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介绍
Posted 捻军
篇首语:世间事飘忽不定者多,万事随心,随不了心便随缘,随不了缘便随时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介绍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 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 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 史学界称捻军,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 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 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不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 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万峰、狼子),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 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各旗间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 1857年春,张乐 行率领捻军渡淮河捻军使用的武器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 不接受改编。年底,内部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 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 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 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 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 自1863年4 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到皖北。太平 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他将领亦各有所封。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 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 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 捻军使用过的螺号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 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政府改派督湘 军、淮军镇压捻军,曾国藩更多使用洋枪洋炮,实行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尾追、迎击联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 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 张宗禹、张琢进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陕与西捻军会合未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 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杀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 义。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最后进入山东黄河 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捻军起义失败。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一生事迹简介
洪秀全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了顶峰,更代表着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小农思想,不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进步。他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
洪秀全一生大事纪年表
1814年11月,洪秀全在广东花县(今花都)出生。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深入广西,以宗教发动农民群众。
1851年(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清咸丰元年)1月11日,洪秀全举行金田起义,编组太平军,颁布《太平军目》,又以“十款天条”严明军纪。起义初期敌强己弱,遂率义军乘虚蹈瑕,于转战各县中寻机歼灭清军,保存和壮大自己。同年3月,在广西武宣东乡被拥戴为天王,随建五军主将制。及克永安(今蒙山),又加封五主将为东、西、南、北、翼五王,诏明诸王俱归东王杨秀清节制。
1852年6月,洪秀全在湖南道州(今道县)采纳杨秀清意见,确立“专意金陵”的战略方针,围长沙,克武汉,下九江(今属江西),于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后渐轻敌冒进,同时开辟北伐、西征和保卫天京三条战线,兵分力单,导致太平军北伐全军覆没。后改变战略,于1856年夏从西征战场调集大军,攻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军势复振。但以不善处理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酿成天京内讧,军事力量大受削弱,形势急遽逆转。
洪秀全自兼军师,艰苦筹维,1858年重立五军主将制,选拔、重用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军心复振。同年冬,二破江北大营,又获三河大捷。
1860年春,洪秀全采纳干王洪仁\\\\、忠王李秀成的计策,奔袭杭州,调动清军,取得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常的胜利。为救被湘军围困的安徽安庆,多方调遣兵力组织解围,皆告失利,安庆终于1861年9月陷落。
1862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 清同治元年)5月,湘军对太平军取大包围之势,曾国荃部进至天京城下。为急于解围,严催李秀成等“十三王”率兵自上海、浙江前线回援,于天京城外与湘军大战45日,未能破围。随命李秀成取道江北,远攻敌后,不仅未能调动湘军,兵力反遭重大损失。洪秀全深居天京,一再从各战场调兵回救,战略陷于被动,战局由此日蹙。
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天京危殆。洪秀全拒绝李秀成“让城别走”建议,徒自坐困。次年6月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遂告败亡。
洪秀全以一乡村塾师走上武装斗争道路,领导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由于政治上缺乏驾驭全局、维系内部的能力,军事上稍逊韬略,故开国丧国,兼于一身。
相关参考