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状元大全:清朝状元都有哪些
Posted 状元
篇首语:当你感觉到累的适合,不要灰心,你正在走上坡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状元大全:清朝状元都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历史人物 清朝状元林召棠生平简介 有哪些关于林召棠的民间故事
清朝状元大全:清朝状元都有哪些
傅以渐> > 傅以渐,山东聊城人。字于磐,号星严。生于明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三年 (1646)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至顺治十一年授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傅以渐奉诏陈述时 务,他上奏安民策。所奏合国情、顺君意,遂加封太子太保,成为后来继位的的老师。改任国史院大学士。> > 傅以渐自顺治四年出任会试同考官后,曾先后多次兼文武殿试读卷官和会试主考官等。他直言上奏,提出废除禁例、改革会考制。> > 傅以渐学识渊博、精于稽考、严于治学。他以壁为纸,焚香夜读,博通众书。曾受命充《明史》《太宗文皇帝实录》纂修官,作《资政要览后序》,撰《内则衍义》,复核《赋役全书》,修《易经通注》。> > 著有《贞固斋诗集》。> > 刘子壮> > 刘子壮,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人。字克猷,号稚川。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顺治九年(1653)。清顺治六年(1649)状元,授 国史馆修撰。顺治帝针对廷试对策八股套话滥行。明令该科不得用四六文俗套廷对。刘子壮直陈利弊、朴茂沉雄,文风深合旨意。殿试策对主张民族和睦,省刑薄 赋,也深得顺治帝赏识,遂大魁天下。顺治九年充会试同考官,试毕,告病还乡。不久即病故。享年44岁。> > 刘子壮虽然仅有修撰衔,但他才 气过人,文名远扬。在殿试策对时,不仅文笔优美,而且立论务实。他对时局提出了自己的政见:首先是恢复经筵讲读,请名儒为皇上讲经释义。开设贵胄八旗学 校,让贯于骑射的八旗子弟坐下来读书。其次是皇帝每日临朝,与群臣共议国家大事。再次是废屯田、减免税、发展生产。这些见解不仅被顺治皇帝赞赏和采纳,而 且对巩固、维护清朝的统治有很高的价值。> > 刘子壮与熊伯龙以古文造诣高深,被世称为“熊刘”。其二人与康熙时代的韩、李光地,被称为“顺康四大家”。> > 著有《屺思堂集》。> > 邹忠倚> > 邹忠倚,江苏无锡人。字于度,号海岳。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卒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清顺治九年(1652)汉榜状元,授秘书院修撰。原 为上一科进士,殿试未能通过。发愤三年,终获魁首。是清朝第一个“补考状元”。因该科效制,分设汉、满两榜,故为汉榜状元。登第两年后病重,不久去 世。时年32岁。> > 邹忠倚自幼饱受学说影响,对父母讲求孝道,他曾因其父病卧在床,连夜赶路数十里。途中失履竟未察觉,孝顺父母可 谓至深至切。他对友人也体贴入微。顺治十一年,他邀一友自无锡来京;然后,他又安排其友参加科考,以图前程。可知,他虽身为状元,作了京官,却未忘记布衣 之友,虑及朋友的未来。> > 邹忠倚少年时就受其父影响,衷情恬静山水。为官后,依然向往闲静归隐生活。曾有诗云:“入世苦不迟,入山苦不早。千载驰驱情,零落归荒草。柴门静无事,大小倏成怀。石涧何时流,夕阳塞古道。”邹忠倚工书。其诗文意境静幽。> > 著有《雪蕉集》《箕园集》。> > 史大成> > 史大成,浙江鄞县人。字及超,号立庵。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顺治十二年(1655)汉榜状元,授翰林院修 撰。顺治十五年为戊戌科会试同考官。康熙十一年(1672)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十二年升为礼部左侍郎,康熙十三年仕至礼部右侍 郎。康熙十五年退休辞官。与严我斯、蔡启同举顺治甲午科浙江乡试,三状元乡试同一榜,。> > 史大成曾充任日讲官、经筵讲官等,为皇帝及满族贵族官员讲解汉族传统文化。使汉、满民族增进了解。当朝议各执己见时,他善于综合、折衷,以达到融和。> > 他曾多次典司科考。顺治十五年任会试考官。康熙八年任顺天乡试主考,十五年任殿试读卷官等。每每尽心尽力,廉洁公正,恪尽职守,唯才是举。被认为是称职的考官。> > 他淡泊名利。曾为服侍父母削籍革职,他泰然处之,弃官职如弃敝履。但心中却记着为民做事。即使弃官在乡,也广行善事。他捐资义修家乡水利。其母卒后,曾返京复职,不久以疾辞官。康熙二十一年卒于乡里。> > 史大成工诗文,著有《八行堂诗文》。> > 孙承恩> > 孙承恩,江苏常熟人。原名曙,字扶桑。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顺治十五年(1658)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 孙承恩聪明好学,博才多识。读书时,便以文才闻名乡里。顺治帝殿试考生,亲阅孙承恩卷。见他敢于直抒己见,针刺时弊,尤其对“克宽克仁,止孝止慈”之论 倍加赞赏。拆开弥封一看,籍贯等如去年因顺天乡试作弊而流放关外的孙。心生狐疑,遂立遣大学士王熙从速面询孙承恩。王熙与孙承恩私交颇深,故将帝欲点他 为状元但又疑与孙一家之事告之。孙承恩道:“祸福乃命中之数,决不可以欺君卖弟。”王熙再三规劝不成,遂策马告辞。途中深为好友惋惜,于是又返回复问: “你真的不后悔吗?”孙承恩答道:“至死不悔!”王熙回宫。顺治帝正秉烛以待,王熙只得如实秉报。顺治帝听后大悦,认为孙承恩品行可嘉,义不卖弟,忠信可 贵,遂点为状元。顺治十六年,孙承恩任会试考官。是年从顺治帝游南海子,赐骑御马,遇上大风中寒,不久病故。顺治帝赐金助葬。> > 孙承恩工书,能诗文。在职短暂,政绩难言。但其有才有德,被世人推崇。> > 徐元文> > 徐元文,江苏昆山人。字公肃,号立斋。生于明七年(1634),卒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清顺治十六年(165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徐元 文初冒姓陆,出仕通籍后恢复徐姓。他与兄徐乾学、弟徐秉义以文名显于世,世称“昆山三徐”。顺治帝称徐元文为佳状元,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恩宠有加。> > 康熙八年(1669),徐元文出任陕西乡试主考。不计门第,唯才是举。康熙九年升任国子监祭酒后,为太学精选品学兼优、年轻有才智之士,停止捐纳以正学风。徐元文致力于教学,举止端庄、音吐宏畅。主持学政期间,革除弊端,整顿教学,为康熙帝赞赏。> > 康熙十三年,徐元文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年,改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十九年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三藩之乱平定。徐元文上疏请恩赦 受胁迫而从叛之数十万人,废除以往占夺民利破坏国政的旧制。此时,有人上疏主张为皇帝歌功颂德,请求登封泰山大典。徐元文独持异议,直言上奏:不 在礼仪活动,而是“振纲纪”“核名实”“崇清议”“厉廉耻”。康熙帝对徐元文几项建议颇为赞赏,一一采纳。> > 徐元文为政清廉刚正。退休回乡时,船过临清,关口守吏勒索且大肆搜查。徐元文为官一生仅有数千卷图书、禄金三百两而已。> > 徐元文奉命曾撰《孚斋说》,主持监修《太宗实录》《平定三逆方略》及《明史》等。著有《含经堂集》。> > 马世俊> > 马世俊,江苏溧阳人。字章民,号甸臣。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清顺治十八年(166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廷对时,侃侃直陈。称王者天下为家,不宜示同异。时论伟之。后迁侍读。因去世早,仅仕至侍读学士。> > 马世俊家境贫寒。未登第时,龚鼎孳阅其文卷,以为其有才,每年末资助薪炭。历三十载辗转应考,终于夺魁。马世俊俭朴谨慎,注重操守。“释褐时,贫不能具轩。策蹇驴,老苍头携宫袍随之。士林传为佳话。”名儒何焯道:“我朝大魁,前刘后韩,世俊居其间,鼎足而三。”> > 马世俊少年聪颖。历经坎坷,诗文更佳,兼精书法绘画。书法人称他有右军、右丞“二右”之才。绘画长于山水,好作巨幅之画。其诗作一洗诗人之习性,有感于 身世而多不平之语。其诗品清正不凡,“潜思隽旨,声戛金石。”颇有盛誉。他的诗妙语层出,状物传神。《长兴舟中》云:“洞庭芳草连天远,震泽孤帆带雪 飞。”《早发济宁》诗有:“碧湖千嶂山,斜日小亭收。”堪称诗画。> > 著有《匡庵诗文集》。> > 沈廷文> > 沈廷文,浙江秀水人。字原蘅,号元洲。生卒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康熙三十三年任会试同考官。仕至修撰。> > 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初六,戊辰科会试主考官内阁大学士王熙等进呈试卷。康熙帝令原封发回主考官等阅定。三月二十八日,上御乾清宫东厢便殿殿试。二十九日 早,传胪于太和门前,赐贡士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一甲进士及第。范光阳等42人二甲进士出身,陈于豫等103人三甲同进士出身。> > 沈廷文生性孝道。其父沈仲霖曾效力于南明,清军入广东后,被清军监禁。沈廷文亲到军中,苦苦哭诉,终使其父获释。在京为官,年年不忘为老父作寿。进孝之心,为人称道。> > 沈廷文勤奋好学,具有相当稽考古代典故旧闻的能力。他注重史实考订,针对历史典故轶闻出处多有纰漏的混乱情况,搜集大量史料,编写了《广事同纂》。对恰当运用典故旧闻、准确把握来源史实大有裨益。> > 著有《广事同纂》。> > 戴有祺> > 戴有祺,江南金山卫(今上海金山)人。字丙章,号珑严。出生年不详,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清康熙三十年(1691)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 修国史。是科考官拟定:第一名吴,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杨中纳。康熙帝认为戴有祺书法好,遂定之为一甲一名。戴有祺取状元后不久便告假,回乡服丧。康熙 四十一年壬午科乡试为内直诸词林官。是年大考詹翰被列为三等,依例降职为候补知县。仕途不畅,他不肯赴职。辞官离京,归乡隐居,再不复出。> > 戴有祺孤傲清高,操守谨严,厌恶官场。离官回乡,筑草堂而居。他寄情于山水。其《杂兴》诗云:“山中多白云,山静云欲活。本是山所生,翻为云所没。三尺盆中松,昔自黄山得。偃蹇不争高,千年自奇特。”他以高山寿松自喻,表明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离官家居,终死于乡里。> > 著有《寻乐斋诗集》、自传文《慵斋野老传》。> > 胡任舆> > 胡任舆,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字孟行,号芝山。出生年不详,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掌修国史。康熙二十年在江南乡试得第一名,成为解元。三次会试不中。胡任舆好学上进,品行端正,虽科场屡试不第,毫不气馁,终于大魁天下。取状元后,充日 讲官。他恪尽职守,每次进讲,声若金石。康熙三十六年任会试同考官,取士公正。经多年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后,仕至翰林院侍讲。> > 康熙三十七年,虽然“三藩之乱”已平多年,吴三桂残余在湖广地区寻机作乱。湖广地区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在战乱平息后,胡任舆倡导义捐、赈济难民。该地难民为之所动,极为感激。后建“报恩院”祭祀他。康熙四十三年卒。> > 康熙三十八年顺天乡试主考李蟠、副主考姜宸英营私受贿案发后,胡任舆亦被牵连。被告发,称其“虽无子入考,却也从中渔利”。胡任舆遭解职,无功而终。> > 王云锦> > 王云锦,江苏无锡人。字海文,号柳溪。榜名施云锦。又名顾云锦。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卒于清五年(1727)。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康熙四十八年,任会试同考官。后来,出任陕西学政,成为提督此地的道员。任职期间,参加编纂《康熙字典》。 在康熙、雍正两朝为官。> > 康熙四十五年,皇帝在乾清官对诸考官下谕:“殿试先论其字,次论其文。尔等检阅甚细,无不允当。施云锦一甲一 名,吕葆中一甲二名,贾国维一甲三名。以第六卷置第四,以第四置第六。余皆如尔等所定。”该科赐施云锦等二百八十九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革除昼不答卷、 终夜达旦仅能完篇的四川举人陶仁明的贡举,其余人三年后再考。> > 据《江苏省通志稿(五)》第五卷清进士之一(康熙丙戌科)常州府中记载:“顾云锦,无锡人,状元,本姓王。”> > 康熙五十三年,王云锦出任陕西学道。康熙五十七年,再任陕西学政。> > 雍正年间,官至翰林院修撰任学政。> > 著有《秋林集》。> > 徐陶璋> > 徐陶璋,祖籍昆山(今江苏昆山),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端揆,号达夫,别署蘅圃。生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卒于清三年(1738)。 清康熙四十四年中举,四次参加会试未中。康熙五十四年(1715)中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康熙六十年,出任分校礼部会试官。他从落选卷中搜寻,拔出邓钟 岳。后来邓钟岳果然高中状元。徐陶璋作为同考官,慧眼识人。一时誉满京城。> > 乾隆帝登基(1736)。徐陶璋应诏入京,充任纂修实录官,分选修纂《雍正朝实录》。乾隆三年,徐陶璋“编校心劳,得疾而殁”。享年65岁,卒于京城。> > 徐陶璋为人性情温厚,待人以宽。他曾言:“我置其不善而思其善,则蒂芥(睚眦)不留于胸矣。”徐陶璋书法极佳,以工秀闻名于世。殿试时,他凭借一手好 字,力挫群雄。在《皇清书史》中留有其名。徐陶璋善于诗文。诗得朱彝尊亲自指点,诗句清新,颇有诗名。其《桐庐》诗中有“微体幸萧散,得未羁簪祖”诗句。 可叹其为官不久,官至翰林院修撰。> > 汪应铨> > 汪应铨,江苏常熟人。字杜林,号梅林。生卒年不详。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来奉旨入值南书房。汪应铨本应进士馆研习,三年散馆后,方得升迁。然而汪应铨未及散馆,便被破格提为庶 子。后几经升迁,官至左春坊赞善。将被升转,因锋芒太露,得罪权贵而遭弹劾。不久,谢职离京,返归故乡。> > 汪应铨回到江南老家,在钟山书院主讲多年。讲授经学,教习学子,勤勤恳恳,恪尽职守。他本来就生性恬淡,博学多识,至此则不求功名,致力于传授。在教育上很有声名,得到地方上的称道。> > 后来汪应铨游历楚地。应湖北当地官员的邀请,参与编纂湖北省志。汪应铨敢于直言,得罪当权;回乡后,尚有人欲弹劾他。> > 汪应铨善于书法,造诣很深。他博览群书,诗文俱佳,著述不辍。> > 著有《闲绿斋文稿》《容安斋诗集》。> > 邓钟岳> > 邓钟岳,山东东昌卫(今聊城)人。字东长,号畏庐。生卒年代不详。清康熙六十年(1721)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 雍正元年(1723),出任江南乡试副主考。雍正四年,任江南学政。雍正七年,改任广东学政。次年,由少詹事升任内阁学土。雍正十一年,升任礼部右侍郎。> > 乾隆元年(1736),出任江南学政。乾隆六年,由太仆寺少卿迁通政使。乾隆九年,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至礼部左侍郎,乾隆十三年退休。> > 邓钟岳三次典考乡试,四次提督学政。每到一地,便刊刻名著,大兴教育,颇有成就。在任广东学政时,一改旧习,按《程氏分年读书法》教研经书。提倡学生记 录心得体会,按期会讲。每研究一部经书,便以科考要求进行测试。这种方法既利学生成长,又利于教育质量提高。在任浙江学政时,倡导知廉耻、重名节、轻私 利,做到达观处世、乐观待人。经他举荐的如:梅谷成、雷等,不仅品行端正,而且才能过人。> > 邓钟岳工书善文。诗作温厚平和,字也出众。著有《知非录》、《寒香阁诗集》。> > 陈德华> > 陈德华,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字云倬,号月溪。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雍正二年(172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迁至侍读学士。先后提督广东肇庆高州、广州韶关学政。母丧回乡。又被召充《一统志》馆副总裁。> > 乾隆元年至七年(1736~1742)之间,先后历任刑部、户部、兵部的尚书。乾隆八年,陈德华隐匿其弟滥用酷刑案之密奏,皇帝问才奏出。部议夺职,被 降职为兵部侍郎。乾隆十二年,因议处江西总兵武备废弛为违例邀赏,被夺职归田。乾隆十四年,起用为左副都御史,入值上书房。又因督促诸皇子课怠不力而夺 俸。乾隆二十二年任工部侍郎,次年,升官至礼部尚书。乾隆二十九年致仕。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万寿之庆,诏绘《九老图》。陈德华为致仕九老之一。乾隆四十 四年卒,享年八十三岁。> > 陈德华布衣素食,十分俭朴。为官萧然如寒素之士。立身讲操守、循礼法。他作尚书时,京城有个富豪死了,大臣们都前往吊唁。乾隆帝查问此事,未去者寥寥无几,陈德华未曾前去。他就是这样不、不贪不义之财。> > 彭启丰> > 彭启丰,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翰文,号芝庭。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卒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雍正五年(1727)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南书房行走。从雍正七年起,历任河南、云南、江西及顺天等乡试考官。累迁至右中允。> > 乾隆元年(1736),彭启丰出任山东乡试副考官。乾隆六年出任江西乡试副主考官。后历任侍读学士、左佥都御史、通政使,为浙江学政。对科举制提出改 革。内容有:不再出经义题讲解,严查商贾保举及冒考顶替,考题不重复用且当场出题,试卷另行誊录与原卷核对。此方案防止作弊、漏题,使科考趋于完善。遂升 任左副都御史。乾隆八年,迁内阁学士。> > 乾隆十年,彭启丰上疏提出开湖浚渠,整顿漕运,差役定额,严禁兵丁私缉盐务等整顿浙江地方良策。> > 彭启丰居官谨慎持重,乾隆帝却视之无能。借彭启丰去职终养之请,乾隆二十年让其回家。彭启丰闲赋六年,申请出仕。授吏部侍郎,迁左都御史,任兵部尚书。 乾隆帝始终看不上他,先以他甘唾面、欠诚实,降其为兵部侍郎,后又以他才识有限、办事不力,命其原品退休。彭启丰郁郁不得志,病死家中。> > 彭启丰工书善画。著有《芝庭诗稿》。> > 于敏中> > 于敏中,江南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叔子,号耐圃。生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乾隆二年(1737)状元。 该科为庆乾隆帝登极恩科。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山西乡试、会试考官,山东、浙江学政,兵部、刑部侍郎,户部尚书,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文华 殿大学士。曾为方略馆、国史馆、三通馆及四库全书馆总裁。封为太子太保。主事军机处20年。生前把持朝政,交结内侍,广收贿赂,贪污资财。死后败露,撤祠 祀、夺世职。> > 乾隆三十九年因内监泄漏御批审理时,供出于敏中曾问御批事而且内监打官司曾托于敏中疏通府尹。乾隆帝当面责问,于敏中自 责认罪。经部议革除其所任职务。由于于敏中为执政最久的军机处首席大臣,不久,又得到皇帝垂爱,特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爵位。乾隆四十四年病故,谥文 襄。> > 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外臣借捐官而大肆侵吞捐官款之事败露,于敏中生前曾有奏停捐官,而于敏中竭力主张应开捐官,实在是于敏中收贿,在朝中为贿官撑腰。另外还查出于敏中外出广收贿赂,在朝中推行弊政。遂追回世袭爵位、撤出贤良祠,以戒贪赃枉法者。> > 于敏中强记超众。皇帝朗诵诗文,于敏中默记可一字不错。著有《临清纪略》《素全堂集》。> > 钱维城> > 钱维城,江南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字宗盘,号纫庵。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乾隆十年(1745)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散馆满文察列三等,又试汉文,留任。后历任右中允,入值南书房,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工、刑部侍郎。> > 乾隆二十三年(1758),奉旨分理京城五城平粜事宜。奏请考虑依厂地远近定运费多少,诏令执行。> > 乾隆二十七年,刑部侍郎任上奏请申明有漏洞的律例二则:一是凡所杀的是作案罪人,宽恕杀人罪,乃杀死罪犯不论罪。但案后移动尸体反遭流放,这是本小末大。二是杀拒捕之奸夫者,以斗杀论;而杀不拒捕之奸夫者,不论罪。此则会使奸夫都拒捕。经改正得到弥补。> > 乾隆三十四年,钱惟城被任命赴贵州,查审威灵知州刘标贪污国库金币和前任巡抚方世俊等索贿贪赃枉法案。他微服私访,打破关系网,令案情大白。上报朝廷,依律论罪。> > 乾隆三十七年,钱维城父亲去世,他也一病不起,旧病复发,卒于家中。皇帝特赐“尚书”衔,谥文敏。> > 钱维城善画,所进画册,多蒙御题。著有《茶山集》。> > 吴鸿> > 吴鸿,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颉云,号云岩。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卒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清乾隆十六年(1751)状元。授职 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与吴鸿同科的刘墉为呈送卷第一名。乾隆帝阅后认为无超人才华,贬为二甲二名。将吴鸿拔为第一甲第一名,说道:“今取一朝状元,必得 有众人向往之才气。平庸之人怎能夺冠?”吴鸿也是乾隆十二年浙江乡试解元。> > 乾隆十七年,出任广西乡试主考官。次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 乾隆二十年,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不久授侍读学士。乾隆二十二年,以侍读衔,出任广东学政。次年,转为湖南学政。乾隆二十七年,与钱大昕、王杰一起出任湖 南乡试典试官。应试者出场,人将试卷呈送吴鸿,吴鸿阅卷后对丁、丁正心、张德安、石鸿翥、陈圣清等五人最为赏识。说道:“此五卷失一,吾以后不复论文 矣!”结果,五人皆名列前茅。丁果然第一。时人无不赞叹吴鸿有知人之明。皆称其为“识士”。乾隆二十八年,误食河中毒身亡,朝野惜之。> > 著有《云岩诗文稿》。> > 秦大士> > 秦大士,江苏江宁人。字鲁一,号涧泉。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清乾隆十七年(1752)状元。该科为庆祝皇太后60大寿特设恩科。授职翰林院修撰。> > 秦大士自幼聪慧好学。10岁便能赋诗作文,后又精书法。但其科场不顺,中年及第。同科二甲梁同书、翁方纲均为一代名宦。秦大士取状元后第二年,充顺天乡 试同考官,又一年,散馆朝考一等,充咸安宫总裁官,入值武英殿。乾隆二十二年,入值上书房。教习庶吉士,任侍读。次年,大考京察一等。任顺天武试副考官。 乾隆二十五年,任会试同考官。乾隆二十七年,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次年,又任会试同考官。遂以病请长假。乾隆三十五年,为乾隆帝祝寿。次年,为皇太后八十 寿辰祝贺。同僚见其精神未衰而劝其复出,被他婉言谢绝。> > 秦大士历任考官,卷卷尽阅,尽职尽责,得人才颇丰。侍皇子读书则一丝不苟。培养、选拔人才,很有成效。戍边效死之甘肃总督就是他顺天武试所拔之将。> > 秦大士工诗文、善书画。诗得雅颂体、赋神韵。书兼精篆、隶、行、草。画有盛名,长于画竹。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乾隆四十二年,卒于家中。> > 著有《蓬莱山樵集》《抹云楼集》。> > 庄培因> > 庄培因,江南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字本淳,号仲淳。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卒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乾隆十九年(1754)状元。授 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是科榜眼王鸣盛,后来成为考据大师。二甲四名,纪昀成为大学问家。二甲第四十名钱大昕为一代宗师。因此,庄培因榜被称为“名 榜”。乾隆二十一年,庄培因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乾隆二十三年,出任福建学政,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病死于任上,年仅37岁。> > 庄培因之兄庄存舆是乾隆十年乙丑科榜眼,故庄培因与其兄庄存舆被称为“兄弟鼎甲”。而庄培因又是雍正五年丁未科状元彭启丰的女婿。故他们又被称为“翁婿状元”。> > 庄培因崇尚气节,诗文流畅,书法精妙。尤以工楷闻名于世。乾隆二十一年,典试福建乡试归来所作《舟过富春江诗》及两年后的诗作《长侯试院杂花树诗》,留传于世。> > 著有《虚一斋集》五卷。> > 蔡以台> > 蔡以台,浙江嘉善人。字委实,号兰圃。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 蔡以台早年有文名,家境贫困。以副贡生考补,出任景山教习。期满外放知县。乾隆二十二年会试夺冠。廷试卷列第三,乾隆帝点为状元。蔡以台连中二元。乾隆 二十五年,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不久,任日讲起居注官。乾隆二十六年,任会试同考官。适值随乾隆帝离京,巡幸五台山途中,未及入场监考。但蔡以台取士公允 已为人所称道。> > 蔡以台生性讲孝道。曾因家贫鬻妻养母。入仕后,又因母亲年迈辞官,回籍侍奉,闭门养亲。母亲去世,他悲痛欲绝,患病身亡。> > 蔡以台久居书斋,博览群书。他不喜交游。精通金石,擅长于鉴别金石之品质、真伪。他工书法,能诗文。诗文颇有骨气,不但勉励自己,也激励他人。> > 著有《姓氏窃略》《三友斋遗稿》。> > 王杰> > 王杰,陕西韩城人。字伟人,号惺园,一号葆醇。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卒于清十年(1805)。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状元。该科为庆皇 太后七旬万寿恩科。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不久升任内阁学土。乾隆三十九年,任刑部侍郎,后调吏部左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任兵部尚书。四年后,任上 书房总师傅,仕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时把持朝政,朝臣无不侧目,唯王杰不买帐。> > 嘉庆帝即位。查办专权的和,更加敬重王杰,委以首辅。每逢大事,定要征求王杰的意见。王杰以腿脚不便请辞军机大臣。嘉庆二年,特许扶杖入朝,免去在军机处值班。嘉庆七年,王杰再次固请辞官,晋升太子太傅,原俸回乡。> > 王杰身居相位,忠心耿耿,为国尽职;退居辞官,关心朝政,竭诚进谏。临别上书:整顿吏治、整顿驿站为当务之急。帝赐御杖赠诗。诗中有“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 > 王杰夫妻相敬并年八旬,帝赠礼,派官登门祝寿。王杰赴京谢恩。次年,病逝于京城。帝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文端。> > 秦大成> > 秦大成,江南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字澄叙,号簪园。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状 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不久,请长假回乡侍养老母。乾隆四十三年,复任充会试同考官。后再次告假回乡,卒于家中。仕至翰林院修撰。> > 秦大成极重孝道。九岁丧父,事寡母以孝闻。考取秀才,邻村教书,早晚必至母处问候,不管路途远近,风雨无阻。谋生之暇,刻苦攻读。乾隆二十四年,乡试中举。> > 秦大成乐善好施,重义轻财。妻亡续娶,因新娘已许配贫家子,秦大成还妻赠物,成贫家子之美。秦大成对前来求助者,无不尽其所能。他去世时,仅有薄用三十亩,图书满架。死前曾留言:“吾所受之先人者,即此传于子孙而已。”其德行颇为时人所称道。> > 嘉庆十三年,乡里人怀念秦大成之善心;将已故多年的秦大成入祀乡贤祠。> > 张书勋> > 张书勋,江苏吴县人。字在常,号酉峰。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状元。张书勋家贫但能刻苦求学。乾隆二十八年,会试得中,名列第三。后查 出张书勋试卷“其论错误”,将其黜落。乾隆三十年,以举人得授知县。次年,再入考,一举夺魁。以知县身份参加考试,经殿试高中榜首,有史以来不多见。后 来,多次典试。乾隆三十三年,任顺天乡试考官。乾隆三十四年,任会试同考官。后在乾隆三十六年恩科、三十七年正科连任会试同考官。乾隆四十年,再任会试同 考官。乾隆四十二年,以赞善任湖北乡试主考官。后官至右中允,入值上书房。> > 张书勋工书法,能文章。书法效法赵孟,得其神韵。文章在当时也小有名气。> > 陈初哲> > 陈初哲,江南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字在初,号永斋。生于清乾隆二年(1736),卒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 乾隆二十五年,陈初哲中举江苏乡试。与他弟弟陈希哲二人以词赋闻名江南。号称“二陈”。乾隆三十年帝南巡,二陈献赋。应召试名列一等,陈初哲任内阁中书。四年后夺魁。> > 登第后不久充方略馆纂修官,入值武英殿,兼任起居注官。乾隆三十七年,陈初哲参加《四库全书》编纂。不久出任文渊阁校理。乾隆四十年,任会试同考官。二 年后,出任陕西乡试主考官。乾隆四十三年,又充会试同考官。京察名列一等,升任湖北荆(荆州)宜(宜昌)施(施南)道员。遇上歉收,陈初哲捐钱赈济灾民。 次年,江水漫堤,他亲自上堤指挥抢险。率吏、民载土堵堤,连续七昼夜。然后,又捐俸银加固,深受百姓称赞。由于荆州关税征收不利,湖北督抚奏请陈初哲以巡 道兼理。他督察下属,商民依顺,遂收足税额。其治理功绩朝野上下一致称道。做了五年道员。因父母去世,陈初哲回家服丧,不久病逝。> > 陈初哲善属文,工书法。书写刻苦,曾日写千字文,书法得颜鲁公之精妙。历史人物 清朝状元林召棠生平简介 有哪些关于林召棠的民间故事
清代吴川县出了一位状元郎,他的名字叫林召棠,是粤西唯一的状元。
林召棠的父亲从小就对他管教甚严,是个严父,他最荣耀的事就是生出林召棠这个聪慧绝伦的孩子。
可是某一天有人却告诉他,说他的好儿子林召棠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良家女子,林父听了气得吹胡子瞪眼,恨不得马上捉住林召棠问个明白,狠狠教训林召棠。好在,林召棠当时不在家,否则就要被他爹臭打一顿了。
林父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他了解自己的儿子,林召棠品行良好,根本不像会调戏女子的那种登徒子,他气过一阵之后便冷静下来仔细思考,最后他决定好好出个对子考察一下林召棠。
林召棠回到家中,立刻就感觉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氛围,林父的目光总是若有似无的打在他的身上,就像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林父要把他看穿一样。
就在林召棠心里乱打鼓的时候,林父对林召棠说:“我想到一个上联,你来对下联。”
紧接着林父就说:“奴手是,切其乱奴手。”
,同“拿”,意为牵引、搏斗、执拿,林父的意思就是你小子有没有非礼姑娘?
林召棠十分聪明,他立刻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也猜到是有人诬告自己,父亲这是在问他到底有没有做那些事呢!
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林召棠当即就对了一个下联:“人言是信,不能轻信人言。”
林父见林召棠的下联对的好,也听出了林召棠的辩解之意,就派人去调查这件事。
最后,林父查明真相,林召棠果然是受人诬陷的,他也就没有追究此事。
林召棠之所以会受到诬告,都是因为那些人嫉妒他的才学,他自幼聪慧过人,秀才、举人都是一试而中,就连最难考的状元他也是一次就考上了!
考中状元以后,林召棠便回乡省亲,在路途中,林召棠又一次大展才华。
在恩平县的林家村,有两房姓林的人一起出钱建了一座新祠堂,两房人在为祠堂取名的时候产生了分歧,闹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其中一房的人认为应该论资排辈来命名,他们的先祖林松椒是叔公,祠堂应取名为“松椒家祠”。
另一房的人认为自己这房的人更多,出的钱也多,应该以自己的祖先林崇岐命名,叫作“崇岐林公祠”。
林召棠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就亲自出面调解,他给这个新祠堂取名为“林家祠”,并写了一副对联:“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叔公;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尽宗支。”
林召棠将两房祖先都写了进去,这才结束了这场纷争。
林召棠中状元以后步入官场,但他最后还是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告假还乡了,于87岁在家中去世。
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跟大家聊一聊古代的“武状元”。相比较来说,大家可能对文状元更熟悉一些,在古代,读书人都是通过科举的制度,从一个平民开始走向仕途。科举中得分最高的、文章做的最好的,就会被点为状元,然后钦赐跨马游
晚清时期的中国,清政府腐败不堪,几乎被西方列强吊打,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与大明王朝的“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骨气相比,清朝简直弱爆了,压根不在一个档次上。朝廷卑躬屈膝,却不代
你真的了解汪应铨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汪应铨是康熙五十七年的状元,他中状元这一年已经是四十开外,这个年纪的男人当然已经娶妻,汪应铨的发妻和子女都在江苏老家。据史料记载,汪应铨本人面有麻点,
“状元夫人”透视的清朝社会病灶 文/浦江客 偶读《随园诗话》,见到一个颇为奇特的名词——“状元夫人”,细读下去,
...人当中脱颖而出,确实是很不易。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清朝状元很是幸运,因为他本来根据自己的实力是当不了状元的,可是阴差阳错地就当了状元,但是这位状元的好运并没有伴随自己的一生,在其死后却被案子牵连,而被...
...人当中脱颖而出,确实是很不易。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清朝状元很是幸运,因为他本来根据自己的实力是当不了状元的,可是阴差阳错地就当了状元,但是这位状元的好运并没有伴随自己的一生,在其死后却被案子牵连,而被...
...人当中脱颖而出,确实是很不易。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清朝状元很是幸运,因为他本来根据自己的实力是当不了状元的,可是阴差阳错地就当了状元,但是这位状元的好运并没有伴随自己的一生,在其死后却被案子牵连,而被...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进行,分别产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童生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称院试,及格的称做"秀才",进入府
清朝统一中国后,很快按照明朝的老规矩恢复了科举制。清朝统治的300年中共取中114名状元。这些人中少数民族状元只有满族的麻勒吉、图尔宸和蒙古族的崇绮3人。而这3人中,麻勒吉和图尔宸还是顺治朝实行满汉分
科举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