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故事
Posted 科举
篇首语: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故事
吴敬梓生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中,18岁就考取了秀才,是个少年得志的贵家公子。父亲吴霖起,是位精于儒学的人,因得罪上司而辞官回家,不久就病死了。父亲死后,吴敬梓独担门户,在家 庭内部财产争夺中又被欺凌侵夺,使他看到这种书香门第表面上讲仁义道德,骨子里却是尔虞我诈。吴家败落之后,族人乡邻都歧视他,把吴敬梓视为吴家的不肖子 孙,受过他慷慨接济的人也渐渐疏远了他。家乡无法存身,不得不移居早就中意的南京秦淮水亭。他感到这里非常平静、舒适,再也不想参加科举考试,下决心要写 一本书,把他们的丑态记录下来。> > 当时,清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行将崩溃的统治,大力禁锢思想文化。不仅大兴文字狱,还把唯心主义的程朱 理学作为官方哲学,用考试八股文的方法,束缚知识分子的手脚。按朝廷规定,八股文只能写四书五经上的东西,以的是非为是非,以朱熹的注疏为标准,文章 的格式刻板,连字数都有规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没有真才实学,扼杀了大量人才。> > 基于这种情况,吴敬梓看透了科举考试的弊病,用辛辣的笔锋,尖锐地揭露了这一制度,写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用他那泼辣幽默的巨笔,穷形尽相地描绘了儒林群丑的恶言丑行,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众多市民官绅的面貌情态,无情地揭露了腐朽的八 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和它所造成了的社会危害,歌颂了敢于冲击封建礼法和自食其力、洁身自好的传奇人物,尖锐地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 封建制度的没落衰朽。> > 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老书生叫范进,就是深受科举考试之苦的人。他只知道作八股文,连赫赫有名的苏 轼是谁都不知道。直到胡须花白了,还只是一个可怜的穷秀才。有一次,他参加乡试回来,看到母亲和妻子已经饿了三天了,就抱着一个正生蛋的母鸡到集市上卖。 没想到这一次他竟然考中了。人们到集市把他考中的消息告诉了他,他开始不相信,愣了一会儿,居然由于兴奋过度,猛地向后一跤摔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被 救过来之后,他披头散发,满脸黄泥,一身臭水,鞋也跑掉了一只。他什么也不顾了,只是一个劲儿地拍手大笑,高喊“中了!中了”后来被自己的老岳父杀猪的胡 屠户打了一记耳光,才恢复了常态。从此人们都来巴结范进,送他房屋、田产、衣服、用具等等。范进科举成名,从一个揭不开锅的穷光蛋,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 耀武扬威的“官老爷”。> > 吴敬梓笔下的读书人,有的被科举戕杀;有的投机钻营考试之道;有的做官后忘本变质,残害百姓。封建文化人的形 象被揭露得淋漓尽致。吴敬梓用他那犀利的目光、深刻的见解宣告了封建八股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但很可惜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文豪却被穷困潦倒的生活过 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十九年(1754年),他在完成《儒林外史》大作后不久,就病死了,仅活了53岁。> > 除《儒林外史》外,吴敬梓还著有《文木山房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及其它一些诗文。他的《诗说》七卷,未完成的《史汉纪疑》和《文木山房集》十二卷本,都已散失。吴敬梓何时创作了儒林外史
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本为安徽全椒人。相传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擅于小说及诗词创作,故有安徽第一大文豪美誉。今人得知吴敬梓的简介,主要是从他的不朽名著《儒林外史》及安徽全椒吴敬梓纪念馆的外墙之上,除此之外,外界关于吴敬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流传得并不甚广。吴敬梓家学渊源,一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青年时代,遭逢家道中落的吴敬梓仕途之路屡屡受挫,饱尝生活艰辛,亲眼目睹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科举制度的罪恶,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时而可见笔法辛辣,抨击社会制度的相关内容。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他的传世之作中,以《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作品最具代表性,而今人谈起吴敬梓,最为津津乐道的,当属他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据说,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之时,大清科举制度依然腐败不堪,卖官鬻爵现象时有发生,许多身负奇才的青年学子因此被长久埋没,无缘官场,因而大清吏治也越发腐朽,这些情况在吴敬梓简介中并未详细谈及。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盛赞其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作者吴敬梓以反对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中心思想贯穿其间,生动地讽刺了追逐功名富贵而带来的虚伪、丑恶的社会风气。
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关于这个雅号,很多人猜测是因其家有文木山房之故。指物为名,吴敬梓晚年的自称倒颇耐人寻味。其实,吴敬梓晚年还曾自称秦淮寓客,原因是他的家乡安徽全椒县因故迁移至江苏南京的秦淮河畔,因而以秦淮寓客自居,倒也十分贴切。晚年的吴敬梓历经磨难,饱尝仕途艰辛,已然看透清代官场腐败之现状,再也无心功名,反而安于平静的田园生活,于清贫度日中专心埋首文学创作,也是在这一时期,各类诗歌、散文,及史学著作在他的笔下大放异彩,尤其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问世,更奠定了他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泰斗的杰出地位,因而尽管吴敬梓的人生仅短短的五十四年,却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的文学著作和珍贵的史学典籍。
近代研究者对吴敬梓晚年自称文木老人之举多有猜测,有人认为此雅号中包含励志内涵,也有人猜测取文木老人为号,代表作者已然决心告别仕途,将自己后半生的心血倾注到完成这部深刻揭露官场黑暗的批判类小说《儒林外史》上,是矣非矣,真正的缘由早已随吴敬梓本人长埋地下,今人也只能通过拜读这部不朽的文学名著,用心领略晚年的作者醉心笔耕,看淡名利的超然心境了。
吴敬梓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夏季,该馆坐落于全椒县河湾路88号,地理上南临新襄河,北依走马岗,与大文豪吴敬梓的故居探花第隔河相望,占地约五千平米,是当地政府为纪念安徽第一文学名家,名作《儒林外史》的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而建。吴敬梓纪念馆曾在文革时期遭受厄运,直至1984年经历过一次翻修重建,建成后,于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已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最爱去的休憩娱乐场所与文化体验场所。
据悉,吴敬梓纪念馆周边环境古朴清幽,馆前矗立着吴敬梓石像,布局讲究,气势恢宏。房屋建筑均仿照明清风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曲槛迥廓,外观上尽显古典建筑之意境美。许多文人雅士慕名来此观光旅游,每每来到此处,皆对眼前所见赞不绝口,称这里的建筑既有南方园林之秀美,又有北方古建筑之雄浑,假山回廊,一草一木皆具匠心,不愧为古迹珍藏之所在。吴敬梓纪念馆所收录的历史臻品中,以吴氏家珍为最,兼有无数学者名流政要留下的墨宝。其馆藏文物数量颇丰富,在管理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这些质量上乘的精品得以完好地保存,目前,光国家三级以上的文物就多达三十六件。不仅如此,吴敬梓纪念馆建成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充分显现了其不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物价值,由此,当地县委、县政府亦十分重视纪念馆的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护,此举也为景区建设河招商引资项目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相关参考
>吴敬梓> 吴敬梓(zǐ,1701-1754),杰出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本,安徽全椒人。青年时生活豪放,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其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善诗文,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度上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艰难、渺茫、悲惨得很。这里讲一个关于古代“高考”(科举)的故事吧,比今天还要艰难、渺茫、悲惨呢!想必,大家对清朝著名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的重要角色范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度上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艰难、渺茫、悲惨得很。这里讲一个关于古代“高考”(科举)的故事吧,比今天还要艰难、渺茫、悲惨呢!想必,大家对清朝著名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的重要角色范
讽刺
郑板桥与吴敬梓是同时代人,一生历经清康、雍、乾三朝。郑板桥,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十月二十五日(1693年11月22日),卒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享年73岁。许多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范进中举,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篇很有名的故事,曾经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叫《范进中举》。它刻画了一个名叫范进的书生在五十岁的时候
中学课本《范进中举》一文,让「”考神”范进成为家户喻晓之人物,几十年奋战科场,期间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受尽世人白眼,终于在54岁这年中了举人,逆转人生。范进,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清朝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八回里,有这样一句话,「”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准了!”从此之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被视为清朝官员贪污腐败的真实写照。除了贪污所得外,
南京文坛似乎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出自南京的文学名著,有很多为南京的“外乡人”所写,仅以明、清两代为例,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写《桃花扇》的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写《随园诗话》的袁枚是浙
南京文坛似乎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出自南京的文学名著,有很多为南京的“外乡人”所写,仅以明、清两代为例,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写《桃花扇》的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写《随园诗话》的袁枚是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