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压三江 鉴修四库

Posted 进士

篇首语: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却可以为你赢得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压三江 鉴修四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文压三江 鉴修四库

2、为何清朝编撰四库全书要烧毁大批书籍?

文压三江 鉴修四库

  近些年来我们在电视荧屏上经常能看到有关名人传记的影视作品,譬如《宰相刘罗锅》《铜牙铁齿》,这两部作品主要记载清代两位大才子刘墉和纪晓岚的传奇经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与他们同时期的另外一位历史人物却很少为人所知,他不仅仅是二十年前红遍全国的一部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中的主人公,而且近三百年以来有关他的逸闻趣事一直活跃于东北民间,他就是人称“老主同场少主师”、“文压三江”的关东才子王尔烈。> >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1727年(清五年)出生于辽阳县贾家堡子(今蓝家乡风水沟村)。当王尔烈年仅16岁时,他的诗文、书法就在关中一带很有名气。他在26岁时参加全州的童试,中了秀才,直到39岁时参加京试时也未能及第,在他44岁时再次参加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中了贡士,后经过殿试,高中二甲一名进士。随后清朝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在二卜八年,乾隆皇帝又委任他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从事《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后来又过了二年,朝廷又特任他为京师会考同考官。在他54岁之时,又派他到陕西任监察御史,负责稽查满清王朝在陕西的铸币情况,主要分理陕西的一些刑事案件。约乾隆五十三年,当时王尔烈已61岁,清朝廷调他回京任顺天府丞。公元1796年,乾隆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特地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四年,王尔烈72岁,朝廷任他为大理寺少卿。后因年事已高他在卸任后回到辽掌管沈阳书院,于74岁即(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依照其遗嘱葬于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   少年英俊初显奇才> >   王尔烈(1727~1801),别名仲方,从小生活在诗书官宦家庭,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虽然王尔烈后来被过继给叔叔王组,但是他的生父王缙仍然十分重视对他的启蒙教育。有一年冬天,王尔烈戴着一顶草帽在院里玩耍。有一商人笑他“穿冬装载夏帽胡度春秋”,王尔烈则回敬了一句“走南方窜北地混账东西”。大约在1737年,那一年王尔烈年仅10岁,他在辽阳城魁星楼附近的一所学馆接受其启蒙教育,同时在家中向他的父亲王缙学习诗文和书法,少年时代的王尔烈就能咏诵许多诗词曲赋,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和学识,并且为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关于他儿时的故事广泛地流传于辽东一带,其中较能体现其少年英才的当数“东门试骏”的故事。乾隆七年(1742年),王尔烈15岁。这一年,他人辽阳中心庙塾馆读书已经是四年了。其实他在家时,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从6岁起他的父亲便开始了对他的童蒙教育。他从幼时便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再加上家风淳朴,家教严格,尤其精深于文学,更喜好诗词。到了这个时候他已具备了深厚的学识功底。> >   王尔烈幼年的老师名叫崔璨,是王尔烈先祖王珏的同僚好友崔圭的四世孙,出身于书香门第,所以学识渊博,喜欢诗词歌赋,尤好书法和善于画画。这一切均对年幼的王尔烈产生极大影响。但是特别之人有他的特别之处,所以他的性情有些刁钻古怪,在平日里喜欢当着学生的面吹胡子瞪眼睛。其实崔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他们的日后发展非常有利。崔璨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教学有方,善于循循善诱。> >   活说这一天正值阳春,关中的天气已是春意盎然,老师崔璨在结束了一日的教学课程之后便带领学生们去辽阳城东门楼登临游玩。学生们听了之后欢喜雀跃,便相互簇拥着出了门。转眼间师生一行人已来到目的地,辽阳城东门楼的东面是魁星楼。说来也巧,在辽阳当地有一个传说,据说王尔烈的曾祖在修魁星楼时,特意把魁星的笔尖对准了家乡风水沟的方向,企图在族人中点出个状元来,若干年后此举竟灵验在王尔烈的身上。当时在东城门大东门门楼上还镌有“东门试骏”四个大字。当地人说这是当年亲笔所留。今天老师崔璨带领着他的学生们登临东城门楼,其目的大概就在于“东门试骏”吧。古时曾有“东门试骏”,今日崔璨也要在这里来个“东门试骏”,以探试他的这些弟子的学识功底,同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只不过当时他只是将这种想法暗藏于心并没有说出而已。老师走在前面,学生王尔烈与其同窗崔瑾紧随其后。王尔烈是崔璨的得意门生,而崔瑾则是崔璨的族亲。今天崔璨将崔瑾与王尔烈并肩带在身边,那是有着他的特殊的用意的。崔瑾与王尔烈为同窗好友,平日里二人总在一起探讨学业,而且学习成绩也不相上下。崔璨将他俩带在身边一来可以检查二人的学习情况,以此来激励他们有更大的进步。同时也给其他学子起到一个楷模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王尔烈显示出扎实的学识功底和超人的智慧。据说当时崔璨抬头望见高耸的城门、巍峨的城楼不由心生感慨,吟道:“辽阳城,辽阳州,州城衔古道。”大家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二人,当时王尔烈和崔瑾心里也明白,这是老师特意为他俩出的题目。王尔烈不加思索,脱口便道:“东门外,东门里,里外通今风。”众人齐声喝彩。崔璨并没有回头,而是继续出题道:“东门试骏,风浩浩,常伴分鬃烈马。”于是他马上接口回答道:“西城竞鹏,云飘飘,久随并翅苍鹰。”崔璨心里暗暗称赞王尔烈在小小年纪竟有此。心想他日后肯定会有一番大的作为。这样一来二去的对对联当中王尔烈并未被师傅所出的难题难倒,作为奖赏,崔璨破天荒的带着自己的学生到附近的酒肆“天然居”去吃饭,他们师生二人万万没有想到竟然由此引出一段情缘佳话来。> >   话说这家酒肆是由一个姓陈的商人所开的,是陈家祖上留下的产业。虽说店面不大,但店主凭借其周到的服务招揽了不少的回头客。在师生饮酒酣畅之间,不时有个女子前来添酒上菜。一个是青春年少,一个是二八佳人,酒席间二人诗酒对答渐生情愫。在他们离席之际陈姑娘送客门前,竟有一些离别的惆怅,陈姑娘名月琴,也算是才女一个,深情款款的吟了一句诗:“座上不忘豪客饮。”似乎是无意间,实是情有所指,王尔烈听此也鼻子一酸,接道:“门前切记醉人归。”王尔烈深感姑娘情浓意重,于是连忙补充道:“醉人归目无离日。”二人此时心有灵犀一点通,陈姑娘是何等聪慧之人,马上心领神会地答道:“醒眸送时有来时。”二人万万没有想到由此便留下一段爱情佳话。当然二人以后的爱情发展那是后话了。> >   千山求学木鱼奇缘> >   关东大地素来多豪杰之士,而孕育他们的这片土地则是广漠的原野,起伏的山峦。而代表关中特色的当数千山了。千山古称千朵莲花山,又名千华山,也叫积翠山。要是说起这些山名,据史书记载还有不少有趣的传说哩:传说远古洪荒年代,在众神当中有一位美貌贤惠的女神,名字叫积翠仙子。她心地善良,为了让人间有着无尽春色,便用天上五彩缤纷、色彩艳泽的云锦编织莲花。不料当她绣织到第九百九十九朵的时候,被残暴跋扈的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勃然大怒,他认为凡间不应拥有此等美景,令天兵天将把她抓回天庭予以审问。积翠仙子见自己的夙愿难以达成,于痛苦焦急当中,将已绣好的九百九十九朵莲花洒向了人间。于是那九百九十九朵美丽的莲花,便化作了关中大地上的九百九十九座美妙奇丽的山峰。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的积翠仙子,于是将这里的山称之为积翠山了。青少年时代的王尔烈便是在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开始了他最为重要的求学之旅。> >   乾隆十四年(1749年),王尔烈赴千山龙泉寺西阁就读。王尔烈到千山就读事出有因,首先龙泉寺西阁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留下许多青年才俊年少时求学的足迹。它曾经是曹雪芹祖父曹寅最初读书的地方。曹寅家居辽阳,辽阳广博的图书收集为其知识的增长以及智力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他对千山的印象非常深刻,日后,每当有诗著,皆署“千山曹寅”云云。而王曹二家关系甚厚,且有姻亲。曹寅的四世孙女曹彩凤,嫁王缙的二儿子王尔杰为妻,便是王尔烈之二嫂。王尔烈开始启蒙教育时,其塾师便是曹寅孙、曹彩凤叔曹霖。曹霖与曹霈乃同族兄弟,为同代人。曹霖为塾师时,同时教授王尔烈及曹家塾前幼子曹琰。待王尔烈稍大后,他便成了曹府的常客。曹寅之后,又有纳兰性德来千山求读。纳兰,亦作纳喇氏,初名成德,后易名性德,字容若,满洲正白旗辽阳人,大学士明珠的儿子,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官至侍卫,曾多次扈驾出巡。纳兰性德31岁英年早逝,他去世后,他的座师徐乾学将其诗词著述辑刻,成为后来传世的《通志堂集》。《通志堂集》中,多有咏唱关东大河山川的诗词,王尔烈非常喜欢,经常咏诵。王尔烈的生父王缙、从父王组,也曾在千山就读,千山称得上是他的先辈读书发迹的地方。其次,王尔烈到千山读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龙泉寺方丈元空法师与他甚熟,元空法师学富五车,跟随他必然能得到很多指点。> >   王尔烈来到龙泉寺,拜见了元空法师,便住进了西阁。元空法师以其博大精深的佛学哲理以独到的方式引领王尔烈进入知识之门,教授为人处事的原则。元空法师给王尔烈上的第一课便显现出佛学大师的独特智慧以及育人的开拓性。王尔烈住进龙泉寺的当晚,月明星稀,松涛作响,更加显得山谷万籁俱静。王尔烈一时睡不着,站在院内观赏夜景。伴随山中天籁之声,元空法师讲经的声音从讲经堂里飘出,王尔烈听来,觉得是佛家之音,与自己没关系,无趣地返回屋子,正昏昏欲睡之时,元空法师来到他屋内,二人叙说起来。元空法师问到:“此来有何感受?”王尔烈道:“我只是想让法师早日给我上课,以开愚顽。”元空听了,笑道:“你的第一课,我已经给你上过了。”王尔烈纳闷,说道:“上过了?哪里?”元空道:“你方才不是站在外面听我讲经了吗?我已看你站在月下了。”王尔烈道:“不过,那是佛家之经典,与我这个学子有何干?”元空道:“同出一理也。我不是说过这样的话吗,‘要从动中识静,从静中悟性’。其实,潜心学界,用心求知,也是佛心也。”王尔烈并未全懂他的话,想再听下去。不料,元空却讲起千山的景致来。他说道:“龙泉寺有十六个景观,其为:门塔影、讲台松风、瓶峰晨翠、螺峰夜月、吐符应生、龟石朝日、蟠石龙松、象山晴雪、狮口钟声、石门弥勒、龙泉演梵、石径梨花、悟公塔院、西阁客灯、鼓亭落日、万松主照。其实,也不止这十六景,你看那千山山脉,重峦叠嶂,再配以那无尽松涛,茫茫林蔼,森森花草,兼流泉汩汩,鸟语声声,寺钟悠远,岂不形成一个巨大、浩瀚、波澜壮阔的鼓乐海洋!即便你静下来,其声则起矣;待你动起来,其声则静下哉。动潜于静中,静生于动里,这不正是我今天之所述吗!”元空接着说道:“你读书求识,亦同一理。在你诚心静下来求读时,即使外面有万顷松涛涌来,你也会不觉其声;待你松弛志向,闯浪于繁华世事时,纵然外面已是万籁俱静,你也会意马心猿。这也当是你所以要到千山来求读的根本原因了。”王尔烈深感元空所谈哲理之深邃,说道:“这皆在于悟性啊。”元空说道:“正是此理。你能悟出这话,就说明你已经有悟性了。”元空给王尔烈规定下三条学习范例,即:第一条例:钟一鸣也;第二条例:钟一鸣也;第三条例:钟一鸣也。王尔烈不懂,便直盯盯地望着元空。元空道:“钟鸣,乃学业之督促也。鸣一,能背诵文章三篇者,可中拔贡;鸣一,能背诵文章五篇者,可中举人;鸣一,能背诵文章十篇者,可中进士。汝当以此勉之。”此后王尔烈读书变得勤奋起来,但他毕竟还是个青春少年,难免浮躁和稚气,元空法师倒也不责怪。多日后一天,元空法师对王尔烈说要他收拾一下,随同他一起去木鱼庵拜会禅师释玄子。> >   第二日,师徒用过早饭便上路了,木鱼庵是一女庵,位于千山中沟,因木鱼石而得名。木鱼石为一表面平坦的岩石,击之则声笃笃,犹如和尚、道士、尼姑念经时所敲的木鱼声,因而以“木鱼石”称之。由龙泉寺去木鱼庵,中间经过一个莲花湖,元空与王尔烈泛舟湖上,那撑船的长篙一打,将水中的人影打乱了。恰在湖边汲水的木鱼庵小尼姑笑道:“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王尔烈觉得声音熟悉,在元空的暗示下对道:“佳人汲水,绳系波底观音。”那女尼听了,提桶就走,但也觉得声音非常熟悉,发愣之时,元空和王尔烈已来到眼前。再看时,二人都大吃一惊,那女尼正是王尔烈青梅竹马的恋人陈月琴。前文曾提过王尔烈在酒馆认识的那个姑娘便是她,当初王尔烈的二嫂曹彩凤得知二人的故事,有意撮合,便将月琴接到府里,先作佣女使用,让她负责尔烈书房及桌上桌下的事。然而老夫人崔云鹤相中了刘家的女儿,刘氏,名淑香,美貌,琴棋书画无有不通者,并且与王家门当户对,最终选取刘氏作为王尔烈的妻子。但曹彩凤仍不忘王尔烈与陈月琴之事,对王尔烈说:“陈姑娘作不了正室,将来也可以纳为偏房”。此话传到陈月琴的耳朵里,非常气愤,一时受不了,离开了王家,从此算作一刀两断。哪知今日偏偏遇见了。碰巧释玄子禅师出来相迎,二人的心事才没被看破。王尔烈从释玄子禅师那里得知,陈月琴出家已经一年多了,出家后的法号是“红了”。其他的事情,也不便多问。临走时,红了借相送的名义,悄悄塞给王尔烈一张字条,确立约会的地点和时间,王尔烈看了,点头示意。> >   月满中天的夜晚,一个衣着清秀、美貌如花的青年书生来到了王尔烈的身边。这个人就是女尼红了,也就是姑娘陈月琴。他俩幽会的地方在王尔烈读书的西阁的偏北侧。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面镌刻着“吐符应生”四个大字,人们都以吐符应生石称之。二人在石下互诉衷肠,陈月琴赞叹王尔烈知识更加渊博,王尔烈则说月琴比以前更加美丽秀气,月琴听了,深深依偎在王尔烈的怀里,王尔烈紧紧地搂住月琴,天上一块云抱住了月亮。不知道过了多久,那轮隐藏在云里的月亮已经出来了。王尔烈望了望,深有感触地说道:“天美,地美,月美,林美,泉美,人美,真是具美也。”陈月琴也随之重述道:“具美。”“具美”二字,后来被王尔烈书写并镌刻在龙泉寺后山的狮子峰巨石上,据说这就是为着纪慰此时他二人幽会事的。> >   元空释玄解木鱼图强殿试同老主> >   木鱼庵的相遇,让王尔烈和陈月琴这对昔日的恋人重新燃起往日的激情,此后两人便经常来往幽会。有时是月琴扮作男装,有时是王尔烈扮成女装,以拜访学友为名义,在龙泉寺和木鱼庵间往来,山间林木茂盛,花草丛生,溪泉相和,虫鸟低鸣,正是情侣谈情的好地方,千山的吐符应生石和狮子峰下,木鱼庵的木鱼石边和罗汉洞里,留下这对恋人倾吐的呢喃和缠绵的身影。> >   开始的一段时间,龙泉寺的元空法师和木鱼庵的释玄子禅师都没发觉二人的异常举动,直到有一天,元空法师到西阁书房省视学生的课业,猛然发现那个书生模样的“学友”又来了,仔细看来,发现书生的行为样式有些不对,再看看王尔烈,形色有些忸怩和躲闪,等到书生离开时的回眸一望,元空法师大吃一惊,书生是一个女娇娘,这还了得!与此同时,木鱼庵的释玄子也察觉出经常会见红了的女尼模样扎眼,再仔细端详,女尼竟是俏儿朗!面对这突然的发现,元空和释玄子并没有立刻动怒和声张,元空派了普丘跟踪王尔烈,释玄子派了绿了跟踪陈月琴,事情很快被查清。面对王尔烈的越矩行为,元空法师平心静气地将王尔烈叫到龙泉寺讲经堂内,对他讲述了一个古老悠远的故事:> >   元空讲到在辽阳南的辽南一带,有一座山名叫望儿山。那座山,当人们从南面去看时,就会发现它像一个老母亲立在那里向南嘹望。传说,很早以前在望儿山下这个地方,住着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过着清苦贫寒的生活。老母日耕夜织,省吃俭用,供儿读书;儿子刻苦攻读,又很孝顺,只盼望能够科场取中。后来,逢科考之年,儿子乘船跨海进京赴试。不幸途中遇险,船沉人亡。在家中的老母并不知道此事,只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登山眺望。也许是由于望久了。在眺望时,竟幻化出一些图景来。一次,她竟然望到她的儿子归来了,茫茫的大海中,扬起一片白帆。风浪中,她的儿子向她奔来。她惊喜地向儿子问道:“儿啊,咋回来了?”儿子答道:“遇到了风险,不能前行了。”她又问道:“那么,功名呢?”儿子答道:“暂时不取了,先在家陪伴老母。”她不满意了,说道:“进取向上,岂能!”儿子见母亲不悦,便退去了,立刻就不见了。又一次,她竟然又望到她的儿子归来了。还是在那茫茫的大海中,又是扬起了一片白帆。风浪中,她的儿子向她奔来。她再次惊喜地问道:“儿啊,这回可是真的回来了?”儿子答道:“不,你的真儿子并未有回来。”她听了,问道:“那么,你是谁?”儿子答道:“我是你儿子的魂灵啊。”她大惊,问道:“那么,我真正的儿子呢?”儿子答道:“他已经落海淹死,永远也回不来了。”母亲有些凄然,苍茫中,儿子又不见了。第三次相见。是在一个日出的早晨。还是那茫茫的大海中,又是一片白帆扬起。风浪中,她见到她的儿子了。此时,她的儿子身着锦袍,腰扎玉带,头戴纱帽,满面春风地来到了她的面前。她又是欣喜地问道:“儿啊,你咋才回来呢?”儿子答道:“我已经考中,独占鳌头,夺得状元,并且在外面做官了。”她听了,说道:“这么说,是你没时间回来看妈了。”儿子答道:“是的。我这回是来接你的,咱好永远在一起,以享天伦之乐。”母亲听了,满心欢喜,不由得呵呵大笑起来。哪想,她的这一声大笑,竟然惊醒了自己。这时她才发现这只是南柯一梦。等她睁眼再去望时,眼前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有那茫茫的海洋。此后,老母亲照样地登山望着,一次又一次,只将荒坡都踩成了道。随着她一次次地登山眺望,她也一天天地变得年迈了。一日。她又艰难地登上了山顶。这是她最后一次登上山顶了。待她爬上山顶时,竟闭上了双眼。说来也奇,老人死后,身子并未有倒下,而是直直地站立着。日久,便化作了这山。从此,这山便被唤作望儿山。世上的事情无独有偶。在此山南还有一山名叫“馒首山”。因为它长得像一个圆圆的馒头而得名。人们都说,那是给这位老母敬献的供品,以体量她做母亲思儿的一片心。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是用来说明此种情况的。民谣云:天为蒸笼地为锅,柴在深山水在河。万里云霄皆为气,敬母献此大饽饽。王尔烈听完故事,扑通给老方丈元空跪下了,说道:“师父,你不要说了,我明白了,这是在说我,今后,我一定将心扑在学业上,不辜负你的一片期望,这也是父母的一片期望。”元空法师听了,轻轻将王尔烈扶起,为王尔烈的顿悟而欣慰。与此同时,木鱼庵禅师释玄子也将陈月琴找来。她也没发火,而是对陈月琴讲起了《西厢记》书外的一些趣谈。简短地说,释玄子禅师告诉陈月琴在最初的版本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与崔莺莺并未成就良缘,并将以前版本的题诗念给她听:> >   翠钿云髻内家妆,娇怯春风舞袖长。> >   为说画眉人不远,莫将愁绪对儿郎。> >   诗,又云:> >   修娥粉黛暗生香,泪眼盈盈向海棠。> >   待到月斜花影散,一番春思断人肠。> >   释玄子的话触动了月琴,既惊叹于禅师的见多识广,又羞愧于自己的莽撞行为,急忙给释玄子跪下,将自己的遭遇和盘托出。释玄子轻轻扶起陈月琴,说到“你明白了就好,不过后来的《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终究走到一处了。”聪明的陈月琴马上明白了释玄子的意思,急忙再次叩头,承诺一定将自己这段感情处理得当。> >   经过这次谈话后,两个年轻的恋人都有了改变。陈月琴还俗,重新穿此时,面对王尔烈提出的应试要求,元空法师没有直接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而是问到:方才,钟鸣几通?王尔烈答:一通。上女儿的红装,居于深闺,操起花针女红,端起书本诗章,做起女儿的事情来。王尔烈在龙泉寺西阁,足不出户,潜心读书,决心闯出一番大业来。> >   后来,释玄子禅师出面到女方陈家说和,男方有王尔烈二嫂曹彩凤的支持,她说服了老夫人派人到陈家提亲,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是千山龙泉寺和木鱼庵清静禅林的一段所谓丑事,反而成就了一段木鱼姻缘的佳话!王尔烈与陈月琴成婚后,仍旧在龙泉寺西阁就读,元空大师悉心指点,加上王尔烈自己静心学业,成绩斐然。> >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觉已是转年三月,恰逢乾隆十五年,朝廷要举行庚午科考试。一般说来,旧时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但如果赶上皇上、太上皇、太皇、太后大寿寿诞之年,或者皇上大婚、国家有重大隆庆之典要颁布天下,朝廷往往还要设恩科,增加一科考试,以表示皇帝对于人才的重视,也显示他们的大仁大德。如,雍正元年(1723年),胤稹继位之年,为了庆贺,皇帝下诏书,告示天下,举行恩科乡试、会试,即为加试。> >   三月的春光里,王尔烈正在龙泉寺西阁读书,听到一通钟鸣,元空法师走了进来,王尔烈拜见元空,随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参加应试,以试试自己的学业能力。正如前文所描述,才华横溢的王尔烈应试之途并不平坦,少年时代似乎总有挫折,而这些似乎很多都在元空法师的预见之中。> >   此时,面对王尔烈提出的应试要求,元空法师没有直接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而是问到:“方才,钟鸣几通?”王尔烈答:“一通。”元空问:“鸣一通,你能背诵几篇文章?”王尔烈答:“一一篇。”元空说:“不行,差得远了。”王尔烈不太相信,勉强应试,结果。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考试前夕,龙泉寺又是一通钟鸣,元空又走进西阁,王尔烈又说打算应试,元空依然问:“刚才钟鸣几通?”王尔烈答:“一通”元空接着问:“一通,你能背诵几篇文章?”王尔烈答:“三篇。”元空听后说:“有进步,可以下山应试。”结果,王尔烈科场获捷,取中拔贡第一名。清代科学制度中,州、府、县级考试时,也就是最初的一级考试,取中者为贡生。贡生分为五种,其中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通常称为五贡。五贡,皆算正途出身资格。另外,还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在清代的五贡中,以拔贡科名为最高。> >   拔贡获捷后,已然26岁的王尔烈依然在龙泉寺潜心学习。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年。恰逢皇太后六十五华寿,为了庆贺,皇帝诏告天下,举行恩科乡试、会试。王尔烈再次向元空要求,打算科场应试。依然是以往的对话,当王尔烈回答一通钟鸣能背诵四篇文章,元空说:“相差甚远。”果然,这次的举人考试,王尔烈又名落孙山。九年后,即乾隆三十年(1765年),朝廷举行乙酉科举人乡试。正月,王尔烈在龙泉寺西阁的攻读中,听到龙泉寺钟声阵阵,元空法师又来了。当元空听到王尔烈说一通钟鸣能背诵五篇的回答,笑道:“可以去应试了,而且会取得好结果。”王尔烈忙问:“能中第几名?”元空说道:“我已经写出了一帖,压在龙泉寺大雄宝殿的金字牌匾后面的香匣里,外面用锁锁好。待你考试回来,榜发下来,咱俩一起开锁取帖,看我写得对否。此时,就不告诉你了。”王尔烈不再多问,应试果然从容,获同科举人第一名,即为解元。等他荣归后,谢过元空,二人一起来到元空存放帖子的地方,开锁取出,王尔烈接过来打开一看,上写:“乾隆三十年乙酉科举乡试,辽阳王尔烈必中解元”落款是“元空”。王尔烈不禁对元空暗暗佩服,便接着问元空师父:“不知下次考试,也就是京师会试,参加进士考试,那时的情况会怎么样?”元空听了,又问道:“现在,钟鸣一通,你能背诵几篇文章?”王尔烈道:“钟鸣一通,能背诵五篇文章。”元空听后,略有所思地说道:“钟鸣一通,能背诵五篇文章,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过,会试是要取中进士的,仅此远远不够。”“那么,钟鸣一通背诵几篇文章可以?”“十篇。”王尔烈听后,不再多问,只是更加努力攻读诗书。> >   转眼又是六年,这年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干支为辛卯年。适逢皇太后八旬圣寿,皇上诏告天下,特举行恩科乡试、会试。此时,王尔烈已经44岁了,龙泉寺西阁伏案攻读的王尔烈再一次听到熟悉的钟鸣,并且比以往急促而响亮,不一会,鹤发童颜已然88岁的元空法师走进屋里,问道:“准备得怎么样了?”王尔烈忙说:“谨遵师教,已达到当年的教诲。”元空当下考察,发现王尔烈在钟鸣一通的时间里,竟能背诵下十二篇。元空非常高兴,说道:“今年是辛卯年,正值上年为皇太后八旬万寿,圣上特设恩科乡、会试。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可以下山应试了。”王尔烈来到京师,住在国子监后的魁元客栈。魁元客栈,是北京的有名老店,以收纳接住来京师士子称著。旧时的科举考试,学子们往往要在京师住上数月,甚至三年五载的也不稀奇。提前到达歇息旅途的劳顿以便应试,或者打通门路,都需要一些时间的。有的科场顺利,会试取中,还要参加殿试。会试往往在春四月举行,殿试往往接着举行,中间跨越时间不长,远路来的不甘旅途辛劳,不愿回去,这也需住下来。由于这种种情况,居住在魁元客栈的士子极多,江南的,塞北的,关东的,河西的等等都有。王尔烈与江苏山阴的沈诗李、沈诗杜兄弟,顺天大兴的黄叔琬、黄叔兄弟,江苏长州的张学库、张学贤兄弟,陕西咸宁的贾策安、贾策治兄弟,还有浙江余姚的邵晋涵,住在一起。每日高谈阔论,当然大部分也都是科场之事,见识大增,受益匪浅。> >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会试,主司为大学士刘统勋、左都御史观保、内阁学士庄存与,都是朝廷重臣。中试者,计一百六十一名。邵晋涵中会元。王尔烈则名列第二。关于二人名次,说来还有段趣闻:这科会元本拟王尔烈,而邵晋涵名列第二。但发榜之前,知道王尔烈的字好,皇八子永璇与皇六子永珞,还有皇十一子永理,便到王尔烈居住的地方求字,正巧王尔烈不在。三人正待离去时,发现几案上邵晋涵的字也很绝妙,说道:“皇太后尤为爱才,每科会试后,她都要求字,以为留存。今日,既然王学士未在,邵学士就给代劳了吧。”邵晋涵不便推脱,忙挥毫题扇。谁知皇太后见后,爱不释手,她差人将本科主考刘统勋找来,问明考试情况后,要求将二人的名次调换一下,刘统勋本是正直明相,但也不好驳回。奏表呈到乾隆面前,他本意也点王尔烈为会元,但觉得本科就是因庆贺太后万寿而恩设的,不好因此事扫了她的兴!于是,便御笔一挥,钦点了邵晋涵为会元,王尔烈名列第二。> >   王尔烈是豁达的人,并不计较此事,只是安心准备十月的殿试。殿试,是科甲中最高的一次考试。参加者,都是本科会试取中的进士。殿试后,以便确定进士的等次。进士分为三个等次,有一甲进士,称进士及第;二甲进士,称进士出身;三甲进士,称同进士出身。一甲进士,只有三名,一甲一名,称状元;一甲二名,称榜眼;一甲三名,称探花。二甲进士,若干名,二甲一名,称传胪。三甲进士,为大多数。取中的一甲进士和二甲进士的头几名,往往都要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衔,供职翰林院内。殿试,要在太和殿的墀阶上举行,因此称殿试。> >   依然住在魁元客栈,客栈的前面,是国子监,国子监,是进京士子参加会试的地方。国子监的东侧,是雍和宫。雍和宫,原为雍亲王胤稹的府邸。他当上了皇帝后,便迁进了皇宫大内,此处便改为雍和宫了。> >   一天早饭后,王尔烈到雍和宫散步,见一气宇轩昂之人在此处练剑,他本不想停留。不料想,那人停下来,主动与王尔烈搭讪起来。开始王尔烈见这人气度不凡,还有些戒备之心,后来听他说话很诚朴,便减少了戒备心理。尤其当听说他也是应试学子时,更加亲热,一时间,便将科场徇私舞弊之风以及来京路上见到的不平之事一吐为快。那人听了,不禁感慨,随即问:“当今圣上如何?”王尔烈答道:“当今圣上,倒是一位明君。乾隆帝爱惜人才,考选人士,往往亲躬。据闻,乾隆帝曾多次亲临贡院,巡视号舍(考棚)。他见号舍矮屋风檐,考生十分辛苦,便手谕,令发给蜡烛木炭,准许考试人场时携带手炉,以温笔砚。这些举动暖了天下举子之心。”那人听了,面露喜色,问道:“学士尊姓大名?”王尔烈忙将自己的名刺(相当于后来的名片)送上。殊不知,这位舞剑的人正是乾隆帝。> >   不久,殿试开始,主司还是大学士刘统勋、左都御史观保、内阁学士庄存与。殿试完毕,拆封阅卷时,竟有一件怪事,出现两个“王尔烈”试卷,同时又分别批示为“欲拟一甲一名,请主考定酌。”在清代科甲考试中,阅卷有一定程序。即:同考官呈副主考,副主考呈正主考。若殿试,则由正主考呈皇上御览,再作定酌。两位副主考不知所措,交与主考,刘统勋很了解乾隆帝的字体。他接过一看,不禁大笑起来,发现其中的一份“王尔烈”试卷,正是乾隆帝所答。作为臣子不便多问,到太和殿呈给乾隆。君臣问答后,乾隆要求舍掉自己那个,保留王尔烈那个,刘统勋则认为不可,在他看来圣上乃万圣之尊,岂能随意舍废,不得已,乾隆最后只好将本可成为状元的王尔烈改成二甲第一名。黯然道:“我弄巧成拙了。朕如果不下考场,王尔烈照样夺得第一,大魁天下,独占鳌头。而我这一下科场,不但没能成全了他,反而有碍于他,致使他落了个二甲一名,仅是个传胪,岂不可惜。”关于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属于传说罢了,据考,那年本有状元,王尔烈的确是二甲第一名,但传说反而增加了历史的传奇色彩。王尔烈获取传胪后,授翰林院编修,按朝廷的规定,在家休养一年,翌年方可进京述职,赴翰林院编修任。这样做,以示清廷对于学子的关怀,皇恩浩荡。应试路上几经曲折的王尔烈终于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   三通馆鉴修四库约游千山展才情> >   衣锦还乡的王尔烈自然更加是关东的名人,期间发生了不少趣事,有风流韵事,也有横出的事端。举一例来说,有一盗贼,听说王尔烈为新科进士,以为他家资万贯,便生出了到他家来作“梁上君子”的念头。小雨新停的夜晚,晓月出露,王尔烈从外面回到屋里,突然发现一人钻进地上一张八仙桌的桌围子里,机敏的王尔烈马上意识到这是个窃贼,此时只要他大喊一声,家人马上就可以齐动手生擒小贼,但王尔烈没有这样做,他想干这种活计的一般都是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无法生存,才选了如此下策。自己是个读书人,不如用满腹的文章劝说这盗贼一下,于是王尔烈出口道:> >   雨后月明夜沉沉,> >   梁上君子进家门。> >   这诗浅显易懂,那盗贼马上明白自己被发现了,他大气不敢出,继续躲藏着。渐渐没了动静,盗贼侥幸想,他可能并没有发现自己,打算再动手。王尔烈何等聪明,马上参透了盗贼的心理,仍装作没看到,继续说:> >   腹内诗书存万卷,> >   身边金钱无半文。> >   盗贼一听,知道这只是个穷读书的,精通诗文,但财富不多,并且他刚考取功名,还没上任,哪能有多少钱呢?他这句诗是向自己表白,证明他已经看到自己了,不如走为上策!他一挪身子,王尔烈背过身子道:> >   出屋休惊看门犬,> >   越墙莫踩栽花盆。> >   盗贼听了,着实有些感动,大学士是怕我惊动了狗,被狗咬到,同时也惊动了他家人呀!不用说,他家的墙下还放着花盆。见他走了,王尔烈想,常言说“贼不走空”,他来我家这趟必有些失望,应好言相劝才是,便用诗相送:> >   天寒不宜穿衣送,> >   请赴更深豪门寻。> >   盗贼听了,想这王尔烈真是海量,不但没喊人抓我,还以诗相送,指明去处,心中一热,竟流下泪来,向着王尔烈宅院深鞠一躬,这才离去。> >   后来王尔烈京城赴任的路上,遇到强盗便是此人,不仅没有伤害王尔烈,反而感恩在心,一路送王尔烈到安全地带,王尔烈见他是个义气之人,交给他一封信,让他投奔奉天将军,后成为清军中的一个小股,防御辽阳州城,此事也算得善始善终。> >   提到京城赴任,其实是转年开春的事。假期全满后,王尔烈辞别家人到翰林院述职,大夫人刘氏、二夫人陈月琴挥泪相送,赵茹倩跟在王尔烈身边做照应。这赵茹倩是谁?她是陈月琴的表妹,王尔烈衣锦还乡时风流韵事的女主角!王尔烈休假时,与陈月琴在岳父家闲居,恰巧赵茹倩随父亲来到陈家,大家经常一起结伴出游,吟词作赋,欢畅之时不免有身体接触,渐渐赵茹倩与王尔烈生出情愫。> >   一次王尔烈独自躺在屋内,昏昏欲睡,一人推门进来,他眯眼看是赵茹倩,出游时已中意于她的王尔烈不作声响。赵茹倩本是来借书,见姐夫王尔烈在睡觉,而且枕头掉在地上,只是枕着个胳膊。她看了便替他将枕头拾起来,然后扳起他的脖子,给他塞回头下。她塞枕头时,自以为王尔烈睡着了。假意睡着的王尔烈见屋里没有旁人,是难逢的良好机会。赵茹倩给他塞枕头时,他便顺手将赵茹倩的小手攥住。其实赵茹倩心中本也有意,想让他多温存一会儿,不想将手拔出。可是正当这时,忽听得外问的门一响,她以为有人进来了,便急忙将手从王尔烈手中挣脱。等她看时,见是小妹出屋。她虽然心里有些放松了,但是一想,不知王尔烈真心否,很想就此试一试他心;同时即便被别人看了,也能让自己闹个清白,脸面上好看些。于是,她拿起王尔烈放在厨柜上的笔墨纸砚,当即写道:“好心来扶枕,歹心抚我手。不看表姐面,定然把你揍。该扭!该扭!”赵茹倩写完,随即转身走了。> >   王尔烈等小姨走后,下炕看时,见写了这些字。心想,这要叫别人看见,不成体统啊,不如就此也凑上几句,以为遮羞。于是,他在诗的旁边,又题一诗作辩解,道:“好心来扶枕,睡意抚你手。只当我妻到。小姨莫害羞。肯求!肯求!”> >   他刚题完诗,夫人陈月琴忽然进来了。她一眼看见地桌上面的诗,不禁恼火,当即提笔,也来一诗:“有意来扶枕,有心抚她手。纸上题诗句,全是为遮丑。少有!少有!”> >   没一会儿,王尔烈的内弟进屋来,看了这一大堆诗句,便也拿起笔来逗趣:“痴心来扶枕,会意抚她手。姐妹都一样,小的身子瘦。秀柳!秀柳!”> >   内弟没想惊动这事,谁知父亲大人见神色不对,便来过问。等他清楚后,也觉得棘手难办,也题诗一首:“不该扶他枕,不该抚她手。两下都不该,此事难出口。莫究!莫究!”> >   岳母听了,疼爱女婿,便题诗作圆场:“既已扶他枕,既已抚她手。姐夫戏小姨,由来已久久。不苟!不苟!”> >   陈月琴题过诗句后,就有些后悔。她想到自己在来这儿的路上所思,自己尚未生下一男半女,容貌已衰;而赵茹倩小妹又有意,芳华正貌,通晓诗文,日后丈夫远行,在外为官,也能带得出手。如此看来,不如成全他们两个了。她想到这儿,写了一诗交给小妹赵茹倩,道:“你已扶他枕,他已抚你手。两相都有愿。原是情所勾。相投!相投!”> >   赵茹倩看了表姐的诗,知道表姐有意成全,便不再隐瞒,当即写诗道:“我愿扶他枕,他愿抚我手。蒲河播下种,如今才结妞。谢酬!谢酬!”> >   陈月琴看了,说道:“好。你先回去,等王尔烈差媒,事定成。”> >   王尔烈到京后,在翰林院供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即壬辰年正月庚子日,乾隆帝于南郊斋宫斋宿,当即发布《命中外搜辑古今群书》诏书,谕:“朕稽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缥缃,载籍极博。其钜者羽翼经训,垂范方来,固足称千秋法鉴。即在识小之徒,专门撰述。细及名扬象数,兼综案贯,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发明,可为游艺养心之一助。是以御极之初,即诏中外搜访遗书,并命儒臣,校勘十三经、二十一史。编布黉宫嘉惠后学,复开馆纂修纲目三编,通鉴辑览及三通诸书。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既已荟萃略备。第念读书,固在得其要领,而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唯收罗益广,则研讨愈精。极方策之大观,引用诸编,率属因类取裁。势不能悉载全文,使阅者沿流溯源,——征其来处。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寓。然古往今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直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其令直省督抚,会同学政等,通饬所属,加意购访。除坊肆所售举业时文,及民间无用之族谱、尺牍、屏幛、寿言等类。又其人本无实学,不过嫁名驰骛,编刻酬唱诗文。琐碎无当者均无庸采取外,其历代流传旧书,内有阐明性学治法,关系世道人心者,自当首选购置。至若发挥传注,改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禅实用者,亦应备为甄择。又如历代名人,汨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诗文专集。及近时沉潜经史,原本风雅,如顾拣高、陈祖范、任启远、沈德潜辈。亦各著成编,并非剿说厄言可比,均应概行查明。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家藏者或官为装印,其有未经镌刻,只系妙本存留者,不妨缮录副本,仍将原书给还。并严饬所属,一切善为经理。毋使吏骨藉端滋扰。但各省收辑之书,卷帙必多,若不加之鉴别,悉令呈送,但复皆所不免。著该督抚等,先将各书叙列目录,注系某朝某人所著,书中要旨何在,简明开载,具摺奏闻。”> >   后经过君臣多次酝酿准备,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闰三月,乾隆帝遂降诏书,开四库全书馆,开始修纂。中国历史上一次最重大的文化整理工作拉开帷幕。四库全书馆,设总裁,副总裁,下设总纂、总阅、总校、总目、提调、校勘、校办、纂修、缮书、收掌、监选诸处。各处又设有分校、分纂、分勘等计570余人,誉录员计1000余人,总计4403人参加编纂,可谓声势浩大。负责编纂的总纂官,为翰林院大学士纪昀。当时王尔烈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他除担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外,还任三通馆纂修官。三通馆承担各省采集和内廷提调典籍与总纂官之间的衔接工作。其顶头上司为纪昀。这项工作,既繁又杂,既细又巨,每书都要过目,阅览、分类、删削、草目、摘要、初拟等。王尔烈承担这项工作,是《四库全书》的基底与支柱。乾隆帝曾在诏谕中日:“此乃根骨、中流、砥柱,至关重大、冗繁、巨酷,无慧敏、博学、宏词之人,不能胜任者也。”此任曾作多方面选举,最后点定王尔烈,认为只有王尔烈才能胜任。> >   王尔烈自任三通馆纂修官以来,工作踏实勤勉,经常秉烛夜战,,几乎是每日完成一书,或二书,或多书。他不仅将所选古籍逐章逐句细细通读,还要写出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版本镌刻、渊源流传、章句校点、勘误正佞、简明评介,以及删削厘定、剔除那些不合时政之作,以实现“称朕意焉”,使所收书籍益加合乎要求。他的书法宗、王献之父子,俊秀漂亮,深得上司纪昀的赏识。> >   纪昀与王尔烈相处十分默契,当时乾隆唯恐自己年事已高,看不到全书,纪昀便奉诏先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供乾隆帝及早地能够阅览到。为此,他很需要得心应手的纂修官。而王尔烈,正做到了这一点。纪昀时常对翰林院同僚们说:“像我这个总纂修官,要没有像王尔烈王传胪这样的人,很难进行得这样快。完全可以说,我们好多事情都是由他手亲自给完成的,而我只是过一下目而已。”> >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尔烈的从父,在甘肃凉州知府任上的王组以身殉职。乾隆帝拨厍银予以抚恤,还额外开恩,准王尔烈归家以丁忧由守丧三年。王尔烈离任后,奉旨将此工作交由孙昭接任。孙昭与王尔烈为连襟,又是同科进士,同授翰林院编修。王尔烈带着家眷自京师回到辽阳风水沟老家时,已是三月光景。他在翰林院及四库全书馆和三通馆已经忙碌惯了,闲居在家突然落入清静中,不免有些寂寥。> >   这期间,乡里儿时的玩伴时常看望他,在看望的人中,有不少人提出要王尔烈出面,邀相关名士同游千山。这提议正和王尔烈心意,他自求读离开千山后,一直在思念那里。那里,有他的老师元空法师,有千山的大好风光,有他与恋人陈月琴往事滴滴。他在千山求读时,身虽在山中,却无暇观览。于是,他一口答应下来,邀友同游千山。王尔烈向友人发出了《游千山约》,声情并茂,我们引片断:> >   文章跌宕,昔人采五岳之奇;秀色峻增,吾地有千山之胜。春深游屐,与花鸟而偕来;暇日诗情,为林泉以勾引。爱谋夙好,共协衷怀,幸藉名区,一新耳目。敬启诸公,约于孟夏之初,乘此清和之候,同循绣陌……不分宾主。盘餐唯资果腹,何事珍馐壶觞,尤可畅怀。宁居斗石,屏管弦之嘈杂,静听禽韵泉声,息杖履于朝昏,不废诗牌棋石。次第而历诸寺,乐则不疲。从容以尽所长,奇则不厌。期自甲而至癸,观亦可以止矣。人由少以及多,乐不若与众焉。若仆者,人居臬座,亦思石上谈经;暂别鸳联,且鱼松间喝道。讵无心以出岫,窃有意于学山……> >   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千山的美景,而是更多表现王尔烈的才华!游览中,一行人写下不少诗作。其中,以王尔烈诗作居多。王尔烈一生因多伴君王,或修《四库全书》,或历仕宦,或为皇帝代笔,自署名诗章不多,传下来更少。此游千山之诗更历显弥珍,借录几首展给读者,更大程度是为了纪念这位大才子的亘古才情!> >   《自隆阜岭至七岭》> >   轻云疏雨洒郊垌,野旷天高眼乍醒。> >   草色初分深浅碧,峰头遥露短长青。> >   轮蹄已洗千山水,烟霭犹藏五寺形。> >   二十余年成阔别,漫将尘事述山灵。> >   《龙泉寺》> >   旧踏龙泉有屐痕,今来西阁阅朝昏。> >   层轩历落峰峰入,垒障森严日日吞。> >   瀑水时飞岩际雨,怪松皆走石间根。> >   幽奇两擅应雄长,一字为褒须更论。> >   《吐符应生》> >   绣衣题刻郁崇冈,铁画端岩历岁长。> >   降岳文宗周大雅,吐符词铸汉中郎。> >   应惊翠献横坤轴,岂识飞神出震方。> >   注目峰头思一解,濯缨泉水目汤汤。> >   此诗,复又改作:> >   摩崖深刻字青苍,三百年来义莫详。> >   降岳文宗周大雅,吐符词铸汉中郎。> >   峰头日早扶桑近,石宝泉高玉井香。> >   星使徒惊神秀在,岂知玉业肇东方。> >   《狮子峰》> >   西域何时来向东,不施爪距镇群雄。> >   绿苔毛彩青松发,声应蒲牢万壑空。> >   《西阁客灯》> >   危岩结构两三间,短句疏窗笑语闲。> >   昏黑群峰但无睹,下方应讶火铃还。> >   《自石门至西明庵》> >   仙阙碧萝封,微闻度午钟。> >   帘垂宁辩水,云合不知松。> >   入逐飘飘屐,音听落落筇。> >   谁知凌绝顶,有客不能从。> >   ……> >   这次游千山,王尔烈还为龙泉寺东禅堂、西阁留下楹联。其中,为东禅堂题写的楹联是:> >   不若者当驱龙象狮都来作镇;> >   相需者难遇松泉石互为呈奇。> >   为西阁题写的楹联是:> >   瓶松不厌窗前玩:> >   灯火独留阁上名。> >   室狭如舟,篷窗四启峰围岸;> >   山深似岛,松声一派海生潮。> >   此外,他还为千山龙泉寺及附近的景观题留下“西阁”、“东堂”、“具美”、“琼岛虚舟”等字迹。这些,还有他的楹联及某些诗作,有的被镌刻于石,有的被临摹于匾,被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故有人言,说千山必首说龙泉寺,说龙泉寺必首说西阁,说西阁必首说王尔烈,细细想来,实在不为过。> >   少主御师十八载归来太子知疾苦> >   王尔烈一直有“老主同场少主御师”的美名,前面我们已经记述了与老主同场的故事。少主御师的美名何来呢?这少主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当他还是皇子禺页琰时,乾隆皇帝亲笔御封王尔烈在隆宗门内皇子书房给太子做老师。给高高在上的太子做老师,可不是个轻闲差事,何况颛琰本来就很目空一切,好虚无实,放荡不羁。王尔烈如何征服太子的少年轻狂呢?> >   在王尔烈之前,颐琰从谢墉学近体诗,从朱圭学古体诗。谢、朱二人,都是著名儒学大家,在他俩教授下,禺页琰已经打下不错的诗文基础,但王尔烈诗、文才情都超出谢、朱二人,故给嘉庆带来的影响最大,当然这一切都是从修正禺页琰的态度开始的。> >   话说一天,白露微明,太子颐琰在太监的陪送下,来到书房,见师傅王尔烈早已坐在像前,他见过师傅,径直坐到座位上。> >   王尔烈看了太子一眼,便讲起皇子的必修课《帝王圣鉴》。他说道:帝王者,当以尧舜为风范,以桀纣为忌戒,切不可一意孤行;帝王者,当以黎民为根本,以自傲为杜绝,切不可忘乎所以。《魏郑公文集》中有云:‘凡皆之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直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实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其这段文字,在于说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   又,《魏源集·默觚》中有云:‘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悄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岂惟世事物理有然哉?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其这段文字,在于说明‘得之不难,失之必易’的道理。> >   又,《子·现行》中有云:‘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期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其这段文字,在于说明‘取长补短,就优去劣’的道理。> >   又,宋《资治通鉴》中有云:‘谓侍臣日:’朕有二喜一惧,此年丰稔,长岁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备亡立至,此一惧也。‘其这段文字,在于说明’为王所重,为王所惧的事宜……> >   这段长篇大论直把禺页琰听得昏昏欲睡,王尔烈对他提出警戒,哪料禺页琰竟反驳道:“师傅,你这些‘之乎者也’的用语,只好给我来充摇篮曲,难怪我昏昏欲睡,这大概不能属之过错吧!”> >   王尔烈说道:“属过错,而且属大过错。《礼记·学记》中有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其这段文字,在于说明‘知其心,救其失’的道理。这,你可懂吗?”> >   “老师,你问谁?”> >   “问你。”> >   “问我?我问谁?”> >   “问我。”> >   “那你就给解释一下吧,我还真有些不懂呢。”> >   “好,那就请你洗耳恭听,这段文字是说:学习的人有四种缺点,教师一定要了解。人在学习上,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少,有的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易,有的缺点在于遇到困难而不再前进。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的心理各不相同。了解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设法补救他们的缺点。为师者,就是在于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缺点。此为重要之事也。”> >   “老师,既然这里所说的是指教者,那么,与我这个学者关系就不大了。何以能说成有种种不是!”> >   王尔烈听了,知道这是皇子在有意刁难和戏耍老师。但是,他还是忍耐着,想因势利导,给予真诚教诲,以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是。于是,他给太子耐心地讲了几段古文,其中包括执法、《汉书》记载张释之执法、《资治通鉴》中“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以及关于“创业与守成”的一些文字。颐琰听了不出声,王尔烈也不多言,接着布置了下面的作业,题目是《明月叫天边》,让禺页琰来做,禺页琰不禁大笑:“师傅,你不是胡诌八扯吗!虽然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但安有月在天边叫唤的道理?”> >   王尔烈回道:“你说得很对,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芸芸众生,不见不知,你当悉心考虑之。”> >   傲慢的禺页琰哪里把王尔烈的话当回事,于是便以“明月照天边”为题自作主张地写了一篇交给王尔烈。王尔烈大怒:“你竟敢贪图轻闲,违反为师教义,难道就不怕龙板不成!”龙板,系一块尺余长的硬木板,一头雕着龙头,一头平直。它是皇帝赐给御师的,用以专门管教约束皇子、皇太子,以督促他们尊师重教,日渐成才。> >   颐琰一听王尔烈要出龙板,不服气地走了,他径直找到父皇乾隆,将师傅出的题目说与乾隆,乾隆也颇为纳闷,难道王尔烈糊涂了?哪有明月天边叫的道理?但英名的乾隆想到必须维护师尊,如果他站在太子一方,那以后王尔烈就无法教授管教太子了。于是对禺页琰说:“皇儿,既然师傅有所教,就必然有所指。君以谦和为贵,你还是去向师傅请教,他一定会周详告之。汝当切记,说话一定要和蔼,对师傅一定要恭敬,万万不可造次了。”> >   禺页琰不情愿地回到书房,请教王尔烈何为明月叫天边,王尔烈没有作答,而是又拿出一个题目《黄犬卧花心》,禺页琰一看,更加生气,觉得王尔烈有意戏耍他,大骂王尔烈胡诌。王尔烈听了也气呀!但他仍克制着说“皇子,常言未读万卷书,难识万里路,没走万里路,不知天下事啊。你还是先走走看,了解了解实际情况,那样一定会对你有好处的。为师的话,你不可不听啊。”> >   哪知禺页琰接道:“你配教皇子吗?竟然弄这些陈词古句来唬我。我问你,你所教授的是谁?”> >   “我所教授的是皇子。”> >   于是,他操起供在至圣大成先师孔子像前的龙板,喝道:你给我住嘴,难道我这龙板不敢打你不成!“既然知道是皇子,你胆敢欺侮!”> >   “怎能说是欺侮呢?”> >   “不仅是欺侮,简直是嘲弄,竟然将我这个皇子看成了,我今天岂能饶恕你!”> >   “不能饶还能怎样?”> >   “不饶恕,我就是让你滚,我不要你教。”> >   “我教的虽然是你,但要我滚的却不是你。我是圣上亲自授任的御师,有权管教你。”> >   “好你个关东‘鞑子’,如此胡诌八扯的才能,竟要管教我,真不知天高地厚。”> >   王尔烈一听骂他为关东“鞑子”,勃然大怒。这不仅是嘲骂他这个关东辽阳来的学子。对于皇祖也是极大不尊。大清爱新觉罗氏,起源于长白山,来自于关东。如今,禺页琰大骂关东“鞑子”,不是将这些都包揽在内了吗!于是,他操起供在至圣大成先师孔子像前的龙板,喝道:“你给我住嘴难道我这龙板不敢打你不成!”禺页琰骄横惯了,哪受过这个,他一转身,见刚刚写过字的石砚还放在书案上。他操起石砚,便向王尔烈打去,石砚砸在王尔烈身上,染黑了他的脸和衣衫。王尔烈虽然气,但读书之人顾念君臣礼数,举着龙板,始终没有出手。但禺页琰以为王尔烈怕他了,更加放肆,居然对王尔烈用起了武功。王尔烈虽没有还手,但也不甘心被颐琰打倒,便用龙板招架,龙板被颐琰踢飞了,恰巧落在他自己的额头上,渗出血来,禺页琰顺势抱头喊叫起来。> >   小太监早一路奔跑请来乾隆,乾隆见此情景,爱子之心骤生,厉声责问王尔烈,王尔烈看出乾隆极不满自己的管教,他没有申辩,跪地道:“奏禀圣上,臣听圣谕,尚有一言,望予纳之。臣以为,读书能使人耳聪目洁,不读书则是胸秽腹污。读则明,疏则暗。明则为尧舜之君,暗则为桀纣之主。尧舜之德,天下所颂之;桀纣之行,天下所诅之。颂之者,得人心也,故当长存;诅之者,失人心也,故当短暂。若圣上愿太子成为尧舜之君,不成桀纣之主,自当读书,万不可放任自流……《师说》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先贤之言,不可不听;此,前师之教,不可不思。以上,望圣上纳之。”> >   乾隆听了,句句在理,不禁感动,转身对太子说:“还不跪下,你老师所言极是,不可不读,不可不学,不可不尊师。休得慢待。”> >   禺页琰不情愿跪下道:“谢师傅,是学生错了,今后再不敢胡闹了,还望海涵。”> >   王尔烈听他语气,观他神态,心中一寒道:“回禀圣上,臣学疏才浅,难以再为皇子之师,还是另选高明。”乾隆一看,事情有些严重了,急忙劝阻王尔烈,并在龙板上写下谕旨“朕谕:皇子颐琰,谨听师训,如有违反,从严勿论,龙板在前,如朕亲临,责罚任尔,朕不过问。钦此。”> >   王尔烈见乾隆为子求师心切,这才不再推辞,但他要求禺页琰必须做出方才他出的两个题目,乾隆一听,问道:“你的题目是不是错了,是否应改为?《明月照天边》、《黄犬卧花荫》?”王尔烈答道:“臣没出错,臣想让皇子出去走走,命皇子去川南蒙山一带,也许能找到答案,同时也可使皇子体察民情。我还想请皇子去蒙山将茶叶带回几片,再把扬子江水灌回几瓶,也好作沏茶用。”> >   乾隆准奏,于是皇子带几个小太监出发奔向江南。> >   一天,禺页琰来到湖北蕲春地面,见一农家正在办丧事。老农夫在发丧他的老伴。看那样子,日子很凄苦,丧事办得很简单。只见那个老农夫给老伴写了两副挽联:油也无,盐也无,真真把你苦死了;目紧闭,口紧闭,确确比我快活些。前生跟我,可怜薄命糟糠竟归天上;后世嘱卿,不是齐眉夫妇莫到人间。禺页琰看了,心想,皇宫里,死个普通嫔妃,发丧都是惊天动地;没想到,民间竟有这样凄苦的事。于是他装作路人,让小太监扔下些散碎银两,匆匆走了。> >   走到武昌时,禺页琰听到一件事:一个官吏的儿子强抢民女,少女不从,跳楼自杀了。官吏的儿子毫不惧怕,让人将女子的尸体扔进长江了事。有人打抱不平,一纸状书将官吏的儿子告到到武昌府所属的汉阳县。县官畏惧那官吏,便将状子给退了回来,并批示道:“本县不理此案。”那人看了,便将自己的一件衣服浸湿,然后把湿衣裳铺在知府门前的石阶上晒起来。这事被门吏禀报了知府,知府觉得奇怪,便让门吏将那人传来,问道:“你为什么跑到知府门口来晒衣裳?”那人听了,诙谐地说道:“只因家住汉阳街……”“这更奇了。你是汉阳人,怎么将湿衣裳拿过江来晒?”“晒衣裳要有太阳。汉阳是有天无日头,我要找个有日头的地方。”知府大人一听,猛醒悟,说道:“想必是汉阳县衙一片黑暗?”那人急忙跪倒,把状子举起,说道:“怪不得百姓都叫你青天大老爷。请接状子。”知府本想不理,但没有办法,只得受理此案。颐琰听了才知,原来民间暗藏着许多冤屈。他这一路,边走边看,边走边听,才懂得世间的沧桑不平,人间的疾苦寒暖,并暗下决心:他日我为圣上,一定严惩贪官污吏。> >   数日,终于到达南蒙山地面,住在青云寺。见到方丈后,禺页琰急不可耐地拿出王尔烈地题目问道:“老师傅,听说这里有一奇景,称之为‘明月叫天边’。我真有些不明白,这明月能在天边叫吗?是不是应为明月照天边?”> >   老和尚答道:“阿弥陀佛,施主所说的明月,是本寺树上的一种鸟。它为黄顶翠尾,蓝胸红嘴,叫声清脆,在月光下尤为动听。此鸟在松林中飞翔,喜食松籽,每食一粒,跳荡一下,每跳荡一下,便叫一声。其声婉转动人,非常悦耳。因此,所说的‘明月叫天边’是正确的,而不是‘明月照天边’,那是两个意思。施主,这寺后松林里就有,不妨可以到那里一看。”禺页琰跟随老和尚来到庙后松林。只见那鸟正在松树上鸠鸠地叫着,惹人怜爱。老和尚又接着说:“你再仔细看看。你看那鸟的蓝胸脯上,还有着一个圆圆的白圈,宛若明月。因此,称它为‘明月’。其名字,就是从这得来的。”禺页琰一听,豁然开朗:这“明月叫天边”言之有据呀。接着问:“‘黄犬卧花心’,可为准确?是不是‘黄犬卧花荫’?”老和尚听了,笑道:“施主,在蒙山这里,黄犬可不是黄狗啊。此处的黄犬,乃是一种蜜蜂。它在茶花盛开季节,便卧在花心采蜜。这种蜜蜂,黄膀黄翅,黄腹黄背,黄顶黄尾,那颜色很像一只黄犬,故获此名。”老和尚说着,便带着禺页琰来到庙后山茶林,茶花漫山烂漫,每花都是五瓣,花心处正落着一只黄色蜜蜂。老和尚对禺页琰说道:“你看,它像狗不像狗?你看,它是不是‘黄狗卧花心’?”> >   此时,颐琰不禁有些佩服王尔烈了,才知道自己见识实在太少。但少年的轻狂之气怎能一退而去,走时,他拿着方丈给的茶叶,故意取回扬子江左岸、右岸、江心三种水,为的是试探王尔烈。> >   王尔烈何等聪明,未品,只看水中茶叶的颜色和转向已能分别出哪是江心之水。当王尔烈说道“水居江心,日照平和,阴阳相交,属性相易,不缓不速,不猛不烈,不软不硬,不寒不酷,不刚不柔,不滞不涩,不沉不浮,不重不轻;故水置碗中,于心处转,且茶叶冲开,色气四散,香味四溢,茶未致唇,香即沁肺。此非扬子江心水莫属也

为何清朝编撰四库全书要烧毁大批书籍?

清朝的大功劳之一是编撰「四库全书」

那为何编撰「四库全书」时同时焚毁大量古代书籍?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否有偏见?

编纂四库全书时,清廷为维护统治,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所谓有违碍字句的古籍,见四库禁书。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四库禁书》是《四库全书》禁止收录之书。

禁书书目多达2855种,与《四库全书》所收录的3461种相差无多,是清廷加强思想控制、进行奴化教育的结果。清朝乾隆帝为加强思想控制,明为纂修《四库全书》,实则大规模的查毁禁书,自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五十七年,期间,乾隆帝多次下诏,明令禁止诋触清廷统治的野史、笔记、文集等等诸多典籍收入《四库全书》。有名的如王夫之所著《读四书大全说》,因为《四书》内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而王夫之认为:「如今皇上为仁义之君,这『夷狄』二字,应当避讳」,故将「夷狄」改为「义帝」,从而表白并无「悖递谤毁」之心。

然而王夫之反被据此治罪,罪名是:「甚至敢于编造悖递字迹,妄肆诋毁本朝,尤为丧心病狂,情实可恶。」夏允彝所著《幸存录》,夏完淳所著《续幸存录》,夏氏父子是抗清英雄,他们著作就遭到禁毁。最荒诞的是《大义觉迷录》,当年雍正年间发生曾静谋反案,后来曾静「悔过自新」,雍正帝命其将悔过书写成《大义觉迷录》,然后到全国各地巡讲,现身说法朝廷多么好多么英明,痛斥自己误入邪教歧途。雍正帝还亲自颁诏要求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册。然而到了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这本书立刻被禁毁了。

简单的说

是统治者想进行思想的钳制

整合"四库全书"的过程中

破坏对政府有害的书籍 

保留无害的 

省核书籍有点像是文字狱的感觉

进而施行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让统治者的阻碍减低

至于偏见的话我想应该是还好

他只是统整部同类别的书籍

就像吕氏春秋那样的感觉(将杂书分没别类统整而已)

缺点就是筛选了书籍内容应该还好


相关参考

《四库全书》是由清代哪个机构所修撰的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宋逸平。>《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承担这部丛书的编撰机构被称为四库全书馆。>在解释运作之前应该解释武英殿四库馆和

为何说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丛书

为何说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丛书?永乐大典不是比其规模比其宏伟吗?再者人家不是说四库全书编修弘历烧了很多书,那弘历兼容并蓄不及明成祖吧,怎么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丛书?就和答衔一样,要比前面的人内容更丰富

他是漫游亚洲高原的英国植物猎人,第一个提出 ”三江并流”之说

金敦•沃德:青藏高原的伟大植物猎人文/绿衣图/网络编辑/孙吉探险家的诞生1907年,一个年轻人——金敦·沃德乘船前往中国,去上海一所公立学校担任教师。他父亲本是剑桥大学的植物学教授,但1906年他父亲

乾隆与《四库全书》

乾隆

大清王朝康熙皇帝主持修编的四库全书有多少本

导读:《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

清朝乾隆修四库全书篡改古书内容搞乱格式

吴晗于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原名吴春晗,字辰伯。家庭经济时常颠簸于温饱与小康之间。其父吴滨珏,秀才出身,家道颇严。吴晗少年聪慧,自小就对历史尤其明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吴晗不仅早慧,而且早熟

为何曾想把《四库全书》卖给日本

溥仪终日算计着复辟之事。他一面勾结国外帝国主义,还周旋于国内军阀、政客之间,一面又暗中做安排准备退路。他展开行动的第一步就是筹措经费,将眼光盯在了宫中文物上,打起了他的如意算盘。中国历代宫廷都有收藏珍

南师大学校历史概括

一、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南京师范大学前身可溯源至清末壬寅年(1902年)成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拟在江宁“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学堂成立后定名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

乐山大佛有什么历史价值

1.乐山大佛的历史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的凌云山栖鸾峰西壁,是一尊弥勒坐像。乐山大佛依山凿成,坐东向西,头顶苍穹,脚踏三江,远眺峨眉,近瞰嘉州。坐佛通高71米,与凌云山齐,魁伟

饱受人格侮辱被斥娼妓 揭纪晓岚一生富贵背后

...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在乾隆时恩宠倍加,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十三年中披星戴月编书,终于编成经、史、子、集四部,纪晓岚还亲自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