荐医”有功,慈禧赏给他一串朝珠以示感谢。有野史写道,这一时期进出慈禧闱帐的,是满洲人,慈禧当姑娘时的相好,时任步军统领的荣禄。荣禄巴结交好李莲英,而且终慈禧一生,始终眷顾不衰,官至直隶总督,把握晚清军权。再从选荣禄爱女之子继位来看,这事总是有些暧昧难明。但无论是“郎中”,还是荣禄,三个月之后,大约在光绪六年至七年之间,慈禧却是真的大病了一场。> > 慈安东太后见到慈禧太后这次病情来得急猛,只见其脸色苍白,消瘦憔悴,七月流火天气却穿着厚厚的夹衣。太医李德立、庄守和对病情大感困惑:脉象所示显系“血崩”而致气血两亏;但说是慈禧太后小产失血而致经血淋漓,岂非天下奇闻!两人纵使有胆也不敢说破病症病因,这就使用药大受限制。清朝凡太后、皇上、皇后妃子、皇子们有病,宣太医诊治,都要将医案及处方交内务府,以备大臣王公查阅。因此,慈禧太后的病治了半年不见起色。李莲英便向恭王建议,要求各省督抚荐举名医。直隶总督李鸿章推荐了薛福辰和汪守正。这二人诊过西太后之脉,因为刚进宫中,不敢造次而言,便请李莲英借别处说话。出了长春宫,薛福辰试探问道:“太后可是已病半年?”见李莲英点了头,继续说:“脉象是气血两亏,未得及时调治,因此日感困乏无力。”李莲英不置可否。二人相望会意,心中便有了定数。待阅过医案,薛、汪二人方明白御医的良苦所在。但他俩比御医高明之处就在于脉案与药方有出入,且用药大胆。“血崩”与“骨蒸”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医案诊断上是“骨蒸”,而用药却是治“血崩”。服药几日后,慈禧自感药力奇有效果。半个月后,竟能偶而上朝了。于是,薛福辰和汪守正大受奖拔,分别任为顺天府尹和天津知府,以为慈禧太后治病之便。> > 慈禧太后养病,自是离不了李莲英伺侯。慈禧病沉的时候,李莲英衣不解带守护在侧,端水喂饭,接解便溺,跪在床上为其梳头,捶背按摩。喂药时,必先亲口尝尝凉热,把慈禧服侍护理得舒舒服服。病势减轻后,李莲英也是左右不离,讲些个神聊鬼怪故事,哼几段京戏给主子解闷消遣。慈禧太后一天也离不开李莲英了。她把守寡妇人的柔情倾注到李莲英身上,这种畸形情感依托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时日。一对奇特的男女在深宫中结成奇特的相互关系,两颗贪婪的心,四只贪得的手,驾驭操纵着晚清的政治局面。> > 只因慈禧西太后生病,才有慈安东太后独自临朝已有半年之久。光绪七年(1881),曾纪泽与俄国谈判,涉及新疆伊犁等地大片国土问题,电请朝廷意向。此事关系重大,慈安太后拿不定主意,退朝之后来找慈禧太后商议。值房太监正午睡,来不及传唤,慈安东太后径入寝宫,只见慈禧正与李莲英并排躺在床上,顿时气急了慈安东太后。“大胆奴才,不守规矩!来人,给我拉下去杖责一百,交敬事房严加处置。”> > 李莲英闻声后,急忙溜下床顾不上穿鞋,跪地请安。听得东太后发怒,以求援目光望着慈禧太后。慈禧心中明白利害,也急忙下床说道:“姐姐请息怒,您误会了,是我背疼,让小李子按摩……”> > 慈安东太后抢话道:“宫中礼法,祖宗家法都坏在你手里。”说完转身回钟粹宫去了。这边一对惊愕的主仆,一时不知如何才好。李莲英想到安得海的下场,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跪在慈禧太后面前说:“主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让她追随文宗先帝(咸丰)去吧!”慈禧太后没有言语。除掉慈安已不是一日了,两宫太后不和由来已久,弱者位居中宫,强者不愿屈居偏室,两人之间免不了你死我活的争半。> > 4月8日,一向身体健康的慈安东太后突然去世。4月7日,慈安东太后略感风寒,但并未影响上朝议事。这天早晨,她照饲上朝,听完军机处奏报后离开了养心殿。大臣们事后回忆,御容和怡无疾色,岂料下午就突然身亡而去。初闻此讯,大臣们以为是弄错了,后来才知是真。朝内大臣们又感疑惑,从发病到去逝,未闻传召太医。两位太医也莫知其事,仅在慈禧太后命人匆匆小验之后,太医才从景和门进入钟粹宫瞻视遗体。宫中未留下慈安东太后暴病而死亡的记载,慈安太后的死成了一大疑案。> > 慈安东太后的死因众说纷纭。较为流行的是《清朝野史大观》中的说法:咸丰死前,怕嗜权如命的兰儿日后会恃仗儿子为皇帝而骄横,危及社稷,曾留有密诏给慈安东太后,大意是若懿贵妃为所欲为,皇后可出此密诏,令左右大臣除之。慈安东太后对此事一直密不告人。大约是在她发现慈禧太后的丑事后,气愤之中流露了这一秘密。慈禧太后闻知后日夜心绪不宁,李莲英便向主子献“割股疗疾”之策,待慈安东太后一日小恙,便如法炮制,煎药送去。慈安对此倍受感动,遂当面焚毁咸丰帝所遗密诏。把柄虽然没有了,但一生逞强好胜的慈禧太后,自以为在咸丰帝面前战胜了包括皇后在内的后宫佳丽,却不想二十年来竟还被人看低,心里既恨咸丰之薄情,又恨慈安东太后之高居其上,必欲去之而后快。急于为主子立功的李莲英,在主子授意纵容下,亲自买来毒药,放在“克什”(点心)里,差太监送给刚刚退朝的慈安东太后,胸无城府,根本不是权力场上的人物,不会时刻戒备,慈安东太后吃了两枚点心,便觉腹痛难忍,下午就去世了。> > 由于慈安东太后死亡,最终确定了慈禧独揽大权的局面。李莲英这个当年咽着口水羡慕李老公的小男孩,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内廷大总管赏三品顶戴显赫地位,圆了黄梁美梦。> > 李莲英平日里好给慈禧太后讲些鬼故事,因慈禧太后平日喜欢听神鬼故事。慈禧太后忽然有一天深夜见嘉顺皇后和慈安太后向她扑来,大叫着“你还我命来!”慈禧太后吓得大叫起来:“来人呀!”> > 李莲英急忙跑进来,点亮蜡烛。“太后,您怎么啦?”忙替她抚胸压惊。慈禧太后惊魂难安,“她们……两个让我还命……”李莲英一时摸不清头脑,“是谁?哪两个?”> > 从此之后,慈禧太后半步也离不开李莲英,夜间也不敢息灯。还是睡不踏实,把个李莲英折腾得晕头转向。于是,李莲英便编造“神仙献花”故事来取悦主子:“奴才昨夜梦见您坐在莲花座上,许多神仙来给您献花致礼,其中还有孙悟空哪。”慈禧太后笑着说:“你在瞎编。”李莲英一本正经地说:“是真的。孙悟空连玉皇大帝都不怕,说明您是大恩大德,他来给您献花,您可成了老佛爷!”> > 慈禧太后又惊又喜:“小李子,你刚才说什么?”> > 李莲英跪下一边叩头一边说:“奴才祝老佛爷洪福齐天!”这下可让慈禧心中乐开了花,十分高兴。> > 王公大臣第二天,一起观戏。李莲英扮成小丑在台上蠢滚,冷不丁抛出一条长幅,上写“祝老佛爷万寿无疆”!慈禧激动得眼泪流了下来。一些的大臣们也忙着叩头:祝老佛爷万寿无疆!> > “都起来吧!传我口谕,以后宫中就这样称呼我吧!”此后不几天,慈禧太后在李莲英建议下,搬到西六宫之中最大的储秀宫里居住。> > 皇帝才称“老佛爷”,这是清朝祖制。因而慈禧自称老佛爷引起恭亲王不满,他要求慈禧遵从祖制,撤销这个自称,并对李莲英有所指斥。> > 李莲英却说:“老佛爷,历朝先皇在世皆称老佛爷。如今皇上年幼,朝政大事全靠主子,称老佛爷有何不可!恭王目中无人,该给他点颜色看看。”> > 协助慈禧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她当政之初,诸事多赖这位小叔子恭亲王。不过,眼下时机还不到,她说了声:“此事不要过急,慢慢来办。”> > 慈禧太后在光绪八年(1882),重用其貌不扬而志高心雄的阎敬铭(字丹初)整饬户部,牵出了早已结案的云南报销案一事。此事涉及现任军机大臣,原户部尚书王文韶和宗亲景廉。面王文韶又是恭王一系的军机大臣沈桂芬的门生,随后,就有御史邓承修、张佩纶等人上奏弹劾军机,王文韶引咎辞职,补上了两朝帝师翁同和与潘祖荫。从而使恭亲王脸上不光彩。> > 法国在光绪九年至十年(1883—1884),侵略越南,刘永福率黑旗军大败法军,击毙法军司令李维业,一时间朝野上下主战声调颇高。但主持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恭王对战事并不乐观,不愿轻易言战。被暂时胜利冲昏头脑的慈禧太后,不满恭亲王“维持和局”的主张,直接派醇亲王参与筹划战事,李莲英则指使拜把兄弟刚毅密使御史吴峋上折称“枢臣皆疾老疲累”,要求撤换全班军机参劾恭王。> > 在慈禧太后决定对法一战之际,法军由孤拔率领,攻占了越南首府顺化及大片越南领土,使滇、桂边防骤然出现危机。有个宗室左庶子盛昱上奏请求将“军机大臣交部严加议处……责令戴罪立功。”折子经李莲英转呈慈禧后,却留中不发。李莲英进言道:“老佛爷,这可是个绝妙机会。何不借此让醇壬取代恭王。有七爷在,还愁不能左右军机吗?”> > 慈禧太后说:“就怕七爷身份有所不便。”> > 李莲英接着说:“这有何难!七爷在幕后指挥即可,而老佛爷只要抓牢七爷就行了。”> > 慈禧太后说:“小李子,怎么让七爷明白此中意思,就看你的了。”> > 此时李莲英唤来徒弟李三顺:“快去找孙大人来。”这“孙大人”乃是工部左侍郎孙毓汶,为人奸滑,工于心计,为恭王所不齿。他对醇王是刻意奉迎,对李莲英极力巴结行贿。慈禧寝宫有座精美的西洋自鸣钟,就是孙毓汶送给李莲英,又由李莲英孝敬给他主子而送的。> > 孙毓汶急急入宫,与李莲英见面后又塞给一张银票。“自家兄弟,何必这么客气。”李莲英收起银票,诡秘言道:“孙大人,时机来了,老佛爷想改组军机处,总得找可靠的人你去找七王爷商议商议,明早让七爷递牌子。这事办好了,少不了你的好处。”孙毓汶连连点头,“多谢李总管栽培,我这就去办,忠心效劳。”> > 醇亲王十年来似乎与政事隔绝,自儿子入承大统,至高尊荣也为他带来至深警惕。如今静极思动,也深知自己不能象恭王那样以亲贵领军机。而孙繁汶却另有说辞:“朝廷少不得王爷,成宪亦未见得不可变更。只要找些肯听话的,一样能大展王爷的抱负。”醇王明白慈禧太后看中自己的原委所在。经过密谋,次日,撤销全班军机和新的枢臣名单的上谕同时发出,以礼亲王世铎为领班军机;孙毓汶以工部侍郎在军机行走。同时,另一道谕旨给军机处:“遇紧要事,与醇亲王奕商办。”> > 王世铎,为人怯懦而毫无主见,亲贵王爷中最无架子的是他。一次李莲英给他按礼跪安,他竟还之以跪,一时传为京中笑料。上谕发出后,有人开玩笑说,王世铎是当初那一跪得来的回报而得志。> > 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战争之后,醇王建议设海军。清廷遂设立海军衙门,由李鸿章专司其责,以醇王为总理大臣,节制沿海水师。> > 慈禧太后在光绪十三年(1887)的一天傍晚,躺在摇椅上,对为她捶腿的李莲英幽幽的说:“小李子,皇上年满16岁了,该成亲了。”依照清制,成亲意味着皇帝亲政。李莲英明白主子的心意。“老佛爷,按老规矩该给皇上成亲了。不过,到18岁册立皇后也不算晚呀!”> > 慈禧太后说:“对,到18岁。再过两年也不晚。不过,皇上16岁了,我再垂帘听政,似乎说不过去。”> > 李莲英凑到慈禧耳边说:“奴才知道。16岁的孩子还不大懂事。”慈禧便高兴地拍了李莲英的腮帮子。> > 慈禧太后隔日上朝后,下谕道:“明年归政。”醇王及大臣们相继上疏,光绪帝亦再三恳请太后继续训政。经一番文章作过之后,慈禧便应许继续训政。> > 慈禧太后仍然心事重重,两年训政总要结束的,这以后的日子怎么打发……她想得直叹气。李莲英见主子愁眉不展,便传来李三顺学狗叫狗跳,想博主子欢颜一笑。结果使慈禧太后更心烦,斥令都滚蛋。李莲英叩头如捣蒜,连称“奴才该死!奴才该死!”过了一会,慈禧见李莲英坐在宫外流泪,满脸委屈之相,不由心生怜爱。“小李子,起来,这宫内也太闷人了,咱们去御花园溜弯去。”> > 慈禧太后来到御花园,李莲英便说:“老佛爷,快看,多漂亮的牡丹花!”慈禧过去一看,“真是白带你来这么多趟,连牡丹和海棠都分不清。”“我的眼怎能和老佛爷比呢。”李莲英的话,使得一旁的李三顺有所醒悟,明白了李莲英为何在老佛爷面前久宠不衰的意图。> > 慈禧他们回到储秀宫,已是掌灯时分。李莲英伺候慈禧太后漱洗上床,试探地说:“老佛爷,您日理万机不辞辛苦,皇上也该体谅才是。南方长毛闹事那些年,多亏老佛爷您镇得住,否则半壁江山就难保了。如今您又培育了皇上,照历朝祖宗的规矩,皇上该修座园子,奉养老佛爷才是。”> > 慈禧太后说:“如今朝廷正在难处,又是赔款,又是办海军,我怎能提修园子的事呢?”> > 李莲英边看慈禧太后脸色,边说:“朝廷处处想省,打了胜仗,还要老佛爷拿出自己钱赏他们。就说马尾那里吧,办了个船政局,造了十几条船,半天功夫就叫洋人轰了个精光,几百万银子扔进了大海。奴才真正心疼。钱扔在水里,还听个响声。几百万银子造兵船,影儿还没见,就都没了。也不知那是些什么船,值不值那些个钱。有得他们胡花,还不如老佛爷您来花。”> > 慈禧太后说:“难为你这么明白,可同治十二年(1873)的事你也知道。一想起来,我就伤心。”> > 那年重修圆明园引起的风波。当时,恭王和慈安东太后极力反对,事情泡了汤。李莲英得知此事,精心地说:“就依老佛爷您的功绩,即便今天恭王仍在军机,也不便说什么的。况且如今是老佛爷您一人拿主意,事情一定能办得顺顺溜溜的。”> > 慈禧太后说:“对,趁这会我一个人拿主意,我一定为自己好好拿个主意,可是钱呢?”> > 李莲英忙答:“找七爷和李中堂他们要呀。李中堂上折说办海军,一条铁甲船就是一两百万银子。不过也不见得真要那么多。只要七爷和李中堂手紧一点,无论如何也可以省得出一座园子来。”> > 李莲英这句话使慈禧太后恍然大悟。用偷梁换柱的办法,一面办海军,一面修园子,一切工料费用,都开在海军经费中。等生米煮成熟饭,还有谁敢拆园子不成。慈禧太后这夜美梦接连不断,睡得香甜。> > 慈禧太后第二天上朝,发下两道上谕:一大建海军以张国威;二修缮三海以奉慈养。> > 立山是蒙古人,籍属内务府,与李莲英关系非同一般,因而连续四年外放苏州“织造”之职。这位立山颇为能干,在织造的绸缎花样上下功夫,不断翻新,专门送往宫中供慈禧太后和皇上之用,颇得慈禧嘉奖。立山每次进京,总少不了以高级绸缎和银票孝敬李莲英。李莲英与立山兄弟相称,有时还留他在宫中一起吃饭。立山外放四年,发了不少财,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便产生回京打算。有李莲英关照,慈禧太后将立山调入京师,派任内务府堂郎中,这是握内务府实权的职位,勤勉一些,几年就可升为二品的内务府大臣。立山是内务府的红人,修缮三海一事由他一手经办,醇王名为主持而已。其实办海军是虚,修三海也不实。慈禧太后真意是在大修清漪园上。在三海工程进行中,李莲英和立山就已踏勘好了清漪园的工程,图纸、材料等一切都在暗地里准备妥当。在三海的修缮即将竣工时,便动工修建清漪园。> > 修建清漪园资金只能暗地筹措。起初,由立山挪用内务府的款子,又借修三海之便,为清漪园买了许多木料,但这远远不够。于是,慈禧和李莲英打上了李鸿章的主意,只好求李鸿章帮助。> > 慈禧太后在光绪十三年(1887)夏,单独召见醇王,告知清漪园修缮一事。醇王已有所闻,心中虽不愿意,但却不敢象恭王那样公然顶撞这位心狠手辣、喜欢奢华的太后。> > 慈禧太后见醇王欲言又止,便忙说:“户部已拨巨资给了北洋,可海军到底建成什么样子,我想让小李子跟你一道去李鸿章那里看看。别把银子白白扔了。你通知李鸿章作一下准备。”> > 醇王一听让李莲英随行,忙说;“莲英乃三品顶戴,随臣视察,怕太招摇。”慈禧说:“那就让他戴六品顶子去好了。”醇王也就明白了此行的目的,勉强答应了这件事。> > 太监出京检阅水师,岂不是宦官监军之祸重现吗?但自从慈安东太后暴毙,恭王开却以来,慈禧太后在朝中唯我独尊局面形成已久。说李莲英随行检阅,醇王只好将责任全部承担起来。> > 醇王与李莲英抵达天津后,李鸿章就用定远舰接待他们去旅顺检阅海军。北洋舰队中最大的舰是定远舰,购自德国。舰上最大的一间舱房是管带(舰长)室,经过布置作为醇王卧室,次大的舱房,原为李鸿章专用,特意留给李莲英。一身灰布行装的李莲英,由天津海关道周馥,亲自带李莲英进舱,李莲英问:周大人,这间舱如此讲究,大小也跟王爷那间差不多,莫非舰上的舱房都是这个规格?> > 周馥回答:“舰上的规矩是最好最大的一间给管带,就是王爷那间。其次大的这一间是给管驾的。”> > 李莲英又问:“那李中堂呢?”> > 周馥说:“中堂是主人,用的比这两间小些。”> > 李莲英直摇手说:那怎么可以?我怎敢僭越,破坏朝廷体制。请周大人替我换一间小的。> > 周馥大感意外,“这是李中堂交待布置的,李总管不必过谦。”> > 李莲英回答:“李中堂看我是太后跟前的人,敬主而尊仆,但我自己明白轻重分寸。若真没地方可换,也不打紧,我看王爷舱里那间套房,四自落地,倒很清爽,我就在那里打个地铺吧!”> > 周馥欲笑不敢答言,只好去请示李中堂再说。> > 李鸿章一听,脸色郑重,对一班心腹道:“他是三品大员,却肯委屈戴这六品顶子,此人不比安德海,你们须小心侍侯。”周馥便将自己的舱房让了出来。> > 醇王一觉醒来,已是次日早上六点钟,李莲英也已在侍侯洗脸水了。看他有条不紊,联想到太后,醇王立生警觉。“莲英,歇着吧!你也是李中堂的客人,不必为我张罗。”> > 李莲英说:“老佛爷交代过我,让莲英侍侯七爷。就是老佛爷不交代,莲英也该如此呀。”> > 醇王再三劝说,李莲英才歇手,但已将一应所需物品放在醇王床前,并规矩地垂手侍立一旁。这与传闻中飞扬跋扈的样子相去甚远。李鸿章来给醇王请安,李莲英也给李鸿章请安,一点也无大总管的架子。这倒使李鸿章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 > 李鸿章在光绪初年,已是朝廷要员,他进京想面见两宫太后,陈奏与日本交涉及和沿海防务事宜,请求拨巨款振兴洋务以扬国威。进京时他带了不少银子,从军机到六部小堂官,都备有“红包”。依照定制,疆臣进京未见驾前,不会客亦不拜客,由崇文门直接往宫门请安,然后回贤良寺行辕歇息,等待陛见。可李鸿章的请安折子上去三天仍不见宣召,李鸿章又上第二道折子,仍不见音。李鸿章在纳闷,莫非两宫太后故意冷落?最后只好破例面见恭王,恭王气愤而言:“八成又是那狗奴才作梗!”李鸿章再问是谁?军机大臣宝望才说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李莲英,大概是上次你晋见时少给了见面礼,招来如今的报复。李鸿章恍然大悟之后,便差人送去5万两银票。第二天,即召陛见,但李鸿章心中气愤难遣,堂堂一品大员,文华殿大学士竟受制于一个搞皮硝出身的阉人,有机会非出这口气不可接到醇王要来的消息,李鸿章觉得吐这口恶气的机会来了,可以利用言路上参慈禧太后一本,就是落得安德海那样下场,也煞煞他的威风。与安德海的张狂截然不同,此人城府之深,只笼络交结,不马虎大意。李鸿章派周馥接待,借此机会探听李莲英来的意图。> > 可是,周馥哪是李莲英的对手,反让李莲英套出了不少秘密。他喝着周馥特意送来的上等法国葡萄酒,漫不经心地问着北洋的收支、购船的经费等问题。周馥卖弄地说出北洋的款子都存在汇丰银行,买船通过银行进行。> > 李莲英问:“外国银行的利息比咱们的银号钱庄要高一些吧?”> > 周馥答道:“也不见得。主要是因为银行可靠,洋人做买卖最看重主顾。如果你有钱存在银行,不仅靠樽住,使有入去查阅,们也会保密。”> > 李莲英问:“就是说,钱存在洋人银行里,除了本主外,无人知道?”> > 周馥说:“是的!李总管想把钱存到那里?在下愿代为引见。”> > 李莲英又问:“难道奉旨去查也不行吗?”> > 周馥回答:“是的!”> > 李莲英便道:“那不成了抗旨吗?”这时周馥的心眼才活动了,开始有所警惕,暗自后悔把北洋的“底子”抖给了李莲英。周馥急忙解释说:“其实也不全是我说的那个样子。外国银行由他们的公使管辖,咱们太后的懿旨行不到洋行那里,也谈不上什么抗旨。”李莲英说:“周大人,我想讨教一下,跟外国银行借款行不行?”周馥说:“是不是李总管有用?如果需要,只要您说一声,李中堂和我一定想办法。”李莲英说:“谢谢周大人美意,到时我会求二位大人的。”这番谈话,李莲英明白了两件事:一是北洋的存款在汇丰银行;二是可以通过李鸿章向外国银行借款。第二天,醇王身体不适,加上去年已同善庆等人巡视过一回,无甚兴致,便托词休息,由李莲英和李鸿章一道去海上检阅北洋水师。回京后,慈禧太后便催醇王赶紧进行清漪园的工程,一为归政后有处理想的颐养之地I二为庆祝她将要到来的60岁大寿。醇王只好召李鸿章进京,陈述事情状况,李鸿章只有先将购买铁甲舰的300万两银子挪用到昆明湖和万寿山工程上。清漪园犹如无底井,300万填进去,竟不大显用,急得立山坐卧不宁。李莲英向慈禧太后进言:“奴才在天津听说,洋人相信李中堂,只要他肯出面,借几百万是一句话的事。”慈禧有些惊讶地说:“他有这么大能耐?”李莲英想起临离天津又收了李鸿章那张银票,忙解释道;“是啊,老佛爷重用他,所以洋人才会相信他。”这话让慈禧太后心里有了数。> > 据历史记载,经李莲英和李鸿章之手,为修清漪园,以各种名义挪用的海军军费多达2000多万两。李鸿章哑巴吃黄莲苦不能言,到中日甲午海战时,北洋舰队只有七艘象样的舰船,所用经费只有700多万两,仅是被挪用军费的三分之一。中日之战,中国的失败于此也就可想而明了。而监修清漪园的李莲英,伙同立山,私吞经费达60余万两,并且偷工减料,借机修私第,京城内有好几处“李宅”。就在李莲英一伙借。损公肥私高兴日子里,都察院左都御史朱一新上折严参李莲英,称言天津检阅,李中堂具舟以礼迎接醇王往海上阅兵,醇王推辞没去,李莲英乘舟前往,李中堂与将吏误为醇王驾到,跪地相迎;如此冒充王公,僭越礼法之徒,应立置重典。> > 慈禧太后看过折子,召见醇王。醇王惊恐地说:“无此等之事。”慈禧恼怒的说:“打狗还得看主人,竟参到我头上来了!这朱一新着实可恶,将其革职,永不叙用。”> > 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光绪帝举行大婚。一应的准备工作,从上年就开始了,慈禧太后指名李莲英为大婚的“专司传办”。这其中的用心在于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户部、内务府拨的“大婚专款”去修万寿山和昆明湖。光绪大婚费用1000余万,其中400万被李莲英挪用给立山去修园。光绪十四年(1888)底,紫禁城太和门失火,言路认为是天象示以警诫,慈禧太后才有所收敛。修三海与清漪园、总司大婚,所贪钱财太多,盈满之惧,时刻萦心,唯恐言路上再把矛头指过来,因而也顺水推舟说:“几件大事搁在一起办,是显得花钱多了些。”慈禧太后知,且也“寅畏天威”,特地让立山缩小园子的工程范围。到光绪十五年初,工程总算完工,修颐和园及三海,耗资总计4000万两,是当时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依照慈禧之意,改名为“颐和园”。> > 颐和园在京城西北郊,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占地4300多亩,原为所修,后毁于英法联军入侵。重修之后的颐和园,有三层楼高的大戏台,相对着平行于戏台的三间大屋,供慈禧看戏、休息、待客;还有供慈禧烧香敬神的大佛堂。在李莲英建议下,园内拉了电线,装了电灯,夜晚,更显其金碧辉煌。慈禧太后在这年2月,正式宣布撤帘归政,移住颐和园。> > 自从光绪亲政之后,每日要到颐和园去向慈禧太后请安,常接到来自颐和园的懿旨,如某官某缺叫某某人去。日子一久,光绪也就为亲政后仍受牵制而不快。召对这类官员时,他又发现是良莠不齐,其中内务府所属的司员多,心中疑惑:这些人肯定走了门路,在宫内自然是经李莲英之手,可宫外呢?李莲英并不常回家,走门路的人不可能进宫去找李莲英。> > 光绪皇帝终于发现,是西直门外白云观住持高峒元。这位曾为“皮硝李”相面指点迷津的“指路人”,与得势后的李莲英义结金兰,高居长,李称之“大哥”。慈禧太后归政后,颇感寂落,李莲英请来高峒元讲神仙故事。高峒元善言能辩又善窥人意,吹乎得慈禧太后如在云端一般受用欢喜,遂封高为“总道教司”。于是,李、高联手,内外勾结,卖官鬻爵,肆无忌惮。那些投机钻营之徒,闻得风声,高峒元的道观里成了论定缺位肥瘠与价码的交易场地。> > 王铭是靠内务府发财的木厂掌柜,想过一把官瘾,便通过内务府的官员走了高峒元的路子,送给高峒元12万两银子,高自留3万,其余存在李莲英的帐上。光绪帝在照例召见外放官员时,被目不识丁的玉铭惊呆了,更被李莲英、高峒元通过太后而卖官的做法激怒了,下旨军机处撤销原议。这既违背了慈禧太后的懿旨,也使李莲英极为难堪。高峒元对李莲英说:“兄弟,咱们的饭碗长不了啦,两三年之后,就是人家的天下。”> > 李莲英忙说:“你是说景仁宫?她成不了气候,内里有我呢。”李莲英所说的“景仁宫”,是指光绪宠爱的珍妃。光绪选后时,颇中意江西巡抚德馨的长女,慈禧太后却强令光绪选自己娘家的侄女;为保侄女日后地位,又替光绪选了侍郎长叙的一对女儿封为瑾妃、珍妃。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珍妃,给心灵孤寂的光绪带来欢乐的气息。大婚之后,光绪常留宿于珍妃居住的景仁宫。> > 心情不安的李莲英玩着玉铭送的鼻烟壶,心想这“水大漫不过桥”,珍妃岂能盖过老佛爷!但一天天的迹象却令人忧心。皇上不甘当傀儡,想摆脱控制。李莲英越想心里越胆寒。> > 李莲英在给慈禧太后梳头时,慈禧总要问外面的消息。李莲英便挑拨说:“外面都在传说玉铭那档事,说这是珍妃劝皇上要自己拿主意,要让大家明白万岁爷当皇上,大权自己掌着。”> > 慈禧太后听得额暴青筋,有抽搐毛病的眼角越发抽得厉害。“贱人,走着瞧好吧!记着提醒我,明儿皇上来请安时,我要告诉他,那两姐妹该晋封了,让她飞高飞个样子给我瞧瞧。”> > 李莲英也有自己的算盘。他考虑老佛爷身后自己的处境,前些日子老佛爷病了一场,身体明显是不如以前了。万一老佛爷撒手而去,自己岂不是象离娘的孤儿。这种惶惶不安之感越来越强。老佛爷去了后只有万岁爷最有权,可万岁爷显然不喜欢自己。再说自己40岁出头的人去侍侯20多岁的皇上,也难以使皇上满意!> > 李莲英有个妹妹,年方16岁,为人机灵,口齿伶俐,因由哥哥的缘故,常在宫中走动,尤其是在颐和园,常陪太后玩,太后也很喜欢她。李莲英眉头一邹,计上心来。慈禧因侄女位居皇后,却得不到光绪垂爱,常自心烦不乐,欲加干涉,一想到当年儿子之死,也感不妥。眼见侄女哭泪涟涟,却也无可奈何。李莲英相机进言:“老佛爷,如果能立一位值得信任而且皇上也喜欢的女子作妃子,不就可以两全其美,合您的心意了吗?”慈禧太后听了一阵喜悦。可到哪儿找这样一位女子呢?> > “老佛爷,该吃药了。”随着清脆如铃的声音,一位汉装少女走进乐寿堂,她身材窈窕,脸盘圆晰,一双眼睛似乎能发出言语。慈禧太后眼前顿时一亮,对了,就是她!这姑娘乖巧机警,她兄长在这里,她去做个耳目,再合适不过了。慈禧太后对李莲英会意一笑,乐得李莲英心里就象开了花:只要自家妹子能到皇上身边,老佛爷身后的日子就不愁会有什么麻烦了。> > 慈禧太后主意定下之后,传谕召见光绪。起初,光绪对这个汉家女子颇有好感,及至知道她是李莲英之妹,内心的反感、厌恶、恐惧,令他对此坚决反对。“儿谢过亲爸爸垂念。但我朝祖制‘满不点元,汉不纳妃’,儿岂能有违祖宗家法。况且正值国家多事,每天有看不完的奏章,儿哪敢沉溺儿女之情。请求亲爸爸收回成命!”> > 这时慈禧气得咬牙切齿,“你也竟然抬出祖宗家法来压我!好吧,既然如此,以后不许你再提纳妃之事。”李莲英更是七窍生烟,心中恶恨恨地骂皇上“不识抬举”。自从这事之后,李莲英利用传话之便,在帝、后之间拨是生非,更加深了这母子间的不和。没多久,慈禧太后传下懿旨,把瑾、珍妃两姐妹以干预政事降为贵人,在颐和园监禁了三个月。> > 光绪二十年(1894)10月,慈禧太后60岁大寿。自开年之后,就传谕以礼亲王世铎为总办,大做准备。谁也明白实际的总办是李莲英。然而,就在此时爆发了中日战争。慈禧太后大为恼怒,40岁生日时,唯一的儿子同治帝去世,50岁生日又逢中法在中越边界开战。修了颐和园,满以为60岁生日可以热闹隆重地庆贺一下,不想又遇上战事!接到李鸿章打来的电报,慈禧太后回答:“电告李鸿章,设法对日妥协,保存实力。”然后对李莲英说:“各种准备照常进行,庆典不得有误!”> > 为讨慈禧太后欢心,李莲英精心设计安排,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沿途设了60多处景点,到了万寿山,又请了3000喇嘛,咏寿生真经。一路搭造的经坛、龙棚、戏台、灯珊等,再看那酷似自己的观音塑像,极肖李莲英的童子拜观音,慈禧太后更是喜悦难禁,立传口谕:“储秀宫三品花翎总管李莲英,赏加二品顶戴。”> > 清朝律令明确规定:太监品级不得超过四品。慈禧太后一再打破祖制,遂使李莲英成为清王朝太监中的一位二品顶戴者。可见慈禧太后的意愿就是律令!> > 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并不如愿。因为传来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坏消息,大煞了庆寿的风景气氛。那些死难将士无法知道,失败并不是由于日本人多么厉害,而是临国难仍大逞私欲的慈禧太后和她的心腹太监李莲英,本应装备北洋水师的巨额资金,被挪用来满足慈禧的虚荣心。万寿庆典的奢侈靡费与前线将士的生命热血,写就了中国近代史上这耻辱而沉重的一页。> > 在中日甲午战后,为了振兴衰世,年轻的光绪帝任用等一批维新志士,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以图富国强兵,同时夺回朝政大权。但“维新”只维持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所扼杀,光绪皇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他心爱的珍妃也被打入冷宫。慈禧太后刚“临朝训政”,李莲英便对高峒元说:“我早说过,那帮孩儿军闹够了,老佛爷自会收拾他们。只要老佛爷在,天下永远是咱们的”。>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的铁蹄蹂躏了繁华如锦的京城。李莲英为慈禧太后梳妆打扮成汉族老妇人,出德胜门,仓惶西逃。临出逃时,李莲英也没忘记提醒慈禧太后处置冷宫中的珍妃。当珍妃被推向井边时,以求援目光看着李莲英时,这个阴狠的奴才借故走开了,储秀宫的首领太监崔二总管(崔玉贵)拖住珍妃后腰将珍妃推入后宫的井中。> > 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后,李莲英找来唱秦腔,豫剧的戏班子,打发避难日子。次年,两宫回銮京师。这一年的流离颠沛和政局跌宕,使李莲英的心情变化了不少。尤其是端王载漪父子的遭遇下场,更使他对官场险恶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 > 端王之妻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帝因变法失败被囚,慈禧太后欲废帝另立,以端王子溥为“大阿哥”(皇储),端王俨然以“准太上皇”自居,气势夺人,却不料因洋人提出惩办义和团祸首的要求,慈禧太后竞将全部责任推到端王身上,将其发配新疆充军,永远监禁,溥的“大阿哥”也被废掉。李莲英看着墙倒众人推的势态,不由想到自己平日得罪了多少仇敌。再看回銮之后,崔二总管一天“红”似一天,还有小德张八面玲珑,心里头就有了股凄凉感觉。老佛爷经过这一场折腾,也少了昔日的锐气,对光绪帝的态度也和缓多了。> > 李莲英知道慈禧信鬼信神,很在乎这类事。便说:“老佛爷,奴才昨晚作梦,梦见了珍主子。”> > 慈禧太后说:“她在梦里说了什么吗?”> > 李莲英说:“珍主子说她三魂六魄飘飘荡荡,没有归宿。奴才看,珍主子的尸骨也该收殓一下,老泡在井里可不是个事呀。”李莲英说到这里,恰好西风吹得窗户纸发响,粗大的蜡烛也光焰闪忽不定。慈禧太后心里直发毛,脸也变了色,好一会才缓过神来。> > 慈禧惊慌地问:“那……她在梦里说没说怎么办呢?”> > 李莲英忙说:“说了,她说在宫里给她设个神位就行了。”> > 慈禧太后说:“只是没有这个先例,放在宫里只怕不合宫规吧?”> > 李莲英却说:“其实这也没个什么。就如一家人,老太太健在,小辈儿反而先故去了,就在偏房设个神位,只要不在正厅就可以。”> > 慈禧太后便说:“那就替她在井旁边那间屋子供灵好了。”> > 李莲英在第二天,奉太后之命,传谕工部打捞珍妃尸体,并择地安葬。李莲英这样做,是想获取光绪帝的赞许和感念。> > 光绪皇帝在1908年10月21日,带着一生的遗憾与愤懑,在中南海瀛台去世,年仅37岁。这使慈禧震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黄宗羲
第一节 从少年“党人”到“蕺山”门徒
>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尊其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理论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在前期与孙奇逢。李禺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自清末至当代,又与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同被称为“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 黄宗羲的一生经历曲折坎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黄炳厘,《黄宗羲年谱》卷首,中华书局,1993年版。以下简称《年谱》,引文出自同一版本)。信哉斯言。> > 明朝天启初年(162年)的一天夜里,在山东道监察御史黄尊素的邸寓里,五六个人正围灯而聚,谈论朝廷时政,针砭时事,时而因神情激昂而高谈阔论,时而因义愤填膺而窃窃私语,脸上无不显出难施报国之志的悲愤神色。只有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垂手侍立一旁,用崇拜的目光注视着这些人,聚精会神地听着大人们的谈话。似乎是第一次听到时局的危机和朝廷的黑暗内幕:君王昏聩、阉党篡权、忠臣遭排挤。小人得猖狂、饿狼争于前、饥虎追于后……他感到万分惊异,同时也对先辈们忧国忧民的精神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从而激发了他对国家对社会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这位15岁的少年,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黄宗羲。> > 三十八年(161年)八月八日,黄宗羲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庭。据传在他出生的前一大,母亲梦见麒麟祥瑞,故给他起乳名为“麟”。在他的额角上,有钱币大小的红黑痣两个,“左右各一”,(《年谱》第九页)有人说这是“日月痣”,预示着他将有非凡的前程。> > 在黄宗羲7岁那年,其父黄尊素考中进士。第二年,被任命为宁国府(治所在安徽宣城县)推官,即审理刑狱的法官。在此后的5年里,黄宗羲一直呆在父亲身边,父亲时时耳提面命,谆谆告诫,从而使他养成了勤奋好学、刻苦不辍的坚强意志。每到晚上,黄尊素处理完公事后,便给小宗羲讲和当时国事,每当讲到朝政昏暗、国家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的惨痛情景时,他便仰天长叹,激愤不已。这在黄宗羲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促使他形成了善恶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格。此时的黄宗羲,年龄虽小却智胆过人,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天启二年门622年),13岁的黄宗羲自宁国府回余姚参加郡城当年的童子试。路过一座空楼时,里面传出阵阵开怀大笑和嘈杂的下棋声,他便独自走上楼去。当看到五六个人慌里慌张地四处逃散时,他却没有害怕反而追过去看个究竟。由此可见,童年的黄宗羲便有着特殊的胆识。> > 大启三年(162年),黄尊素升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来到北京。14岁的黄宗羲也跟随父亲到达北京。在北京的这一个时期,黄尊素严格督促黄宗羲读书学习,同时更注意塑造和培养黄宗羲的思想性格。黄宗羲喜欢看稗官之类的书籍,每每在完成额定的功课之后,他便偷偷地去寻找野史津津有味地阅读,常常读到的地步。一次,他母亲将此事告诉黄尊索,黄尊索不但没有责难,反而对此表示支持,从而使黄宗羲得以纵览各种各样的图书,开阔了眼界,有助于他跳出“八股文”的圈子。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逐渐发现科举制度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醉心于科举的人即使做了官对社会也有害无益。> > 这时的明王朝,各种矛盾尖锐激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空前的危机,表现在:> > 第一,两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局部的“裂变”:商品经济得到飞快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在手工业特别是江南苏州、松江、杭州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与此相联系,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日益扩大的城市工葡业者阶层,或称新兴市民阶级,他们要求发展工商业,要求减轻或取消对建统治者的超经济剥削,因而与传统的社会关系和封建势力(如皇帝派出的税监、矿监)发生着日益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 第二,国内民族矛盾激化。此时,东北的女真族(后称满族)迅速强大起来,并建十了自己的政权,女真族奴隶主的扩张野心也随之增大。为了向内地掠夺和扩张势力,女真族领袖将进攻矛头指向明中央政权。双方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先后进行了多次攻击战,明朝在军事上节节败退,丢失抚顺、沈阳、辽东等大片土地。> > 第三,15至门世纪,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并开始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的时期。西方国家诸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商人、人主教传教士开始陆续来到中国。他们或传播西方文化,介绍西方宗教教义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民众进行思想上的宣传和利诱;或侵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财富。如天后二年(162年),荷兰殖民者侵往入澎湖,强迫岛上居民建筑城堡,妄图长期占据,并且烧杀掳掠,肆无忌惮;天启三年(1623年),西班牙殖民者悍然侵占北部的基隆和淡水等。似此种种劣行,愈演愈烈。> > 第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由于宦官控制朝廷,专权跋扈,残酷迫害正直的官员,引起了激烈的党争,主要表现为东林党人要求改革和魏忠贤阉党集团反改革的政治一斗争。黄宗羲的家庭被无情地卷入了这一场与明王朝衰亡密切相关的斗争漩涡。东林党是原吏部郎中顾宪城及其好友高攀龙等人在无锡故邑宋人杨时讲学处发起的,他们名为讲学,实际上是从事政治活动。为了挽救明王朝的危机,缓和阶级矛盾,东林党人要求改革朝政,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反对阉党专权。黄尊素就是东林党人中的一员,因为他刚直敢言,义能深谋远虑,成了东林党的一位重要人物。当时,东林党杨涟、左光斗等领袖人物经常到黄尊素家中共议时局,商讨对付阉党的办法,每每谈到深夜不止,为了不致走漏风声,黄尊素总是屏返家人,只把黄宗羲留在身旁,这就是本文开头时所介绍的深夜清议之场景。> > 除清议外,黄等素还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上书皇帝,尖锐地揭露和痛斥魏忠贤阉党的罪恶。他在上书中说:宦官控制国家政权,到头来受害的只是国家。并且极其悲愤地向大启皇帝发问:“难道陛下连江山社稷的前途都不考虑了吗?”(陈祖武《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二卷第378页)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黄尊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之入骨。天启五年(1625年)初,阉党借故将他削职革官,放回原籍。但残忍的阉党势力并没有就此罢手,于次年三月利用走卒率实伪造证据,陷害黄尊素,诬告他谋反,把他从家中逮捕押送京城。与此问时,东林党人高攀龙、周顺昌、周起元等人也先后进到逮捕。这年,黄宗羲刚届17岁,他把父亲送到常州(当时有著名学者刘宗周在萧寺为黄尊素饯行),临别时,父子俩都意识到,这恐怕是他们的最后一别了,都禁不住潸然泪下。黄尊素抑制着撕心的痛苦和压抑,再三嘱咐宗羲,一定要认真读书,要努力钻研历史书籍,只有这样才能借以了解古今治乱的情况;同时要黄宗羲拜刘宗周为师,黄宗羲眼含热泪,强忍悲痛地点头答应。> > 果然,黄尊素一去之后便再也没能回来。在牢狱中,他多次遭到毒刑拷打,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坚强的意志却使他坚决不向阉党势力低头屈服。魏忠贤气急败坏,密令爪牙许显纯、崔应元将黄尊素处死。六月一日,黄尊素遇害,年仅43岁。> > 噩耗传来,全家人痛哭不止,尤其是黄宗羲的母亲中年丧夫,悲痛难忍,多次昏厥过去。黄宗羲唯恐母亲哭坏了身子,带着热泪劝解母亲,可是母亲却硬咽着对他说:“你要安慰我,就不要忘记你祖父写在墙壁上的话!”顿时,在黄宗羲的脑海中浮现出11个苍遒刚劲的大字:“尔忘勾践杀尔父乎?”这句话是黄宗羲的祖父为了激励孙子为父报仇雪冤,特意在一堵墙壁上写下了春秋时吴王夫差用以自励的名言。这几个字犹如根根利箭,时时地刺痛着黄宗羲的心,仇恨的怒火在他心中燃烧,他默念着祖父的教诲,想起父辈们忧国忧民的事迹,便毅然下定了锄奸雪冤的决心。> >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死,其弟朱由检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崇帧。元年(1628年)春天,19岁的黄宗羲暗藏铁锥,带着由杭州陈眉公修改过的申冤状,只身启程,进京诉冤。当他到达北京时,统治集团内部已起了很大的变化。新即位的崇祯皇帝为了挽救明王朝的危机,接受臣下的谏言,削夺阉党职权,屏斥阉党。魏忠贤于是畏罪自杀。另外,崇帧皇帝给不少东林党人平冤昭雪,黄尊素平反后被追赠为三品官,予以厚葬。听到这个消息,黄宗获内心十分激动。但魏忠贤虽死,阔党残余分子还大有人在,当年直接谋杀他父亲的凶手许显纯。崔应元和李实等人还依然逍遥法外。于是,黄宗羲上书崇侦帝,感激皇恩浩荡,同时揭发许显纯等人的罪恶,坚决请求“立斩凶手,以慰忠魂”。(《年谱》第十九岁条)崇帧帝看过黄宗羲的奏疏,为其恳切言辞所打动,立即传旨刑部严加追究,从速审问。> > 五月的一天,刑部会审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出庭作证。他袖藏铁锥,大步走进刑部威严肃穆的大堂。当那两个双手沾满了东林党人鲜血的刽子手吓得面如死灰地被拖到堂前时,黄宗羲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父子泣别、母亲的悲恸、祖父的大字。民众的悲惨困苦……一幕幕展现于眼前,他猛地冲了上去,左手揪住许显纯的前襟,右手举起带在身上的铁锥狠刺下去,直刺得许显纯鲜血淋漓,哀嚎求饶。跪在另一边的崔应元早已吓酥了骨头,倒在地上瘫成了一团。> > 直到这时,许犯还妄图开脱自己的罪责,说自己是万历皇后的外甥,按明律中的议亲之条,应当减刑。黄宗巅当即厉声质问道:“你是奸臣魏忠贤的走狗,害死无数忠臣良士,致使国家危机,朝纲不振,民不聊生。难道因为你是皇后的亲戚,就可以无视你胡作非为而免你一死吗?”说完之后,他又转过身去,挥拳痛打崔应元,拔掉他的胡须,祭奠于亡父的灵位前。(请钱仪吉《碑传集卷》第十一册)案情审定后,许、崔二犯都被判死罪。> > 同年六月发生的另一件事,更表现出黄宗羲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的斗争决心。那个对黄尊素捏造罪名的李实,偷偷地托人送给黄宗羲三千两白银,妄图逃避审讯。黄宗羲大义凛然地予以拒绝,并立刻上书崇帧帝说,在当前的这种形势下,李实还敢公开行贿,谁还会再相信他的辩词!最后朝廷判决李实充军发配。> > 家仇报完之后,黄宗羲联合一些遇害的东林党人的子弟,在诏狱中门祭祀父辈英魂,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在祭奠时,黄宗羲还没把祭文读完便已泪流满面,众人更是号陶不止,连旁观的人都为之心酸落泪。当时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崇祯皇帝,崇祯帝也为之感叹不止。(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下册)这是带有进步倾向的社会力量同统治阶级中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之间的一场生死搏斗。黄宗羲的锄奸事迹使他赢得了很大的声誉,从而为他以后与阉党阮大铖的斗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对他的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 这年秋天,黄宗羲扶着父亲的灵枢,返回家乡。遵照父亲遗命,他跟随刘宗周求学。刘宗周(1578——1645年),字念台,号起东,学者称“蕺山先生”,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他从小饱尝人间辛酸,出生前四个月,父亲离开了人世。出生后,“家酷贫北明史·刘宗周传》),孤寡母寄养于外婆家。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外婆家的资助下,考取了进士,时年24岁。27岁被召为行伺行人,”居官淡素自持,动必敕法,视权贵若浼焉“(姚名达《刘宗周年谱》)。刘宗周登入仕途后,历官明万历、天启、崇祯和南明弘光数朝。他为官”不以面从为敬“(《明史·刘宗周传》),常常得罪皇帝,屡屡弹劾宦官奸臣而遭排挤,多次被革职为民,但他”进退不失宜,死生不易志“(《刘子全书·吴杰序阿,不遗余力地提出改良政策,匡时救弊,绝不苟且求荣。结果是仕途坎坷,五起五落,悲剧一生。他一生著述宏富,经后人整理成《刘子全书》和《刘子全书补编》。其学说继承王阳明思想,以”慎独为主,强调为人要经常检查自己一切行动的动机,谨慎遵守道德的原则,他还提倡实事求是和亲身实践,对黄宗盖在治学和修身立世立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 当时正是明朝末年,王学的流派中禅学大为盛行,各家思想层选而起,就拿绍兴地区来说,周汝登首倡于前,陶爽龄继起之后,各立讲坛,与刘宗周分庭抗礼,气焰颇为嚣张。黄宗羲年少气盛,见到这种情景,便邀集远近文士六十余人,大力打击异己思想,以壮大刘宗周讲坛的声势。此时江南文人结社之风很盛,黄宗羲也为一时风气习染,在以后的几年里,他追随刘宗周的同时,义频繁往来于南京、苏州。常熟、安庆、杭州等地,并广泛结交,与几社、复社、读书社的成员们诗文相会、呼应相和,因此结识了当时许多著名文士,如张溥、钱谦益、杨廷枢、汪逸等。> > 崇祯三年(1630年),黄宗羲在宣城人沈寿民的鼓动下,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黄宗羲在内心深处对科举考试有鄙视的意识,所以难免。此次落榜更进一步打消了他走“八股取土”的道路。他又记起了父亲的遗训和恩师的教诲,于是开始研讨经世济国的实学。首先,他遵照父亲生前关于读书人不可不通晓史事的教诲,潜心学史,把自己家中的藏书分门别类,有计划地一一细读。黄宗羲的坚强毅力是惊人的,常常是秉烛夜读,彻夜不眠。“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两年的时间,黄宗羲终于将《二十一史》、《明十三朝实录》等浩秩巨著全部看完了。与此同时,他还广泛地研读了六经。天文、地理、历法、数学、佛教、音乐等方面的书籍。> > 黄宗羲深知学无止境。在阅尽家中藏书之后,他又离开家乡,遍游大江南北,求帅访友,探讨学术疑难之处,解开自己的困惑;同时遍访藏书之家,如饥似渴地借阅,有时甚至逐字抄录。经过苦读勤诵,在黄宗羲眼前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丰富的学识把他带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使他不仅在学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他以史为鉴,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敏锐地看到了当前的政治和形势,意识到了治乱衰亡,从而激发和坚定了他救国救民、匡扶正义的政治意向。> > 此时的明王朝已是风雨飘荡、摇摇欲坠。各地灾荒连年,赋税不断加重,农民与手工业者的起义风起云涌,以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正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满洲贵族在东北建立地方政权(先称“金”,后改称“清”)后,对中原地区的侵略和掠夺更是步步紧逼。同时从个人资质方面看,朱由检是一个刚愎自用、心狭疑多的人,他不能任用贤能挽救危亡,却把明王朝的命运寄托在宦官身上。因此,阔党势力又逐渐重新抬头,死灰复燃。这使黄宗益非常愤慨,毅然于崇帧二年(1630年)参加了复社,展开了第二次反对宦官的斗争。正是这些斗争,为黄宗轰写出那部锋芒咄咄直指封建君主专制的巨著《明夷待访录》,做好了思想准备。> > 复社成立于崇帧二年(1629年),是当时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人结社,这种团体不仅在明朝绝无仅有,就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它除了组织集会,讨论文章之外,更重要的是继承了东林党的传统,评议朝政。抨击时弊,这从他们的宗旨“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中就看得非常清楚。因此,复社的性质不是单纯的文学团体,而是带有十分鲜明的政治色彩。> > 声讨阉党阮大铖是复社最大的一次政治斗争。阮大铖是魏忠贤的一名走卒,曾经谋害过东林党人。崇祯元年,阉党失势,阮大铖被削职为民,躲在南京。但这家伙贼心不死,凭借自己长于诗歌词赋,利用当时文人结社的风气,搞起了“中江社”和“群社”,以图。他表面上假装正人君子的模样,讲文论道,但暗地里收容亡命之徒,拉拢那些卑劣文人。黄宗羲“恶大铖甚”(钱仪吉《碑传集》卷一三一),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阮大铖将来就是第二个魏忠贤。”崇祯十一年(163年)七月,周镳、吴应箕与黄宗羲等组织了复社中的140人,由黄宗羲和顾宪成之孙顾果为首,共同签名,发表了声讨阮大铖的《留都防乱揭》。> > 这篇揭文把阮大铖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指出:早在天后年间,阮大锨就为魏忠贤出谋划策,助纣为虐,残害忠良。如今,他又乘国家危难之际,“日聚无赖,招纳亡命”,扬言“吾将翻案矣”!尤其“阴险叵测,猖狂无忌”。目前,他潜伏南京,仍与阉党残余“交通不绝”,“其焰愈张”。大家要“戮力同心”,把阮贼扫除,以免酿成国家大患。他们坚决表示:“但知为国除奸,不惜以身贾祸”,如果有朝一日,阮大铖“威能杀士”,复社志土甘愿以“一身当之”“以寒乱臣贼子之胆”。> > 紧接着,黄宗羲又联合志同道合的文人学者,在桃叶渡举行大会,血泪控诉阮贼罪孽,痛斥这个无耻败类。在复社凌厉的声讨下,阮大铖犹如过街老鼠,人人痛骂。对于复社,他既恨之入骨,又极为害怕。于是,偷偷地溜到南京城外牛首山躲了起来。在以后的五年间,始终不敢公开露面。这场斗争,虽然打击了阉党气势,喊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取得了初步胜利,然而却没有像复社名士所估计的那样起到“防险愈固”(吴应箕《复社姓氏录》)的作用,相反在后来却给复社成员带来了没顶的灾难。> > 在这一段时期中,黄宗羲大体上还是处于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的时,正是为后来著述酝酿的时候,所以这一阶段他发表的著作还不多,如崇祯五年(1632年)有诗稿一册,崇须十二年(1639年)有《西台恸哭记注》、《冬青树引注》,崇帧十五年(1624年)有《忠端神弦曲》一卷。但由于涉世不深,阅历尚浅,在这些著作中除了一些愤世嫉俗的慨叹之外,还寻觅不出很有价值的思想资料。相关参考
第一节从少年“党人”到“蕺山”门徒>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尊其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理论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在前期与
第一节早岁行记> 顾炎武,名绛,一度更名继绅,字忠清,一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以表示对南宋爱国志士王炎午的仰慕。在流亡生活中,曾使用过蒋山佣、顾圭年的名字,学者称为亭林先生。他是江苏昆山人,生于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墓被挖掘,居然只有一颗头颅(太诡异了)”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李莲英被称为是慈禧太后的第一男宠,他为人圆滑、机灵,在安德海的教训下,他明白了主仆有别,
大太监李莲英怎么死的?大太监李莲英尸体在哪里?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从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对这位太后的宠臣、清朝后宫大总管有所了解。但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死于何因,葬身何处,曾是半个世纪
大太监李莲英怎么死的?大太监李莲英的介绍大太监李莲英尸体在哪里?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从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对这位太后的宠臣、清朝后宫大总管有所了解。但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死于何因,葬身
大太监李莲英怎么死的?大太监李莲英尸体在哪里?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从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对这位太后的宠臣、清朝后宫大总管有所了解。但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死于何因,葬身何处,曾是半个世纪
大太监李莲英怎么死的?大太监李莲英尸体在哪里?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从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对这位太后的宠臣、清朝后宫大总管有所了解。但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死于何因,葬身何处,曾是半个世纪
大太监李莲英怎么死的?大太监李莲英尸体在哪里?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从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对这位太后的宠臣、清朝后宫大总管有所了解。但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死于何因,葬身何处,曾是半个世纪
大太监李莲英怎么死的?大太监李莲英尸体在哪里?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从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对这位太后的宠臣、清朝后宫大总管有所了解。但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死于何因,葬身何处,曾是半个世纪
李莲英是清末著名的太监总管,9岁入宫,侍奉太后达53年之久,李莲英这个名字就是太后赐的。李莲英是清末著名也是最有权势的一大宦官。> 李莲英简介> 原名李进喜,河北李贾村人氏,少年家境贫苦,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